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和“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不拘于时
B.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师不必贤于弟子
2、下列加横线实词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古之学者必有师
C.圣益圣,愚益愚 D.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在葡萄酒高端产品消费中,购买者并不一定是饮用者,很大部分不是出于礼尚往来的需要,而是送给其他有地位和身份的群体的。
B.装修也是一门很专业的学问,外表的冠冕堂皇未必就不会出现有害因素,如甲醛超标。
C.俄民航总局给他发了一些购物赠券,他们一家就靠机场售货亭施舍给他们的残羹冷炙勉强地填饱肚子。
D.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一改过去闭关自守的政策,既引进外资又展开自我经营,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其人居远未来 太子迟之
B. 函封之 烛之武退秦师
C. 间至军中 道芷阳间行
D. 樊於期乃前曰 沛公欲王关中
5、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 《战国策》的作者是西汉的刘向,《烛之武退秦师》就选自此书。
C. 《史记》中本纪记述皇帝,世家记述诸侯王,列传记述各方面的著名人物。项羽虽没做过皇帝,但他打入咸阳,号令诸侯,称霸一时,因此司马迁把他列入本纪。
D. 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北向座,张良则为侍坐。从座次可看出双方力量的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们决不投降
宗璞
昆明的天,非常非常的蓝。
这是一种不可名状的蓝,只要有一小块这样的颜色,就会令人赞叹不已了。而天空是无边无际的,好像九天之外,也是这样蓝着。蓝得丰富,蓝得慷慨,蓝得澄澈而光亮,蓝得让人每抬头看一眼,都要惊一下,哦!有这样蓝的天!
奇妙的蓝天下面的云南高原,位于云贵高原的西部,海拔两千米左右。高原面上有大大小小的坝子一千多个。这种坝子四周环山,中部低平,土层厚,水源好,适合居住,昆明坝可谓众坝之首。昆明市从元代便成为云南首府。在美丽的自然环境中,这里出了些文武人才。一九三八年一批俊彦之士陆续来到昆明,和云南人一起度过一段艰难而又振奋的日子。
明仑大学在长沙和另两个著名大学一起办校,然后一起迁到昆明。没有宿舍,盖起简易的板筑房,即用木槽填土,逐渐加高。洋铁皮作屋顶,下雨如听琴声。这在当时,是讲究的了。缺少设备,师生们自己动手制造。用铁丝编养白鼠的笼子,用砖头砌流体试验的水槽。缺少图书,和本省大学商借,又有长沙运来的,也建了一个图书馆,虽说很简陋,学子们进进出出,读书的气氛很浓。人们不知能在这里停留多久,也不知明天会发生什么事,却是把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
1944年4月始,在日本侵略下,中国军队在各个战场上均告失败,损失惨重。百姓流离失所,争向川滇一带逃难。日寇甚至不放过满载难民的火车,以逃难的人群为目标,肆行轰炸。昆明的课堂从来没有平静过,这时更感到腹背受敌的威胁。
孟弗之家中,嵋和玮谈及时局。嵋道:“工学院有两个同学参加远征军,听说最近牺牲了。一个患疟疾,没有金鸡霜纳;另一个中弹后掉在怒江里,说是手里还拿着枪。”玮的眼睛一亮,声音有些颤抖,“真是壮烈。这是男儿死所。”嵋抬头,望着他,觉得玮身上有一种热情和她血脉相通。过了一会儿,才说:“这就是白居易形容的‘闻道云南有泸水,椒花落时瘴烟起。大军徒涉水如汤,未过十人二三死。’”玮说:“听说学校又要搬家?”嵋说:“昨天有几位先生来和爹爹谈得很晚,好像就是议论搬家的事。”玮说:“同学们都不愿意再搬,总是藏,总是躲,再搬搬到哪儿去呀。”
“听!”玮说,远处传来一种沉重的声音,是脚步声,接着响起了歌声,“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脚步声和歌声越来越近。碧初和珐子走进屋来说,过队伍了。
大家肃然听着,脚步声,隆隆的军车声,加上粗哑的、参差不齐的歌声,显得很悲凉。
这天夜里又是沉重的脚步声,把许多人从梦中惊醒。十轮大卡车载着辎重,压得青石板路面在喘息。
“一、二、三——四!”声音不整齐,而且嘶哑,仿佛黑夜也是坎坷不平的。但是开赴前线的脚步不能停。
次日上午,孟弗之和秦巽衡去学校开明仑大学教务会。正走在街上,忽然下起雨来,雨毕,只觉寒风扑面,是秋已深。一路见一群群人面目黑瘦,拖儿带女,背着大包小包,正是新到的难民。翠湖旁、桥边柳下也有难民或坐或卧。两个小儿大概有病,不停地啼哭。一个母亲低声抚慰,一个母亲照屁股给了几下。被打的小儿大哭,又有别的小儿跟上。几只鸟儿扑喇喇惊飞了。
雨又下了,二人默然走着,及至学校,长衫已湿了大半。
会上,要商讨两件大事。
校长秦巽衡简单介绍了当前形势,说教育部已派人去西康勘察,那里交通十分不便,谅敌人是打不到的。另因军情紧张,滇西、滇南的战场都需要翻译,教育部决定征调四年级学生到军队服役。对这一问题大家意见较一致,国难当头人人都有责任。一位先生提出学生思想很复杂,有人拒绝服役。秦校长说:“如有这种情况,不予毕业。”语气很坚决,大家俱无异议。
在搬迁的问题上意见不统一。有人说,学生从军是把精华投进去了,还躲什么。也有人说,还是搬一搬好。孟弗之说:“我们现在是用两个拳头的对策。一个拳头是伸出去,那就是我们的青年人要直接参加这场战争;一个拳头是缩回来,就是搬迁躲藏,目的当然是为了培养继续打出去的力量。”又有人说,现在哪里还能找到合适的地方。若有合适的地方,敌人到时打不到,也不会放过轰炸。
冷风夹着雨滴吹打着玻璃窗。众人都觉一阵寒意。咣当一声,风把门吹开了,把桌上的纸张吹得满地。
梁明时忽然站起来,大声说:“我们最好找一个地图上都没有的地方,让敌人找不着。”他噙着眼泪。
这话又似实意,又似讽刺,像一柄剑刺在每个人身上,满室无言,静了好一阵,热泪在人们眼中转。
江昉站起来说:“我是不走的了,我与昆明共存亡!”
秦巽衡站起身,“大家的意思我清楚了。我们也许搬走,也许留下,也许会和敌人周旋,前途还不能确定,更加艰苦是必然的。可是我知道,”他用手环指大家,声音呜咽,一字一字地说,“不论发生什么事,我们——”他再次用手环指大家,“我们决不投降!”
我们决不投降!刚劲的秋风把这句话吹上树梢,吹过屋顶,在天空中滚动着,撞在每个人心上。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中对从军同学的牺牲给予高度评价,这一情节凸显了嵋和玮一致的爱国主义精神。二人关于学校再次搬迁的议论反映了青年学生们对搬迁躲藏的不解。
B.危急关头,小说塑造的青年学生分化明显:积极抗日,以身许国,捐躯赴国难者有之;思想复杂,不肯接受征调,拒绝服役者亦有之。
C.小说行文中注重点面结合,既表现个体又观照群体。如刻画难民时,既写了病弱哀啼的小儿,又写了漂泊疲惫苦难深重的难民群体。
D.小说多丰富感官描写,绘声绘色绘形。文中孟弗之和秦巽衡遇到难民时,进行了多感官角度的描写,视、听、嗅、触觉相结合,可谓穷形尽相。
【2】文中两处画线句中的“秋风”极富意味,请结合文章分析其用意。
【3】有人这样评价宗璞的小说:“宗璞笔下的战争没有刀光剑影,却烙刻了深重的创痕”,虽不直接描写战斗画面,只叙写后方生活状况,却凸显出战争的残酷惨烈和深刻影响。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个特点的?请结合相关情节简要分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诗人提醒人们因为蜀道地形险要,若被恶人控制,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要警惕战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通过写琵琶女的不幸遭遇,诗人结合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道出了表现全(3)诗主旨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
(3)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主张________,_____,这体现了孟子对兴办学校教育、传承孝悌观念的极大重视。
(4)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5)韩愈在《师说》中阐述了在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思想后,提出了择师的标准,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曹操在《短歌行》中借《诗经》中的句子表达了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
(3)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用“________,_______”两句诗描述了屋前屋后绿树成荫、桃李芬芳的美好景色。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丁香姑娘与我擦肩而过后,我目送她渐渐远去的情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徐志摩要和康桥离别,又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再别康桥》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了诗人自己的这种心情。
(3)《再别康桥》中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出油油的青草,多情可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再别康桥》中诗人借用对柳影的描写,表达了这种情感,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写雨巷特点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行走在雨巷中,诗人希望逢着一个怎样的姑娘?请用《雨巷》的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文笔洗练,自然有致。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____,_______”写水,短短16个字就将兰亭周围之景描绘出来。
(2)苏轼在《赤壁赋》中,极写曹操志得意满的气势,他站在船头“ ________,_______”,可谓“一世之雄”。
(3)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中,表明古人在游赏时对天地万物都有所收获的原因是“_____。”
(4)《诗经·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每天都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两句是“_____,______。”
(5)《离骚》中表明作者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的一句是“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 (荀子《劝学》)
(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 。(韩愈《师说》)
(3)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 。(苏轼《赤壁赋》)
12、下列对《虞美人》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A.“春花”“秋月”都是美好的事物,诗人却问“何时了”,可见囚禁的生活对李后主来说是极为悲苦的。
B.“小楼昨夜又东风”,“又”字表现出李后主在年复一年消逝的时光面前的慨叹,加深了悲凉之感。
C.“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喻愁,化抽象为形象,表现了愁思如春水般无穷无尽,长流不断。
D.作者情感激愤,无法抑制,整首词直抒胸臆,紧紧围绕一个“愁”字,抒发了亡国之君的悲凄之情。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嘉祜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属民为保伍,使人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矜四境。盗闻,多出自首,自是外户不闭。
徒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加直龙图阁、知福州。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饶,争欲为主守,賕请公行。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以绝左右微求之弊。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巩曰:“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后至者亦不复取也。徙明、亳、沧三州。
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拜中书舍人。甫数月,丁母艰去。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注]①常平:官仓名。
(选自《宋史卷三百一十九.列传第七十八》,有删改)
【1】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感到奇特
B.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 盗贼
C.资其食饮衣衾之具 资助
D.一时工作文词者 擅长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又贷之种粮 扣舷而歌之
B.巩取置于法 青,取之于蓝
C.使人察其出入 其皆出于此乎
D.以绝左右徼求之弊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
B.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
C.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
D.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巩机敏强识,年少有才。数百字的文章,他读完就脱口成诵;十二岁试着写成《六论》,言辞奇伟,从此声名闻于四方。
B.曾巩治理有方,善抓根本。掌管齐州时,以铲除奸盗为根本任务,既调动百姓参与,又善待自首的盗贼,于是州内安定。
C.曾巩爱护百姓,不谋私利。朝廷征伐安南,他事先做好供应军队的准备,不扰民;做福州知州时,他不许官府与民争利。
D.曾巩面对世情,淡泊名利。他享有才名却长期做地方官,而与此同时,一些晚生却春风得意仕途显达,但他对此不在意。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矜四境。
(2)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
1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嫦娥奔月”、屈原“天问”,寄托了先民们的梦想与思考。观天象,制历法,研制浑天仪,身绑“火箭”飞向天空,古代科学家孜孜探求浩渺宇宙。新中国成立以来,“飞天揽月”的探索从未间断:上世纪50年代,现代航天业艰难起步;70年代,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飞上太空;今天,“嫦娥”系列将“玉兔”送上月球,带回珍贵的月壤,“天问一号”飞过广袤的太空,即将着陆神秘的火星……一代又一代航天人接力奋进,协同攻坚,不断超越,铸就了中国航天精神。
以“探索从未停步,超越永无止境”为主题,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①“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后,以当时中学生的身份给学校广播站写一篇广播稿。
②在电视台“开学第一课”节目中向全国中学生演讲,以学生代表身份写一份演讲稿。
③“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后,以学校团委名义给“天问一号”团队写一封慰问信。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人的一生很漫长,有人说做好长远的规划,可以让自己有目标去努力和奋斗;有人却说与其奢谈长远的规划,不如保留一些不确定性,让自己去寻找和发现。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