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我国的气候特点说法正确的是( )
A.夏季全国南北温差很大 B.降水由西北内陆向东南沿海递减
C.降水集中在春夏季节 D.受季风气候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比阿拉伯半岛降水多
2、我国地域辽阔,地理位置优越,有利于农业开展多种经营。图为我国东部四地农业生产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我国地理位置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位于亚洲东部,西临太平洋
B.南北跨经度广,地跨寒、温、热三带
C.东西跨纬度广,降水差异大
D.海陆兼备
【2】我国地域辽阔,民族风情各具特色,图中各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搭配正确的是( )
A.a—回族
B.b—朝鲜族
C.c—壮族
D.d—傣族
【3】有关四地的农业生产,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缺乏水源,影响冬小麦返青
B.乙地交通便利,利于农产品外销
C.丙地台风频发,影响水稻越冬
D.丁地雨热同期,利于甜菜生长
3、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地形类型主要为( )
A. 丘陵、平原 B. 高原、盆地 C. 高原 D. 山地、高原
4、我国最大的内流河是( )
A.长江
B.黄河
C.塔里木河
D.京杭大运河
5、2017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人与自然,相联相生”, 倡议建设生态城市,下列行为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提倡使用一次性筷子 B.频繁更换手机
C.出行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D.夏季多用空调
6、港澳与祖国内地的联系十分密切,内地主要为港澳提供了( )
①淡水 ②信息、技术 ③食品 ④资金 ⑤管理 ⑥原料和燃料
A. ①③⑥ B. ②③⑤ C. ②④⑥ D. ①④⑤
7、读我国气象灾害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甲、乙、丙、丁四图例代表的气象灾害,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
A.寒潮洪涝干旱台风
B.台风干旱洪涝寒潮
C.洪涝干旱寒潮台风
D.干旱寒潮台风洪涝
【2】下列省区,受寒潮影响最小的是( )
A.山西
B.江苏
C.青海
D.山东
8、我国最重要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是( )
A.西双版纳
B.台湾岛
C.海南岛
D.雷州半岛
9、我国最大的岛屿是
A.台湾岛
B.海南岛
C.舟山群岛
D.南沙群岛
10、下图示意2012~2022年中国净增人口数量变化(统计数据不包括港澳台)。净增人口数,大于0表示人口总数增加,小于0则表示人口总数减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012~2022年,中国人口总数最多的年份是( )
A.2012年
B.2016年
C.2021年
D.2022年
【2】针对近年人口增长日趋缓慢的问题,我国可采取的应对措施有( )
①适当鼓励生育②均衡人口分布③降低生育成本④提倡晚婚晚育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11、下列天气符号代表的天气与人类活动的组合最恰当的是( )
A.——晾晒衣服
B.——播种小麦
C.——体育锻炼
D.——高空作业
12、下列各组省区中,人口密度最大的是
A.青海、西藏 B.甘肃、宁夏
C.内蒙古、新疆 D.湖南、广东
13、乘火车沿京广线自北向南经过的铁路枢纽是
A. 北京、天津、徐州 B. 北京、兰州、西安
C. 北京、郑州、株洲 D. 北京、南昌、九龙
14、黑色人种的眼晴为( )
A.褐色
B.黑褐色
C.浅灰色
D.黑色
15、紫鹊界梯田天然自流灌溉系统形成的原因有( )
①湿润多雨,雨季较长②地势起伏较大,水可顺地势自流
③植被葱郁,有利于涵养水源④红色土壤为主,土质粘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6、下列地区与其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结合( )
A.内蒙古高原﹣林地 B.大兴安岭﹣草地
C.长江中下游平原﹣耕地 D.东北平原﹣荒地
17、造成青藏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生产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位置
B.地形地势
C.风俗习惯
D.临近疆界
18、22023年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读“2013~2022年全国人口数量及出生率、死亡率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1】2013~2022年,我国人口( )
A.自然增长率呈下降趋势
B.人口总数保持不变
C.出生率快速上升
D.死亡率快速下降
【2】2022年人口出现负增长,若人口持续减少将会造成( )
①青壮年劳动力不足②男女性别比例不平衡
③社会养老负担加重④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9、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 )
A. 西北 华北 东北 B. 西南 东南 中南
C. 西北 西南 东北 D. 华北 华南 西南
20、我国降水量空间分布的总规律是( )
A.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增
B.由东向西递增
C.由北向南递减
D.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21、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便于海上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有利于农业生产。____
22、地形雨的成因,是由于山地的 坡一侧,因暖湿气流抬升,气温降低,产生降水.
23、(题文)南方地区气候 ,发育了 的土壤。
24、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是我国的内海。
25、我国东部濒临的海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选择合适运输方式
(1)新疆的天然气供应上海________
(2)北京一箱急救药品运到昆明________
(3)一批由俄罗斯进口的木材由满洲里运到天津________
(4)从武汉到九江旅游,欣赏长江风光________
(5)在秦皇岛港将煤运到广州________
(6)从青岛运一吨海鲜到济南________
27、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 工业基地。
28、我国的首都是________。
29、请将山脉两侧的地形区填入下表
山脉 | 两侧的地形区 | |
西侧 | 东侧 | |
横断山脉 |
| 云贵高原 |
巫山 |
| 长江中下游平原 |
太行山脉 |
| 华北平原 |
大兴安岭 | 内蒙古高原 |
|
山脉 | 两侧的地形区 | |
北侧 | 南侧 | |
天山山脉 | 准噶尔盆地 |
|
昆仑山脉 |
| 青藏高原 |
30、我国可以划分为四个干湿地区,分别是____、____、____、干旱地区 。
31、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我国中部地区(六省)承东启西、连接南北,推动中部地区发展具有全局意义。2021年3月30日,我国发布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为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力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1)下列省区完全属于我国中部省区的一组是____。
A.湘、浙、赣 B.鄂、粤、皖
C.晋、陕、甘 D.鄂、豫、皖
(2)下列举措与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理念相符的是_____。
①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 ②走绿色低碳发展新路 ③加强能源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④加强生态建设和治理,实现中部绿色崛起。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火车一响,黄金万两”,下列铁路线不能直接助力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是_______。
A.成昆线 B.京广线 C.京沪线 D.陇海线
(4)要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A省面临的最大环境问题是________。
A.石漠化 B.荒漠化 C.水土流失 D.生物多样性破坏
(5)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下列关于我国四大工业基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_______。
A.都分布在沿海地区 B.②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C.③交通便利,可江海联运 D.①较④矿产资源丰富
32、读下面长江、黄河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填写地理事物的名称:支流A___________,黄河上、中游的分界点B___________。
(2)D地形区为___________,该区突出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
(3)长江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_______河段,黄河的_______河段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4)长江、黄河都是自西向东流入海洋,由此可见我国的地势特点是________。
33、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地的气候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北京_______ 月份降水最多,北京的年降水量比吐鲁番_________(多/少),造成两地降水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 。
(3)看图分析,北京郊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气候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
34、港珠澳大桥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全长约50千米,中间段是6千米长的海底隧道,大桥的通车运营使珠海至香港的车程由3小时缩短到30分钟内。读珠三角地区和港珠澳大桥简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铁路A是____线,B是____经济特区,C是____特别行政区。
(2)港珠澳大桥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这里的“海”是指我国____海,在修建港珠澳大桥时可能会遇到的气象灾害的是____。
(3)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之后,对粤港澳地区的人们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微信言论中最不切合实际的是(填正确选项字母)( )
A.香港人:蔬菜、水果更丰富、更新鲜了
B.澳门人:游客更多、交通更拥挤了
C.深圳人:买房子更便宜了
D.珠海人:到香港购物更方便了
(4)珠三角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凭借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利用毗邻港澳的地理位置优势,大力发展____型经济。
(5)港珠澳大桥中间段采用海底隧道的形式修建,是为了____(“欣赏海底风光”或“便于大型轮船通行”)。
(6)港澳地区旅游业发达,请列举二例著名景点。
35、读中国局部区域简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____,乙地区的油料作物是____。
(2)有一批农产品由青岛港运往海口,最便宜的运输方式是____,这批农产品中不可能的是____。
A、小麦B、苹果C、甘蔗D、棉花
(3)坐京广高铁沿途能欣赏的农业景观是(_____)
A.草肥马壮 B.麦浪滚滚 C.流动沙丘 D.牦牛卧雪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