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截至12月底,我院已经推出了40多次以声光电技术打造的主题鲜明的展览,是建院90年来展览次数最多的一年。
B. 书法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近年来,在教育部门大力扶持下,使得中小学书法教育蓬勃发展,学生水平大幅提高。
C. 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使得这一古老的文明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D. 这家公司虽然待遇一般,发展前景却非常好,很多同学都投了简历,但最后公司只录取了我们学校推荐的两个名额。
2、下面是一些常用的客套话,请选出表达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A. 本届湖湘文化研讨会在岳麓书院召开,推举您忝列“湖湘文化研究会”理事。
B. 我校拟筹办150年校庆庆典,届时欢迎各兄弟学校莅临指导。
C. 值此中秋佳节,令女出阁之庆,聊备薄酒,以飨众亲朋好友。
D. 拙作《老子补正》新成,惶恐以赠,尚祈雅正,不吝赐教。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A. 在深圳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深圳软件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软件出口额占据了全国的半壁江山,令世人瞩目。
B. 老王和老李曾非常要好,20多年前,两人产生了矛盾,一直互不理睬。退休后,一件偶然的事,消除了他们多年的隔阂,两人和好如初,白头如新,大家也为之高兴。
C. 几年前,学界几乎没有人不对他的学说大加挞伐,可现在当他被尊奉为大师之后,移樽就教的人简直要踏破他家的门槛。
D. 市场调查发现,国内一些商家销售的红木家具质量良莠不齐,有关部门提醒消费者选购时要谨慎。
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是寡人之过也③牛何之④行李之往来⑤君之所知也⑥夫晋,何厌之有⑦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⑧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⑨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⑩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A.①④⑤/②⑦⑨/⑥/⑧/③⑩
B.①②③/④⑥/⑤⑦⑨/⑧⑩
C.①③⑤/②⑦⑨④/⑥⑩/⑧
D.①④⑤/③⑨⑩/②⑦⑥/⑧
5、下面句中的“焉”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
A.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 子亦有不利焉
C. 朝济而夕没版焉
D. 将焉取之
6、艾香悠悠溢端午
钟芳
①“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在我的家乡,每到端午节,人们除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外,还要去采几束艾草,插在自家的门楣上。我对插艾草这一习俗一直情有独钟,那一缕袅袅清香,常常把我牵进思念的故乡。
②儿时家乡的端午节,是氤氲在艾草香里的节日,家家户户门上都插满了艾草。听长辈们讲,艾草能祛病免灾,驱邪避晦,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端午那天,将它插于门楣,可使人身体康健。可这一插,竟有了上千年的岁月。那一束束斜插在门上的艾草,散发出淡雅似草药味的清香。那清香,丝丝缕缕,弥漫在屋子里,弥漫在童趣融融的村庄里。轻轻地闭上双眼,深深地吸上一口气,顿感心旷神怡,神清气爽。这一吸,那清香便让人终生难忘,岁月流转,内心一直萦绕着这一份乡野浓情。
③艾草是一种芳香型草本植物,碧绿中出幽幽香气。每年初夏,正是艾草疯长的季节,它们总是挤挤挨挨地长在溪水岸边,叶片浑身泛着白白的茸毛,不施粉黛,绿油油的,充满着活力。那身姿挺拔瘦直,宛如亭亭玉立的乡村少女,清秀淡雅,温婉脱俗。轻风拂过,便有暗香浮动,带给你拂面的清凉芬芳,让人不由得吟出《诗经》里的佳句:“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④端午节的清晨,母亲总是带着我一大早去河边采艾草。来到河堤边,只见两岸青草苍翠欲滴,河水清清,鱼跃蛙鸣。晨曦中,深绿色的叶子闪闪发光,亮晶晶的露珠儿从繁密的艾叶上滚落下来,很是美丽。只见母亲小心翼翼地采着艾草,洗去上面的泥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母亲总是乐得合不拢嘴。回到家中,母亲还会用碎布块缝制成各种精巧的小香包,内装积存的干枯艾叶,让我们佩于胸前。嗅着淡淡的香草味儿,感受到的是母亲的疼爱和温情。
⑤据说艾草全身是宝,有祛湿、散寒、消炎、抗过敏等功效,被称为“医草”。用艾草泡水洗澡,可以解毒治病。每到端午,母亲总是煮一大锅艾草水,倒入盆中,让我和小弟泡澡。坐在漂浮着艾叶的木盆中,吸着缓缓上升的芬芳香气,相信谁也不会拒绝这份浓缩了大自然草木精华的馈赠。也许是这样的清洗很舒服,小弟的脸上总是露出可爱的笑容。在艾草水的熏蒸下,我们的皮肤变得光洁生香,整个夏天都清清爽爽。
⑥一眨眼,端午佳节又快到了。母亲接连从老家打来了几个电话:“今年端午节要记得回家插艾哦。”听着母亲的唠叨,那悠悠艾香,又溢满心间。此时我才幡然醒悟,端午插艾草不仅是一种念想,一种母爱的味道,更是一种习俗,一种文化的代代传承。一瞬间,我的脑海里又浮现出了那一棵充溢绿意与清香的艾草来。愿那绿茵茵的艾草,生生不息,艾香馥郁而绵长。
(选自《天津日报》,有删改)
【1】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在悠悠艾香中寄托了哪些情感。
【2】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用民谣引出家乡端午的习俗,触发了作者的情思,勾起对儿时生活的回忆。
B.第②段从视觉、嗅觉、味觉等角度描写艾草,为后文写亭亭玉立的乡村少女做铺垫。
C.第③段引用《诗经》中有关“采艾”的佳句,增加了文章的诗意美、意蕴美。
D.第⑥段中写母亲接连打电话叮嘱“我”端午节插艾草,表现出母亲思想传统、保守。
E.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叙写往事,发感悟,语言隽永,感情真挚。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杜甫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仙人盛会异彩纷呈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歌行》中用比喻的手法,以明月的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点明忧愁不断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任选四道小题,补写出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静女》)
②人,要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像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样内外兼修的人。
③在《短歌行》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为苏轼《赤壁赋》所用,引出了英雄面对时间流逝时的无可奈何之悲。
④(归园田居(其一)》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王籍《入若耶溪》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两句在写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⑤念高危,_____________;惧满溢,_____________;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⑥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_____________,存亡之理,_____________,或未易量。(苏洵《六国论》)
9、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哂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三个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4)在《季氏将伐颛臾》中,体现了孔子治国理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来”体现了对外政策;“安”体现了对内措施。
(5)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关于拥有封地的诸侯和士大夫所担心的问题的阐述在今天依然有现实指导意义,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滕王阁序》中王勃描写自己路过此地原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滕王阁序》中表示滕王阁所在之地具有礼贤下士之传统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威王发布悬赏求谏的政令后,广开言路,一开始就有“___,___”的好局面。
(2)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哪两句来批评:____,_____。
(3)苏轼的《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扁舟如苇叶般自由漂荡在无边江面上。
(4)《赤壁赋》中,写如泣如诉的箫声使潜藏在沟壑里的蛟龙起舞,使独处孤舟中的寡妇悲泣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
11、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攀登过程中山路崎岖盘旋和时间流逝之快。
(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屈原《楚辞·九歌·湘夫人》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颇有渊源,但情调却有显著区别。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从周瑜的年轻有为,联想到自己坎坷不遇,故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句,语似轻淡,意却沉郁。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赠卖松人
于武陵【注】
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
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
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
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
[注]据《唐才子传》称,于武陵在唐宣宗大中年间尝举进士,不称意,携书与琴,往来商洛、巴蜀间,或隐于卜中,存独醒之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求利”二字写出了卖松人的目的;“意独真”三字抒发了作者深沉的感慨,领起下面的诗句。
B.颔联“寒涧”与“翠楼”形成对比,暗示松树难入富贵人家的法眼,突出了卖松人行为的不合时宜。
C.颈联“瘦”“淡”写出松外表之寒酸,“经雪”“少春”写出松生存条件之恶劣,流露出作者对它的鄙夷。
D.尾联写长安只欣赏夭艳的桃李,松树的价值不被认识,寒涧青松只能落得为六街尘染的可悲结果。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韩信反。高帝问诸将,诸将曰:“亟发兵坑竖子耳。”高帝默然。问陈平,平固辞谢,曰:“诸将云何?”上具告之。陈平曰:“人之上书言信反,有知之者乎?”曰:“未有。”曰:“信知之乎?”曰:“不知。”陈平曰:“陛下精兵孰与楚?”上曰:“不能过。”平曰:“陛下将用兵有能过韩信者乎?”上曰:“莫及也。”平曰:“今兵不如楚精,而将不能及,而举兵攻之,是趣①之战也,窃为陛下危之。”上曰:“为之奈何?”平曰:“古者天子巡狩,会诸侯。南方有云梦,陛下弟②岀伪游云梦,会诸侯于陈。陈,楚之西界,信闻天子以好岀游,其势必无事而郊迎谒。谒,而陛下因禽之,此特一力士之事耳。”高帝以为然,乃发使告诸侯会陈,“吾将南游云梦”。上因随以行。行未至陈,楚王信果郊迎道中。高帝豫具武士,见信至,即执缚之,载后车。信呼曰:“天下已定,我固当烹!”高帝顾谓信曰:“若毋声!而反,明矣!”
高帝从破布军还,病创,徐行至长安。燕王卢绾反,上使樊哙以相国将兵攻之。既行,人有短恶哙者。高帝怒曰:“哙见吾病,乃冀我死也。”用陈平谋而召绛侯周勃受诏床下,曰:“陈平亟驰传载勃代哙将,平至军中即斩哙头!”二人既受诏,驰传未至军,行计之曰:“樊哙帝之故人也功多且又乃吕后女弟吕媭之夫有亲且贵帝以忿怒故欲斩之则恐后悔。宁囚而致上,上自诛之。”未至军,为坛,以节召樊哙。哙受诏,即反接载槛车,传诣长安。
高祖崩。吕媭常以前陈平为高帝谋执樊哙,数谗曰:“陈平为相非治事,日饮醇酒,戏妇女。”陈平闻,日益甚。吕太后闻之,私独喜。面质吕媭于陈平曰:“鄙语曰‘儿妇人口不可用’,顾君与我何如耳。无畏吕媭之谗也。”
吕太后立诸吕为王,陈平伪听之。及吕太后崩,平与太尉勃合谋,卒诛诸吕,立孝文皇帝,陈平本谋也。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注)①趣:cù古同“促”,催促,促使。②弟:但,只管。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平固辞谢 谢:推辞。
B.谒,而陛下因禽之 禽:通“擒”,抓住。
C.传诣长安 诣:往,到。
D.卒诛诸吕 卒:士兵。
【2】给文中划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哙/帝之故人/也功多/且又乃吕后女弟吕媭之夫/有亲且贵/帝以忿怒/故欲斩之/则恐后悔
B.樊哙/帝之故人也/功多/且又乃吕后女弟/吕媭之夫有亲/且贵/帝以忿怒故/欲斩之/则恐后悔
C.樊哙/帝之故人也/功多/且又乃吕后女弟吕媭之夫/有亲且贵/帝以忿怒故/欲斩之/则恐后悔
D.樊哙/帝之故人也/功多/且又乃吕后女弟/吕媭之夫有亲/且贵/帝以忿怒/故欲斩之/则恐后悔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有人密告韩信谋反时,刘邦没轻信诸将意见,而是认真听取陈平的分析,并采纳了他的意见,说明刘邦很信任陈平。
B.韩信被刘邦捆绑后愤怒高呼,后悔自己没有早烹杀刘邦,刘邦说:“你不用出声喊叫了!你谋反,已经很明显了!”
C.刘邦善于用人,但又多疑,听到有人说樊哙的坏话,立即恼羞成怒,便采用陈平的计谋,让周勃代替樊哙领兵,让陈平到了军中立即斩下樊哙的头。
D.陈平曾为高祖出谋划策捉拿樊哙,刘邦死后,樊哙的夫人吕媭就多次在吕太后面前说陈平坏话。陈平听到后,饮酒作乐日益加剧。吕太后闻知此事,暗自高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行,人有短恶哙者。高帝怒曰:“哙见吾病,乃冀我死也。”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丰子恺先生素不喜重游旧居之地,他在《缘缘堂随笔》中写道:“旧地重游,以前所惯识的各种景物争把过去的事情告诉我,使我耳目不暇应接,心情不胜感慨。”而有人却独爱重游:苏轼二度游赤壁,都达夫不远千里回北平,史铁生则常常要到地坛中去……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可记叙你的经历;也可结合材料,抒写你对此的感悟与思考。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