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翻译: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
B.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翻译:凭借你的力气,曾经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C.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翻译:原先为了义(羞恶之心)宁愿身死也不接受(一箪食一豆羹),现在却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而接受了。
D.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翻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近期中韩两国因后者配合美国部署“萨德”而发生严重冲突,这种冲突演变成经济关系的萧条,在全世界司空见惯。
B. 近期在香港举行的第四届“中国美丽城市展”上,清远市凭借丰富多彩、极具特色的旅游资源脱颖而出,荣获“2016年中国最具特色旅游城市”奖项。
C. “水光潋滟晴方好”,从游船上纵目四望,西子湖春风送暖,碧波荡漾,长堤缀绿,群山围翠,真是赏心悦目。
D. 电影《狼图腾》,以场面的气势恢宏、情节的抑扬顿挫和风格的奇异独特,赢得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3、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正确的一项是( )
①百般不能排解思情,不妨往诗文中寻个消遣处。
②王维的乡思亦有画意: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③没有什么再像乡愁一样令我悲伤,这么美丽的文字,这么伤感的情怀,只有诗人才能表达。
④从古至今,乡愁是诗人的惆怅。
⑤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A. ④—③—②—①—⑤
B. ④—②—①—③—⑤
C. ④—①—⑤—②—③
D. ④—①—③—②—⑤
4、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受疫情影响,人流、物流均被按下“慢进键”,农产品出现大量囤积居奇的现象。看到果园汗牛充栋的黄灿灿的橙子,农户心急如焚,设法牟取生存之道。好在蓬勃发展的电商宛如一支轻骑兵,在滞销农产品和城区居民之间建起一条“高速路”,既解决了农户们的燃眉之急,也保障了居民疫情期间的生活需求,实际上支持了疫情防控。
A.囤积居奇
B.汗牛充栋
C.牟取
D.燃眉之急
5、颜师鲁,字几圣,漳州龙溪人。绍兴中,擢进士第,历知莆田、福清县。尝决水利滞讼。岁大侵,发廪劝分有方而不遏籴①价,船栗毕凑,市籴更平。郑伯熊为常平使,荐于朝帅陈俊卿尤器重之。
寻改使浙西。役法敝甚,细民至以鸡豚罂榻折产力,遇役辄破家。师鲁下教属邑预正流水籍,稽其役之序,宽比限,免代输,咸便安之。盐课岁百钜万,本钱久不给,亭灶私鬻,禁不可止,刑辟日繁。师鲁撙②帑③缗,尽偿宿负,戒官吏毋侵移。上谓执政曰:“儒生能办事如此!”予职直秘阁。农民有垦旷土成田未及受租者,奸豪多为己利,师鲁奏:“但当正其租赋,不应绳以盗种法,失劭农重本意。”奏可,遂着为令。
诏充遗留礼信使。初,遗留使至金,必令簪花听乐。师鲁言:“国势今非昔比,金人或强臣非礼,誓以死守。”沿途宴设,力诗彻乐。至燕山,复辞簪花执射。时孝宗以孝闻,师鲁据经陈谊,反复慷慨,故金终不能夺。
除吏部尚书兼侍讲,屡抗章请老,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泉州。在泉因任,凡阅三年,专以恤民宽属邑为政,始至即捐舶货,诸商贾胡尤服其清。以绍熙四年卒于家,年七十五。
(选自《宋史·颜师鲁传》,有删改)
【注】①籴(dí):买进粮食。②撙:节制。③帑(tǎng):财物。
【1】下列句子中的“以”与“不应绳以盗种法”中的“以”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以中有足乐者
B.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C.皆以美于徐公
D.祭以尉首
【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年成大荒,颜师鲁关心民生,开仓放粮,想办法稳定粮价,得到上司赏识。
B.农民开垦荒地,租税被坏人豪强侵占,颜师鲁上奏提出建议,得到朝廷肯定,并写成法令。
C.颜师鲁担任遗留礼信使到达金国时,他谢绝金国的无礼要求,并宣扬孝道,令金国感动。
D.颜师鲁在泉州任职三年,施政以爱民宽容为原则,商人胡人特别佩服他的清廉。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擢进士第 擢:______ ②师鲁据经陈谊 陈:______
③故金终不能夺 夺:______ ④凡阅三年 凡: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①郑伯熊为常平使,荐于朝,帅陈俊卿尤器重之。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6、阅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回答下面的问题。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7、综合运用
为深入了解中国“一带一路”,学校开展“一带一路助推中国梦”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活动一:拟新闻)
中国日报网5月23日电中国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已落幕,这是各方共商、共建“一带一路”,共享互利合作成果的国际盛会,最终峰会达成270多项成果,受到中外媒体的关注。
新加坡《联合早报》5月23日刊发新加坡工商联合总会主席张松声的文章称,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取得圆满成功,引起了新加坡商界的广泛兴趣。
加拿大《环球邮报》报道称,面对众多国际问题与挑战,中国提出了自己的应对措施,倡议更多国家加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加拿大国际贸易部官员帕拉梅戈德史密斯琼斯参加了这次峰会,她表示“一带一路”对于加拿大商业而言是一次机遇,加拿大希望借此能够加强与中国的合作。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则称,“一带一路”倡议为西方企业带来巨大的商机。包括霍尼韦尔、通用电气、卡特彼勒等跨国公司都计划加入“一带一路”建设。这些企业与中国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它们也将从中获益。
阅读上面这则新闻,为新闻拟一个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赛诗会)一带一路不仅是一条物质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之路、诗歌之路。无数古诗再现了一带一路途经的千年古迹、丝路风雨、沧桑古道、大城、残壁……将丝路之美收诸笔端。学校将举行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赛诗会。现在有一组诗歌,请你将不能再现古代丝绸之路情景的诗句选出来(______)
A.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B.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C.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D.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
(活动三:图片展)学校在大厅举办“一带一路”图片展,这里选出其中一幅图,请你说说这幅图的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__________,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②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
③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④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⑥__________,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名句。
①《次北固山下》中,作者“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写出了风的“顺”与“和”的句子是“__________”。
②《泊秦淮》中,交代了作者所处的时间和地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
9、阅读下面选文,回答后面小题
读诗词来涵养气质
中国自古就是诗的国度。悠悠中华几千年历史,延绵不绝的,是博大精深的古诗文对炎黄子孙潜移默化的熏陶。那些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感人至深的诗家情怀,不仅传递着古诗词的韵律和丰富的情感,更为重要的是能使人读出浩气、骨气、地气、清气。读诗词,可以让我们学习古往今来仁人志士的气节情怀,汲取诗词歌赋的精神给养。
细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发现其中对古典诗句的引用俯拾即是,既恰如其分地阐述了思想,又寄意深远。不仅如此,他还创作了《军民情•七律》《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等诗词,为领导干部树立了读诗词写诗词的榜样。作为普通一员的我们,更要坚持读点诗词,并从中涵养气质。
读诗词养点浩气。李白有“澹然养浩气,欻起持大钧”的高歌,谭嗣同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坦然,陈毅有“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的自豪……有了些许浩气,心胸就豁达,境界就高昂,正如宋代诗人丘葵所言,“浩气养成天地小”。
。骨气是人之脊梁,无骨则无节。李太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郑板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以及唐代诗人李颀“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的骨气,就是浩气、正气的延伸,也是做人从政的精气神所在。
读诗词养点地气。古往今来,诗词之魂在“接地气”,没有地气的吟风弄月、自我欣赏,是没有多大生命力的。流传下来的诗词大多地气充足,滋养丰厚。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之劳,到“位卑未敢忘忧国”之忧,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盼,到“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之安,无一不是生活的营养、人生的积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国久传不息的名篇佳作都充满着对人民命运的悲悯、对人民悲欢的关切,以精湛的艺术彰显了深厚的人民情怀”。
。清正廉洁是古之取士的标准,也是为官事政的要求。古代为官者多是文人出身,既崇尚清廉的操守,也持守清正的襟怀,自然也是我们今天亟待补充的从政营养。王昌龄坦荡胸襟,“一片冰心在玉壶”;李商隐谆谆告诫“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于谦剖心自勉,“要留清白在人间”“清风两袖朝天去”;王冕慨然挥毫“只留清气满乾坤”……宋代诗人龚日升概括得妙:“千首新诗,一轮明月,两字清廉。”
真诚呼吁大家读些诗词,丰富学识,提升境界,装点人生。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根据选文内容,④、⑥两段的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句子。
【3】选文第段主要使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4】简述第段的论证思路。
【5】选出下列诗句不适合充当选文第段的论据的一项( )
A.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B.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C.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D.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6】谈谈你读了选文后有什么启示?
10、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保护他人历史是文明进程的标志/燕海鸣
(1)最近几个月来,不断听到“伊斯兰国”(IS)恐怖分子在其统治区大肆破坏文化遗产的消息。在推土机和炸药的作用下,众多珍贵的历史遗迹被夷为平地,无数博物馆藏品被毁坏。
(2)IS是一个原教旨主义的群体,敌视一切非伊斯兰和伊斯兰之前文明,这些对教义的特定“解读”,是其破坏遗产行径的“合法性”根源。对于破坏遗产的个人而言,他们会认为自己是在遵循和实践自己的信仰。当然,通过贩卖文物获取财富,则是IS更为“务实”的动机。但是,这不是一种宗教或是一个族群的问题,对遗产的保护,是人类文明进入到一定阶段的标志,它是超越了国家、民族、宗教信仰等各种界限而普遍存在的真理。排斥甚至迫害异教徒和异教的遗迹,是历史的产物,基督教的十字军东征也曾大肆破坏伊斯兰文明。随着文明的进步,现代意义上的遗产保护理念,也恰恰诞生于基督教占主流的西方社会,笔者以为,这是文明的进步。
(3)如果说这个世界上存在着毫无争议的普世价值的话,保护文化遗产肯定算一个。这是人们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经历了无数次阵痛之后获得的宝贵共识。无论出于什么目的,无论遗产所有权归属如何,大规模有组织地破坏文化遗产,就是对人类社会文明底线的挑战。
(4)之所以强调遗产保护的普世性,也是要警惕另一种思维:只有西方才能拯救文化遗产。我们常听到这样一种言论,即今天收藏在西方国家博物馆中的很多非西方文物,如果不是当年被“掠夺”,今天肯定就在战争中毁掉了,因此西方是文物的救世主,殖民时期的文物掠夺是正确的。而我的观点是:不能因“善果”而洗白“恶因”,不能将普世真理片面理解成西方善举。
(5)一些文物保存了下来,只是客观事实,如果因此为当年的强盗行径唱赞歌,则非常不妥。这就好比多年前一个强盗偷了你家的传家宝,今天你还得感谢他的后代:“要不是你爷爷当年抢了我家宝贝,我今天就看不到它了,谢谢啊!”
(6)既然保护文化遗产成为全球共同的事业,就不能过度强调西方、东方的区别。中国在近年来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比如在国际社会共同保护柬埔寨吴哥古迹的合作中,我国已经成为了最主要的力量之一。
(7)只有不同文化之间的多元交融,人类社会才能不断维系和充满活力。懂得保护历史——尤其是他人的历史,是文明进程中的标志之一,这是超越任何种族、宗教、国家界限的真理。 (文章有删改)
【1】能体现“对遗产的保护,是人类文明进入到一定阶段的标志”的一项是( )
A.“伊斯兰国”恐怖分子在其统治区大肆破坏文化遗产。
B.基督教的十字军东征曾大肆破坏伊斯兰文明。
C.现代意义上的遗产保护理念,诞生于基督教占主流的西方社会。
D.西方国家的博物馆里收藏了很多非西方的文物。
【2】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敌视一切非伊斯兰和伊斯兰之前文明,是IS破坏遗产行径的“合法性”根源。
B.出于对伊斯兰文明大肆破坏的反省,西方社会诞生了现代意义上的遗产保护理念。
C.作者之所以强调遗产保护的普世性,基于不能因“善果”而洗白“恶因”的观点。
D.保护文化遗产是全球共同的事业,近年来中国已经成为最主要的力量之一。
【3】请概括“伊斯兰国”(IS)恐怖分子大肆破坏文化遗产的原因。(30字以内)
11、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辆拼命奔跑的自行车
江东旭
①当他蹬着自行车爬上一个陡坡时,望望脚下这条蜿蜒在崇山峻岭间的山路,不由得深吸了一口气。“一定要以最快的速度赶到阿西西!”(甲)他想着,旋即猛然一蹬,胯下的自行车好似一匹回过神来的战马,顿时疾驰如风。
②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纳粹德国占领的意大利城市佛罗伦萨。两天前的一个深夜,一个人秘密找到他,恳切地说:“先生,我们需要您的帮助……”
③听了他的话,他的脸色渐渐凝重起来。自从佛罗伦萨沦陷后,生活在这里的犹太人就遭到了无情的追捕和屠杀。在那些正义而善良的意大利人的掩护下,一部分犹太人幸存下来,眼下,他们急需一份假身份证明以逃过搜查。在阿西西,有一个民间抵抗组织的地下印刷厂可以制作假身份证,但需要有人把这些犹太人的照片带过去,再将制作好的假证件带回来。两地之间正好处在环意大利自行车赛的赛道上。他曾在这条路上夺得过“山地之王”的桂冠,身份特殊,速度快,是往来其间担当“信使”的不二人选。他很清楚,倘若接受这个任务,一旦被查获后意味着什么。不过,想到可以拯救许多犹太人,他在沉默片刻之后,还是坚定地点了点头。
④人们在他的自行车上“做手脚”,将照片和文件藏在车框架里。第三天,迎着初升的旭日,他带着秘密使命出发了。骑上熟悉的赛道时,他全身似乎迸发出无穷的力量。风在耳边呼呼地吹,他一路狂踩。(乙)抵达目的地时,他竟累得像跟自行车长在了一起,直挺挺地倒在地上。很多次,他以训练的名义来往驰骋,没有人怀疑他。半路上要经过一个火车中转站,那里有纳粹军警盘查乘客和行人。他便经常选择在火车进站、人群拥挤时进入车站。许多乘客看见他,兴奋地围拢过来拥抱他,索要签名,使得盘查他的人难以近身。一旦离开纳粹的视线,他立即踩着自行车一路狂奔,挑战自己的速度极限。
⑤危险随时都会降临。他曾目睹过一个意大利人因藏匿犹太人而被枪决的场面。那个视死如归的意大利人脸上的表情是那么平静,使他的内心受到很大的震撼。他想,正义的事情凭着良知去做就是了。
⑥在玩命“训练”的日子里,有人挖苦他:“瞧吧,战争打到家门口了,这家伙还想再捞几个冠军牌哩。”他没有做任何辩解,只是在每次踏上征程时,都会在心里说:“加油,你必须骑得比过去更快,才能救下更多人!”
⑦就这样,他悄然搭救了800多名犹太人。战争结束后,他守口如瓶,直到他去世10年之后的2010年,这段尘封往事才得以揭开。他就是曾获得过环意环法双料冠军,被誉为“体坛辛德勒”的自行车手基诺·巴特利。他的儿子在纪念活动上,讲述了父亲告诫其保守秘密的原因:“好事是用来做的,不是用来说的。”“一个人,决不能利用他人的苦难为自己博取名声!”
(选自2019年20期《意林·作文素材》)
【1】试用简明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请结合语境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从(甲)(乙)两句中任选一题作答)
(甲)他想着,旋即猛然一蹬,胯下的自行车好似一匹回过神来的战马,顿时疾驰如风。
(乙)抵达目的地时,他竟累得像跟自行车长在了一起,直挺挺地倒在地上。
【3】选文在叙事过程中插入第⑤段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4】结合选文内容说说文末句子“好事是用来做的,不是用来说的。”“一个人,决不能利用他人的苦难为自己博取名声!”的含义。
【5】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为什么人们要将基诺·巴特利称为“体坛辛德勒”。
链接材料:
奥斯卡·辛德勒(Oskar Schindler,1908年4月28日~1974年10月9日),德国商人、间谍、纳粹党成员。他利用德国的战争,诱逼德国人投资,再雇佣廉价的犹太人做工,在这充满了杀戮与硝烟的年代大赚了一笔钱,同时保护了1200名左右犹太人的生命,占波兰全部存活犹太人数量的1/4左右。
1974年10月9日,辛德勒去世,被以天主教方式安葬在家乡的兹维塔齐尔山上,每年都有许多许多幸存的犹太人及其后代来祭奠他。
著名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就是以他的事迹拍出的。
12、从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题一:请以“想改变就趁现在”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题二:头顶一片蓝天,脚踏一方热土,我们处在一个共享时代。朋友间的交往,亲人间的欢聚,课堂上的掌声,网络世界的畅游……最难忘,我们一起走过的那段美好时光。
请以“共享”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先在所选题号后的括号内打“√”,然后再作文。②若选题二,请自拟文章题目。③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④字数不少于600字。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与考生信息相关的表述。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