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年海南东方高三上册期末语文试卷带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劝学》选自《荀子》。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弟子韩非和李斯却是法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B. 食指,本名郭路生,创作有《鱼儿三部曲》《海洋三部曲》《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热爱生命》等作品。2001年,患有精神分裂症的食指和已故11年的海子被授予第三届人民文学诗歌奖。

    C. 韩愈,字退之,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和唐代的欧阳修,宋代的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D. 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初起时称“曲子”、“杂曲子”和“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长短句”或“诗余”。

     

  •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骚”一词起源于《诗经》和《楚辞》。“风”是《诗经》中传统的表现手法,“骚”指楚辞开创者屈原的代表作《离骚》,“风骚”并称,后来成了文学的泛称。

    B.《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它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

    C.《离骚》是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所作,它是我国古代最早的长篇抒情诗。

    D.“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的诗作,这些作品语言浅近自然、诗境清远平和,被奉为“五言抒情诗的典范”,也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

  • 3、在文中①②处横线上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往草原深处走去,愈深愈见马兰花。它们虽然没有想象中的浩瀚无垠、接天连地,但是也①______舒展着紫色的花瓣,摇曳着轻曼的身姿。在苍茫的大地上,②______

    A.①傲然怒放,丛丛簇簇   ②展示着娇艳与鲜嫩,释放着美丽与馨香

    B.①丛丛簇簇,傲然怒放   ②释放着美丽与馨香,展示着娇艳与鲜嫩

    C.①傲然怒放,丛丛簇簇   ②释放着美丽与馨香,展示着娇艳与鲜嫩

    D.①丛丛簇簇,傲然怒放   ②展示着娇艳与鲜嫩,释放着美丽与馨香

  • 4、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谌毓欣对马梓墨说:“马梓墨同学你好,咱俩青梅竹马,一起长大,你给了我很多的帮助,今天与你在此幸会,我很高兴。”

    B. 学校决定于5月10日下午在学校体育馆举办第十届体育节。欢迎各位同学莅临现场,积极参加。

    C. 明天是父亲节,我托人惠赠给他一件礼物,他肯定会感到惊喜的!

    D. 为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尊严,禁止用英文等外文拼写地名标志。

     

  • 5、下列对加点虚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险若此   也:副词,表示“同样”、“也是”。

    B. 胡为来哉   乎:语气助词,无义。

    C. 黄鹤飞尚不得过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D. 所守或匪亲   所守:防守的人,这是个“所”字结构。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保留着各式各样的传统建筑。从庄严雄伟的宫殿坛庙,到粉墙黛瓦的江南园林;从多姿多彩的民居村落,到雪域高原的辉煌寺庙。这些传统建筑以其悠久的历史传承、高超的营建技术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早在《诗经》中就用如鸟斯革,如晕斯飞来形容栋宇飞檐的华美之姿;又有作庙翼翼描绘宗庙建筑的严正巍峨。在《诗经》记录的内容中,除周代的社会生活,还有如此大量的有关建筑艺术的描绘。中国传统建筑大多具有优美柔和的轮廓和丰富多彩的形式,仅屋顶就有平顶、坡顶、尖顶、圆拱顶等,还可以结合平面形状把几种样式组合成更加复杂、变化多端的屋顶形式。传统建筑的类型十分丰富,尤其在园林建筑中,如亭、台、楼、阁、堂、榭、轩、舫等,不一而足,可根据需要灵活布置。古人还非常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将建筑的形体和周围的地形地貌、山水植被等进行整体的组织安排,巧妙处理每一处组群建筑的体量、尺度、造型、肌理及光影色彩,使其产生大小高低、主从虚实、远近疏密、动静阴阳等空间变化,从而给人以完美的视觉体验和心理感受。

    透过传统建筑丰富多彩的形式,我们还可以发现其中的传统技艺的特点。千百年来,经过一代代工匠的辛勤劳动和智慧积累,逐渐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建筑营造技艺。中国传统建筑主要以木结构为承重结构,根据地域分布分为井干式、抬梁式、穿斗式等。木结构采用柱、梁、檁、枋构成的构架作支撑,承载屋顶、楼面的重量,抵抗风力和地震,墙壁只起围蔽、隔断和稳定柱子的作用。木构架采用榫卯连接,加上木材本身的柔性,使木构架在抗震性能上表现突出,因此,许多著名的古建筑如天津薊州独乐寺观音阁、山西应县木塔等,历经多次大地震而完好保存至今。

    古人还创造了斗拱结构部件和材分的模数单位,进而定型化加工和组装,从而简化了单体建筑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使中国传统建筑体系很早就迈进了标准化、模数化和预制装配化的阶段;同时,设计与营造有了明确的分工,设计师和工匠们可以更加专注于空间的总体布局和整体的艺术效果。从清代皇家御用建筑师样式雷世家,到蜚声江南的香山帮传人,再到至今依然活跃在西北地区的河州工匠。从人文传承角度来说,正是这些传统建筑哲匠使中国建筑一直延续、传承不辍。

    建筑作为一种物质环境,其背后离不开人的思维活动和观念。正如《周易•系辞上》所言: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建筑之美,既包含有形层面的营建创造,更兼有无形层面的观念意蕴,以意指导形,以形反映意。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体现的是中国人的字宙观、自然观、价值观和以为美的审美理想。

    古人通过仰观俯察而取象天地,用阴阳五行等学说解释宇宙的基本法则和相互作用,通过模拟宇宙(天)的秩序,使之与建筑、城市所体现的人间秩序相对应并求得永恒;古人又讲求通过顺应四时的变化、尊重自然的规律而与外部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相处。陵寝建筑因山就势,极为重视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园林建筑讲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追求诗情画意的境界和步移景异的景观变化,这些都是和谐之美的体现。

    经过世代传承,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观念意蕴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如今,传统建筑以其丰富而直观的艺术形象,依然向世界传达着中国人对生活、对未来的美好愿望。

    (摘编自刘彤彤《中国传统建筑之美》)

    材料二:

    当今的建筑学是在西方建筑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至今大约有一百年的历史。建筑美学就是从建筑学中引申出来的一个新兴学科,在中国刚刚起步,它是艺术美学和建筑学的重要分支,与建筑学不同的是,建筑美学的基础是建筑学,研究方向是美学。为何这些学科要从西方引进,不是本土产生?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人对建筑的认知与西方存在概念差异。中国人认为建筑的角色是,它的价值是,而非艺术品。由于中国建筑是把功能放在首位,建造房子是以技能为支撑,而不是以美学为支撑(虽有个别建筑秉承了的理念,但仅仅是个别,并无过多传承可言)。所以,严格来讲,几千年来,中国一直没有西方那样的艺术建筑师,而主要依靠工匠,凭技术来完成建筑的设计和建造。因此我们引进建筑美学,就是要用价值论美学的基本原理对中国传统建筑进行研究,在对各种类型建筑的具体的审美实践活动后,用美学原理阐释建筑审美的心理过程,揭示建筑美学的基本规律,进而提高建筑审美能力,达到指导建筑创作实践的目的。

    实际上,中国传统建筑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充满智慧,是一笔十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值得我们认真探究、学习,更值得大力继承和弘扬。在弘扬过程中,文化自信不可或缺,要通过对传统建筑及文化和美学的深入研究,去加深对它的先进性的认识。如果不加以研究,就想当然地认为这种草创于原始社会,发展成熟于生产力低下的封建社会的传统建筑,较之于当代的、以钢筋混凝土或钢结构为代表的建筑,一定是落后的,不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如此就永远不会发现它的先进之处,更不可能将这古老而智慧的研究纳入到当代建筑学的专业课程中。

    (摘编自马炳坚《继承弘扬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关键在搞好传统建筑教育》)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与西方建筑相比,我国的传统建筑历史更为悠久,技术更为高超,在形式上与西方建筑有着明显区别。

    B.作者所引用的《诗经》中以拟人手法形容建筑物的语句,意在证明从周代开始我国建筑形式便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C.完美的视觉体验和心理感受,既源于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多样,又与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完美结合有关。

    D.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人的作用,传统工匠的巧手匠心、精益求精,是中国传统建筑之美绵延至今的最重要因素。

    2根据材料一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我们今天想要了解西周时期的建筑特色,《诗经》可以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B.日本木质建筑至今仍以榫卯结构为主,抗震性优越。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建筑工艺对世界的影响深远。

    C.按《周易》所说,道家的“形而上”,即精神意识之所在,表现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就是“意先于形”。

    D.中国传统建筑中“以和为美”的观念意蕴,与当前追求和谐的价值观,以及构建“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一致的。

    3根据材料二的相关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建筑传统文化传承方法的一项是( )

    A.充分认识建筑传统文化的意义。

    B.主动学习和传承工匠精神。

    C.多方式培养民族的文化自信。

    D.将传统建筑学和建筑美学纳入当代建筑专业课程。

    4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给建筑美学下定义。

    5根据材料一,请简要指出中国传统建筑之美的体现。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道出雄心壮志,表现博大胸怀。

    (2)曹操的《短歌行》中出自《诗经·政风·子衿》,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助对听者和江中月影的描写,侧面表现了琵琶乐的巨大魅力。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三峡》一文在比较中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夏季江水暴涨时水流之急的语句是_________

    (2)《氓》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女主人公回忆年少时的欢乐时光,与成语“青梅竹马”的情境相仿。

    (3)屈原在《离骚》中描述的与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里“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有相似境遇的诗句是________

  • 9、文章内容理解,根据语境填写。

    (1)《阿房宫赋》中将反问与对比融为一体,批判秦人挥霍他人点滴积累起来的财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六国论》中,“____________”交代了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却因为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____________”则交代了六国向秦割地求和的结果。

  • 10、写出空缺的名句。

    (1)《劝学》中“____________”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

    (2)杜甫《登高》中,以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表现了琵琶女弹奏琵琶时余音袅袅、意韵无穷,起到“无声”比“有声”更能引起读者共鸣的效果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

    (4)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____________”两句概括南朝宋武帝刘裕当年挥师北伐、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借古意抒今情。

    (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__。 ”

    (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所说的理想社会对当今社会中的人们仍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其中“__________________”几句勾勒了众人沐浴吹风、歌咏而归的情境。

    (7)《庖丁解牛》中描述的解牛过程如同一场充满美感的乐舞表演,文中用两首名曲来形容解牛的声音美妙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

    (8)《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强调要兴办学校,注重民众教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 11、默写

    (1)______________,泣孤舟之嫠妇。

    (2)_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师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钉头磷磷,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对古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还山宅

    杨师道

    暮春还旧岭,徙倚玩年华。

    芳草无行径,空山正落花。

    垂藤扫幽石,卧柳碍浮槎。

    鸟散茅檐静,云披涧户斜。

    依然此泉路,犹是昔烟霞。

    []槎(chá):小舟

    A.一、二句中“徙倚”意为徘徊留恋,“玩年华”是指尽情享受美好春光。

    B.三、四句描写了暮春衰败的景象:芳草弥漫,空山寂静,落花飘零。

    C.五、六句写清风吹拂垂藤扫过幽石,横卧的柳枝挡住了前行的小舟。

    D.本诗三、四句和五、六句对仗尤为巧妙,既有上下句对仗,又有句内对仗。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凡八年。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材料二:

    与舍弟华藏院此君亭咏竹

    [宋]王安石

    一迳森然四座凉,残阴余韵去何长。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

    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烦君惜取根株在,欲乞伶伦学凤凰。

    (注)①本诗写于作者年轻时代。②迳,同“径”。③伶伦:相传为黄帝时人,乐器的发明者,能用笙演奏凤凰的声音。

    【1】下列对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B.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C.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D.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2】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古代臣下向君王或下级向上级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如《谏逐客书》《答司马谏议书》。

    B.忧,此指丁忧。古代官员在位期间父母去世,要辞官回乡为父母守制,是为“丁忧”。

    C.参知政事,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D.召,有征召、召唤、招致之意,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召来授予官职或另有调用。

    【3】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自幼聪颖,才华受到敬佩。凡他读过的书,看一次就能终身不忘。写文章时下笔如飞,看似不经意,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

    B.王安石议论高奇,立志改变风气。上书皇帝,指出当今天下因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而致财力不足、风俗日坏,希望能够革除弊端。

    C.王安石不慕官位,受读书人赞誉。朝廷曾多次下达委任他担任馆阁职务的命令,都被他辞谢了,为此赢得了士大夫们称赞,都恨不能结识他。

    D.王安石矢志不渝,强力推行变法。在变法的过程中,即使面对百官的责难,也执意不肯改变,为此他把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都解除了官职。

    【4】把材料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2)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

    【5】下列对材料二中古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总体描绘了一径翠竹的姿态:郁郁葱葱,浓阴四座;竹影悠长,竹韵清幽;给人们带来了神清气爽之感。

    B.颔联重点描写竹子的枝干状态:直且瘦,生来如此;老更刚,自许如此;表达了人们对竹子中正刚硬气节的喜爱。

    C.颈联总写竹子的内质特点:运用对比,虽与野草同雨露,但终能与松柏经冰霜,表达了对竹子傲霜凌寒品质的赞美。

    D.尾联卒章显志,言简意赅,写对待竹根的态度及其用途:请君爱惜竹根,拿它制成乐器,向伶伦学习演奏凤凰之音。

    【6】材料二中的诗咏竹言志,表达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7】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一说在表现人物形象时,其所采用的方式各有什么特点。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读完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四篇文章,结合教材第四单元的“家乡文化生活”调查报告,请你阐释什么是“差序格局”,并且结合《乡土中国》中提到的农村的落后现象,为改变家乡面貌,建设美丽家乡写一份建议。

    要求:以《乡土中国》中的四篇文章为理论依据,观点明确,条理清晰,内容力求深刻,不少于300字。

    以“坚守”为话题,自定立意,写一个议论语段。(校荐材料,关键环节题)

    要求:①运用《孤岛夫妻哨》中守岛夫妇和“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的事例;②有观点,有分析,有论证方法;③不少于2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