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壬(rén)戌 窈窕(tiǎo) 桂棹(zhào) 冯(féng)虚御风
B.嫠(lí)妇 愀(qiǎo)然 舳(yóu)舻 山川相缭(liáo)
C.酾(shī)酒 横槊(shuò) 江渚(zhǔ) 正襟(jīn)危坐
D.匏(páo)樽 枕藉(jí) 蜉(fú)蝣 一叶扁(piān)舟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莫言在文学领域苦心孤诣钻研了几十年。他主张写真实,又善于创新,善于塑造社会底层人物形象,在细腻的笔触中表现出深厚的文学功底。
②《演员的诞生》这一栏目让我们见识了青年演员周一围的精湛演技,他在节目中重新演绎了张国荣经典作品《胭脂扣》,言谈举止,无不绘声绘色。
③遗憾的是,很多同学所写的议论文套话连篇,言不由衷,让人不忍卒读。可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呢?现在却没有人能够拿得出来。
④有时提起笔来,突然忘记了某个字的写法,连一些成语的意思也变得莫衷一是,这种现象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⑤十年的商战使朱振海清醒地认识到,在强手如林的商海中要想占据一席之地,除需要社会环境,需要精明,需要坚韧不拔外,更需要行远自迩之道。
⑥在谢尔顿看来,似乎在他的乐观哲学理论中存有一点感动的混乱成分,其中有慈悲也有不容人之量,有真理也有拾人牙慧的东西。
A. ①④⑤ B. ①⑤⑥ C. ②③⑥ D. ②⑤⑥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见:看见
B.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涕:眼泪
C. 乃遂私见樊於期 私:私自、私下
D.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被:受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运河两边,曾经经历风雨的杨柳依然飘拂,而丢弃在如今荒废的码头边的碎瓦片 ,只要你留心,总会有一些新的发现。
②清晨的牦牛屯就给人不一样的感受,来给朱爷拜寿的人 ,全屯子里的人似乎都沉浸在这样一个盛典的欢乐之中。
③圆明园里的宝物 ,可是经历了英法联军的洗劫,再加上后世军阀混战,战乱频仍,现在都荡然无存了。
A. 应接不暇俯拾即是数不胜数 B. 俯拾即是应接不暇数不胜数
C. 数不胜数俯拾即是应接不暇 D. 应接不暇数不胜数俯拾即是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华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月亮文化。 。 , 。 , 。 。祭月之举扩展至民间,民众亦有广泛的拜月习俗。
①且祭月的习俗绵延不绝
②现在北京的月坛即为明清帝王祭月的场所
③月亮崇拜古已有之——远古先民看见月出月落、月缺月圆
④自周朝起,中国就有祭月仪式
⑤内心感受到一股神秘的力量支配着大地,心生敬畏
⑥月亮称“太阴”,与太阳分别成为中华文化中代表阴阳的“两极”
A.③①⑤②⑥④ B.⑥④①⑤③② C.③⑤⑥①②④ D.⑥③⑤④①②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盲鱼
冯红梅
那天是刘明最兴奋的日子。刘明拎着刚买的一瓶好酒,一条好烟,直奔大学张老师家去。
刘明当年是学校的优等生,深得导师张涵喜爱。师生告别会上,张老师拍着刘明的肩头说他日后必能飞黄腾达。刘明感恩于老师的厚爱,工作之后每隔一二年都会去拜访问候老师,这次是要急于与老师分享他的喜悦。
退休了的老师还住在那个小四合院。庭院整洁宁静,一棵桂树飘香满院,树下一张石桌,张老师正捧着一本书坐在摇椅里,看见刘明进来,放下书招呼刘明赶紧坐下。
“老师,老师,我是向您报喜来的。”刘明一边放下手里的东西一边激动地说:“我的城建局局长的任命书下来了,这不,就赶紧给您报喜来了。”
“好好好,我就说嘛,你前途无量嘛。”张老师笑着把茶水递过去说:“刚好,我新琢磨出一个鱼饵配方,鱼儿特别爱吃呢。咱今天去试试,回头让你师娘给你做鱼吃。刘明最爱吃鱼。以前在学校时就经常赖在老师家里吃师娘用钓回来鱼做给他吃。一听老师这样说他立刻响应,收拾好渔具,载着老师直奔垂钓园。
垂钓园,鱼塘很多。每个塘子都掩映在绿树环绕之中,彼此以廊亭相接,环境优雅别致,刘明还在观望,老师已经下饵垂钓了。
不知是老师钓鱼的技术依旧娴熟,还是这鱼饵特别对鱼的胃口,老师垂杆一根烟功夫,就抖动杆子,上钩的鱼儿就划出水面落在老师身后的草坪上,刘明乐得取下鱼嘴里的鱼钩把鱼装进水桶。水面波光粼粼,鱼儿频频上钩,刘明大赞老师技艺超群。
“这鱼啊,属高度近视,全凭鱼鳍感官对周围反应。说实话都是盲鱼。只要有鱼饵落下,就不顾死活去争食,所以,就成了被烹饪的角儿了。”老师一边给鱼钩挂上鱼饵一边说。
“哎呀老师,鱼不就是让人吃的嘛。”刘明笑着说。
“快,又一条上钩了。”老师一声喊,只见一道水光划过半空,“好大一条鱼啊!”刘明跑过去一把抱住了大鱼,这是条大红锦,艳丽无比,煞是好看。
“贪吃的鱼儿好上钩啊,今天收获太大了。”老师笑着说:“不论大鱼小鱼,只要闻见香味上钩,就是一条盲鱼。”老师一边收杆一边说:“好了,差不多了,咱回去让你师娘给你做鱼吃喽。”
师娘的厨艺还是那么好,可是刘明第一次没有了吃鱼的欲望。他仿佛看到一条有着人脸的鱼,被一根根鱼竿争抢,刘明一个激灵,举起一杯酒说:“老师,学生敬您,学生也绝对不会是条盲鱼。”
“好,干。”老师美美地“呲溜”一声,喝干了杯中酒,笑了。……
【1】简析文中画线部分的作用。
【2】结合故事情节,概括“张老师”的形象。
【3】最后一段在表达上有何特点?清简要分析。
【4】小说以“盲鱼”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诸葛亮《出师表》中写出自己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躬耕南阳时的心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高》中从时间和空间着笔,表现诗人客居他乡、疾病缠身而漂泊孤独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在欢乐之余,往往会有人生短暂之叹。曹操曾感慨人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也曾在《赤壁赋》中借飞虫米粒慨叹人生如同“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8、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用比喻的手法,感叹个体在天地间的短暂和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的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水”具有剪切不断、永不停息、无休无止等特点,在古代诗人笔下,“水”成了常见的喻愁对象。如“_______,_______”就是以流水喻愁思的千古佳句。
9、名句默写
(1).积土成山, ;积水成渊, 。
(2). ,善假于物也。
(3). ,无长无少, ,师之所存也。
(4).悟已往之不谏, 。
(5).登东皋以舒啸,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的《登高》中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 ,_________。
(2)在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_____,______”两句诗以动写静,以鸡犬之声相闻,表现了村居生活淳朴宁静,充满情趣。
(3)《琵琶行(并序)》中有不少对秋江月夜的描写,如“_____”“______”两句,前者营造出与友人离别时的凄清氛围,后者则凝固了琵琶曲的强大感染力。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湾的《次北固山下》通过“_________ ,_______”两句,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美景表现了出来。
(2)《再别康桥》中,诗人由梦境回到现实,集中表现了离别的惆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省试湘灵鼓瑟①
钱起
善鼓云和②瑟,常闻帝子灵。冯夷③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注]①这是一首应试诗(又叫“试帖诗”),是钱起在参加由礼部主持的省试时所作。“湘灵鼓瑟”是考试约定的题目。湘灵,湘水女神,舜帝南巡而死,葬在苍梧山,其妃子娥皇、女英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化为水神。②云和:古山名。③冯夷:传说中的河神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倒装,暗用《湘夫人》中“帝子降兮北渚”的语意,让人想起湘灵弹奏哀伤乐曲的情景,开门见山,点明题意,堪称应试诗之典范。
B.“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中“空自”二字,点出冯夷并不理解湘灵的哀怨,诗人借这两句诗表达世间知音难遇、心事无人知晓的落寞和感伤。
C.“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此二句,乐曲进入最高潮,湘灵深深的哀怨随流水与悲风“传潇浦”“过洞庭”,绵延不绝,凄婉幽怨,动人心魄。
D.尾联写静景,以景结情。曲终人散,不见伊人,只剩一川江水,几峰青山。画面极其简净明丽、静谧美好,给人留下了回味悠长的广阔空间。
【2】同样是写乐音,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与本诗“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在手法上有何异同?请简要赏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苗,字子宣,梓潼涪人。正光末,二秦反叛,侵及三辅。时承平既久,民不习战。苗以陇兵强悍,且群聚无资,乃上书曰:“臣闻食少兵精,利于速战;粮多卒众,事宜持久。今陇贼猖狂,非有素蓄,虽据两城,本无德义。其势在于疾攻,日有降纳,迟则人情离阻,坐受崩溃。今天下久泰人不晓兵奔利不相待逃难不相顾将无法令士非教习以骄将御惰卒不思长久之计务奇正之通必有莫敖轻敌之志恐无充国持重之规如今陇东不守,汧军败散,则二秦遂强,三辅危弱,国之右臂,于斯废矣。今且宜勒大将,深沟高垒,坚守勿战。别命偏师精兵数千,出麦积崖以袭其后,则汧岐之下,群妖自散。”于是诏苗为统军,与别将淳于诞俱出梁益,隶行台魏子建。子建以苗为郎中,仍领军,深见知待。
尔朱世隆屯据河桥,还逼都邑。孝庄集群臣博议。百僚恇惧,计无所出。苗独奋衣而起曰:“臣虽不武,请以一旅之众,为陛下径断河梁!”庄帝壮而许焉。苗乃募人于马渚上流以舟师夜下,去桥数里便放火船,河流既驶,倏忽而至。贼于南岸望见火下,相蹙争桥,俄然桥绝,没水死者甚众。苗身率士卒百许人泊于小渚以待南援。既而官军不至,贼乃涉水,与苗死斗。众寡不敌,左右死尽,苗浮河而殁,时年四十六。帝闻苗死,哀伤久之,曰:“苗若不死,当应更立奇功。”谥忠烈侯。
太保、城阳王徽,司徒、临淮王彧重之,二王颇或不穆,苗每谏之。及徽宠势隆极,猜忌弥甚。苗谓人曰:“城阳蜂目先见,豺声今转彰矣。”及庄帝幽崩,世隆入洛,主者追苗赠封,以白世隆。世隆曰:“吾尔时群议, 更一二日便欲大纵兵士焚烧都邑,任其采掠。赖苗京师获全。天下之善士也,不宜追之。”
(节选自《魏书·李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天下久泰/人不晓兵/奔利不相待/逃难不相顾/将无法令士/非教习以骄将/御惰卒/不思长久之计/务奇正之/通必有莫敖轻敌之志/恐无充国持重之规/
B.今天下久/泰人不晓兵/奔利不相待/逃难不相顾/将无法令/士非教习以骄将/御惰卒/不思长久之/计务奇正之通/必有莫敖轻敌之志/恐无充国持重之规/
C.今天下久/泰人不晓兵/奔利不相待/逃难不相顾/将无法令士/非教习以骄/将御惰卒/不思长久之/计务奇正之通/必有莫敖轻敌之志/恐无充国持重之规/
D.今天下久泰/人不晓兵/奔利不相待/逃难不相顾/将无法令/士非教习/以骄将御惰卒/不思长久之计/务奇正之通/必有莫敖轻敌之志/恐无充国持重之规/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辅: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后指其管辖的地区。
B.行台:指魏晋至金代尚书台(省)出征时临时在其驻扎的地方设立的临时性机构。
C.殁:依照《礼记》的说法,其和下文中“庄帝幽崩”的“崩”都是指王公大臣的死。
D.京师:周代时指王室居住地及中央政府所在地,在文中指北朝时期北魏的都城洛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苗善于分析形势,正确应对,他认为陇兵强悍但资粮不足,而已方现在对作战不熟,故应采取坚守城池和偷袭敌后相结合的策略。
B.李苗注意作战策略,以少胜多。为了切断河梁交通,他招募了人员顺流而下,并在接近敌营时采用火船进攻的方式,最终克敌制胜。
C.李苗常被委以重职,深受信任,他曾被委任为统军,郎中等,深得魏子建等人信任;皇帝对他的死感到非常哀伤,封其谥号为忠烈侯。
D.李苗劝谏元徽、元彧,识人准确。李苗一直劝说元徽、元彧要和睦相处,但效果并不好,尤其是元徽得势后,李苗称其为蜂眼豺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闻食少兵精,利于速战;粮多卒众,事宜持久。
(2)贼于南岸望见火下,相蹙争桥,俄然桥绝,没水死者甚众
【5】《魏书》评论李苗:仁必有勇,其斯人之谓乎!”请举出李苗的一个事迹对此评论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论语》说:“过犹不及。”“过”本为加,结果却是“不及”,实为减。《淮南子》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塞翁失去了马本是“减”,最后却父子保命,实为“加”。俗语说:水满则溢,月盈则亏。可见,加有时意味着减,减则是为了更好地加;是加是减,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以上论述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