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年西藏拉萨高三上册期末语文试卷及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列修辞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避猛虎,夕避长蛇——互文

    B.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兴

    C.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借代

    D.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拟人

  • 2、下列句子中与例句相同的句式是( )

    例:奉晨昏于万里

    A. 彼且奚适也

    B.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 农人告余以春及

    D. 都督阎公之雅望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是什么把全世界的中华儿女联结在一起?是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并以自己的言论和行为显示着这个文化的特点。

    中华文化包含着强烈的人文精神。“人文”这个词语起源很早,《易·贲卦·彖辞》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将人文与天文置于对等的地位,可见对人文的重视程度。概括地说,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人的尊崇。《老子》把人和道、天、地并列,称之为四大。《孝经》中认为人在天地所生的万物之中最为尊贵。《左传》里有这样的话:“夫民,神之主也。”《左传》里又有这样的话:“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连上天也要顺从人的愿望。中国虽然也有宗教和神学,但中华文化所崇拜的是祖先,注重的是祭祖,或者崇拜那些为民族的生存以及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非凡贡献的人。孔子、李冰父子、司马迁等都有祭祀他们的庙宇。所以中华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以人为主体的文化,以人伦为核心的文化。人和人的关系,远比人和神的关系重要。人文精神还有一层含义,就是重视人的节操和修养,注重人之所以成为人的那些道德素质,进而追求人格的完美。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又说“杀身以成仁”。孟子说:“舍生而取义。”在古代,道德和智能完善的人,就是圣贤。例如孔子被称为圣人;他的三千弟子当中有七十二位最好的,被称为贤人。中华文化以人为中心,在众人之中又以圣贤为中心,只要认真修养,“人皆可以为尧舜”。这是中华文化中十分可贵的内容。

    中华文化是尚和的文化。“和”的本义是声音相应,也就是声音的和,引申为和谐、和平、和畅、中和、融和、祥和等意义。《中庸》以“致中和”为修养的最高境界。孔子说做人要兼顾文和质两方面的和谐,“文质彬彬”,才称得上君子。“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中国古代哲学家们讲“天人合一”,包含着人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意思。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天上飞的鸟,水里游的鱼,都是人类生存的伙伴。不仅如此,还应当在心灵上和大自然相通,从大自然中体悟人生的真谛,进而达到内心的和谐。“和”的文化精神,渗透到人和人的关系中,便是注重和谐相处,以达到人际关系的平衡。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本身就是多个民族和谐相处的大家庭。但“和”并不是善恶不分,是非莫辨,不是简单的混同。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和而不同。”在今天这样的时代,竞争要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进行,通过竞争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以达到“和”的境地。

    中华文化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整体思维。《周易·系辞下》提出“三材之道”,视天地人为一整体,认为宇宙中种类事物都存在普遍联系,彼此相互影响。人们应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性质、事物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中国古代的科学家以相感相通和相生相克的整体思维,考察自然现象的性能及其变化过程,从而在天文学、气象学、医学、化学、地理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等领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中华文化是自强不息而又开放兼容的文化。中华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然而,自强不息并不是自我封闭。中国人常用“海纳百川”来形容一个人的气度胸襟,这四个字也可以用来形容中华文化的品格。中华民族敢于、乐于和善于吸取外来的文化,吸取其中的营养,使它们变成自己文化的一部分。佛学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固有的文化相结合,形成中国特有的禅学,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唐朝的都城长安是当时最大的国际都会,居住着不少任职于唐朝的外国人、留学生、学问僧、外国的艺术家以及大量外来的商贾,这充分展示了中华文化开 放兼容的特点。

    中华文化既有光辉的历史,也有灿烂的未来,我们只要坚持吸取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同时吸取世界各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不断开拓创新,就必定能使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永葆青春。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化精神》)

    1下列关于“中华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文化包含强烈的人文精神,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重视对人的尊崇,重视人的节操和修养,追求人格的完美。。

    B. 中华文化注重整体思维,视天地人为一体,认为宇宙中各类事物都存在普遍联系,相互影响,要求人们应把握事物的性质、事物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律。

    C. 中华文化是尚和的文化,“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但“和”并不是善恶不分,是非莫辩,不是简单的混同,是“君子和而不同”

    D. 中华文化是开放兼容的文化,唐朝的都城长安就是当时最大的国际都会,人口曾达百万之多,居住着不少任职于唐朝的外国人,许多国家的使臣络绎不绝。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受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熏陶,并以自己的言行显示着这个文化的特点。

    B. 《老子》把人和道、天、地并列,《孝经》认为人在万物中最为尊贵,《左传》有“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记载,这些都体现了对人的尊崇。

    C. 中华民族敢于、乐于和善于吸取外来的佛学文化,吸取其中的营养,并与中国固有的文化相结合,最终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禅学。

    D. 人类不能只是大自然的生存伙伴,更重要的是从大自然中体悟人生的真谛,达到内心的和谐,进而在心灵上和大自然相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文化经久不衰的不二法门,但自强不息又并不是自我封闭,中国特有的禅学,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B. 中国古代的科学家之所以在许多领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与他们以相感相通和相生相克的整体思维来考察自然现象的性能及其变化过程这一特点有关。

    C. 中华文化崇拜的是祖先或那些为民族的生存及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非凡贡献的人,注重的是祭祖,这是与宗教和神学所不同的。

    D. 要能使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永葆青春,一方面要坚持吸取中华文化中的精华,一方面要同时吸取世界各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不断开拓创新。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今人该有什么样的职业操守?古人早就给我们明示了:杜甫说诸葛亮“___________”,这既是对作为军师、宰相的诸葛亮才德的称颂,也是我们良好职业操守的高标。

    (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话传说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李白《蜀道难》中的诗句“__________”就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为其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

    (3)阳春三月踏春忙。某同学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春日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举头观看蓝天白云,低头欣赏大地万物,情不自禁地吟到起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名句——“___________。”

  • 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_______________,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

    (2)颜渊问仁。子曰:________________。《论语》

    (3)子曰:其“恕”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卫灵公》

    (4)自天子以至于庶人,________________。《大学》

    (5)自伐者无功,________________。《老子》

    (6)________________,则无败事。《老子》

    (7)修我甲兵,________________。《无衣》

  • 6、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风飘飘而吹衣。

    (2)引壶觞以自酌,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

    (4)____________,烟光凝而暮山紫。

    (5)穷且益坚,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7)悟已往之不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觉今是而昨非。

    (8)聊乘化以归尽,____________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张阅读经典时,只摘抄词句,不注重领会思想,这种学习方式可以用《师说》中“_______________”来评价。

    (2)《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写出了琵琶声的轻快与冷涩。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由对英雄的追慕转向对自身现实的嗟叹。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过秦论》中“____________”两句,以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再现了陈胜起义一呼百应,得到广泛支持的场景。

    (2)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以“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了“____________”的经验教训。

    (3)李白《蜀道难》中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从水势的角度表现蜀道之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屈原觉得自己在朝中做官不但被排挤还要遭遇忧愁,所以只能“________________”,他用荷叶做上衣,并“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描写出水石激荡,山鸣谷应的场景,再次强调蜀道高险。

    (3)中国有句古话“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这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意有相似之处。

    (4)用典是王勃《滕王阁序》中的一个典型手法,其中选用有关“投笔从戎”和“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典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宋荣子看淡世间荣辱,不受外界评价影响。

    (6)李密《陈情表》中,李密在最后一段中用乌鸦具有反哺之情来引出自己“________________”的目的,可谓用心用情。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淮浦忆司空文明

    李端

    愁心一倍长离忧,夜思千重恋旧游。

    秦地故人成远梦,楚天凉雨在孤舟。

    诸溪近海潮皆应,独树边淮叶尽流。

    别恨转深何处写,前程唯有一登楼

    (注)①唐大历末年,李端由校书郎外放任杭州司马,司空曙(字文明)等友人仍留在长安,此诗作于李端前往杭州赴任途中。②登楼,汉末王粲避乱荆州,曾作《登楼赋》以抒写去国怀乡、怀才不遇之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开门见山,先拈出“愁心”二字,总领全诗,再用“恋旧游”三字呼应标题。

    B.颔联虚实结合,将远在长安的故人和身在楚地的自己进行对举,暗寓自伤不遇的感慨。

    C.尾联“别恨”二字点明主旨,“转深”表明诗人的别恨之情在诗中一联比一联沉重。

    D.此诗章法细腻,言之有物,情真意切,抒写“别恨”无一丝矫揉造作之态,故能动人。

    【2】本诗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别恨”?试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柳公绰,字宽,京兆华原人。幼孝友,起居皆有礼法。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补校书郎。岁歉馑,其家虽给,而每饭不过一器,岁丰乃复。或问之,答曰:“四方病饥,独能饱乎?”累迁开州刺史。地接夷落,寇常逼其城,吏曰:“兵力不能制,愿以右职署渠帅。”公绰曰:“若同恶邪?何可挠法!”立诛之,寇亦引去。召为吏部郎中,后拜御史中丞。

    李吉甫复当国,出为湖南观察使。以地卑湿不可迎养求分司东都不听后徙鄂岳观察使时方讨吴元济诏发鄂岳卒五千隶安州刺史李听。公绰曰:“朝廷谓吾儒生不知兵邪!”即请自行,许之。引兵渡江,抵安州,听以军礼迎谒。公绰谓曰:“公所以属鞬负弩,岂非兵事邪?若褫戎容,则两郡守耳,何所统一哉?以公世将晓兵,吾且欲署职,以兵法从事。”听曰:“唯命。”即以都知兵马使、中军先锋、行营都虞候三牒授之,选兵六千属焉,戒诸校曰:“行营事一决都将。”听被用畏威,遂尽力,当时服其知权。军出,公绰数省问其家,疾病生死厚给之。军中感服曰:“中丞为我知家事,敢不死战!”故鄂军每战辄克。

    元和十一年,为李道古代还,除给事中,拜京兆尹。方赴府,有神策校乘马不避者,即时搒死。帝怒其专杀,公绰曰:“此非独试臣,乃轻陛下法。”帝曰:“既死,不以闻,可乎?”公绰曰:“臣不当奏。在市死,职金吾;在坊死,职左右巡使。”帝乃解。以母丧去官。服除,为刑部侍郎,领盐铁转运使,转兵部,兼御史大夫。

    礼部尚书,以祖讳换左丞。俄检校户部尚书、山南东道节度使。行部至邓,县吏有纳贿、舞文二人同系狱,县令以公绰素持法,谓必杀贪者。公绰判曰:“赃吏犯法,法在;奸吏坏法,法亡。”诛舞文者。其厩马害圉人,公绰杀之。或言良马可爱,曰:“安有良马而害人乎?”

    太和四年,为河东节度。遭岁恶,撙节用度,辍宴饮,衣食与士卒均。北虏遣梅禄将军李畅以马万匹来市,所过皆厚劳,饬兵以防袭夺。至太原,公绰独使牙将单骑劳问,待以至意,辟牙门,令译官引谒,宴不加常。畅德之,出涕,徐驱道中,不妄驰猎。以病乞代,授兵部尚书,不任朝请。忽顾左右召故吏韦长,众谓属诿以家事。及长至,乃曰:“为我白宰相,徐州专杀李听亲吏,非用高瑀不能安。”因瞑目不复语,后二日卒,年六十八。太子太保,谥曰元。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八十八孔穆崔柳杨马》)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地卑湿/不可迎养/求分司/东都不听/后徙鄂岳观察使时/方讨吴元济/诏发鄂岳卒五千/隶安州刺史李听/

    B.以地卑湿/不可迎养/求分司东都/不听/后徙鄂岳观察使/时方讨吴元济/诏发鄂岳卒五千/隶安州刺史李听/

    C.以地卑湿/不可迎养/求分司东都/不听/后徙鄂岳观察使时/方讨吴元济/诏发鄂岳卒/五千隶安州刺史李听/

    D.以地卑湿/不可迎养/求分司/东都不听/后徙鄂岳观察使/时方讨吴元济/诏发鄂岳卒/ 五千隶安州刺史李听/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刺史,负责对地方官员的监察之职。刺史制度在中国古代对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B.神策军,是唐朝中后期中央北衙禁军的主力,负责保卫京师和宿卫宫廷以及行征伐事,为唐时朝廷直接控制的主要武装力量。

    C.吏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其长官为吏部尚书,掌管文武官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事务等。

    D.赠,古代朝廷对死去的功臣或其先人追封爵位或官职。本文中的“赠”就是朝廷在柳公绰死后追封他为太子太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公绰体察底层疾苦。遇荒年歉收,他说百姓受苦挨饿,自己不能独自饱食,每餐饭不超过一碗;撙节用度,辍宴饮,衣食与士卒均。

    B.柳公绰遵守礼制法度。巡行邓县杀掉了舞文弄法者,因为他认为破坏法令罪行更严重;良马害人,杀掉良马。都体现了他遵守礼法。

    C.柳公绰为人正直耿介。他任京兆尹时处死了一名神策军校,皇上恼怒他擅自杀人,没有上报,他说上报不是自己的职责,最终使皇上平息了怒气。

    D.柳公绰对国家忠心耿耿。柳公绰一生任京兆尹、节度使、御史大夫、尚书等职务,治境安边,均有佳绩,他的忠心得到朝廷的认可。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绰曰:“若同恶邪?何可挠法!”立诛之,寇亦引去。

    (2)畅德之,出涕,徐驱道中,不妄驰猎。

    5韩愈在《与鄂州柳中丞书》中高度评价柳公绰“虽古之名将,何以加兹”。柳公绰有怎样的名将风范?请简要概括。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百度老总说,想做羊,想坐在躺椅上享受人生的,请卷铺盖儿走人。只有具备狼那种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的,才可以跟随我上战场。

    一个教授告诉学生,我们可以做“狼”,也可以做“羊”,还可以……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少于 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