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年云南怒江州高三上册期末语文试卷含解析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一项的是(    

    A.高余冠之岌岌兮

    B.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C.客有吹洞箫者

    D.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C.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D.多于市人之言语

  •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夫人之力不及此

    B.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C. 今者有小人之言

    D.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是几十年患难与共的好朋友了,他的困难也就是我困难,不管是多么难的事情,我都愿意鼎力相助。

    B. 在南中国海的问题上,许多国家都站在正义的立场,为中国发声,他们的危言危行,受到中国人民一致好评。

    C. 国家为互联网金融正名,但互联网金融业还到弹冠相庆的时候,因为市场成熟了,竞争会更激烈,更大的挑战还在后头。

    D. 我们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添枝加叶,争取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读完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读者就会为这诗一般语言所谱写的回忆梦幻曲所感染,使读者感到余味无穷,不忍释手。

    B.《雨巷》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其作者戴望舒也因此成名,被人们称之为“雨巷诗人”。

    C.鲁迅的思想与情感渗入其中,他用他所能感受到的形诸笔墨,让人看到一个真正思想者的心灵的苦痛与挣扎的具体情状。

    D.1926年,梁启超明知自己被西医误诊误医之后,他怕因此影响西医在中国的声誉,带病撰文,禁止国人不要因为个别事故而全面否定西医的科学性。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散文目光

    余秋雨

    我原本的专业,是世界戏剧学,兼及国际人文美学。直到我担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还没有写过一篇散文。

    写散文的起点,那篇《因爱而勇》里约略提到。那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我越来越感到中国文化蒙受了巨大委屈。居然有那么多自称知识分子的人到处撰文、演讲,滔滔论述民族的劣根性”“丑陋的中国人。即便在所谓寻根热中,不少热点也是以此为主旨。只要是中国人做的,什么都错,而且错得愚蠢、可笑、荒唐。对比的坐标,全在西方。

    表面上,他们没有彻底否定中国文化,实际上已经否定。因为我对文化的终极理解是集体人格。所谓民族的劣根性”“丑陋的中国人,就是在终极意义上否定了集体人格,因此也否定了中国文化。

    我曾经仔细观察过那些诅咒中国人的中国人,想在他们表情间找到一丝把自己也包括进去的愧疚。但是没有,他们的口气始终居高临下,睥睨方圆,以为自己刚刚从天上下凡。

    对此我不能不生气。我长期研究西方的最高哲思和顶级艺术,也熟知他们的远征血火、掳掠罪恶,怎么能容忍一帮既不了解西方也不了解东方的中国文人胡言乱语,天天毒害大量民众?

    就在这时,我读到了英国哲学家罗素对中国的论述。罗素一九二一年到中国来考察,当时的中国备受欺凌,一片破败,让人看不到希望,但是这位哲学家却说:

    进步和效率使我们富强,却被中国人忽视了。但是,在我们骚扰他们之前,他们还国泰民安。白种人有强烈的支配别人的欲望,中国人却有不想统治他国的美德。正是这一美德,使中国在国际上显得虚弱。其实,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国家自豪得不屑于打仗。这个国家就是中国。如果中国愿意,它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民族。不管中国还是世界,文化最重要。

    说实话,读到在我们骚扰他们之前,他们还国泰民安时,我哽咽了。

    罗素对中国历史了解不多,却显现出如此公平的见识。这种公平具有巨大大的诱惑力,催促我必须为中国文化做一点事。

    于是,我辞职二十三次终于成功,单身来到甘肃高原。当时宣布的目的是穿越百年血泪,寻找千年辉煌,而我内心的目标却更为学术:让中国人找到集体身份。

    若有可能,我还想用点点滴滴的理由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罗素说如果中国愿意,它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民族

    要说服自己和别人,理由必须是感性的、具体的,因此,我不在图书馆里查阅汉唐,而要独自在沙漠中行走。

    我们以往,在受屈 、愤怒、反驳、辩论时,用的大多是大话和结论,听起来慷慨激昂、气势不小,实际上却无法平静地向外界说明自己,因此并没有什么力量。

    更重要的是,我们举起的标帜,大多是历史逻辑、国际政治、经济数字,而不是文化。大家经常把文化放在口上,而不是放在心上,不相信文化真有那么大的力量。

    但是,罗素说了,不管中国还是世界,文化最重要。

    于是,我决定,既然要为中国文化说话,就必须用最纯粹的文化方式,让一切向往文化的陌生人都能倾心。

    这样,我的主要行为就成了这样两项——

    第一,实地考察古文化的遗迹和废墟,必须亲自到达;

    第二,边考察边写散文,而且是美文。因为只有美文才称得上纯粹的文化。

    这就是我开始在荒原小客栈里写作一篇篇《文化苦旅》的由头。

    说起来,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队伍已经不小,但是,这支队伍基本上由学者组成,他们都以学者的目光,做着学者的事。

    我也是学者,但我打开了散文的目光。

    不错,散文不仅仅是文笔,首先应该是目光。

    以散文的目光看中国历史,也就引进了广大读者最饥渴又最动心的眼光。这种目光的特点是:厌倦陈腐,厌倦狭窄,厌倦枯燥,厌倦重复,厌倦概念;着意诗情,着意人伦,着意发现,着意惊奇,着意细节。

    我就顺着这种目光,取舍沿途所见所闻,结果,选择出来的一切与我原先的学术目光差别极大。但学术目光也有作用,那就是在散文目光中加了一层重大意义的网筛。

    这样一来,我写敦煌,就会凭想象写出自己与斯坦因的车队对峙在沙漠里,然后自己大哭一场的情景。然后,我系统阐释了废墟文化、非攻文化、魏晋文化、乱世文化、两难文化、拜水文化、藏书文化、书院文化、晋商文化、清宫文化、流放文化、科举文化、君子文化、小人文化……

    这些文化,在我之前,大多没有人以专题方式完整写过。这就是说,散文目光帮助我开启了这些重大课题在当代立身的起点。由此可知,散文目光,能够超越疲庸的历史流行话语,诗化地思索天下。

    挖掘出这些文化还是第一步,更重要的一步是让广大不熟悉历史的朋友乐于接受。于是,散文的语感、节奏、文字起了关键作用。这就使《文化苦旅)》等作品拥有了大量急于在文化上认祖归宗的读者,而且,在海内外保持了几十年的热度而不减。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将中国文化同西方文化进行对比,否定中国文化,令人愤怒。

    B.作者认为人格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对中国文化的否定就是对中国集体人格的否定。

    C.读到罗素对中国的评价时,“我哽咽了”,哽咽主要是因为作者对罗素充满感激之情。

    D.作者不选学术目光,但学术目光也并非一无是处,它有着散文目光所没有的厚重感。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比喻修辞将那些诅咒中国人的中国人比作天上下凡的神仙,语气中充满了不屑和嘲笑,嘲笑他们的浅陋无知、自以为是、高高在上。

    B.罗素的话将白种人和中国人进行了比较,白种人好战而中国人有喜欢和平的美德,指出中国人不是没有能力称强,而是不愿意控制他人。

    C.本文在恰当的地方运用了一些整句,比如“厌倦陈腐,厌倦狭窄,厌倦枯燥,厌倦重复,厌倦概念”,表现了作者极强的锤炼语言的能力。

    D.本文思路清晰,作者从自己写散文的起点谈起,深入阐述了文化对中国的重要性,最后又指出运用散文表现中国文化的好处,结构严谨。

    【3】文章提到罗素对中国的看法,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阅读全文,分析余秋雨为什么要用“散文的目光”去看待中国文化和表现中国文化。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暂、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了著名诗人谢灵运住过的地方溪水荡漾,猿啼凄清的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赤壁赋》中,苏轼与客在赤璧之下泛舟,由眼前的景色联想到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赤壁》中借古物引出历史,写出兴亡之由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岳阳楼记》中,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洞庭湖月夜美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春夏景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恰同学少年,_____________________,挥斥方遒。(《沁园春·长沙》)

    (5)荆轲和而歌,_________________,士皆垂泪涕泣。(《荆轲刺秦王》)

    (6)_________________,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劝学》中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4)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们常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掌握的意思。

    (6)《归去来兮辞》中表现诗人自斟自酌,看着庭院里的树木,心境格外愉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表意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是个有着尊师重道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的作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古代有“路上行车,水上行船”的说法,而船按照大小功能可分为舟、船、舫等,这些名称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诗人梦醒后对人间乐事和古来万事的感慨之情,看似消极,却是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深刻反省,为后文直抒胸臆积蓄了感情力量。

    (2)《琵琶行》中,诗人自叙被贬之后居住环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荀子《劝学》中运用对比论证,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相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用心浮躁。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曲子,完成下面小题。

    游园

    汤显祖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项是(     

    A.一二两句中,“姹紫嫣红”的迷人春色与“断井颓垣”的荒废景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让杜丽娘百感交集,而后者又使杜丽娘看到了自己青春的生命。

    B.三四两句中,“奈何天”“谁家院”六个字里凝聚着杜丽娘对命运的感伤,是她痛苦的心声,面对良辰美景,而无赏心乐事,只有寂寞苦闷、无限哀怨。

    C.第五至八句,详写杜丽娘眼前所见的更开阔的春景:雕梁画栋,飞阁流丹:云燕霞蔚,碧瓦亭台,和煦春风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画船。

    D.第九句,表面上是杜丽娘批评养在深闺中的自己居然不知道时光的可贵,太把美好的春光白白浪费了,实则批判了那些不欣赏自己青春年华的封建家长们。

    【2】请简要分析这首曲子的抒情手法。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夫议法度以授有司,此诚执政事也,______当举其大而略其细,存其善而革其弊,不当无大无小,尽变旧法以为新奇也。______人存则政举,介甫诚能择良有司而任之,弊法自去;苟有司非其人,虽日授以善法,终无益也。介甫所谓先王之政者,岂非泉府赊贷之事乎?窃观其意,似与今日散青苗钱之意异也;且先王之善政多矣,顾以此独为先务乎?至于辟邪说,难士人,果能如是,乃国家生民之福也;但恐介甫之座,日相与变法而讲利者,邪说、人为不少矣。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盖盘庚遇水灾而选都,臣民有从者,有违者,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已志也。光岂劝介甫以不恤国事,而同俗自媚哉?盖谓天下异同之议,亦当少垂意采察而已。

    (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帝问之,介曰: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更变。介退谓公亮曰:安石果大用,天下必困扰,诸公当自知之。帝问孙固,对曰:安石文行甚高,处侍从献纳之职可矣。宰相自有度,安石狷狭少容。必求贤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其人也。帝不以为然,______以安石参知政事。谓之曰:人皆不知卿,以为卿______知经术,不知经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也。帝曰:卿所设施,以何为先?安石对曰: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帝深纳之。

    (选自张居正《通鉴直解》)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然         

    B.且         

    C.且         

    D.然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盘庚,商代的开国之君。商朝建立之后,他为巩固统治、躲避自然灾害,将国都迁到了殷,故而商又称殷商。

    B.介甫,王安石的字。古人的“字”一般与“名”有一定关系。王安石的字即源自《周易·豫卦》:“其介如石”。

    C.泉府,古代掌管国家税收、收购市上的滞销物资的部门。因货币如泉水一样流通不息,所以古人将“钱”称“泉”。

    D.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相当于副宰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司马光的指责,王安石辩解说,他可以承认自己对国家不够尽心,未能让百姓享受更多福利,但决不承认自己是无所事事,因循守旧。

    B.司马光认为,法度的好坏取决于人。坏的法度交由良吏执行,弊端也会去除;而好的法度交于庸官执行,也显现不出其优势。

    C.唐介预言,王安石虽然学识渊博,但拘泥古法,见解虚浮,不合实际,如果让他执政,一定会变换现行法度,使国家陷入困扰之中。

    D.孙固认为,王安石文章、品行都很高,但心胸狭隘,难以容人,担任谏官可以,若出任宰相,就不如司马光等人了。

    【4】句子翻译。

    (1)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2)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为了巩固抗疫防控成果,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许多规则,如封锁社区和村庄,学生居家隔离上网课,不允许聚会和串门走亲戚,每天坚持做核酸检测。大部分人认为应该这样,而有人说自由是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利,可以不受约束和拘束,限制人身自由的行为是不人道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联系实际谈一下你的认识和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1.议论有针对性,说理方式多样;2.自拟题目,自选角度,确定立意;3.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