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出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一的项
A. 秦王还柱而走 图穷而匕首见
B.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 焉用亡郑以陪邻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2、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人物的言行,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得当。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
B.《左传》的“传”意为注释,《左传》是一部给儒家经典《春秋》作注释的史书。
C.“烛之武退秦师”是编者加上的。对于古代一些原本没有题目的文章,编者一般会将其首句或中心事件作为标题。
D.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寡人:古代国君或诸侯的谦称,意为寡德之人;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谦称。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为了干扰中国的和平崛起,美国军方在原本平静的南海一再掀起风浪,但只要中国政府________,沉着应对,中国就一定能朝着既定的目标稳步前进。
②苏轼深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一生经历了多次起起落落,但他面对厄运,始终能够________,并在诗、词、散文、书法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③真正的实力是指:低调谦逊、平和务实、真诚友善,对于别人的嘲讽和歧视能够________,最终靠自己的能力成就一番事业且不张扬的一种卓越品格。
A. 安之若素 镇定自若 泰然处之
B. 泰然处之 镇定自若 安之若素
C. 镇定自若 安之若素 泰然处之
D. 安之若素 泰然处之 镇定自若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 固时俗之工巧兮(本来)
B.何方圜之能周兮(合) 忍尤而攘诟(忍受耻辱)
C.伏清白以死直兮(守,保持) 及行迷之未远(及时)
D.苟余情其信芳(只要) 岂余心之可惩(受创而改变)
5、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B.君之所知也
C.令将军与臣有郤 D.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绿色革命”的大潮中,涌现出了一位攻下“杂交水稻”难题的科技新星,他就是被外国人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出生于北平(今北京)。幼年正值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华,在童年袁隆平的心底留下了深深的民族创伤。面对国破家亡的严酷现实,袁隆平从小就立志:做一个使中国富强、不受外国强盗欺侮的人。
袁隆平在学习中不愿死记硬背,喜欢思考,善于提问,从思考中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
袁隆平高中毕业后,考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成了全家议论的焦点。父亲希望他通过上大学能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袁隆平自己却在中学阶段就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母亲尊重袁隆平的选择,经过协商最后决定让他自己做主,于是袁隆平义无反顾地报考了重庆一所学院的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了“农门。”
1953年夏,大学生活结束后,袁隆平到湖南省偏僻的安江农校任教。
袁隆平教学十分认真,教一门,钻一门,爱一门。他教外语,效果良好。教学期间,他还刻苦自学,不断提高自己听、写、阅读外文的水平,可以不带字典阅读英、俄文资料。进校第二年,他被调到遗传育种教研组,教授植物学、作物栽培、遗传育种的农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在教普通植物学时,他下苦功夫,从构成植物体的最小单位——细胞的构造开始,到根、茎、叶、花、果的外部形态,再到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遗传特性,等等,都进行了系统的学习研究。为了能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的微观构造,他刻苦磨练徒手切片技术。
几百次,上千次……直到能在显微镜下得到满意的观察结果为止。
在备课中,他经常提出各种问题自考自答。他走出课堂,来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他深有体会地说:“即使浅显的问题,如果教师本身钻得不深不透,也不可能把课讲好!”
1959年是袁隆平走上教学岗位的第七个年头。国庆前夕,他以“我的十年”为题,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思想与业务两个方面对自己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党的10年教育,使我明确了人生真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确是人生最大的光荣和义务。”同时,他还向党和人民立下誓言:“要做到政治挂帅,红专并进。”
在教学当中,袁隆平不满足于仅当一名合格的中专老师,还想在农业科研上搞出点名堂来。十多年来,他始终坚持一边教学,一边科研,教学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
50年代,生物教学中主要向学生讲米丘林、李森科的遗传学说,袁隆平就按照其理论进行无性杂交、嫁接培养、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试验,把月光花嫁接在红薯上、西红柿嫁接在马铃薯上、西瓜嫁接在南瓜上,得到一些奇花异果,但并没有得到经济性状优良的无性杂交种。这引起他的沉思,并决心扩大视野,另辟蹊径。
60年代,他从外文杂志中获悉,欧美的孟德尔、摩尔根创立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他就开始大胆地向学生传授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知识,讲杂种优势利用在作物育种中的广阔前景,而他自己也开始向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方面探索。1960年,受到天然杂交稻株启示后,他在育种方法上由采用系统选育法,转变到水稻雄性不育研究课题上来。从1964年在稻田中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到1966年在《科学通报》上发表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就是他坚持一边教学,一边从事科研的丰硕成果。
“文化大革命”中袁隆平利用被批斗的空隙,专心研究水稻雄性不育,在不利条件中争得了从事科研活动的机会。
1970年11月,袁隆平带领助手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了一株雄花败育株。
是将“野败”这一珍贵材料封闭起来,自己关起门来研究,还是发动更多的科技人员协作攻关呢?在这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珍贵材料奉献出来,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
在19年的漫长教学生涯中,袁隆平一边在教学中积累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一边又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和生产。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使他创造了不平凡的农业科技成果。
(摘编自祁淑英、魏晓雯《袁隆平传》,略有删改)
材料二:
①要研究杂交水稻,首先必须在自然界中找到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雄性不育株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当时不仅没有实物可利用,而且连中外的科研资料上也没有记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认为,既然自然界存在天然杂交稻,那么,( )。在水稻吐穗扬花时节的稻田里寻找雄性不育株不啻大海捞针。盛夏时节,稻田里气温通常高达40℃,袁隆平和妻子邓哲踏遍了安江农校实习农场和附近生产队的稻田,终于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株!袁隆平欣喜若狂,视为珍宝,细心地繁殖栽培,亲自播种、浇水、施肥,仔细观察它们细微的在每个生长发育阶段的变化,并作出详尽的记录,经过两年的艰苦试验,获得了珍贵的科研数据,写出了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一篇重要论文,引起了国家科委领导的高度重视。1974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基本成功,1975年国务院决定迅速扩大试种和推广的范围,此后的十年里,杂交水稻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袁隆平成功之后,国内国际各种令人眩目的荣誉、大奖也纷至沓来,但他并来陶醉于此,改变初心,而是一如既往地潜心农业科研,继续头顶烈日,脚踩泥泞,奔波在绿色的田野中。
②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8117)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③袁隆平(开场白):我现在还有两个愿望,一是第三期杂交水稻能够在2010年实现大面积亩产900公斤;二是把杂交水稻推向国外,造福世界人民。
主特人:您对学农的大学生有什么建议?
袁隆平:我建议,学农的大学生要到实验田里去,电脑等先进设备很重要,但在电脑和书本里是种不出水稻的。希望他们联系实际,多到实验田里走一走、看一看。
(电视片《袁隆平畅谈事业与人生》)
【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隆平将历尽艰辛才发现的珍贵材料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充分表现出他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品格。
B.袁隆平身体力行,在教学中,他经常走出课堂,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他认为教师只有把问题钻得又深又透,才能把课讲好。
C.年轻时的袁隆平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他义无反顾地跳进了“农门”。
D.袁隆平在教学中积累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又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和生产。科技成果的创造,得益于教学、生产、科研的紧密结合。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袁隆平凭借杂交水稻技术及其名字命名的小行星(8117),成为国际上广为人知的科学家。
B.袁隆平最终能够成为著名的科学家,与他从小就有的远大志向,喜欢思考,善于提问,中学阶段就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和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密不可分。
C.袁隆平教学认真,他教各种学科都肯下苦功夫;他广泛阅读古今中外杂志,大胆探索;他走出课堂,从实践中找答案。这些均为他后来攻克“杂交水稻”难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D.袁隆平不满足于仅当一名合格的中专老师,还想在农业科研上搞出点名堂来,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他没有大作为。
【3】下列填入材料二的第①文段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肯定就存在天然雄性不育株
B.可能就存在天然雄性不育株
C.肯定就有天然雄性不育株存在
D.有天然雄性不育株就是必然的
【4】作为著名的科学家,袁隆平不仅深受中国人的爱戴,还被外国人誉为“杂交水稻之父”,那么,你心目中的袁隆平是怎样的形象呢?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5】《喜看稻菽千重浪》是一篇人物通讯,成功地塑造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形象。两篇文本在选材上有什么异同点?
7、补充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后,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长沙》中诗人故地重游,引起诗人对往昔不平凡岁月回忆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赤壁赋》中,表现苏轼与客人希望和神仙为伴、厮守明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在《赤壁赋》中阐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哲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阐述了他“变”的观点。
(5)在《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出人生短暂的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紧承“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把洞箫的哀音表现得形象真切。
8、给下列情景式名句填空
(1).李白《行路难》中体现李白积极进取精神,抒发远大志向的诗句是:_______, ________。
(2).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3).《将进酒》中对人生易老光阴易逝感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4).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一诗中, 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戍边将士长期战争生活的酷烈以及决心破敌的豪情
(5).王维在《山居秋暝》中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来突出山的幽静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
(6).《陈情表》用“_____,_______。”两句表达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
(7).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话来批______, 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述而》中,“______,______”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以“浮云”为喻体表达孔子重义轻富贵的思想。
(2)戴望舒在《雨巷》中,描写丁香姑娘走过倒塌的篱墙,消失在小巷的尽头的是两句是“______,______”。
(3)《战国策·荆轲刺秦王》中,用送别者的哭泣来渲染送别时悲凉氛围的一句是“______”,以“______”表现了荆轲登车离去的决绝。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说明自己“哂”子路的原因是___,_____。
(2)古代诗人写到战争时,常用“戎马”一词来替代,杜甫的《登岳阳楼》中就有“______,__”的诗句。
(3)苏轼有“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之语,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也有相似的诗句:“_____,__”。
11、根据原文填空。
① 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② ___________________,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陶渊明)
③ 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_。(《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④ ______________,去日苦多。_____________,忧思难忘。(《短歌行》曹操)
⑤ 云青青兮欲雨,_________________。(《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⑥ __________________,须行即骑访名山。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⑦ 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韩庶子
【唐】张籍
西街幽僻处,正与懒相宜。
寻寺独行远,借书常送迟。
家贫无易事,身病足闲时。
寂寞谁相问?祗①应君自知。
【注】①祗:只。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写诗人住在西街上一个偏僻的角落,门可罗雀,和自己慵懒的性格相适宜。
B.颔联写为了探寻寺院,诗人常常独自远行;为了能博览群书,诗人常常借书来阅读。
C.颈联写诗人家境贫困,尝尽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因孤独寂寞,让自己疾病缠身。
D.尾联运用设问的手法,写出只有韩庶子了解自己寂寞的心境,体现二者的友情。
【2】诗人在穷困潦倒中却寻找到了安慰,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诗人寻找到了哪些安慰?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选自范晔《后汉书》)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修细节 修:讲究,重视
B. 然内孝谨 内:里面,家里
C. 不耻劳辱 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D. 大丈夫无它志略 志略:志气谋略
1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她说;“我们要松弛下来,要发现孩子的喜爱,要尊重孩子的个性,要引领孩子发现自我,而不是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学。”而她说:“我们必须拼了,要不停地刷题,要死记硬背,要用填鸭式教育逼孩子走出贫困和大山,要考上浙大、武大、厦大和川大。”她们,一个是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一个是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中(一所偏远的山区女校)的老校长、2020年感动中国的张桂梅老师。
已经经历中考,正在走向高中新阶段的你,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观,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⑧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