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云南文山州初一(下)期末试卷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读书不能只寻章摘句,而要深刻思考,分析研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B.由于厂家对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吹毛求疵,因而产品销量越来越好。

    C.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D.杨绛先生为人谦逊低调,做学问孜孜不倦,钱锺书先生评价她: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奥楚蔑洛夫是俄国作家契诃夫所著《变色龙》中的主人公,这篇小说紧扣“变”字,   刻画了沙皇忠实走狗的丑恶嘴脸,揭露了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腐朽。

    B.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西汉刘向编订的《战国策》。讽,指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   委婉地规劝。

    C.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的“四大悲剧”是《李尔王》《哈   姆莱特》《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

    D.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蒹葭》   和《关雎》这两首诗均出自《诗经》,诗中歌颂了纯洁的爱情。

  •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江寺公园这株白兰花的花期就快到了,而且能从5月持续到10月, 参差不齐地开出数百朵花。

    B. 南京博物院的明清瓷器陈列馆集明清瓷器之大成,青花瓷鳞次栉比,尤为壮观。

    C. 为了美化城市环境,杭州市区立起了很多铜塑,金牛河岸的那头“牛”铸造得别具一格

    D. 一部父子亲情真人秀《爸爸去哪儿》,在中国掀起收视狂潮,明星爸爸们的舐犊情深,和萌娃们天真可爱的俏皮模样,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4、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对那些低级庸俗,哗众取宠的文学作品,稍有欣赏水平的人都会嗤之以鼻

    B.针对那样的做法,我们曾经对他进行过多次劝告,但是他依旧恍然大悟,结果落得了如此下场。

    C.这里既有雕梁画栋、古色古香的古代建筑,又有雅俗共赏的园林盆景,自然风光更是美不胜收

    D.远亲不如近邻,很多老人与邻里结成对子,互相帮助,自发形成了“互助养老”的模式。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曹刿论战》一文,回答下列小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肉食者   鄙:目光短浅

    B. 小惠未   遍:遍及,普遍

    C. 公将之   驰:骑马

    D. 一鼓气   作:鼓起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未能远 B. 牺牲玉帛 C. 可以一战 D. 而衰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按照“请见”“论战”“参战”“释疑”展开情节。

    B. 本文中曹刿在国家危亡之时,积极向庄公出谋献策,是为了抓住加官进爵的机会。

    C. 本文中鲁国取胜的主要原因是: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战略战术,掌握时机。

    D. 本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了曹刿的言论,略写了战争的场面和具体过程。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该词起句着一“狂”字,贯穿全篇,统摄了全词.

    B. “亲射虎,看孙郎”是词人以孙权比况自己虽“鬓微霜”,但仍英武有为,希望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

    C.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词人以冯唐自比,表示自己敢于为蒙冤受屈的将领直言,使他们重新复职.

    D. “天狼”喻指西北方的敌人.

    2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排场?本词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3下片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抒发了笔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题目。

    读书,是一种妙不可言的精神之旅。尺幅之中,畅游三山五岳     。善于读书者,不仅可以领略大千世界的无限风光,而且能够用书籍为生命导航;善于读书者,不仅可以领略天地万物的神奇景象,而且能够以书籍为心灵疗伤。反之,则让人视野峡窄,知识贫泛,才能枯jié,心灵空虚,精神萎mí。为了提高居民阅读的积极性,近日,市委宣传部阅读办、市语委办、市教育局联合举办了悦读达人活动,持续助推全民阅读,全力打造书香盐城

    【1】依据拼音写出汉字。

    枯jié   萎mí

    【2】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找出并加以改正。

           

    【3】结合语境,仿照划线句子仿写。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根据提示,用原文回答。

    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对本文做了精辟的“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例,却同时说的是战略防御的原则。”其中“取信于民”是指鲁庄公说的_________________;“彼竭我盈”是指_______之时,因为______;“辙乱旗靡”是曹刿__________发现的。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剪纸

    宋颖

    ①一般认为,中国剪纸起源于汉代,在纸的发明完成并普及之后才逐渐形成了剪纸艺术。不过,在纸张出现之前,剪纸所使用的剪、刻、雕、镂空等技法已经广泛用在玉石、金属、丝帛等制品上。

    ②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剪纸作品,是在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时期(公元386—581年)的五幅团花剪纸。这几幅剪纸,采用了多次折叠的方式,形象生动。到了唐代,剪纸已应用于生活习俗中,杜甫《彭衙行》诗中有暖汤濯我足,翦纸招我魂的句子,在大英博物馆中还收藏有出土的唐代剪纸,其构图完整,工艺高超。

    ③及至宋代,造纸术日趋成熟,民间剪纸的运用范围逐渐扩大。江西吉州窑将剪纸图形用于陶瓷,通过上釉、烧制使陶瓷更加精美;民间还用驴、牛、马、羊等动物的皮,将剪纸的图案用来雕成皮影戏的人物造型。剪纸艺术发展至明清时期,才真正形成繁盛的局面。当时,剪纸艺术的运用非常广泛,在灯彩装饰、扇面纹饰、刺绣花样上都较多利用剪纸来装饰。

    ④古老的剪纸多在乡间,大都出自农家妇女之手。可以说,剪纸是农村妇女们学习女红的必由之路。妇女用来做针线活和剪纸的剪刀,式样大多小巧灵活,通。常。在握持的手柄上缠有藤条或布条,柔软温和。亲戚邻里的姐妹之间常常会相互学习、切磋和模仿,各种纸样子在她们的一双巧手间临摹、重叠、参考,从花鸟鱼虫到亭台树木,多种自然景物和生活见闻都可以成为她们学习和创作的模板,直到进入随心所欲的境地。

    ⑤这些装饰用的剪纸图样,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趣味朴素,风格天然,寄托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这其中,较为普遍的是春节期间使用的窗花,多为团花对称图案,寓意圆满,用来辞旧迎新、迎福纳祥,反映着农耕社会的传统习俗,适应农村的地理环境和家居特色。

    ⑥除了春节常用的窗花之外,如果遇到家中有婚庆喜事时,也会由心灵手巧的妇女们剪出各种吉祥图案,贴在庭院和家宅的门窗、柜面、棚顶上,美化居家环境,营造出祥和喜悦的氛围来。因此,日常生活的多种场景都可以游走在她们的巧手之下,如耕种、养蚕、纺织、盖房、打猎、捕鱼等,甚至还有她们喜闻乐见的戏曲小说故事等题材,不一而足。这些淳朴又富足、自然又自在的图案,勾勒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细节,显现了他们心满意足的生活世界,饱含着浓郁的生活情趣。

    ⑦剪纸进入城市生活之后,由于供应量和需求量都增加了,为了更为省工,逐渐由一刀多张改为刻画裁切,艺人也不再局限于妇女;剪纸技法也积累出掏剪、剁剪、剜剪等十几种复杂的技艺,不再限于供应家庭内部;色彩也由大红的单色,逐渐增加了拼色、套色、染色、衬色等样式,更为吸引人。

    ⑧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都产生了变化,传统图样渐渐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新兴剪纸也应运而生。

    ⑨中国剪纸,可以说是劳动人民,特别是身处其中的妇女们,以审美的眼光通过一双巧手创造出来的生活艺术,它蕴含着浓厚的历史文化色彩,富有精神意蕴的审美愉悦。一幅小小的剪纸作品,深刻体现了劳动人民善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我们从中也可以感受到她们源自内心的平静安宁、幸福祥和。

    1结合全文,说说文章介绍了中国剪纸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2阅读第④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妇女用来做针线活和剪纸的剪刀,式样大多小巧灵活,通常在握持的手柄上缠有藤条或布条,柔软温和。

    3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⑥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因此,日常生活的多种场景都可以游走在她们的巧手之下,如耕种、养蚕、纺织、盖房、打猎、捕鱼等,甚至还有她们喜闻乐见的戏曲小说故事等题材,不一而足。

  • 10、余光中永在

    ①“乡愁”诗人余光中先生走了,乡愁时代却没有就此结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在不舍昼夜的逝者以外,重要的是跳动的中国心,还有美丽且鲜明的中国诗文,以及你我的记忆与吟诵活泼如初。

    ②1982年,纽约,圣约翰大学,中国当代文学讨论会。我听到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作家、评论家黄维梁先生发言,他高度评价余光中的诗文,而且认为余先生应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散会后,黄教授将余先生作品集与黄教授评论集赠送给我。我一路上饶有兴趣地阅读着,感染着余先生的清晰、明白与真诚。当时,大陆上更热衷的是朦胧诗,是诗语言的锤炼与变幻莫测,而这位台湾诗人的诗明白如话,深入浅出,不跩,不做作。我甚至觉得他的诗还欠一点发酵与点燃。

    ③1986年初,又是纽约,我作为国际笔会嘉宾,在第四十八届年会上碰到了余先生。我们握手问好,文明礼貌,同时,保持着难以没有的戒心与距离。

    ④1993年,我参加《联合报》召开的两岸三地文学四十年讨论会,我与余诗人,是仅有的作晚餐演讲的主讲人。我听到演讲的两个主题,一个是说小岛也能产生大作家,一个是他严厉抨击所谓“台语写作”自我封闭的愚蠢与狭隘。他有他的天真和明朗之处,他有他的红线。

    ⑤此后我们见面越来越频繁了。而且余先生在大陆文坛,有了越来越高的威望与越来越大的影响。记得轻易不夸奖谁的四川资深诗人学者流沙河就对余光中作品评价甚高。邀请余光中访问做客的大陆文学团体与大学越来越多。有一个笑话,说是南京大学邀请了余光中与其他几位台湾诗人到访,打的横幅是“热烈欢迎余光中先生一行”,有一位也是台湾资深诗人的客人,长得高高大大,他一到场,立刻被青年学生围上,唤道:“您是余先生吗?”他回答:“我不是余光中,我是‘一行’。”

    ⑥2001年,我三次参加香港中文大学“新世纪征文”活动,我与白先勇是小说终审评委,而余光中是文学翻译的终审评委。我们变成了同事。

    ⑦2004年,我们应邀到海南师范学院与黄维梁先生一起作关于散文的座谈,主持人是海师喻大翔教授。谈到我此生读过的最好散文时,我说是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而余先生说,诗是他的情人,散文是他的妻子。

    ⑧2006年,我还参加了香港中文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的活动。会后,我把他与白先勇及文学院副院长、翻译家金圣华教授请到了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做客,还举行了包括余先生作品在内的诗歌朗诵会。他的《乡愁》再一次赢得了热烈掌声与欢呼。

    ⑨他定居在高雄。他在台湾反对过可能有某些左翼色彩的乡土文学,还说过什么“狼来了”。然而,他的后半生在他的诗中惦念缠绕的长江黄河华山、济南南宁……到处留下了他的音容笑貌足迹。他说,他要住在台湾的西部,从窗子上望出去,就是故乡大陆,而如果住在台东,看过去是美国,有什么意思?当然,他的梦与愁跟你我一样在中华,不在美利坚也不在不列颠。

    ⑩陈水扁主政期间,余先生公开反对文化教育“去中国化”,当陈不通至极地用“罄竹难书”赞扬台湾义工的业绩时,台湾教育行政负责人居然为陈“擦皮鞋”,他愤然予以指责。“擦皮鞋”一词我是从他那里听来的,应该是拍马与掩饰的意思吧。

    ⑾余光中走了。两岸各地友人与读者怀念着他,默诵着“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外头里头,情意超越生死。长江黄河,奔流澎湃汹涌。中华是屈原、李白、杜甫的中华,也是鲁迅、艾青的中华,还是余光中、郑愁予,以及欢迎他们接待他们一行的男女老少的中华。余光中永在,中华诗歌永存,乡愁永远,仍然是那么明白,那么简单,那么深情,那么不可抗拒也不可分割。

    1说说你对选文第⑨段划横线句子含义的理解。

    2根据选文,说说余光中有哪些精神品质令人敬佩。

    3选文在记叙中运用了侧面描写刻画人物,试举一例并加以分析。

    4选文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5选文第⑤段插入一个笑话,有人说显得多余,有人说可以使文章更有韵味,请说说你自己的看法。

  • 11、阅读下文,完成题。

    火车上的相遇

    1大二的时候,他的生活就像一幅乱七八糟的调色板——逃课、喝酒、玩网游、谈恋爱。很忙,但都与学业无关。

    2颓废、不求上进,他自己并不是没有警醒,只是计划容易,执行好难。他还是会隔三岔五地玩个通宵。

    3暑假,他原打算在学校补补功课,再打份工,可是朋友又邀他参加同学们的假期游。无奈,他只好再次搁置计划,登上了开往西安的列车。

    (4)正值暑运,车上人满为患,他们只买到两张卧铺票。大家只好轮换去休息,余下的就在硬座车厢里打扑克,玩得不亦乐乎。

    (5)列车在他家乡停靠的时候,看着窗外熟悉的风景,听着浓重的乡音,有那么一刹那,他想起了在家务农的父母。每次打电话,他们都说一切都好,让他放心。他于是也就真的放下心来,不再惦记……想到这里,他有些走神,直到有人催促他发牌,他才又沉浸到游戏中。

    (6)凌晨三点,他带着浓重的困意去卧铺车厢休息,人太多,走道里挤满了困倦不堪的人们,有好多农民工模样的人头枕在编织袋上。昏昏沉沉地进入梦乡。

    (7)在一节车厢的连接处,小小的空间里,人们横七竖八地或坐或躺。他忽然像针扎一样,大声叫起来,只见他的父亲蜷在角落里,背倚着包裹,微仰着脸睡着。

    (8)世界很大,有时却又很小,他竟会在这里和父亲相遇。

    (9)父亲看见他也大吃一惊。父亲说,他是去郑州的建筑队干活,农活忙完了,正好出去转转。望着父亲皱巴巴的汗衫,乱蓬蓬的头发,黝黑苍老的脸,他知道父亲故作轻松的话语,是不想让他担心。

    (10)父亲问他去哪里,他嗫嚅着说出行程。父亲却鼓励他,年轻人就该这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嘛。想到亮红灯的功课,他不敢看父亲的眼睛。

    (11)他劝说父亲不要再出去做工,父亲说,劳动惯了,闲不下来。父亲从不在他面前诉说生活的苦,他也很少想过父亲的付出。现在,在这个拥挤不堪的列车上,看着年老的他背着行李外出做工,他心里涌起一种难言的酸涩。

    (12)那晚,父亲在他的卧铺位上睡得很香。送父亲下车后,他发现自己的口袋里多了200元钱,两张皱皱巴巴、浸着汗渍的钞票,让他觉着沉重、烫手。

    (13)他忽然就没有了出游的兴致,那场旅行,他的眼前老是晃动着父亲满是皱纹的面容。

    (14)从风景区回来时,他在父亲打工的城市下了车。天闷热得像个大蒸笼,暑气滚滚,空气里冒着干渴的味道

    (15)在郊外的建筑工地,他见到了正在忙碌的父亲。工地刚施工不久,楼房才建起一层多高。在机器的轰鸣声里,父亲正踩着用木板搭起的脚手架,叮叮当当地捆扎钢筋。看见他,父亲急忙从脚手架上下来,心疼地责备他大热天里来工地做什么。看着父亲湿透的汗衫,被暑热熏得黑红的脸膛,他直觉着嗓子发堵,不知是汗水还是泪水从他脸上滑下,流进嘴里,咸涩的苦。

    (16)正说着话,有工友从身边走过。父亲自豪地介绍:这是俺上大学的儿子。那工友又问在学校学的啥。念的是计算机,开学就大三了。父亲大声回答,又侧头看看他,一脸欣慰的幸福的笑。

    (17)他心里五味杂陈,想想那两门挂科的功课,无地自容。

    (18)他在工地呆了两天,才知道,那天父亲在火车上把仅有的钱都留给了他,现在的生活费是拿工钱代扣的。天气那么热,每天强体力的劳动,简单、粗糙的饭菜就是父亲全部的生活内容,他苦劝父亲回家,他留下来做工。父亲有些生气:俺是干庄稼活的,这点累算啥,这哪是你读书人呆的地方,你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比啥都强。

    (19)这些年,他变得浮躁无比,忘记了自己的来处。如今,父亲烈日下的汗水,一滴一滴溅在他心里,唤醒了他沉睡的心。

    (20)那个暑假是他最难忘的一个假期,他感觉突然长大、成熟了许多。从此。他一步步踏踏实实地走好自己的路,和从前顽劣的他判若两人。

    (21)多年后,当他和父亲聊天,还常常会提到那年夏天。只是,他没有告诉父亲,如果没有那次火车上的相遇,他不知还要挥霍多久的时光。

    【1】请简要概括在火车上的相遇前后各写了什么内容。

    【2】赏析划线句子。

    (1)他嗫嚅着说出行程。

    (2)天闷热得像个大蒸笼,暑气滚滚,空气里冒着干渴的味道。

    【3】结合短文内容,说说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4】通读全文,理解父亲烈日下的汗水,一滴一滴溅在他心里,唤醒了他沉睡的心一句的含义。

    【5】结合本文,联系自己的家庭生活,谈谈你对父爱的理解。(100字左右)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小朋和妈妈聊起“要不要和别人做比较”这个话题,小丽说:“我认为不需要和别人做比较,每个人长处不一样,做好自己也能绽放光芒。”妈妈说:“现代社会比较无处不在,有比较才有竞争,有竞争就会有进步呀!”

    对这个问题,你有怎样的体会或思考?请自选角度,写篇文章。

    要求:(1)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2)题目自报,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4)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