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吉林辽源高一(上)期末试卷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泽后世:覆盖、遮盖  

    绝云气,负青天:直上穿过

    ③未尝不叹息痛于桓灵也:憎恶

    ④何可胜也哉:说,讲  

    椽大笔:到,往

    ⑥若夫天地之正:顺应  

    ⑦诸侯之所:逃亡  

    ⑧冠盖相:劝,请

    ⑨欲勿予,即秦兵之来:忧虑,担心 

    ⑩老而坚:更加

    A. ②③⑤⑥   B. ①②⑧⑨   C. ①④⑥⑩   D. ④⑤⑦⑩

  •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杜绝电动自行车不进楼入户的同时,做好精细治理工作,解决好车辆停放和充电的现实问题,才能更好消除电动自行车带来的安全隐患。

    B.10月20日,台州市委书记在“长三角民营经济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论坛”上说,外国人每当担心中国经济不行的时候,我们反而会变好。

    C.加大对隐形变异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是推进校外培训治理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双减”政策落地见效的应有之义。

    D.现在很多青年男女不再以能劳动、有科学文化知识为标准,而是以财产多寡和门第高低为条件去选择自己的伴侣。

  •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胡歌坐下来看剧本时, 。等到他表演时,他仔细揣摩人物心理、台词,完美演绎了梅长苏这个角色。

    卢嘉川不说话了,他好像陷入沉思的状态中,正襟危坐,   ,苦苦地思索着什么,回忆着过去发生的一切。

    那时候,知识的总量还没那么大,如果你_   _ 几十年,就可把所学的那个专业的门类全部拿下。

    A. 目不转睛目不斜视目不窥园

    B. 目不斜视目不转睛目不窥园

    C. 目不窥园目不转睛目不斜视

    D. 目不斜视目不窥园目不转睛

  • 4、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侦探小说和某些畅销类小说,设法尽可能减少甚至取消故事的停顿,______,______。______。反过来说,______。这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①从而迎合读者对情节的贪婪

    ②作者对读者的好奇心采取了迎合乃至纵容的态度

    ③这是由于商业出版社销售业绩的驱动所产生的叙事变革

    ④被宠坏了的读者也在迫使作者和出版商接连不断地提供悬念和刺激

    A.①③②④

    B.②①③④

    C.③④②①

    D.④①③②

  • 5、下列各句中加线成语的使用,全部不恰当的一项是(   

    ①投资不仅需要长远的眼光,还要有对时代节奏的把握。但我可能是一个不赶趟的人,每次别人指点我如何变现,我都虚怀若谷地听着,内心不胜惶恐。

    ②现在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传统的纸质媒体已经四面楚歌,如若不想法设法挖掘其核心竞争力,很有可能被时代淘汰。

    ③学生和家长发自内心感谢老师,也是人之常情,正常表达谢意的方式,如送花、送贺卡,其实不容置喙,否则就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

    ④中国巨量的住宅库存,在美联储加息的背景下,恐怕将会迎来更艰难的处境,因为在中国楼市兴风作浪的热钱,也许会很快回流美国。

    ⑤为了丰富文体活动,更深刻地理解话剧,班级组织演出《雷雨》,两位同学将剧中人物演得绘声绘色,获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

    ⑥美国卫星追踪网站声称,美国一卫星曾拍到马航客机失联海域附近的照片, 并以“可能为马航坠机地点”为题发布消息,这令此事件更加扑朔迷离

    A. ②③⑥   B. ①③⑤   C. ③④⑥   D. ①②⑥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而这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它是思想感情,也是艺术形象,在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统一。有人认为只有揭露黑暗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这是不全面的,应该说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的。如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骚》,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强烈追求理想、追求光明的性格形象,很少具体描述黑暗面。当然追求光明就会与黑暗面形成敌对,这原是矛盾的两面;作者究竟是带着更多黑暗的重压,还是带着更多光明的展望来歌唱,这在形象上是不同的,这事实上正是一个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盛唐气象正是歌唱了人民喜爱的正面的东西,反映了时代中人民力量的高涨,这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它是属于人民的,是与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相敌对的,这就是它的思想性。

    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和平生活繁荣发展的时代,它不同于战国时代生活中那么多的惊险变化,因此在性格上也就更为平易开朗。《楚辞》比《国风》复杂得多、曲折得多,而唐诗则与《国风》更为接近。这一深入浅出而气象蓬勃的风格,正是盛唐诗歌所独有的。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五花马,千金袭,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如果单从字面上看,已经是“万古愁”了,感情还不沉重吗?然而正是这“万古愁”才够得上盛唐气象,才能说明它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气象可以匹敌,有着联系;才能说明盛唐的诗歌高潮比陈子昂的时代更为气象万千。我们如果以为“白发三千丈”“同销万古愁”仅仅是说愁之多,愁之长,也还是停留在字面之上,更深入理解,会发现这个形象的充沛饱满,这才是盛唐气象真正的造诣。

    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是说愁多、愁长,也是形象的名句;然而这个形象绝不是盛唐气象,它说愁多、愁长,却说得那么可怜相;它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在形象上简直是无法比拟的全然不同的性格。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也是典型的盛唐气象。盛唐气象是饱满的、蓬勃的,正因其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是充沛的,它夸大到“白发三千丈”时不觉得夸大,它细小到“一片冰心在玉壶”时不觉得细小;正如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也耀眼地说明了整个春天的世界。它玲珑透彻而仍然浑厚,千愁万绪而仍然开朗这是基于对饱满的生活热情、新鲜的事物的敏感,与时代的发展中人民力量的解放而相伴成长起来的。它带来了如太阳一般丰富而健康的美学上的造诣,这就是历代向往的属于人民的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是中国古典诗歌造诣的理想,因为它鲜明、开朗、深入浅出;那形象的飞动、想象的丰富、情绪的饱满,使得思想性与艺术性在这里统一为丰富无尽的言说。这也就是传统上誉为“浑厚”的盛唐气象的风格。

    (摘编自林庚《盛唐气象》)

    材料二:

    唐朝继隋之后,经过太宗贞观之治,文化交融的过程大大地加速了。南朝的“文”妆点了北朝的“质”,北朝的“质”充实了南朝的“文”,“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一种融合了南北文化之长、与唐帝国的政治经济形势相适应的新文化达到了成熟的地步。盛唐气象正是这种富有深厚内涵的新文化的升华。

    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会,居住着许多外国的王侯、供职于唐朝的外国人、留学生、求法僧,外国的音乐家、舞蹈家、美术家,以及大量外来的商贾,至于外国的使臣更是络绎不绝。在宗教方面,佛教之外,伊斯兰教、袄教、景教和摩尼教也都得以流行。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交流也给盛唐社会注入新的气息。中外文化的交流,打开了盛唐人的眼界,开阔了他们的胸襟,这对气象的形成无疑起了积极作用。

    关于盛唐经济繁荣的局面,文献中不乏记载。“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元结《问进士》)“四方丰稔,百姓殷富……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郑崇《开天传信记》)从中宗神龙元年到玄宗天宝十四年,短短五十年间,唐朝人口增幅达40%。天宝年间人均粮食达到了700斤。无法想象,在一个民生凋敝、战乱频仍、国家分裂的时代会有什么气象可言。

    在安定的局面下,儒、释、道三教得以并用,思想界出现比较自由的气氛。在这样的气氛中,诗人们可以从各方面汲取营养。李白信道,杜甫尊儒,王维崇佛。他们的不同信仰,对形成各自的诗歌风格起了重要的作用。

    由于唐朝实行抑制门阀士族的政策,以科举取士,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与此同时,文化也从少数士族文人手中转移到中下层庶族文人手中。这批在唐朝建国后成长起来的新人,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比较了解社会的实际、政治的利弊和民生的疾苦。他们有抱负、有见识、有能力,敢于冲破旧的藩篱开拓新的局面。盛唐文化实际上主要是这批新人创造出来的,盛唐气象也就是这批新人的气象。

    (摘编自袁行霈《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气蓬勃作为盛唐气象最为突出的特点,既是盛唐诗歌的艺术风格,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特征。

    B.盛唐时代和平繁荣,性情更为平易开朗,其深入浅出的诗歌风格与《国风》比较接近。

    C.李白“万古愁”的咏叹虽然感情沉重,但比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更为气象万千,充沛饱满。

    D.唐代儒释道三教并用,诗人可以从多方面汲取营养,不同的诗风与其不同的信仰有一定的关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盛唐时代,人民力量高涨,喜欢歌颂正面力量、追求光明理想的作品,不喜欢揭露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的作品。

    B.王昌龄的“一片冰心在玉壶”借用玲珑剔透的意象表达饱满的内心感受,体现了盛唐气象宏大浑厚而又精微敏感的艺术特征。

    C.盛唐诗歌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从而使盛唐气象呈现出鲜明开朗、形象飞动、想象丰富、情绪饱满等特征。

    D.唐朝实行科举取士,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获得了较高的政治地位,门阀士族长期垄断政治的局面也因此被打破。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盛唐气象”的一项是(       

    A.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B.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C.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D.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l)杜甫在《望岳》中以光的明暗对比来衬托泰山高大雄伟的一联是“__________”。

    (2)《逍遥游》中描写大鹏从北海起飞、拍击水面、飞上青天、到达南海的雄奇景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3)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士大夫耻学于师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解释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具体原因。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人们不明白远方来的客人为何要到这么险要的地方。

    (3)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了当下学生有国家、家庭帮助,没有自己当年学习生活的艰难。

  • 9、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朝菌不知晦朔,______

    (2)______,夕揽洲之宿莽。

    (3)______,不思其反。

    (4)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

    (5)泉香而酒洌,______

    (6)斯是陋室,______

    (7)______,有杀身以成仁。

  •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用借助舆马而致千里、借助舟楫渡江河的例子,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2)陆游的《游山西村》一诗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摹了南宋初年农村淳朴的风俗画卷。

    (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荡舟赤壁,如乘风飞行,逍遥自得。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的《湘夫人》一诗结尾处,表现男主人公自我宽解,失落中显现豁达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的《阁夜》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用祢衡事,悲壮之声暗指百姓情绪,正所谓“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3)《阿房宫赋》中,杜牧愤怒指责秦统治者搜刮老百姓的财物时,一点也不放过,用起来却毫不吝惜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从今若许闲乘月,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2)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3)______,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4)______,而后乃今将图南。(庄子《逍遥游》)

    (5)总角之宴,______。(《诗经·氓》)

    (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______,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

    (7)仁者不忧,______,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8)天若有情天亦老,______。(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浣溪沙·去荆州

    张孝祥

    方舡载酒下江东,箫鼓喧天浪拍空。万山紫翠映云重。

    拟看岳阳楼上月,不禁石首岸头风。作笺我欲问龙公。

    【注】原序:“发公安,风月甚佳。明日至石首,风雨骤至,留三日。同行诸公皆有词,孝祥用韵。”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落墨豪逸畅快,“下”字其势如奔,有“轻舟已过万重山”之迅疾。

    B.作者以“拍空”写浪涛之势,“紫翠”写山峦之色,尽显沿途山川壮丽。

    C.借层层叠叠之云,作者从侧面写出了风雨欲来时众人紧张不安的心态。

    D.下阕“风”与上阕“云”呼应,“不禁”句指船行至石首为岸头大风所阻。

    【2】前人论此诗,认为“作笺我欲问龙公”一句水到渠成而能翻出新意,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温纯,字景文,三原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屡迁兵科都给事中。陷广东广海卫,大杀掠而去。总兵刘焘以战却闻,纯劾焘欺罔。时方召焘督京营,遂置不问。黔国沐朝弼有罪,诏许其子袭爵。纯言事未竟,不当遽袭。中官陈洪请封其父母,纯执不可。言官李已、石星获谴,疏救之。俺答请贡市,高拱定议许之。纯以为弛边备,非中国利。出为湖广参政,引疾归。

    召为左都御史。矿税使四出,有司逮系累累,纯极论其害,请尽释之,不报。已,诸阉益横,所至剽夺,污人妇女。四方无赖奸人蜂起言利,帝并欣然纳之,远近骇震。纯言:“利归群小,害贻国家。乞尽捕诸奸人,付臣等行法,而亟撤税监之害民者。”亦不报。

    中外争请罢矿税,帝悉置不省。纯等忧惧不知所出,乃倡诸大臣伏阙泣请。帝震怒,问谁倡者,对曰:“都御史臣纯。”帝为霁威,遣人慰谕曰:“疏且下。”乃退。已而卒不行。广东李凤等以矿税激民变,纯又抗言:“税使窃弄陛下威福以十计,参承受凭藉税使声势以百计。生灵困于水旱,既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安能复胜此千万虎狼耶!”

    御史于永清按陕西贪,惧纯举奏,与都给事中姚文蔚比而倾纯。纯不胜愤,上疏尽发永清交构状,语颇侵首辅沈一贯。一贯等疏辨。帝为下永清、文蔚二疏,而纯劾疏留不下。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永清纯遂与一贯忤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帝雅重纯,谕留之。纯不得已,强起视事。

    纯清白奉公。五主南北考察,澄汰悉当。肃百僚,振风纪,时称名臣。卒,少保。天启初,追谥恭毅。

    (选自《明史•温纯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永清/纯遂与一贯忤/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

    B. 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永清/纯遂与一贯忤/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

    C. 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永清/纯遂与一贯/忤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

    D. 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永清/纯遂与一贯/忤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倭,文中指倭寇。指14至16世纪骚扰劫掠朝鲜和我国沿海的日本海盗。

    B. 公,文中指爵位。我国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C. 中国,文中指中原,包括河南、山东、河北、山西等省的部分地区。

    D. 赠,文中指赠官,指给活着的或死去的官吏或其父祖封官爵。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温纯为官刚正。他考中进士步入仕途,曾弹劾刘焘谎报军情,指出不应当仓促封沐朝弼之子,上奏疏解救谏官李已、石星。

    B. 温纯反对危害百姓和逐利的行为。他请求释放有关官员滥抓的人;皇帝接受谋利之法,他反对这事却没有得到皇帝支持。

    C. 温纯忧虑国事。因矿税的事,他提议大臣到宫殿哭泣请求,惹怒皇帝,皇帝知道他是倡议者后而息怒,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D. 温纯尽职奉公。他处理政务很得当,有名声;于永清与姚文蔚勾结排挤他,他上疏揭发于永清与姚文蔚的事,并得罪了沈一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生灵困于水旱,既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安能复胜此千万虎狼耶!

    (2)帝雅重纯,谕留之。纯不得已,强起视事。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

    ②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纳兰性德)

    ③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水)

    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⑤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⑥不须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朱敦儒)。

    2017年已经过去,2018年已经到来。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如果用诗词来形容,你会想到哪些? 请以上面诗词中的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诗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