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陋室铭》、《马说》和《小石潭记》这三篇名文的作者分别是刘禹锡、韩愈和柳宗元,他们都是唐代伟大的文学家。
B.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一首壮词,作者辛弃疾,豪放派词人,与苏轼并称“苏辛”。
C. 《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散文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便出自其中。
D.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国庆节、重阳节都是我国传统节日。
2、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过三年的使用,迎宾大道出现了路面坑陷、井盖松动和路灯损失等问题。(将“损失”改为“损坏”)
B.运载火箭海上成功发射,探测了我国海上发射管理模式,验证了海上发射能力。(应把“探测”改为“检测”)
C.是否选择对未来负责的低碳生活方式,是衡量现代人良好素质的重要标准。(删去“是否”)
D.《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对我非常熟悉,因为我每期必看。(应把“《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对我非常熟悉”改为“我对《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非常熟悉”)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中国结”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手工编制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_________ 因此绳结也是中国古典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 人们很早就开始用绳结来装饰器物,为绳结注入了美学内涵。
② 此外,绳结还应用在人们的衣着、佩饰上,
③“中国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④ 同时也具有记载历史的重要功用,因而在人们的心目中很神圣。
⑤ 当时的绳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用具,
A. ③⑤①②④ B. ①②③⑤④ C. ①⑤③②④ D. ③⑤④①②
4、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B.风从/大地/卷来。
C.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D.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景公好弋①,使烛邹主②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③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乌而亡之,是罪也:使吾君以鸟④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候闻之,以吾君重鸟以⑤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⑥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弋:射,一种系有绳子的箭,用来射鸟。②主:动词,掌管,管理。③数:动词,列举罪状加以责备。④以:介词,因为。③以:连词,而。⑥命:名词,本义为命令,此处指晏子的劝谏。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臣之妻私臣(______)
(2)王之蔽甚矣(______)
(3)时时而间进(______)
(4)使烛邹主鸟而亡之(______)
(5)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
【3】(甲)(乙)两文都表现了进谏者的机智善辩,但又各有不同。(甲)文邹忌进谏齐威王是为了让他:________,以富国强民;(乙)文晏子劝谏景公是为了让景公:________,以免落下“重鸟轻士”的罪名。
【4】邹忌和晏子在进谏时,采用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6、古诗文阅读
满江红·山居即事
宋·辛弃疾
几个轻鸥,来点破、一泓澄绿。更何处、一双鸂鶒,故来争浴。细读离骚还痛饮,饱看修竹何妨肉。有飞泉、日日供明珠,三千斛。
春雨满,秧新谷。闲日永,眠黄犊。看云连麦垄,雪堆蚕簇,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被野老、相扶入东园,枇杷熟。
稻田
唐·韦庄
绿波春浪满前陂,极目连云䎬稏①肥。
更被鹭鹚千点雪,破烟来入画屏飞。
【注释】①䎬稏(bàyà):水稻的别称。
【1】以上两首诗词都写了____风光。
【2】结合诗句分析两个作品作者的心境的异同点。
7、【材料一】幸福靠奋斗,兴邦靠实干。“奋斗”的时代旋律贯穿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到团组参加审议讨论时,不论是作重要讲话,还是与代表委员互动交流,蕴含在言语间的,始终是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奋斗精神。
【材料二】“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22次热情洋溢地提到“奋斗”二字。他这样阐释“奋斗”的深刻内涵:奋斗是艰辛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奋斗,我们要勇于在艰苦奋斗中净化灵魂、磨砺意志、坚定信念。
“奋斗”已经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与其说初三是一个做梦的季节,不如说初三是一个奋斗的季节,梦想着受到成功的青睐,必须得接受苦涩的洗礼。处于人生十字路口,请结合材料和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奋斗”的理解,(字数150左右)
8、古诗文名句默写。
诗文有滋味。一半是烟火,“莫笑农家腊酒浑,①________”;一半是清欢,“有约不来过夜半,②________”。
诗文有趣味。花草树木似精灵,“杨花榆荚无才思,③________”;春冬三峡如画卷,“悬泉瀑布,飞漱其间,④________,良多趣味”。
诗文有情味。最美的祝福是明月遥寄,是“⑤________,⑥________(写出连续两句);最痛的思念是生死相隔,是“⑦________,欲语泪先流”。
诗文有意味。那是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⑧________,徒有羡鱼情”的复杂心理,那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⑨________,⑩________”的宠辱不惊。
9、这里会开出一朵花
①小野很小的时候,从她奶妈那里学会了一套评判标准,那就是,害虫和益虫。有天,我正吃饭,小野突然从旁边飞身而出,口中大喊“害虫,打死!”然后一只飞蛾就被她拍死了。
②我大吃一惊,说:“小野,这是不对的。”她说:“这是奶奶说的。”这是我一直想和她探讨的一个观点,但我想了很久也没找到合适的措辞,为此我和我的母亲还争辩过:“对于那些虫族,所谓的有害与有益都是相对于人类而言,但你让小孩子有了这种二元对立、非黑即白、贴上标签即可捕杀的三五想法,并不利于她的身心。”我母亲反驳道:“那蚊子咬她怎么办?难道还要养起来?害虫就是害虫,小孩子不能好坏不分,”《农夫与蛇》的故事你听过没有?
③毫无疑问,这事一直争不出个结果,但小野飞身杀虫让我很生气。我站了起来,以前所未有的严厉再次责问她:“你可以吗?你可以这样做吗?
④她从未见我如此,退了一步,有点畏怯道:“它是坏的小动物,它是苍蝇(那时候她把一切在空中飞的昆虫都叫苍蝇)。”
⑤我突然思路开朗,构建出关于此事完整的哲学体系:“什么叫坏的,什么叫好的?伤害你的小动物就是坏的,不伤害你的小动物就是好的。这个飞飞的小动物伤害你了么?你把它打死了,它的家人就找不到它了,会很难过,你知道吗?你这样做,它会很痛苦,所以你错了,你要做那些让它很快乐的事情,你知道吗?”
⑥也许是我语气太严厉,小野突然一句不说,两眼通红,凝滞几秒,瞬间大哭了起来。
⑦我没有即刻安慰她,继续追问:“你说,你做错了吗?”小野已经哭得没法说一句完整的句子,但抽泣之中,她还是断断续续说:“我错了。” 我上前抚了抚她的脑袋,语气缓和道:“那你现在要做什么呢?” ,小野哭着走到那只飞蛾那里,蹲下身子说:“对不起,你很痛苦。”
⑧看着她好几滴泪都落到地板上,我心疼不已,更怕因此给她留下更大的心理创伤,便心生一计,说:“别哭了,我们一起帮助它好吗?” 小野噙着泪水道:“好。”
⑨我把飞蛾捡起,带上小铲子,牵上小野到了一片土地。我挖了一个小坑。让小野把飞蛾放了进去,顺便告诉她,这是飞蛾,不是苍蝇。我教小野把土盖上以后说:“这只飞蛾以前是个动物,现在它死了,我们把她埋了起来它就会变成一朵花,变成另外一种生命,就不会再痛苦了。”小野你快去拿你的水壶来,我们要浇水了。小野飞奔入屋。
⑩我立刻起身,跑到十几米外摘了一朵花,返回去,把花插在刚才埋飞蛾的地方。刚完成这个动作,小野正好提着水壶从屋里出来。她走到那朵花前,惊讶得说不出话。我说:“你看,就在刚才,它变成了一朵花长了出来,说明它已经原谅你了。
⑪小野顿时破涕为笑,像只温顺的小绵羊依偎到我的怀里,说:“它这么快就有了花。”我亲了她一口,说:“是啊,我们又是它的好朋友了。它很快长了出来说明它很快乐。”小野开心地笑了。
⑫我说,“别难过了,小野,那只飞蛾变成了花,现在像我们一样快乐。”
⑬夕阳西下,我抱起她,走向远方。我想所谓教育也许就是这样,爱与耐心,加上用孩子能明白的方式。这世界不是那么好也不是那么坏,但这世界上的很多东西不能只用好或者坏来形容。初秋,已经开始吹起凉风,但此情此景能温暖一切。
(选自《读者》,有改动)
【1】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情节 | “小野”的心理或反应 |
我严厉责问小野飞身杀虫 | ① |
② | 两眼通红,瞬间大哭 |
我继续追问,叫她承认错误,然后与她一起埋葬飞蛾,并告知她飞蛾会变成一朵花,需要浇水。 | ③ |
④ | 破涕为笑,开心地笑了 |
【2】请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第⑪段划线句。
小野顿时破涕为笑,像只温顺的小绵羊依偎到我的怀里,说:“它这么快就有了花。”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标题“这里会开出一朵花”中的花,运用比喻和象征的修辞手法,它不仅仅指十几米外的那一朵花,另一种生命,也指父亲对女儿善良之心的呵护。
B. 本文讲述了“我”见到女儿飞身杀虫后,用爱和耐心创意地教育女儿的故事,全文主要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
C. 第②段“我”与母亲的争辩与第③段中“我”对女儿的严厉责问,都体现了“我”对母亲教育方式的强烈不满,也反映了母亲教育观念的传统与落后。
D. 本文中的“我”爱女心切,善于想办法,有自己的教育方式,但是过于苛刻,性格强势。
E. “初秋,已经开始吹起凉风,但此情此景能温暖一切。”景物描写,用初秋的凉风反衬内心的温暖。
【4】在生活中,我们教人要诚实,但是文中的爸爸却撒谎说飞蛾能变成花。那么我们如何看待文中这位爸爸教育孩子的方式呢?请结合原文和链接材料谈谈你的认识和感悟。
(链接材料)病房里,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从房间里看见窗外的一棵树,在秋风中一片片地掉落下来。病人望着眼前的萧萧落叶,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用彩笔画了一片叶脉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 最后一片叶子始终没掉下来。只因为生命中的这片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10、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舌头在,就够了
陈鲁民
春秋战国时,张仪在楚国令尹手下当差。一次,令尹家丢失了一块名贵的璧,怀疑是张仪偷的,把他抓起来打个半死。抬回家后,妻子痛哭流涕。想不到,张仪苏醒过来后张开嘴,居然问妻子说:“我的舌头还在吗?”妻子回答:“舌头当然还长着。” 张仪说:“只要舌头在就够了。”后来,张仪到了秦国,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得到秦惠文王的信任,当上了秦国相国。他又巧舌如簧,四处游说,粉碎了六国抗秦联盟,为秦国统一立下汗马功劳。
1972年,新加坡旅游局给时任总理李光耀打了一份报告说,新加坡不像埃及有金字塔,不像中国有长城,不像日本有富士山,不像夏威夷有十几米高的海浪,除了一年四季直射的阳光,什么名胜古迹都没有,要发展旅游事业,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李光耀看过报告后,在报告上批了这么一行字:“你还想让上帝给我们多少东西?阳光,有阳光就够了!”后来,新加坡利用一年四季直射的阳光,大量种植奇花异草、名树修竹,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发展成为世界上著名的“花园城市”。此后,连续多年,新加坡的旅游收入,位列亚洲第二位。
21岁时,霍金不幸患上了会使肌肉萎缩的“卢伽雷氏症”,医生告诉他,病情发展到最后可能会全身瘫痪。霍金问:“会不会影响大脑?”医生说:“倒不会。”那霍金很镇定地说:“只要有大脑就够了。”后来,霍金全身瘫痪,而且失去了语言能力。但他却凭着天才的大脑,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取得了一系列令世人惊异的科研成就,出版了名著《时间简史》,成了继牛顿和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之一,被世人誉为“宇宙之王”。
④可见,不论是国家和地区的事业发展,还是个人的人生成功,若能拥有各种优厚的条件固然是幸事,但是若没有天时地利人和,只要自己拥有一两样过人之处,并将其充分放大,用到极致,也一样能心想事成,收获成功。譬如说,发展旅游业,杭州靠一个西湖,曲阜靠一位孔子,香格里拉靠一连串传说,威尼斯靠一汪海水,夏威夷靠一片沙滩,新加坡靠直射的阳光……都成了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
⑤就个人发展而言,获得成功其实也不需要太多的东西。周文王演《周易》,只要有几根草棍儿就够了;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靠一支秃笔就够了;帕瓦罗蒂名传五洲,靠一副好嗓子;比尔·盖茨富可敌国,靠一个机敏的脑瓜就够了……
⑥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常占十之七八。你可能没有有钱有势的父母,或者没有碰上一显身手的好机遇,没有进入好大学,没有进个好单位。但一个有作为、有胆识、有梦想的人,会化劣势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把长处尽量用足,把优势尽量放大,从而战胜困难,踏上成功的坦途。所以,无论是谁,无论处于什么样的逆境,都不必怨天尤人,不必自惭形秽,不必与人盲目攀比,更不必叹息生不逢时。只要自己拥有一个不笨的头脑,具备健全的身体,干事业,兴局面,闯天下,打江山,这就足够了。上天对每个人都不薄,还想要什么呢?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2】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的?
【3】文章--段列举张仪、新加坡、霍金的具体事例有什么作用?
【4】认真阅读第⑤段文字,仿照上文句式,在省略处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11、阅读《中国的母亲花——萱草》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然而,不论是这个节日,还是送康乃馨给妈妈的传统,都起源于美国。中国其实有代表母亲的花卉,就是萱草。
②萱草这个名字很多人听来或许很陌生,其实它是一种大家熟悉的食用植物。萱草的花,作为食物俗称“金针”“黄花菜”,通常被晒干后用来做菜、入药。萱草也是一种常见的景观植物,很多地方都有种植。
③萱草出现在中国古籍记载中已有3000多年历史,作为代表母亲的意象符号也有千余年历史。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研究所教授田兆元在《论传统意象符号系统及其重建》一文中提及,现在一般认为,萱草最早现于文字记载是在《诗经·卫风·伯兮》中,有“焉得谖草,言树之背”的句子。后世注家多认为“谖草”即“萱草”,萱草可以忘忧,有忘忧草之名。虽然有不同的意见,但是多数人,或者说民间社会大都认为《诗经》里的谖草就是萱草,就是忘忧草。
④但忘忧草的意象如何最终与母亲联系起来?田兆元推测原因应该是儿行千里母担忧,所以家里要种植萱草,以免父母忧虑。孔子说:“父母唯其疾之忧。”父母对于儿女外出充满着担忧和挂念。忧愁成为父母与儿女的情感纽带,而萱草便成为一种寄托感情的符号。《诗经疏》上说:“北堂幽暗,可以种萱。”“北堂”即代表母亲之意。古时候当游子要远行时,就会先在北堂种萱草,希望减轻母亲对孩子的思念,忘却烦忧。据说唐朝孟郊《游子诗》“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是最早将母子情感连在一起表达的。
⑤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象征母亲意象的萱草,但却并无“母亲节”这个提法,也没有相应主题的节日,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有强烈仪式感的西方母亲节进入中国后,逐渐被大众接受,康乃馨作为母亲节的代表花也逐渐取代了萱草的地位。我们不能怪外来文化,要怪我们自己对于传统没有很好地呵护。
(凤凰网《中国也有代表母亲的花,不是康乃馨而是“黄花菜”》2018.5.13,有删改)
【1】下列句子表述与原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
A. 萱草具有食用、药用和观赏等价值。
B. 萱草历史悠久,3000多年前已出现在中国古籍中,作为代表母亲的意象符号也有千余年历史。
C. 《诗经·卫风·伯兮》中有“焉得谖草,言树之背”一句,人们都认为句中的谖草就是萱草,就是忘忧草。
D. 康乃馨作为母亲节的代表花逐渐取代了萱草的地位,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母亲节”这个提法,也没有相应主题的节日。
【2】按照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请指出第③段中划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第④段中的加点字“据说”能否删去?说说理由。
【3】说说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12、根据材料作文
下面的三棵树,哪一棵树最能触动你的心灵?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第一棵树:长在乱石堆,树根粗大有力,深深扎进石缝里。没有肥沃的土壤,却一个劲儿向上长,枝繁叶茂。
第二棵树:长在人来人往的路边,树冠很大,撑起一大片绿荫。烈日下,总能为路人带来阴凉。
第三棵树:长在公园里,歪斜难看。从来无人理睬,却快活地生长,树枝在风中欢快地舞蹈。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