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国自主研发的大飞机C919首飞成功后,各参研参试单位纷纷表示,要发奋努力把大型客机打造成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制造强国的标志性工程。
B.前不久,北京一名年仅35岁的外企女白领突然猝死于北京地铁的台阶上的报道,引发了人们对职场白领健康状况的关注。
C.过多地介入孩子的生活,无论是由于爱护还是由于焦虑,都是在培养孩子依赖的习惯,培养孩子懦弱无能的个性,逼孩子逆反,这让孩子怎么感恩?
D.自动驾驶汽车应该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其乘坐者吗?或者它们应该为了保护其他人而牺牲其乘坐者?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2、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秋天啊, ① 怎样去感受都不为过。自北面涌流过来的河水,在岛的两侧反复冲刷,回旋的水涡里 ② 写着秋意。河心处 ③ 有巡逻的警察,看到你在对面望他, ④ 也会调皮地朝你挥手,似在打发每日工作的单调。秋日的河船减少了许多, ⑤ 不似夏日时的匆忙。在市立图书馆的主阅览室里,大家都在专心致志地写作学习,只有清脆的翻页声和偶尔发出的摆放书本的声音。空气里满是木头的香气,让我仿佛 ⑥ 回到了花木飘香、落英缤纷的春季。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 竟 总 有时 虽然 突然
B. 无论 也 不时 竟 / 又
C. 不管 / 全 却 完全 重新
D. 其实 全 常常 / 一点都 立刻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是中唐散文家,被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他与同时代的另一位散文家白居易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反对浮夸不实的文风,主张“惟陈言之务去”,倡导先秦古文言之有物的文风。
B.“锲而不舍”现常比喻做事有恒心,有毅力,出自《劝学》。作者为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他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C.韩愈在《师说》中评价学生李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其中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D.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杜甫称他的诗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4、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子卿尚复谁为乎?
B. 何以知之?
C.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D. 自书典所记,末之有也。
5、下列语句中全部包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所守或匪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合从缔交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赢粮而景从
C.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以为轮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或师焉,或不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土,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人们的往来也必然疏少,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效力。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材料二: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在“江村经济”和“禄村农田”的“微观社会学”研究基础上提炼出的一个理想型概念。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费孝通构建的乡土中国理论,实际就是为了回答“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什么”这一问题,而对此问题的回答是:“从基层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因此,乡土中国即指中国基层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乡土性的,确切地说,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乡土性的。
从历史变迁的经验事实看,从20世纪40年代到今天,中国乡村社会已经经历了四次重大的历史变迁,即革命、改造、改革和市场转型。如今,乡村社会的“乡土本色”逐渐淡去,后乡土性色彩越来越明显。
“后乡土中国”是对“乡土中国”理论的发展,是对当下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的理论概括和解释。用后乡土性来概括和解释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是要说明在现代化的大趋势下,中国乡村社会具有着自己的一些特质。正是这些特质,使得乡村变迁与社会现代化并行相随,而非被现代化所取代。
变迁之后的乡土性特征,突出地表现在村落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之上,那就是在改革开放后,乡村人口大量向外流动,如今的村落已演变为“流动的村庄”和“空巢社会”。由此看来,如今的乡村社会,虽然村落共同体依然存在和延续,但共同体内的主体构成以及主体的社会行动都已发生了实质性的变迁。
后乡土社会的另一个重要变迁就是农户生计模式的转型,尽管在乡村发展进程中,农业经济与粮食生产也在不断增长和发展,但是对于多数农户而言,农业却已经不再是主要的生计模式。多数农户的生计模式属于农业+副业的兼业模式,而且越来越多农户的主要经济收入与生活来源是依靠外出打工或工商经营,从农业收入在农户总收入中所占比例来看,较多农户的主业其实已从农业转型为非农业。
乡土文化在与现代性文化的交汇融合中走向分化和多元化。文化是人们在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规范和价值系统,随着现代性文化不断向乡土社会的渗透,村民生活方式从单一的村落生活迈向乡——城两栖生活,社会经济的转型驱动着乡土文化的变迁。
(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的基本问题及其出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村落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人口流动率小,人们的往来也疏少,他们的生活富于地方性,三家村就是典型的相对孤立和隔膜的村落代表。
B.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这两个概念也可以称作“有机的团结”的社会和“机械的团结”的社会。
C.“乡土中国”是指过去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它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对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具体而生动的描述。
D.“后乡土中国”是于乡土中国理论和中国乡村转型与发展经验而提炼出的一个概念,是对当下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的理论概括和解释。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当终老是乡成为乡土社会中的生活常态,生活在这样的村庄里的人们,彼此“熟悉”成为一种人际关系特色。
B.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具体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悉”社会。
C.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D.在现代化的大趋势下,当下中国乡村社会变迁逐渐被现代化所取代,乡村社会的自有特质越来越不明显。
【3】下列选项中不具有“乡土社会”特征的一项是( )
A.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C.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D.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明确指出能以泥土、地下水为食的原因,________指出了蟹心浮气躁的结果。
(2)《师说》中,凝练地概括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不愿从师学习的流避心态的语句是:__,______。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4)《赤壁赋》中“____,_______”两句借客人之口描写了苏子与朋友乘坐小舟举酒互劝的洒脱畅快的场景。
8、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 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管子·形解》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氓》中写女子在断墙上眺望心上人,见到心上人前后行为差异的句子是:不见复关,_____________________。既见复关,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表现作者只求保持本心的善良和美好,别人不了解也不在乎的两句是“ __,__”。
(2)苏轼《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两句是“__,__”。
(3)柳宗元《小石潭记》中描写出小石潭源头悠远、两岸山势交错的两句是“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同时也表达出诗人旷达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南宋诗人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_”,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
(3)《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一句是说人们的天分本无太大差别,然而君子最后却超过众人,是因为“______________”,意思是说借助于学习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2)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最能表现诗人厌恶官场,蔑视权贵的性格特征。
(3)辛弃疾虽然年老却壮志犹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他希望有人问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问题,以便能为国立功。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杜工部蜀中离席
[唐]李商隐
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
。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注]①诗题本是“蜀中离席”,因为诗的风格模仿杜甫,所以加“杜工部"三字。②天外使:唐朝往来吐蕃的使者。③殿前军:本指禁卫军,此借指戍守西南边陲的唐朝军队。
【1】诗歌第二联不仅简洁醒目地勾勒出西南边境局势的_______,更饱含着诗人______的情感。
【2】诗歌第三联写得相当出彩,请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作简要赏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大胜燕,子之亡。二年,燕人立公子平,是为燕昭王。燕昭王收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①,则什已者至。人趋已趋,则若已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呴籍②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③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①嘿:通“默”,沉默。②呴籍:脚踏地跳跃的样子。③涓人:国君身边的侍从人员。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B.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C.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D.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冯几据杖”的“冯”,与《赤壁赋》中“冯虚御风”的“冯”含义不同。
B.“徒隶之人”即奴隶一类的人,与《过秦论》中“氓隶之人”的含义相同。
C.期年,即满一年。“期”,指时间周而复始,如一周年、一满月或一整日。
D.宗庙,帝王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处所,古制天子七庙,诸侯五庙,等级森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介绍燕昭王即位的背景,燕昭王知道燕国遭受战乱,势单力薄,为招贤纳士,就拜郭隗为师,求教报仇之道。
B.郭隗首先指出不同的君主对待贤士的态度不同,然后从正反两个角度,指出燕昭王应如何招揽天下的有才之士。
C.郭隗向燕昭王讲述涓人花五百金为国君买千里马马首的故事,意在告诉燕昭王求贤就要采取实际行动,向外表明诚意。
D.燕昭王听了郭隗的话深受启发,立即付诸行动,广纳贤士,经过多年发展,实力大增,终于攻破齐国,报仇雪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
(2)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5】郭隗向燕王提建议,为增强说服力采用了哪些方法?请简要概括。
14、请以“读你”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记叙文。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