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57年马克思在《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一文中写道:广州城的无辜居民和安居乐业的商人惨遭屠杀,他们的住宅被炮火夷为平地,人权横遭侵犯,这一切都是在“中国人的挑衅行为危及英国人的生命和财产”这种站不住脚的借口下发生的!……英国人控告中国人一桩,中国人至少可以控告英国人九十九桩。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论证( )
A.中国抵抗英国侵略者的正当性
B.英国的侵略受到国际普遍指控
C.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的正义性
D.英国和中国相互指控是合理的
2、明末清初社会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的思想家是( )
A.王守仁
B.李贽
C.黄宗羲
D.顾炎武
3、汉武帝时,农区和牧区的分界线向北推进到湟水流域、河西走廊北侧、贺兰山与阴山以及长城一线。而魏晋南北朝时,农牧分界线内缩至渭河平原北部边沿致汾水中游一带。据此可知( )
A.政局变化影响经济格局
B.南方经济已超越北方
C.游牧文明取代农耕文明
D.战争不利于民族交融
4、晚清时期,列强入侵,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的新表现有( )
①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②割让台湾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
③鸦片贸易合法化 ④划定使馆界,各国可派兵驻守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5、1940年10月,日本天皇私下说:“中国的强大超出预想。每个人都对这场战争做出了错误估计,尤其是那些军事专家。”同年12月,天皇对参谋总长杉山元说:“侵入莫斯科的拿破仑军队就是败在消耗战与游击战上,日本军在中国是否感觉到无法对付了?”上述言论可用于佐证,当时( )
A.敌后战场正成为抗战主战场
B.太平洋战争迫使日军两线作战
C.中国抗战开始进入相持阶段
D.第二次世界大战出现重大转折
6、1089年,苏辙出使辽国时看到了被人翻刻的苏轼文集《眉山集》,写信给苏轼: “谁将家集过幽都?逢见胡人问大苏。”苏轼作品得以在辽境广泛传播的客观条件是( )
A.印刷行业发展迅速
B.宋辽达成和议
C.文官受到广泛尊崇
D.民族差异消失
7、金大定时期(1161—1189年),随着猛安、谋克私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计口授地的大家族土地经营向个体家庭的独立经营转化。奴隶主出售奴隶,扩大私人所有的土地,把土地出租给汉人耕种,女真族的个体经营者转化为国家佃租者和自耕农。这些变化( )
A.促使了金宋对峙局面的出现
B.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
C.强化了佃农与金统治者矛盾
D.为金灭北宋奠定了基础
8、北魏时期,汉人士族围绕礼制争论不休,孝文帝不得不遣使江南,引入江南典籍解决问题。南齐也每年“特简才学之士,以为行人”,向北魏展现江南的人物风流。这说明当时( )
A.国家和平稳定
B.文化认同强化
C.南北贸易频繁
D.民族矛盾消除
9、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推进了新的民族交融。以下属于元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举措的是( )
A.首次设立枢密院主管军事
B.设立理藩院
C.确定郡县之下设乡、里、亭
D.设立宣政院
10、中华文明既一体又多元,所以有人说中华文明起源是“漫天星斗,八方雄起”,下列哪一则史料最能体现这一特征( )
A.各地发现的史前文明遗址
B.有关三皇五帝的神话传说
C.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D.新石器的大量出土
11、下图为1912年和1920年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态势。出现该态势的原因是( )
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颁布奖励实业办法。
②西方列强忙于欧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③中华民国的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
④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这说明五四运动( )
A.加速了清朝灭亡
B.推动抗战胜利
C.实现了民族独立
D.促进了思想启蒙
13、下图为1934年4月刊登于中央苏区报刊《红色中华》上的一副宣传画,这一宣传旨在( )
A.壮大红军推翻北洋政府统治
B.发动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
C.发展生产保证抗日物资供应
D.动员群众巩固苏维埃政权
14、在宋朝,纸币印刷和设计的巅峰是四色铜版印刷技术,先用4块铜版印刷基本的文本和面额,然后再用蓝色和红色双色版印刷特制的装饰设计:带有金鸡图案的敕字以蓝色印刷;红色版印刷合欢万岁藤图案,标志长寿;龙龟负书的图案用黑色墨水印刷。纸币印刷过程中这些精心设计的主要意图是( )
A.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B.提升纸币的防伪功能
C.保证纸币的美观耐用
D.体现金融领域的创新
15、商朝的青铜器多绘有极具神秘色彩的饕餮纹(左图);到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纹饰更多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生活画面,如采桑习射,宴飨乐舞,攻战搏斗等(右图)。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
A.贵族阶层的消亡
B.铸造工艺的成熟
C.王权与神权分离
D.人文观念的增强
16、观察历史地图有利于形成时空观念。对下列如图和如图战役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
A.图1是进入相持阶段后取得的最大胜利;图2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决战的序幕
B.图1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图2的胜利,振奋了人们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C.图1是抗战以来取得的第一次大捷;图2使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D.图1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图2打破日军的“囚笼政策”
17、《贞观政要》记载:“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反映的治国理念是( )
A.重视人民力量
B.注重选贤任能
C.注意整顿吏治
D.采取休养生息
18、如图的老照片讲述了西安事变和平落幕,蒋介石携夫人返回南京,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来到机场迎接的画面。下列关于照片中所反映的事件说法正确的是( )
A.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
B.中共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
C.爱国民主运动达到了高潮
D.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开始
19、战国时期,一系列的变革、变法都和持续的战争状态有关。为了不被打败,各国需要新的统治方式。君主们纷纷放弃使用世卿世禄的贵族,选拔有能力的士人做官员,官僚制在战国时期开始出现。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
A.统治者加强专制集权的要求
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突出
C.专制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强化
D.各国统治者都主张变法
20、1961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将社员的自留地由以前规定的占当地每人平均占有土地的5%提高到7%。还规定:养猪是共养和私养并举,以私养为主,允许社员家庭私养母猪。同时,鼓励社员经营其他小规模的家庭副业。这些政策( )
A.解决了粮食供应紧张的局面
B.保证了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
C.改变了农业长期薄弱的现状
D.顺应了国民经济调整的形势
21、1922年,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向导》周报的创刊号写道:“现在大多数人民所要求的是什么?我们敢说是要统一与和平……而推倒为和平统一之障碍的军阀,乃是中国大多数人的真正民意。”为此,中国共产党确定的奋斗目标是( )
A.推翻清政府统治
B.实现共产主义
C.打倒列强除军阀
D.进行战略转移
22、据《资治通鉴》记载:“是时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户八百九十 万有奇。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历代之盛,极于此矣。”这一朝代是( )
A.西周
B.隋朝
C.南宋
D.明朝
23、下列两则材料是对两税法影响的不同看法。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 ——唐《白居易集》卷2《重赋》 | 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符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后晋《旧唐书》卷《杨炎传》 |
A.前者认为两税法意在防止官员枉法
B.后者认为两税法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C.前者把两税法的失败归结于官吏腐败有失偏颇
D.后者对两税法的评价较前者更加符合历史事实
24、中国在比利时、意、丹、葡、西等5国的商约中规定,“此缔约国人民在彼缔约国领土内,应受彼缔约国法律及法院之管辖。”“比(比利时)国人民应于现有领事裁判权之国半数以上承认放弃是项特权时,受中国法律及法院之管辖。”此时代表中国的政府是
A.满清政府
B.南京临时政府
C.南京国民政府
D.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2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_______,开启了_______和______________新时期。
26、清朝建立
(1)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________逐步统一各部。
(2)1616年,________称汗,国号大金。
(3)1636年,________称帝,改国号为“________”。
(4)明朝灭亡:明末农民起义中,________建立________政权,攻占北京,明朝灭亡。
(5)1644年,清朝________统军入关,打败________,迁都________,逐步统一全国。
27、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即___________;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失守后,抗日战争进入___________阶段
28、秦代的地方政权机构共分郡、县两级。与此相适应,建立了一整套地方各级________。
29、文艺复兴以学习和恢复____________古典文化为号召,实质上确实创立符合____________需要的新文化。
30、“文化大革命”在________年春夏全面发动起来后,陈伯达、江青、康生、张春桥等组成的________趁机煽动“打倒一切”和“踢开党委闹革命”
31、辽:先后创制________、小字,用以刻石立碑,进行文学创作
32、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但它沉重打击了________的统治,引起________和________结构的变化。随着________官僚集团的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33、分封制与____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34、参加一战
(1)目的:为争取国际地位,抵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
(2)概况: ______年8月14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协约国一方参战。
(3)影响
①收回德、奥在天津、______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
②中国______前往欧洲作战,为协约国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
35、法治是近代民主政治的重要标志。
(1)请简述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的主要内容。这部宪法最有可能借鉴吸收近代西方哪儿个国家的优秀成果?
(2)这部宪法有没有得到落实?原因是什么?
3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89年,威廉接受了阐明议会至高无上的《权利法案》。这一法案规定:国王不能中止法律;除非经议会同意,不得提高税收或保持军队;若没有法律手续,不可逮捕和拘留臣民。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本国法律和法令的确认:鉴于英国法律是英豳人民与生俱来的权利,因此,凡登上英国王位的国王和女王,都应依照英国法律的规定管理政务,他们所属官吏和大臣也都应按照同样的法律为国王效力。
——英国《王位继承法》(1701)
材料三
(18世纪英国)国王是议会的一部分,所以也是他适当享有立法权的理由……1760年乔治三世即位,他把乔治一世时起几乎一直在执政的辉格党人赶下台,开创了一直延续到1830年的托利党人独霸的局面……革命民主主义者潘恩的批评最为深刻;他说:”尽管我们十分聪明,曾经对专制君主政体关门下锁,但同时我们也十分愚蠢,曾让国王掌握了钥匙。”
——阎照祥《英国虚君制的逐步形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权利法案》得以颁布的背景。这一法案有何重要意义?
(2)材料二文件体现了哪些重要民主理念?材料一、二有什么关系?
(3)据材料三概括18世纪英国国王拥有的权力。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世纪上半期英国人针对这一状况是如何推进其民主进程的。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以来英国政治体制演进的基本趋向。
37、思考点
隋唐盛世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38、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请回答:
(1)近代中国历史上,农民阶级在西方列强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下,进行了哪些不屈不挠的斗争?
(2)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你认为辛亥革命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3)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终于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①井冈山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找到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什么?
②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连续发动哪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有何伟大意义?
39、列举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的盛世和朝代。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