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汉初,诸侯王势力日益膨胀,直到汉武帝时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这主要是当时实施了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削藩”
D. “推恩令”
2、下列革命(战争)就其性质而言与众不同的是
A.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 法国大革命
C. 美国内战
D. 俄国十月革命
3、解放区流传着一首歌谣:最后一瓢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块布拿去缝军装,最后一个娃送去上战场。这首歌反映了解放战争获胜主要得益于( )
A.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B.“双十协定”的签订
C.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D.充足的物资和人员保障
4、胡平在《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中提到:“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升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说明科举制( )
A.创立于隋唐时期 B.最主要的是进士科
C.推动教育的发展 D.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5、下面这组历史图片反映的主题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之路
B.反抗侵略走向胜利之路
C.社会主义建设之路
D.民族复兴之路
6、开启俄国近代化进程的改革是( )
A. 伊凡四世自称沙皇 B. 彼得一世改革
C. 俄国的十月革命 D. 1861年改革
7、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逐渐推开尘封已久的大门,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建设征程,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开启这一“征程”的标志是(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B.“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C.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中共十四大的召开
8、南斯拉夫某城有一块石碑上刻“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诺•普林西普在这里用他的子弹,表达了我们人民对暴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这记述的是下列哪一事件?( )
A.萨拉热窝事件 B.凡尔登战役
C.珍珠港事件 D.诺曼底登陆
9、文艺复兴兴起的地点是
A. 英国
B. 法国
C. 意大利
D. 德国
10、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为迎接大陆观光客,与厂商制作一系列历史人物玩具,其中包括蒋介石与毛泽东“欢笑言和版”。历史上蒋介石与毛泽东“欢笑言和”所取得的最大成就是
A. 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B.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C. 第一次取得了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D. 重庆谈判,签署了“双十协定”
11、拿破仑说:“在法国、在欧洲,我注入了新思想;这些新思想是不会消失的。”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拿破仑对法国的最主要贡献是
A. 废除欧洲各地封建特权
B. 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C. 制定民法典,维护大革命成果
D. 多次打败反法联盟
12、清朝后期,只开放哪里与外国通商?( )
A. 福州 B. 广州 C. 泉州 D. 漳州
13、洋务运动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下列是一组图片中体现“自强”性质的企业是( )
14、下列关于《九国公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中国参与制定
B.日本在中国的侵略权益受到打击
C.中国的主权完整受到尊重
D.体现了美国对华“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15、陈旭麓说:“(洋务运动)并不是以新物取代旧物,而是在旧物边上别置一新物,可以称为布新而不除旧。”“不除旧”的不良后果是( )
A.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B.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D.加速了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16、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认为,法国大革命“使世界措手不及,然而它仅仅是一件长期工作的完成,是十代人劳作的突然和猛烈的终结。即使它没有发生,古老的社会建筑也同样会坍塌。”在此,托克维尔( )
A.认为大革命是偶然事件 B.强调大革命是法国社会演进的结果
C.主张革命应该循序渐进 D.批评大革命给法国造成了严重破坏
17、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一花独放”的局面,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各先进国家“竞相开放”的局面,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前提是
A. 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和日本的普遍确立
B. 美、德等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后来居上
C. 自然科学研究有重大进展
D. 英国经济实力的急剧衰落
18、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发表了划时代的巨著《物种起源》,创立了( )
A. 经典力学 B. 进化论 C. 相对论 D. 量子论
19、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的共同点是?( )
A. 最终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 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
C. 打败了外国的武装干涉 D.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0、协约国承认土耳其取得民族独立的条约是
A.《色佛尔条约》 B.《独立宣言书》 C.《洛桑条约》 D.《凡尔赛条约》
21、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历史影响:________体现了1917年宪法的要求,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2、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是以非歧视性、________、________为原则,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保证就业、收入与需求的增长,提高人类的________。其职能主要是制定和规范________协定、组织贸易谈判、解决贸易争端等。________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3、请将下列地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下图相应的方框内。
A.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领导中心B.“阿芙乐尔”号发出进攻信号之地
24、文学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社会状况。
(1)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是《 》。
(2)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通过文学作品揭露俄国社会黑暗的作家是 。
(3)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活小说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 》。
25、____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甲午战争后,状元实业家张謇毅然回家乡创办企业,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____”道路。
26、新经济政策:实施者:________。过程:________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__________。意义:促进____________的恢复和发展。
27、1926年开始的北伐战争,北伐的对象是( ),孙传芳和( )。
28、________将世界各地联结成一个整体,创造了人类新的________和________,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_________,推进了全球经济的________。随着互联网的发展,__________问题日益突出,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29、制作思维导图是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图为某班历史学习小组制作的“新疆地区管理制度变迁”思维导图,请你帮助他们补充完整。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30、根据所提示的信息,请按要求写出与之相关的组织名称。
(1)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经济体 。
(2)2001年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加入的国际性贸易组织 。
(3)当今世界最大的国际政治组织是 。
3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
回答:
(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转折?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简要叙述这一时期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的主要内容。
(3)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辉煌成绩的原因。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逐灭,僭差无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次重要变法?这一变法对秦国有什么深远影响?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以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这样的迅速,只用数十年功夫就完成了欧洲某些旧国家整整几个世纪才能完成的转变。
----列宁《“农民改革”和无产阶级农民革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俄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 我们的国家过去经得起考验,今天还会经得起考验,复兴起来,繁荣下去。因此,首先,允许我申明我的坚定信念:我们唯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会使我们由后退转而前进所需要的努力陷于瘫痪的那种无名的、没有道理的、毫无根据的害怕。
----美国总统就职演说(1933年)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面临“恐惧”的原因是什么?为此,美国采取了什么重大措施?
材料四 在那些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的地区,长期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货款、生活靠救济的生产队,群众对集体丧失信心,因而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保持稳定……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几个问题的通知》(1980年)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农村进行了什么重大改革?
(5)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33、根据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国际组织。
(1)美苏冷战时期形成的以美国为首的军事组织一
(2)1993年成立,大大加快欧洲一体化进程的组织一
(3)1995年成立的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的组织一-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在尼克松访华前不久,1971年10月15日,中国就加入了联合国,这表明了追求和解引起的反响。美国赞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反对任何国家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的态度,即使不是消除,至少也是限制了苏联进攻中国的可能性……中美和解使北京得以购买美国的飞机、科学仪器等中国现代化所急需的东西。学者、记者、运动员、科学家和官员的交流,方便了观念和知识的相互流动,改变了22年互不往来的状态。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概括美国总统尼克松调整对华政策的背景,并指出尼克松作出这一调整的目的。
(2)据材料二概括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