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安徽铜陵初一(下)期末试卷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对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及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七月天,中伏大晌午,热得像天上下火。(运用夸张的修辞,写出了天气的炎热)

    B.何大学问一走,何满子就像野马摘了笼头。(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何满子不受拘束的性格特点)

    C.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运用排比和夸张的修辞,表现出一丈青大娘勇猛无比的特点)

    D.奶奶八样不放心,怕让狗咬了,怕让鹰抓了,怕掉在土井子里,怕给拍花子的拐走。(运用排比的修辞,表现出一丈青大娘对何满子的百般疼爱)

  • 2、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兑命》曰“学学半”。(《礼记》)

    《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B.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诸葛亮)

    先帝不因为我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C.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话题。

    D.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三峡》郦道元)

    春冬季节,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 3、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酝(liàng)       伏(quán)       骨(bì)        揉造作(jiǎo)

    B.收(liǎn)        (hèng)       热(chì)       免冠徒(xiǎn)

    C.菜(qí)          (hé)            临(pín)       自惭形(huì)

    D.依(bàng)       广(mào)       (wù)       良多(kài)

  • 4、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撤县设市20年来,仪征城市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B.互联网上激愤的言论不少,如果没有媒体的兴风作浪,一般不会引起太大的关注。

    C.目前中国的通胀形势可谓内忧外患,国内劳动力价格高涨,干旱天气对食品价格预期推波助澜,国际上大宗商品价格迭创新高。

    D.扬州已累计建成文博馆77个,为把扬州建设成名副其实的文博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贞观十五年,遣使诣西域立叶护可汗,未还,又令人多赍①金帛,历诸国市马。魏征谏曰:

    “今发使以立可汗为名,可汗未定立,即诣诸国市马,彼必以为意在市马,不为专立可汗。 可汗得立,则不甚怀恩,不得立,则生深怨。诸蕃②闻之,且不重中国。但使彼国安宁,则诸 国之马,不求自至。昔汉文帝有献千里马者,曰:“吾吉行日三十,凶行日五十,鸾舆③在前, 属车在后,吾独乘千里马,将安之乎?”乃偿其道里所费而返之。又光武有献千里马及宝剑 者,马以驾鼓车,剑以赐骑士。今陛下凡所施为,皆邈过三王之上,奈何至此欲为孝文、光 武之下乎?又魏文帝求市西域大珠,苏则曰:“若陛下惠及四海则不求自至求而得之不足贵 也。’陛下纵不能慕汉文之高行,可不畏苏则之正言耶?”太宗遽令止之。

    (选自《贞观政要·纳谏》,有删节)

    【注释】:①赍(jī):把东西送给别人。②蕃:我国古代对西域各少数民族和外国的称呼。

    ③鸾舆:天子所乘之车。

    1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 3 处。

    若 陛 下 惠 及 四 海 则 不 求 自 至 求 而 得 之 不 足 贵 也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遣使诣.西域立叶护可汗   ________   (2)历诸国市.马   _________

    (3)诸蕃闻之,且.不重中国   ________   (4)太宗遽令止.之   ___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

    但使彼国安宁,则诸国之马,不求自至。

    4选文赞美了汉文帝的“高行”,同时还提到了另外两个人的“高行”。请用简要的语言分别概括能体现他们的“高行”之事。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研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诗人在诗中反复运用“我是……”的句式,在传达情感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2)本诗的第一、二节都写祖国的历史,从内容上来说,它们有何区别?

    (3)“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那么,“我”用什么来报答祖国母亲的养育之恩呢?请用诗歌的原文回答。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2018年某市中考作文阅卷组对考生作文失分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如下:

    项目名称

    具体内容

    所占比例

    思想内容

    中心,材料

    37.80%

    语言表达

    语汇句子,表达技巧

    38.95%

    层次结构

    整体布局,过渡衔接

    17.35%

    其它

    书写、标点运用等

    5.90%

    看了上述结果,如果要你对即将步入2019年中考考场的考生提出一点最重要的建议,你会说些什么?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诗歌默写。

    (1)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____、你的____、你的____

    (2)________,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3)所有的叶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是这一朵。________

    (4)投身革命即为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从古籍经典中汲取人文精神

    ①据报道,有媒体对山东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大、中山大学、西安交大等全国十几所高校的古典文学接受情况进行了调查,经常接触古典文学的大学生仅占27%,偶尔接触的占60%,大学阶段的古典人文整体阅读量大大下降,可以说大学生与古典人文教育渐行渐远……

    ②当今社会阅读心理浮躁,人们更多的是被畅销、流行、时尚、网络书籍所吸引,那些优秀的中外文学经典尚且乏人问津,更不必说那些古籍经典了。但是,古老的作品,与现在的人们的阅读环境、阅读心理和阅读需求,毕竟是有很大区别的。今人如要更好地阅读文化古籍,应该掌握一定的阅读层次和境界。

    ③大学生接受古典文学教育,对于学习古汉语、提高写作能力,有莫大的好处。从阅读审美的情感体验角度说,没有别的事情能比读古人的原著、名著更能给我们精神上的快乐。大概一则是由于古代语言之优美,再则是因为作者的伟大和眼光之深远,其作品虽历经数千年,仍无损其价值。

    ④阅读经典古籍,是与古人的对话,是汲取古人的经验和智慧,解决我们当下的问题。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问题,但是,另一方面,人类也有着相同或相似的需求和渴望。因此,人类一直被一些共同的难题所困扰和挑战,也积累了许多应对这些难题的共同经验和智慧。这些人类的共同经验、智慧和启示,就积淀、保留和贮存在古籍经典这些传统文化的纯粹精神的形式之中。可以这样说,古代的预言家和哲学家,在我们的心灵世界里,与现代最有领悟力的作家一样,都是同时代的人。如今,我们生活的问题、生命的问题、心灵的问题、精神的问题、人生的问题等等,大都可以从经典文化古籍中找到相应的解说和答案,或得到新的启示。

    ⑤在上面提到的调查中,有的大学生谈到阅读《论语》时说,“以前读《论语》,就是为了应对考试中那四分的诗词名句填空,而现在,我能多多少少汲取到精神养料。孔子也不再是一个给万千学生带来苦难的‘老头子’,而是一个真正能启迪人心灵的老先生”。还有的大学生说,“感动于司马迁,感动于他年少时的贫寒刻苦,感动于他年轻时的勇于探索,感动于他不惑时的坚强意志,或许也是感动于他懂得自己,明白自己前进的道路并能一直走下去。现在的我看不清楚自己,或许只有更多的经历才能打开前方的微弱灯光。愿借司马迁来鼓励自己不畏艰难,永远向前。”这些都表明大学生对古典文学的接受更多地与生活体验相结合,并将之引入自己的精神成长过程。

    ⑥文化经典古籍,作为文化传统,是一种历史的创造和存在,是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发明和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它是我们历史和文化的基础。它的气息我们可以呼吸到,它的因子充满了我们的血液,它构成了我们精神生长的客观环境,所以,从根本上来说,我们都是它的受益者。文化是既向后看也向前看的。为了使我们前进的步伐不发生偏差,就不要轻视我们祖先积累下来的庞大而又十分有价值的遗产,对古籍文化的传承、学习、发展和创新是必要的。

    ⑦人文,是一个民族灵魂的核心,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支撑,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本质,而大学正是人文精神的源泉。大学中的古典文学教育对于学生的治学和做人都有好处。从古典人文教育中,我们能够习得如何为人仁爱、诚信,了解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道德、公理、良知,人性本善这些优秀的内涵。显然,从阅读古籍、接受古典文学教育这一点上做起,对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乃至大学的人文精神,是大有裨益的。(许民彤)

    1】【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2请简要说说作者是如何层层推进,对观点进行论证的。

    3】【3从议论文的角度说说文章第段引用大学生阅读经典的感受有什么作用。

    4】【4结合本文作者的观点,请你选择一本古籍经典,简述阅读经典对你的影响,作为配方的一个论据。

  •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老爸的火炉

    冯唐

    ①有时候,人会因为一两个微不足道的美好暗暗渴望一个巨大的负面,比如因为一个火炉而期待北京一个漫长而寒冷的冬天。

    ②我怕冷,我把我怕冷的原因归结于我从父亲那边遗传的基因。我老爸生在印尼,长到十八岁才回国,十八岁前没穿过长裤,更别说秋裤了。北京夏天最热的时候,我老爸带我去龙潭湖游野泳,我下水没几分钟,上来,面朝下最大面积地平摊在水泥湖岸,后背最大面积地接受阳光,两瓣小屁股还是冷得筛糠一样颤抖,仿佛一条刚从湖里打上来的大鱼。

    ③记忆里北京的冬天漫长而寒冷,每个人穿着同一个颜色和式样的衣服,像是一个个丑陋的柜子在街上被搬来搬去。北京漫长的冬天里唯一的喜庆颜色是“两白一黑”,“一白”是白菜,北京冬天的主菜,通常的习惯是买半屋子,吃整整一个冬天,醋溜、清炒、乱炖、包饺子、包包子、包馅饼,百千万种变化,不变的是白菜还是白菜。另“一白”是白薯,北京冬天唯一的甜点,买两麻袋,吃整整一个冬天。“一黑”是蜂窝煤,堆在门前院后,那时候北京没有大面积的市政供暖,整整一个冬天的温暖得意就靠它了。

    ④我常常因为烧蜂窝煤的火炉而想念那时候北京的冬天。

    ⑤伺候火炉是个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活儿,这个技艺由老爸掌握。炉子安放到屋子一个角落,烟囱先向房顶再向一面墙蜿蜒而过,最终探出屋外。烟囱在屋外的一端要安个罩子,防雪防尘。烟囱在屋里的一段要逐节密封好,否则一觉醒来,一家已经在天堂。为了伺候炉火,老爸自制了很多钢铁工具,夹煤的、捅煤的、掏灰的、钩火炉盖儿的,其中捅煤的钎子常常被我们拿去滑冰车用,总丢,老爸总是多做几个放着备用。蜂窝煤似乎有两种,一种是主流,数量多,含煤少,一种数量少,含煤多,贵,用来引火,先放在煤气炉子上烧着,然后放进火炉最底层,最后再放上普通蜂窝煤。蜂窝煤烧尽,要从下面捅碎,煤灰随重力落到炉底,用煤铲掏走,再从炉子上面加一块新煤。最考技术的时候是临睡前封炉子,留多大进气口是个手艺,留大了,封的煤前半夜就被烧没了,下半夜全家被冻醒,留小了,不热,一夜全家受冻,加上蜂窝煤的煤质不稳定,留多少更难控制。老爸的解决办法是半夜起来一次,我睡觉轻,常常听见,他摸黑穿拖鞋声,因为长期吸烟的几声暗咳声,吐一口痰声,喝一口水声,铁钩子拉开炉盖儿声,铁钩子合上炉盖儿声,撒尿声,脱鞋再上床声。

    ⑥我对于侍候火炉的兴趣不大,但是对于炉火的兴趣很大。炉火当然能烤火,而且炉火比空调好很多,不硬吹热风,而是慢慢做热交换和热辐射,暖得非常柔和。从脆冷的屋外进来,把千斤厚的棉衣一脱,一屁股坐在炉火旁边的马扎上,面对炉火,像拥抱一个终于有机会可以拥抱的女神一样,伸出双臂、敞开胸怀,但是又不能又不敢抱紧,哪怕不抱紧,很快身心也感到非常温暖。然后,倒转身,挺直腰板,让炉火女神再温暖自己的后背、后腿和屁股。炉火还能烤食物,白薯、汤、粥、馒头片。晚上看书累了、饿了,贴炉壁一面的烤白薯和烤好的抹上酱豆腐的馒头片都是人间美味,胜过天上无数。遇到周末,改善生活,放上一口薄铝锅,炉火还能当火锅。火锅神奇的地方是,已经吃得不能再烦的白菜、酸菜、豆腐、土豆放到里面,几个沉浮,忽然变得好吃得认不出来了。围坐在周围的家人也开始和平时不一样了——老妈转身去橱柜拿酒,老姐望着炉火,眼神飘忽,老哥热得撩起裤子、撩起秋裤,腿毛飘忽,老爸开始小声哼唱十八岁前学会的歌曲。窗外天全黑了,借着路灯光看到小雪花,在窗子的范围里,一会儿左飘,一会儿右飘。

    ⑦后来,住处有了市政集中供暖,老爸还是习惯性半夜起来一次。我睡觉轻,还是听见,他摸黑穿拖鞋声,因为长期吸烟的几声暗咳声,吐一口痰声,喝一口水声,撒尿声,脱鞋再上床声。我背诵最早和最熟的唐诗之一是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老爸天生酒精过敏,滴酒不沾,但是每到冷天,每到夜晚,每到想喝口小酒,我每每闭着眼听到老爸像老猫一样爬起来,去照看那早已经不存在了的炉火。

    ——选自《读者》2019年第1期

    1本文题目有何作用?

    2请举一列分析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

    3文章第5段,作者详细描写老爸如何伺候炉火有何用意?

    4请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写作特色。

  • 11、①大家应该都读过J.K.罗琳的魔幻系列小说《哈利·波特》,或者看过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吧。在系列的第一本书《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里,哈利在圣诞节得到了一件神秘的礼物——隐身斗篷。有一天深夜,他独自一人悄悄地摸进了禁书馆查找资料,幸亏他穿着隐身斗篷,否则,如果被发现了,就会受到重罚。2017年6月26日是这本书出版20周年纪念日,《哈利·波特》的忠实读者们都盼着有一天自己也能真的拥有这样一件隐身斗篷。这又何尝不是科学家们的梦想呢? 其实他们早就开始行动了。

    ②2006年,物理学家约翰·彭德利首次提出了用透镜改变光向、隐藏物体的方法。2013年、2014年美国的德州大学和罗切斯特大学相继找到隐形的方法。2015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称他们发明出了隐身斗篷。这种斗篷是由上百万个微小的金镜子组成的,这些镜子有多小呢?它们的宽度只有我们头发直径的1/1000。

    ③我们平常为什么能看见物体?这是因为当光照射到物体表面时,光发生了散射和反射。通俗地说,就是照到物体上的光弹了回来,而这些弹回来的光又传到了我们的眼睛里,所以我们就看到了物体。如果不希望看到物体该怎么办?办法就是阻止光发生散射和反射,这些微镜其实就是起这个作用的。因为这些镜子的大小不一,所以散射光能相互抵消,让观察者觉得光是从平面上反射过来的。这种镜子只有80纳米厚,非常轻便。不过,目前的隐身斗篷还非常小,大约只能覆盖几个生物细胞那么大的面积。

    ④最近,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的研究人员也表示研究有了进展。他们研制的隐身斗篷是通过电磁波的干扰,让物体表面散射回来的光看上去像是从平面反射过来的效果。

    ⑤如果有一天真的有隐身衣可以买,这个世界会不会出现乔治·威尔斯的小说《隐形人》中那样胡作非为的人呢?

    (选自《知识就是力量》2017年第8期)

    1段画线句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

    2段最后一句中加点词 “大约”能否删去?为什么?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用透镜改变光向、隐藏物体的方法,是物理学家约翰·彭德利首先提出来的。

    B. 美国加州大学和英国科研人员研制的“隐身斗篷”分别是通过镜子抵消散射光和电磁波干扰的方式,使观察者觉得光是从平面上反射过来的,从而实现“隐身”效果。

    C. 2015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发明的隐身斗篷很小,但很轻便。

    D. 不希望看到物体的唯一办法就是阻止光发生散射和反射。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人生,是一个苏醒的过程,需要岁月的打磨。慢慢地,读懂了一本书,认识了一个人,明白了一条道理,也接受了很多事。原来看不透的,现在能理解了。原来不喜欢的,现在能接受了。原来过不去的,现在能放开了。这些变化和历程,都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珍贵的财富。

    请以“岁月的馈赠”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