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及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七月天,中伏大晌午,热得像天上下火。(运用夸张的修辞,写出了天气的炎热)
B.何大学问一走,何满子就像野马摘了笼头。(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何满子不受拘束的性格特点)
C.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运用排比和夸张的修辞,表现出一丈青大娘勇猛无比的特点)
D.奶奶八样不放心,怕让狗咬了,怕让鹰抓了,怕掉在土井子里,怕给拍花子的拐走。(运用排比的修辞,表现出一丈青大娘对何满子的百般疼爱)
2、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兑命》曰“学学半”。(《礼记》)
《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B.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诸葛亮)
先帝不因为我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C.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话题。
D.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三峡》郦道元)
春冬季节,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3、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酝酿(liàng) 蜷伏(quán) 髀骨(bì) 矫揉造作(jiǎo)
B.收敛(liǎn) 蛮横(hèng) 炽热(chì) 免冠徒跣(xiǎn)
C.菜畦(qí) 干涸(hé) 濒临(pín) 自惭形秽(huì)
D.依傍(bàng) 广袤(mào) 旁骛(wù) 感慨良多(kài)
4、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
A.撤县设市20多年来,仪征城市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B.互联网上激愤的言论不少,如果没有媒体的兴风作浪,一般不会引起太大的关注。
C.目前中国的通胀形势可谓“内忧外患”,国内劳动力价格高涨,干旱天气对食品价格预期推波助澜,国际上大宗商品价格迭创新高。
D.扬州已累计建成文博馆77个,为把扬州建设成名副其实的文博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贞观十五年,遣使诣西域立叶护可汗,未还,又令人多赍①金帛,历诸国市马。魏征谏曰:
“今发使以立可汗为名,可汗未定立,即诣诸国市马,彼必以为意在市马,不为专立可汗。 可汗得立,则不甚怀恩,不得立,则生深怨。诸蕃②闻之,且不重中国。但使彼国安宁,则诸 国之马,不求自至。昔汉文帝有献千里马者,曰:“吾吉行日三十,凶行日五十,鸾舆③在前, 属车在后,吾独乘千里马,将安之乎?”乃偿其道里所费而返之。又光武有献千里马及宝剑 者,马以驾鼓车,剑以赐骑士。今陛下凡所施为,皆邈过三王之上,奈何至此欲为孝文、光 武之下乎?又魏文帝求市西域大珠,苏则曰:“若陛下惠及四海则不求自至求而得之不足贵 也。’陛下纵不能慕汉文之高行,可不畏苏则之正言耶?”太宗遽令止之。
(选自《贞观政要·纳谏》,有删节)
【注释】:①赍(jī):把东西送给别人。②蕃:我国古代对西域各少数民族和外国的称呼。
③鸾舆:天子所乘之车。
【1】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 3 处。
若 陛 下 惠 及 四 海 则 不 求 自 至 求 而 得 之 不 足 贵 也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遣使诣.西域立叶护可汗 ________ (2)历诸国市.马 _________
(3)诸蕃闻之,且.不重中国 ________ (4)太宗遽令止.之 ___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
但使彼国安宁,则诸国之马,不求自至。
【4】选文赞美了汉文帝的“高行”,同时还提到了另外两个人的“高行”。请用简要的语言分别概括能体现他们的“高行”之事。
6、研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诗人在诗中反复运用“我是……”的句式,在传达情感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2)本诗的第一、二节都写祖国的历史,从内容上来说,它们有何区别?
(3)“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那么,“我”用什么来报答祖国母亲的养育之恩呢?请用诗歌的原文回答。
7、2018年某市中考作文阅卷组对考生作文失分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如下:
项目名称 | 具体内容 | 所占比例 |
思想内容 | 中心,材料 | 37.80% |
语言表达 | 语汇句子,表达技巧 | 38.95% |
层次结构 | 整体布局,过渡衔接 | 17.35% |
其它 | 书写、标点运用等 | 5.90% |
看了上述结果,如果要你对即将步入2019年中考考场的考生提出一点最重要的建议,你会说些什么?
8、诗歌默写。
(1)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____、你的____、你的____。
(2)________,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3)所有的叶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是这一朵。________。
(4)投身革命即为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从古籍经典中汲取人文精神
①据报道,有媒体对山东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大、中山大学、西安交大等全国十几所高校的古典文学接受情况进行了调查,经常接触古典文学的大学生仅占27%,偶尔接触的占60%,大学阶段的古典人文整体阅读量大大下降,可以说大学生与古典人文教育渐行渐远……
②当今社会阅读心理浮躁,人们更多的是被畅销、流行、时尚、网络书籍所吸引,那些优秀的中外文学经典尚且乏人问津,更不必说那些古籍经典了。但是,古老的作品,与现在的人们的阅读环境、阅读心理和阅读需求,毕竟是有很大区别的。今人如要更好地阅读文化古籍,应该掌握一定的阅读层次和境界。
③大学生接受古典文学教育,对于学习古汉语、提高写作能力,有莫大的好处。从阅读审美的情感体验角度说,没有别的事情能比读古人的原著、名著更能给我们精神上的快乐。大概一则是由于古代语言之优美,再则是因为作者的伟大和眼光之深远,其作品虽历经数千年,仍无损其价值。
④阅读经典古籍,是与古人的对话,是汲取古人的经验和智慧,解决我们当下的问题。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问题,但是,另一方面,人类也有着相同或相似的需求和渴望。因此,人类一直被一些共同的难题所困扰和挑战,也积累了许多应对这些难题的共同经验和智慧。这些人类的共同经验、智慧和启示,就积淀、保留和贮存在古籍经典这些传统文化的纯粹精神的形式之中。可以这样说,古代的预言家和哲学家,在我们的心灵世界里,与现代最有领悟力的作家一样,都是同时代的人。如今,我们生活的问题、生命的问题、心灵的问题、精神的问题、人生的问题等等,大都可以从经典文化古籍中找到相应的解说和答案,或得到新的启示。
⑤在上面提到的调查中,有的大学生谈到阅读《论语》时说,“以前读《论语》,就是为了应对考试中那四分的诗词名句填空,而现在,我能多多少少汲取到精神养料。孔子也不再是一个给万千学生带来苦难的‘老头子’,而是一个真正能启迪人心灵的老先生”。还有的大学生说,“感动于司马迁,感动于他年少时的贫寒刻苦,感动于他年轻时的勇于探索,感动于他不惑时的坚强意志,或许也是感动于他懂得自己,明白自己前进的道路并能一直走下去。现在的我看不清楚自己,或许只有更多的经历才能打开前方的微弱灯光。愿借司马迁来鼓励自己不畏艰难,永远向前。”这些都表明大学生对古典文学的接受更多地与生活体验相结合,并将之引入自己的精神成长过程。
⑥文化经典古籍,作为文化传统,是一种历史的创造和存在,是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发明和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它是我们历史和文化的基础。它的气息我们可以呼吸到,它的因子充满了我们的血液,它构成了我们精神生长的客观环境,所以,从根本上来说,我们都是它的受益者。文化是既向后看也向前看的。为了使我们前进的步伐不发生偏差,就不要轻视我们祖先积累下来的庞大而又十分有价值的遗产,对古籍文化的传承、学习、发展和创新是必要的。
⑦人文,是一个民族灵魂的核心,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支撑,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本质,而大学正是人文精神的源泉。大学中的古典文学教育对于学生的治学和做人都有好处。从古典人文教育中,我们能够习得如何为人仁爱、诚信,了解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道德、公理、良知,人性本善这些优秀的内涵。显然,从阅读古籍、接受古典文学教育这一点上做起,对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乃至大学的人文精神,是大有裨益的。(许民彤)
【1】【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2】请简要说说作者是如何层层推进,对观点进行论证的。
【3】【3】从议论文的角度说说文章第⑤段引用大学生阅读经典的感受有什么作用。
【4】【4】结合本文作者的观点,请你选择一本古籍经典,简述阅读经典对你的影响,作为配方的一个论据。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老爸的火炉
冯唐
①有时候,人会因为一两个微不足道的美好暗暗渴望一个巨大的负面,比如因为一个火炉而期待北京一个漫长而寒冷的冬天。
②我怕冷,我把我怕冷的原因归结于我从父亲那边遗传的基因。我老爸生在印尼,长到十八岁才回国,十八岁前没穿过长裤,更别说秋裤了。北京夏天最热的时候,我老爸带我去龙潭湖游野泳,我下水没几分钟,上来,面朝下最大面积地平摊在水泥湖岸,后背最大面积地接受阳光,两瓣小屁股还是冷得筛糠一样颤抖,仿佛一条刚从湖里打上来的大鱼。
③记忆里北京的冬天漫长而寒冷,每个人穿着同一个颜色和式样的衣服,像是一个个丑陋的柜子在街上被搬来搬去。北京漫长的冬天里唯一的喜庆颜色是“两白一黑”,“一白”是白菜,北京冬天的主菜,通常的习惯是买半屋子,吃整整一个冬天,醋溜、清炒、乱炖、包饺子、包包子、包馅饼,百千万种变化,不变的是白菜还是白菜。另“一白”是白薯,北京冬天唯一的甜点,买两麻袋,吃整整一个冬天。“一黑”是蜂窝煤,堆在门前院后,那时候北京没有大面积的市政供暖,整整一个冬天的温暖得意就靠它了。
④我常常因为烧蜂窝煤的火炉而想念那时候北京的冬天。
⑤伺候火炉是个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活儿,这个技艺由老爸掌握。炉子安放到屋子一个角落,烟囱先向房顶再向一面墙蜿蜒而过,最终探出屋外。烟囱在屋外的一端要安个罩子,防雪防尘。烟囱在屋里的一段要逐节密封好,否则一觉醒来,一家已经在天堂。为了伺候炉火,老爸自制了很多钢铁工具,夹煤的、捅煤的、掏灰的、钩火炉盖儿的,其中捅煤的钎子常常被我们拿去滑冰车用,总丢,老爸总是多做几个放着备用。蜂窝煤似乎有两种,一种是主流,数量多,含煤少,一种数量少,含煤多,贵,用来引火,先放在煤气炉子上烧着,然后放进火炉最底层,最后再放上普通蜂窝煤。蜂窝煤烧尽,要从下面捅碎,煤灰随重力落到炉底,用煤铲掏走,再从炉子上面加一块新煤。最考技术的时候是临睡前封炉子,留多大进气口是个手艺,留大了,封的煤前半夜就被烧没了,下半夜全家被冻醒,留小了,不热,一夜全家受冻,加上蜂窝煤的煤质不稳定,留多少更难控制。老爸的解决办法是半夜起来一次,我睡觉轻,常常听见,他摸黑穿拖鞋声,因为长期吸烟的几声暗咳声,吐一口痰声,喝一口水声,铁钩子拉开炉盖儿声,铁钩子合上炉盖儿声,撒尿声,脱鞋再上床声。
⑥我对于侍候火炉的兴趣不大,但是对于炉火的兴趣很大。炉火当然能烤火,而且炉火比空调好很多,不硬吹热风,而是慢慢做热交换和热辐射,暖得非常柔和。从脆冷的屋外进来,把千斤厚的棉衣一脱,一屁股坐在炉火旁边的马扎上,面对炉火,像拥抱一个终于有机会可以拥抱的女神一样,伸出双臂、敞开胸怀,但是又不能又不敢抱紧,哪怕不抱紧,很快身心也感到非常温暖。然后,倒转身,挺直腰板,让炉火女神再温暖自己的后背、后腿和屁股。炉火还能烤食物,白薯、汤、粥、馒头片。晚上看书累了、饿了,贴炉壁一面的烤白薯和烤好的抹上酱豆腐的馒头片都是人间美味,胜过天上无数。遇到周末,改善生活,放上一口薄铝锅,炉火还能当火锅。火锅神奇的地方是,已经吃得不能再烦的白菜、酸菜、豆腐、土豆放到里面,几个沉浮,忽然变得好吃得认不出来了。围坐在周围的家人也开始和平时不一样了——老妈转身去橱柜拿酒,老姐望着炉火,眼神飘忽,老哥热得撩起裤子、撩起秋裤,腿毛飘忽,老爸开始小声哼唱十八岁前学会的歌曲。窗外天全黑了,借着路灯光看到小雪花,在窗子的范围里,一会儿左飘,一会儿右飘。
⑦后来,住处有了市政集中供暖,老爸还是习惯性半夜起来一次。我睡觉轻,还是听见,他摸黑穿拖鞋声,因为长期吸烟的几声暗咳声,吐一口痰声,喝一口水声,撒尿声,脱鞋再上床声。我背诵最早和最熟的唐诗之一是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老爸天生酒精过敏,滴酒不沾,但是每到冷天,每到夜晚,每到想喝口小酒,我每每闭着眼听到老爸像老猫一样爬起来,去照看那早已经不存在了的炉火。
——选自《读者》2019年第1期
【1】本文题目有何作用?
【2】请举一列分析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
【3】文章第5段,作者详细描写老爸如何伺候炉火有何用意?
【4】请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写作特色。
11、①大家应该都读过J.K.罗琳的魔幻系列小说《哈利·波特》,或者看过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吧。在系列的第一本书《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里,哈利在圣诞节得到了一件神秘的礼物——隐身斗篷。有一天深夜,他独自一人悄悄地摸进了禁书馆查找资料,幸亏他穿着隐身斗篷,否则,如果被发现了,就会受到重罚。2017年6月26日是这本书出版20周年纪念日,《哈利·波特》的忠实读者们都盼着有一天自己也能真的拥有这样一件隐身斗篷。这又何尝不是科学家们的梦想呢? 其实他们早就开始行动了。
②2006年,物理学家约翰·彭德利首次提出了用透镜改变光向、隐藏物体的方法。2013年、2014年美国的德州大学和罗切斯特大学相继找到隐形的方法。2015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称他们发明出了隐身斗篷。这种斗篷是由上百万个微小的金镜子组成的,这些镜子有多小呢?它们的宽度只有我们头发直径的1/1000。
③我们平常为什么能看见物体?这是因为当光照射到物体表面时,光发生了散射和反射。通俗地说,就是照到物体上的光弹了回来,而这些弹回来的光又传到了我们的眼睛里,所以我们就看到了物体。如果不希望看到物体该怎么办?办法就是阻止光发生散射和反射,这些微镜其实就是起这个作用的。因为这些镜子的大小不一,所以散射光能相互抵消,让观察者觉得光是从平面上反射过来的。这种镜子只有80纳米厚,非常轻便。不过,目前的隐身斗篷还非常小,大约只能覆盖几个生物细胞那么大的面积。
④最近,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的研究人员也表示研究有了进展。他们研制的隐身斗篷是通过电磁波的干扰,让物体表面散射回来的光看上去像是从平面反射过来的效果。
⑤如果有一天真的有隐身衣可以买,这个世界会不会出现乔治·威尔斯的小说《隐形人》中那样胡作非为的人呢?
(选自《知识就是力量》2017年第8期)
【1】第②段画线句主要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最后一句中加点词 “大约”能否删去?为什么?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用透镜改变光向、隐藏物体的方法,是物理学家约翰·彭德利首先提出来的。
B. 美国加州大学和英国科研人员研制的“隐身斗篷”分别是通过镜子抵消散射光和电磁波干扰的方式,使观察者觉得光是从平面上反射过来的,从而实现“隐身”效果。
C. 2015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发明的隐身斗篷很小,但很轻便。
D. 不希望看到物体的唯一办法就是阻止光发生散射和反射。
1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人生,是一个苏醒的过程,需要岁月的打磨。慢慢地,读懂了一本书,认识了一个人,明白了一条道理,也接受了很多事。原来看不透的,现在能理解了。原来不喜欢的,现在能接受了。原来过不去的,现在能放开了。这些变化和历程,都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珍贵的财富。
请以“岁月的馈赠”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