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朝道光年间,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戏,形成了京剧,并且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
A.吸取借鉴了全国各戏剧精华
B.根植于宋元话本等文化传统
C.是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的产物
D.缘于满洲贵族汉语水平提高
2、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以下史实能证明此结论的有( )
①血战台儿庄 ②《论持久战》的发表
③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④百团大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蒋廷黻指出:“道光时代的人不反对领事裁判权,因为他们想以夷官按夷法来治夷人是极方便省事的;不反对协定关税,因为他们想把税则一五一十地订在条约里,可以免夫许多的争执。”这反映出清政府( )
A.缺乏近代国家主权观念
B.被迫从闭关走向开放
C.固守“天朝上国”理念
D.灵活博弈的外交态度
4、学者金冲及说:“辛亥革命后,从袁世凯到蒋介石,像走马灯似的一个接一个登场,却始终建立不起一个统一稳定的统治秩序(专制政权)……这自然有很多原因,而辛亥革命在这里所起的巨大作用是无法抹煞的。”这里的“巨大作用”主要是指( )
A.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
B.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
C.触发了小农经济解体
D.唤醒了下层普通民众
5、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和言论主要记载在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的《论语》当中。下列观点最可能出现在《论语》中的是( )
A.无为而治
B.兼爱非攻
C.以法治国
D.为政以德
6、《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中说:“鸦片战争是中西关系质变的临界点,整个中外关系至此逆转,旧格局随条约缔结而俱逝,中国被不情愿地拉入到国际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中。”以下能佐证这一结论的史实是
A.殖民者与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B.列强取得在通商口岸开办工厂的特权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列强扶植地方军阀,形成割据状态
7、20余年的和平,两国通过榷场贸易,丰富了两国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这说明绍兴和议( )
A.是双方平等协商的结果
B.使南宋与金实现永久和平
C.使南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D.促进了宋金经济的发展
8、在明清小说《西游记》中,吴承恩塑造了“孙悟空”热爱自由,蔑视权威,勇于反抗满天神佛的经典形象。作者意在( )
A.抒发浪漫主义的情怀
B.表达个性解放的诉求
C.迎合贵族的文化需求
D.彰显儒学的价值观念
9、铁犁牛耕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在中国最早出现于( )
A.商
B.春秋战国
C.西汉
D.东汉
10、《唐律疏议》规定妇女要求离婚的条件:丈夫殴打妻家亲属,丈夫杀害妻家亲属,丈夫卖妻为婢等。还规定,“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这些规定( )
A.由皇帝与三省制订再交六部执行
B.得益于女皇武则天积极推动
C.反映妇女离婚权有一定法律保护
D.显示儒家伦常道德已被否定
11、某学者在其所著的历史论文中先后呈现了如下的材料:“芒芒禹迹,划为九州”;“夏有乱政,而作禹刑”;“鲧作城郭”。据此推断,这位学者所引材料,最有可能是为了说明
A.阶级的产生
B.王的出现
C.早期国家的诞生
D.世袭制的确立
12、春秋战国时期道家主张圣人、侯王“抱一”、“得一”,儒家主张工者“定于一”,墨家主张天子“一天下之义”,法家主张君主“作一”,杂家主张王者、天子“执一”。材料充分表明
A.士阶层心怀天下
B.分裂中孕育着统一
C.统治者开放包容
D.诸子百家争论共鸣
13、公元496年,孝文帝下诏称“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为德”,而土为“黄中之色,万物之元”,故改拓跋氏为元氏。这表明孝文帝改姓氏的直接目的是( )
A.宣示北魏政权的正统性
B.加强拓跋氏对中原的统治
C.缓和鲜卑与汉族的关系
D.彻底改变北方的社会习俗
14、《山海经》中有许多篇章与巴蜀文明有关,有学者认为《山海经》不以中原为中心,而是以古代巴、蜀、荆楚之地作为天下中心。《山海经》中炎黄传说集中在西方和北方,共工的传说流传在北方,后稷传说多在西方,而巴蜀文化中的帝俊与帝颛顼的传说则无所不至。这反映了( )
A.血缘政治色彩逐渐淡化
B.《山海经》与中原文化是割裂的
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D.国家尚未真正统一
15、明太祖废除宰相后,皇帝一人实难任天下之事,渐次形成的内阁、司礼监成为皇帝的左右手,然而皇帝往往更依赖后者,所谓“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决于司礼之批红”,宦官势力突破了内廷,向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僚系统渗透。由此可知,明朝的宦官专权( )
A.使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冲击
B.是中枢机构异变的结果
C.导致内阁失去了决策权力
D.促使中央权力体制平衡
16、汉初在西部沿袭秦朝的郡县体制,却在东部地区分封同姓王国(见如图)。实行这样的治理方式源于( )
A.借鉴秦朝兴亡的经验教训
B.分封制优于郡县制的认识
C.儒学独尊的主流意识形态
D.继承西周的分封政治传统
17、西周早期的“王臣”与商代的“王臣”相似,即都在王室左右活动。到了西周晚期,整个天下的人都属于“王臣”。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宗法制的贯彻执行
B.社会矛盾的缓和
C.分封制的推行实施
D.礼乐制度的影响
18、下表为汉武帝时期采取的治理措施,其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政治 | 颁布“推恩令”、设置刺史 |
经济 | 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 |
思想 | 尊崇儒术 |
稳固边疆 | 设置河西四郡 |
A.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C.政权的更迭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9、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的发展和领主经济的破坏,社会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其在商业上的表现是( )
A.“工商食官”的建立
B.自由工商业者的涌现
C.重农抑商政策出台
D.商人群体跻身社会上层
20、表1是 20世纪50年代《苏联供应成套设备建设项目中苏协议书》的主要内容。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A.只接受苏联的工业设备援助
B.完全照搬了苏联工业化模式
C.工业化建设服务于国家安全
D.基本上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
21、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里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制衡机制,对维护国家纲纪发挥重要作用。下列机构或官职具有监察职权的是
①御史大夫
②通判
③宣政院
④按察使司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斗争中,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精神财富。下列按其孕育的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A.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五四精神
B.红船精神——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北坡精神
C.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
D.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北坡精神
23、下图是某学习小组制作的历史时空轴。该小组的学习主题是中国( )
A.法制建设逐步完善
B.科技创造力日益提升
C.理论创新不断推进
D.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
24、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方法是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以下朝代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隋—唐—五代十国—元—宋—明—清
B.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
C.隋—唐—宋—五代十国—元—明—清
D.隋—五代十国—唐—宋—元—明—清
25、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各族人民一起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很多科技领先世界,作为炎黄子孙倍感自豪荣光。请完成下列图表。
时间 | 人物 | 成就或地位 |
东晋 | ① | “书圣” |
北朝 | 贾思勰 | 《 ② 》 |
西晋 | ③ | 《禹贡地域图》 |
唐朝 | 孙思邈 | 《 ④ 》 |
26、林则徐编译《________》是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27、1993年4月汪辜会谈标志着________
28、敌后战场的开辟
(1)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上海、太原失守后,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________战争,在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
(2)战法:根据地军民依据各地的地形特点,采取________、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战法打击日军,使日军攻防无措,疲于奔命。
(3)意义:战略上配合了________的作战,牵制了在华日军一半以上的兵力。
29、1962年初召开的________大会比较深入地总结了经验,取得了重要成果。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________”的伟大目标,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
30、在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中,________被尊为“现代经济学之父”,他认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和衡量价值的尺度,主张________。
31、1927年秋,_______国民政府与_______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它标志着______________专制统治的确立。
32、土地改革
(1)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尚有约占总数2/3的农民被束缚在________之下。
(2)________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________》。
(3)到________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________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约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共获得约七亿亩土地。
(4)农民从封建________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________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________扫除了障碍。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了49%。
33、公元前3100年左右,如果你来到古代埃及,有幸与当时的法老进行交谈。在目睹修建的金子塔同时,在赞叹其宏伟的同时,不仅要问为什么要修建?法老告诉你,他相信________,下辈子还会统治埃及。
34、措施:
①奏折制度:康雍乾时期形成了______制度。这种迅速、机密的联系方式,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②军机处:_________ 时,设立军机处。
③思想控制:清朝统治着加强思想控制,频繁制造______________,对文化造成严重摧残。
35、如何认识北宋科举考试中南北分卷的做法?
36、宋代的社会关系有哪些新变化?
37、导致东汉以来西、北边陲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38、西周统治
(1)西周建立时间和过程是怎样的?
(2)西周时期主要制度是什么?这种制度的目的和意义怎样?
(3)什么叫“国人暴动”?
(4)什么叫“共和行政”?
(5)西周灭亡时间和过程?
39、分别说出大泽乡起义时间、原因、概况和结果是什么?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