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湖北恩施州初一(下)期末试卷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加点词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一”表彰大会上,来自各行各业道德模范济济一堂,共庆劳动者的节日。

    B.好一幅“梅花闹春”图,这妙手回春之作,把人们带到了融融春光之中。

    C.他雕刻的人物花鸟,生动活泼,真可谓是巧夺天工

    D.同学们喜欢在课余阅读一些经典作品,每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 2、中国科学技术馆建筑外观独具特色,同学们结合科技馆主题和该建筑造型创作了一副对联。下联是“科技成果若繁星似烟海,创新发明艳寰球”,请你根据文字介绍和图片选出合适的上联(   )

    【材料一】

    中国科学技术馆新馆建筑为一体量较大的正方体,利用若干个积木般的块体相互咬合,使整个建筑呈现出一个巨大的“鲁班锁”,又像一个“魔方”,蕴含着“解锁”“探秘”的寓意。

    A. 新馆建筑如积木建魔方,解锁探秘深寓意

    B. 新馆建筑如巨锁像魔方,解锁探秘寓深意

    C. 新馆建筑鲁班锁巨魔方,解锁探秘寓深意

    D. 新馆建筑如积木相咬合,解锁探秘深寓意

  •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历代许多圣贤心向_______,天子呼来不上朝,一心只谋三分田,餐风饮露好_________,被天席地度韶华,这就是静气。任何_______在他们面前都只如“蚍蜉撼大树”,他们沉稳大气有贤德,在世事的飓风深处也能泰然自若。

    A.田野 风雅 打扰 B.田园 儒雅 打扰

    C.田野 儒雅 搅扰 D.田园 风雅 搅扰

  • 4、下列句子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杨丽萍在她的舞蹈表演中,总是使出浑身解数,用灵活优美的舞姿去表现和诠释中国民族舞蹈的魅力与内涵。

    B. 大冬会期间,哈尔滨市实行了交通管制,交通拥堵的状况戛然而止。

    C. 正在热播的《喜羊羊与灰太狼》,成为许多家长和孩子们茶余饭后津津有味的话题。

    D. 大家听到这个幽默的故事,都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丙】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②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③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注释】①雪宫:齐宣王玩乐的郊外别墅。②其上:他们的君王。 ③为民上:作为人民的统治者(君王)。

    1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正确断句的一项是(

    A.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B.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C.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D.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或异二者之 (  行为   B. 树林阴   (  遮盖

    C. 斯人 (  微小   D. 然而不者    (  大王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居庙堂之高,则忧   醉能同   B. 先天下之忧 太守归宾客从也

    C. 齐宣王见孟子雪宫   万钟我何加焉   D. 有也 处江湖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小题

    蝶恋花·春景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注)本词写于苏轼被贬途中。

    1这首词的上阕描写的是哪一个季节的景象?依据是什么?

    2下阕表达的情感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所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适当阐述。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从前有个怀才不遇、仕途不通的文人流落到湘江之滨,联想起战国时期的三闾大夫忠君爱国,却屡遭昏君佞臣排挤打击而被流放的不幸遭遇,便撰写了一副对联:

    泪滴湘江流满海

    嗟叹嚎啕哽咽喉

    (1)“三闾大夫”指_____ 

    (2)试分析这副对联的特点,并说说这种特点对表达内容有何作用。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饿死真吾志,________________。(文天祥《南安军》)

    (2)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 ________________。(《朝天子·咏喇叭》)

    (3)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4)________________,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________________。(秋瑾《满江红》)

    (6)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7)满眼风光北固楼。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8)________________,灵旗空际看。(夏完淳《别云间》)

    (9)________________,波涛如怒,_______________。(《山坡羊·潼关怀古》)

    (10)了却君王天下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我们在蓝色海上飘

    赫恩曼尼

    ⑴12岁那年,我认识了方小舒。

    ⑵他从讲台旁边的特“忧”生专座抱着书包走向我,本子散了一地,整个教室都在窃窃私语。从此,我们就是同桌了。我的耳边从此充斥着“方小舒”三个字的魔咒。

    ⑶“方小舒,把头抬起来!”“方小舒,把课本拿出来!”“方小舒,你来我办公室一趟。”被叫到的时候,他就缓缓抬起头,一脸茫然地看着前方,如同置身事外的高人,脸上带着神秘的微笑。

    ⑷“方小舒,你旁边坐着的可是年级第一!你也不学学!”老师训他的时候,总带上我。

    ⑸是的,我是第一名,从来没失过手。那时的我,不知道哪里来的倔牛脾气,不考第一绝不善罢甘休。而我永远不理解,也不关心坐在身边的方小舒在桌子底下摆弄些什么。只是偶尔看他入神,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瞟上一眼。在那张堆满练习册和考试卷的桌子底下,方小舒用牙签组装成一辆坦克,用一分一分的人民币折出了航母,用一百张考卷做成一架步枪。在我们都为了考试奋战时,他着背,在桌沿,用自制的放大镜一寸一寸看着那张世界地图。

    ⑹“有什么好看的?”我见他整个人都聚拢在地图上,像一只潜伏在海底的虾。“里面的学问大着呢!你懂吗?”他话不多,说话的时候眼睛依旧望着前方,脸上带着神秘的微笑。

    ⑺那时我沉浸在第一名的争夺战中,丝毫不在意方小舒嘴里说的“大学问”。那和我的目标相距十万八千里。

    ⑻当然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一次英文考试,因为听力部分发挥失常,成绩单的第一行不再是我的了。“别哭了,是好事。”方小舒的声音像是从遥远的天际传来,如梦似幻。我抬起头,满脸都是眼泪鼻涕,狼狈地望着他。“喏,你看。这里是地中海,这里是小亚细亚半岛,还有希腊半岛。”他指着地图上一块蓝色的地方,手指在上面滑动,精准到位。

    ⑼他转过身来,对我说:“阿呆同学,你想过有一天会到这样的地方看上一眼吗?就那么一眼。蓝色的海把你包围,你在海上。”他的眼睛闪着从未有过的光,不再高深莫测,而是伶俐的敏锐的开阔的。我透过哭肿了的眼睛,看见一个骄傲的方小舒自信地笑着。我这才发觉,自己从未正眼看过他。他的睫毛向上翘着,毛茸茸的,上扬的嘴角两旁嵌着酒窝,白皙的面颊变得红通通的。“阿呆同学,世界很大的,你能到达的最远的地方,不会只是这样。”他不紧不慢地说着,娴熟地叠好旧地图,放在书桌下。

    ⑽从此,我注意到了他,方小舒——一个渴望被蓝色海洋包围的男孩。他书桌下的那片世界,只属于他。偶尔,也向我敞开。我好奇他为什么对这些在我看来微不足道的东西感兴趣,毕竟,考试、升学才是眼下唯一的出路。

    ⑾一天放学后,我在校门口遇见方小舒。“喂,你总不写作业也不是办法,以后我帮你写吧。”我没话找话。“不用啊。反正已经习惯了。突然写得太好老师肯定不信。”他撇撇嘴。“那你以后想做什么?”我试探他。“我想做间谍。”他站定在街角,眼神坚定,语气铿锵,往来穿梭的车辆突然安静下来。夕阳照在他脸上,他的头发在阳光下闪着金光。

    ⑿“出生入死,泰然处之。”他一字一顿地说。那一刻,空气和时间都凝结了,只剩下一个我所不解的方小舒,站在人群密集的街角,运动服上沾满尘土,嘴角挂着舒朗的笑。

    ⒀方小舒那年和我一样,14岁。我们结识的两年间,他的地图上画满了红点,我的试卷上打满了对钩。他的航母上的飞机多了一架又一架,我书包里的习题多了一本又一本。他的手枪可以打出一连环子弹,我的成绩单上总是一连环的满分。我依旧热切地回应着老师的要求、家长的渴望、同学的仰慕,而他不言不语地进行着他的“间谍计划”,用削尖的铅笔画出一座座建筑的构造。

    ⒁毕业前夕,在我们的毕业纪念册里,方小舒用歪歪斜斜的字体,写下了这样一句话:“阿呆同学,那片蓝色的海,有个好听的名字,叫爱琴海。——方小舒”

    ⒂当我再次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已经如愿考入省内最好的高中,而方小舒,却不知所踪。

    ⒃当我拿着一张漂亮的成绩单考入理想的大学,因为长时间熬夜视力模糊、身体发胖的时候,我从同学那里打听到,方小舒当了兵,在城郊的部队。听说他长到了一米九,力壮如牛,负重跑总是第一名。

    ⒄15年过去,我到了这个花费高昂、安身不易的城市打拼,我的生活并不如儿时想象得那样辉煌壮丽。我时常会怀念那个曾在我的年少时光里一闪而过自由的男孩。

    ⒅城市的夜晚,虽然光鲜亮丽,却总是让人焦虑不堪,噩梦缠身。只有一晚,无论过去多久,我仍清楚地记得。

    ⒆我身处一片晶莹剔透的蓝色当中,小舟随着海浪悠悠荡荡。阳光照在头发上,浑身上下暖洋洋。我哼着歌,躺在船头。船尾坐着的人,嘴角两边两个酒窝,声音像是从天际而来:

    ⒇“蓝色的海把你包围,你在海上。”

    1通读全文,梳理“我”与方小舒的交往过程,根据提示,完成下面表格。

    情节

    事 件

    “我” 对方小舒的情感或态度

    初见

    方小舒成为“我”的同桌。

    再识

    关注

    深知

    探听

    方小舒在城郊部队当了兵

    牵挂

    梦忆

    方小舒出现在“我”梦中的蓝色海上

     

     

    2结合上下文,分别写出文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在我们都为了考试奋战时,他着背,在桌沿,用自制的放大镜一寸一寸看着那张世界地图。

    ①弓、伏:

    ②自制的:

    ③一寸一寸:

    3文章以“我们在蓝色海上飘”为题,有什么作用?

    4文章在刻画方小舒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5请结合个人实际,写出阅读这篇文章后的感受。

  •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妈妈的额头

    ①童年的印象里,母亲的额头是最亲切的。那时的我体质弱,常常生病发烧。每次见到我一脸绯红的样子,母亲就觉得不对劲,然后她的额头就会贴在我的额头上,只那么轻轻一贴,母亲就能准确判断出我的健康状况。

    ②母亲的额头,很多时间都被汗水占据着,劳动着的母亲是美丽的。那时候,年轻的母亲,以光洁而温馨的额头为纸,为这个家,书写着人生的喜怒哀乐。跟我们在一起,有说有笑的日子,母亲是开心的,幸福的,这些开心和幸福,在她的额头上表现得阳光灿烂。当我们遇到挫折和磨难,那额头上则会写满忧虑和郁闷。我一度怀疑,多年以后,母亲额头上那一条条清晰的纹路,该是多年担忧留下的记忆档案。

    ③母亲用额头为我诊断了无数次病痛,而她自己生病的时候,总是悄悄瞒着。好些回,我看见母亲浑身无力地躺在床上,父亲用湿毛巾捂着她的额头,才知道母亲已被病魔折腾多时。每一次,母亲从疲惫中爬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揉拍前额,好让自己保持一份清醒,第一时间理清生活的繁琐,解开心头的愁结,为家的未来精打细算。韶华流转中,母亲老了,无论记忆力还是动作气力,已经大不如前,唯一不改的,依然是拍额头的习惯性动作,那手掌在额头上发出的声音,于我而言,更多成了一种带着淡淡咏叹的生活乐章。

    ④母亲是爱美的,也许从她懂事时起,就用那些粉膏,每天在额头上涂抹。然而岁月匆匆,雨霜重重,谁也无法挽留青春饱满的脚步。一道道皱纹,在一个个不经意的夜晚,悄悄爬上了母亲的额头。如果说母亲是一棵树,那额头上的纹路,就像一圈圈年轮,圈满了昨日的记忆。而我更感觉那纹路如林,是一种写在额头上的不变情怀,仿佛漫山遍野的秀木,永远葱绿绵长。

    ⑤母亲七十大寿那天,女儿忽然说头晕,母亲的额头,又习惯性地跟她贴在一起。那是怎样的两张额头啊,一张沧桑遍布,饱经风霜;一张青春饱满,一如母亲当年。母亲仔细端详着孙女,不由感慨万千:“奶奶老了,瞧这额头上的皱纹,多深!”我伸过手,轻抚母亲的额头:“妈,谁说您老呀。瞧您的额头,还是当年那样温暖。在我心里,您有一张永远年轻的脸。”

    ⑥是啊,母亲的额头是不老的,那里面,写满了永恒的母爱。

    【1】文中写了有关“妈妈的额头”的三个生活片断,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结合文章内容,赏析下面的句子。

    她的额头就会贴在我的额头上,只那么轻轻一贴,母亲就能准确判断出我的健康状况。

    【3】你认为文中的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活中我们都拥有亲人们的关爱,请你把感受最深的和大家分享。

  • 11、感艺术之魅力

    瓷板上的中国书画

    李慧占

    ①古陶瓷上出现文字,早在三国时期就开始了。但直到六朝时期,陶瓷上的文字,仍以刻印或模印等表现形式存在,不能称之为陶瓷书法,直到唐代,随着长沙窑以书写的文字来装饰瓷器,陶瓷书法才算真正诞生。陶瓷书法有平面的“瓷板书法”与立体的“瓷器书法”之分。除书法外,用国画技法装饰陶瓷则推动了“瓷板画”的出现,从清中期开始,瓷板画的发展走向了兴盛。

    ②由土与火淬炼而成的中国陶瓷,经由笔与墨的浸染,从文化维度上脱胎换骨,从技艺晋身成为艺术。而一贯被誉为“中国美学之灵魂”的中国书画,脱离纸面融入到“冰肌玉骨”的瓷器、瓷板上,亦碰撞生发出新奇别致的情趣。

    ③瓷与纸有诸多类似,又大不相同。同样清白素净的基调,因为材质、料性、技法、成型的不同,书写者与欣赏者都得到不同的体验。陶瓷书画创作之前,书家对胚料的调制和瓷坯的性状需有成竹在胸的了解,书写绘画时才能恰到好处地控制运笔的力度、速度和技巧,否则很容易流露粗糙、呆板之相。

    ④以瓷板作书画,纸可以吸墨,瓷板却不能;纸柔软而轻薄,瓷板光洁而厚重。纸上运笔,讲求力度、波势和意韵,故常有“力透纸背”之说;瓷板行书,由于温差导致的窑变,能够让料性发生变化,所有的力度,轻重缓急,提按使转,所有的色相,浓淡枯涩,墨色变幻,赖火之功,会完全“现形”,因而更胜“力透纸背”,而是笔触如刀刻。酣畅淋漓处,纸不可及也,但若没有足够的好料和书写功力,也很容易“现丑”,釉中与釉下的书写,会让你笔行不畅,或浮或木,更遑论韵味,趣味。

    ⑤好的瓷板书画作品,非手功精湛、经验丰富、悟性超凡又学养丰厚的书画家不能为。民国时期最负盛名的“珠山八友”瓷板画为藏家竞相追逐,绘出的各种山水人物花卉走兽无不光彩传神,栩栩如生,其笔法、墨韵、色彩和同时代的海上画派的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带有浓重的传达个性面貌的文人画色彩。八人的题款,也都是书法精品,色釉交映,凝练浑厚,浸透金石,尽现风流。有藏家细赏之下赞叹,徐仲南手书洒脱秀逸,苍润俊朗;何许人行笔稳健,顿挫变化明显,转折圆浑,字与字之间少连笔,却有绵延直下,一气呵成之势;毕伯涛笔法俊逸秀挺,丰润灵活,有唐寅之气韵……晚清“浅绛彩瓷四大家”之一的王凤池,有传世瓷板画作品《昌江日对黄山图》,画得精致而文气十足,颇得文人山水画之神韵的。瓷板上的题诗写得灵动而呈才情,书法自然俊逸,布局和结字,以及每一笔的书写,都做到了裹藏恰好、肥瘦适宜、疏密得当、简繁有度的程度,给人以一种沉着超逸的视觉美感。

    ⑥古诗有七绝咏青花瓷之美:“雨过天青云破开,鬼谷下山入梦来。远尘淡墨调烟雨,一见倾心镌画台。”在英文里,“中国”和“瓷器”是同一个单词——china。瓷,连接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延续这种优美的传统技艺,更需在其中糅入书心、文心。瓷板书画,将书画艺术、制瓷艺术及传统文学艺术融为一体,既拓宽了书画艺术的载体,又以不同书体、内容、章法之有机组合,为瓷器脱去“匠气”“与烟火气”,萃取出凝重质朴的魅力。

    ⑦书画行走瓷板,笔墨线条在釉彩间舒展舞蹈,古典诗文在瓷板上低吟浅唱,刚强者有了柔软的面容,柔软者有了刚强的筋骨,正合乎中国人的太极之“道”。惟其得道,“瓷”与“书画”这两门中国传统技艺蕴含的人文精神、审美理念和艺术感染力才能更长远的彰显。

    (注)淬(cuì)铸造刀剑时,把刀剑烧红浸入水中,使之坚韧。遑(huáng)论:不必谈及。

    1陶瓷书法真正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2文章第四自然段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请具体分析其作用。

    3文章在介绍“珠山八友”的瓷板画和王凤池的传世瓷板画《昌江日对黄山图》有什么异同。

    4请找出文中最能概括瓷板书画特点的语句。

    5读过本文之后,你对瓷板书画有有了哪些方面的了解?请用简洁的语言予以归纳。

    6积累链接:苏轼评价王维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请写出《使至塞上》中体现诗中有画特色的诗句。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面对家人的赞美和客人的奉承,邹忌“暮寝而思之,从而悟出“治国”的道理。齐威王听取了邹忌的劝谏,认真反思,始觉被蒙蔽,下令“三赏”,齐国终“战胜于朝廷”。

    可见,反思能带来进步。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