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年辽宁辽阳高三上册期末语文试卷及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党员干部享有的“特权”,既不是可以颐指气使的权力地位,也不是灯红酒绿的奢靡享受,而是时时刻刻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行动自觉。

    ②在故宫博物院景仁宫,有一张书写捐赠文物人姓名的“景仁榜”。正是这张榜上一个又一个平凡的名字,让故宫的馆藏得以丰富,让名垂青史的佳作得以传世。

    ③“美丽乡村”因有了“乡愁”,让城里人也向往。如此对于改善生活、吸引游客、保留历史文脉来讲,也能一举多得

    ④未来一段时间,本市的气温将会持续走低。昨天一大早,降温明显,出门的市民浑身不寒而栗,从路边飘下的落叶感受到秋天渐行渐远。

    ⑤当下,由于快节奏生活的压力,“快食”已成为许多人的习惯。花费大量时间细细研磨各类食材,坐下来对食品含英咀华,对很多人来说是很难做到的。

    ⑥安徽省属媒体统一开设“德耀江淮”道德模范专题专栏,引领全社会共建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

    A.①③⑥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⑤

  •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这个冬雪飘飞、梅花绽放的南方小城,张升和阔别了十年的几位好友相聚于此,青梅煮酒,把酒言欢,共叙天伦之乐。

    ②这本杂志上的文章短小精悍,却蕴含着很深的哲理,很多都给人以启发,让人百读不厌。

    ③原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特里谢可谓老练稳重的央行行长之一了,但面对欧盟委员会在布鲁塞尔公布的经济中期预测报告,即便是这位银行家,也表现得忸怩不安起来。

    ④袁隆平,这位“泥腿子”科学家,长期坚持在第一线培育优良稻种,他为中国,为世界每年增加几十亿斤稻米,可谓劳苦功高,而他却从不以此居功。

    ⑤虽然孔子与孟子的思想核心都是一种大爱,他们的身上都有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但是今天的许多人似乎对他们的观点敬谢不敏

    ⑥这些文章充满浓郁的政治热情,紧密地联系社会现实,切中时弊,激浊扬清,入木三分,读者拍案惊叹。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②④⑥

  •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日本军国主义部队侵占印尼各地后,对华侨华人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逮捕和大屠杀。在西加里曼丹,日军发动了3次逮捕和屠杀暴行。1943年,日军在苏门答腊进行“9·20”大检举大逮捕,杀害了一批抗日烈士。在爪哇岛, 。直到今天,印尼每年都会在加里曼丹、苏门答腊等地举行烈士祭奠仪式。

    A. 在各大都市542位华社团体领导人遭日军逮捕

    B. 日军在各大都市逮捕542位华社团体领导人

    C. 各大都市华社团的542位体领导人遭日军逮捕

    D. 日军在各大都市逮捕华社团体领导人542

     

  • 4、下列句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令责之里正   ②复之掌,虚若无物

    ③各各竦立听   ④欲居之为利

    ⑤思试之斗觇之   ⑥折藏之,归示成

    ⑦掭尖草,不出   ⑧一鸡瞥来,径进

    A.①③⑤⑦ B.①④⑥⑦

    C.②③⑥⑦ D.②⑤⑥⑧

  • 5、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共收诗305篇。内容分为“风”“雅”“颂”,主要手法是“赋”“比”“兴”。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B.《诗经》“六义” 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后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C.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D.古代女孩把头发扎成丫鬟,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女时代。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明月寺

    叶弥

    “山上有一座明月寺,寺里头就只有住持夫妇两人。两人本是城里人,七零年春天来的,不知道为什么要来。来了快三十年了,从来不见有亲戚来看他们……男的叫罗师傅,女的叫薄师傅。两个人虽说是寺院住持,但从来就是俗家打扮,一直夫妇相称。你说奇怪不奇怪?”因了这话,我走进了竹林掩映里的明月寺。

    这是一座小庙,进了门,眼前一黑,过了片刻才看清室内的陈设。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摆在屋子正中的木龛里。

    薄师傅从木龛后面走出来。一看见她,我就知道这是薄师傅。她是个清瘦的老妇人,薄薄的身体,薄薄的头发,皮肤是暗白的,带着一点灰,与这幽暗的屋子很相配。她的眼神很特别,清而亮。她看人的时候,眼神专注,让人感到里面仿佛有许多要紧的内容,但仔细一看,里面什么都没有。

    她看了我一眼,说道:“要不要求签?”又补充了一句:“我这寺里的签,和别处不一样,不分上中下签。只要签上说的话对你有些用处,那就是上签。”于是我在观音面前焚香,磕头,在竹筒里抽了一支签,上面说道:海市蜃楼/过眼云烟/落花流水/浮生若梦。我突然无可抑制地感到悲戚。薄师傅又注意地看我一眼,说:“求签就像读书,在信与不信之间,最好。”我问她:“那到底是信还是不信?”她素白的脸上略略有些笑容了,她说:“这个我说不清楚。”又说:“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像你这样喜欢泾渭分明。”

    我突然有个感觉,薄师傅以前可能是个教师,如果她是个教师的话,她一定是语文老师。我立刻把我的感觉对薄师傅说了。我看见她先惊后喜,喜悦之色在脸上一掠而过,代之以淡淡的悲戚。

    当我陷入无言的时候,薄师傅却说话了:“我领你看我种的花去。”

    薄师傅对我说,大部分是她从山上移下来的。譬如这种花,叫“剪春罗”。

    她特地用手指向我指示。

    我对薄师傅说:“哦,我知道了。‘剪春罗’里面有个‘罗’字,‘罗’,就是罗师傅——这花是你为了罗师傅种的。”

    她蹲在菜地里,不看我,脸冲着一地的菜笑了。她笑得十分真心,脸有些红了。看见她的笑容,我知道她平时不大笑的;凭她窈窕的身影,我又可以断定,她年轻时就是一个人人宠爱的大美人。

    罗师傅在院子里扫地,薄师傅走过他的面前,也不看他,像自言自语地说:“小囡说,‘剪春罗’是我特地为你种的。”罗师傅也像是自己咳嗽一声似的说:“我说也是。”

    他已经默契得用不着神色和眼光去交流了。

    我们三个人就在厨房里的小桌子上吃晚饭了。“小囡,”薄师傅叫我了,她那如水的眼波看着我,“吃菜。”她对我说。

    罗师傅说:“你莫叫人家老是吃。你叫人家看看窗子外边的云。”

    厨房的西墙上有一面窗子,窗子外面是满山的姹紫嫣红,姹紫嫣红的上面——天空上,有更绚丽的颜色。只是一天的结束,天空却像再也不回来似的,拼足了力气灿烂地谢幕。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些美丽的云霞,甜甜的,甜得怅惘。

    我说:“罗师傅这么浪漫,怪不得薄师傅给你种‘剪春罗’呢。”

    两个人都看着我微笑。

    第二天早晨下山,罗师傅送我。温暖的纯金色的阳光照着满山的露珠,我走了老远,还能看见薄师傅站在庙门口朝我们张目眺望的身影。

    罗师傅送我到山脚下,郑重地问:“你什么时候再来?”

    我说:“一个月,或者两个月吧。”

    他又说:“我和薄师傅等你来。”

    一个月、两个月弹指一挥。春天过去了,夏天过去了,秋天轰轰烈烈地开始,我这才突然想起我的许诺。

    在山路上就看见明月寺被脚手架包围着,许多匠人在脚手架下忙碌。

    我预感不妙。我说:“那罗师傅和薄师傅呢?”

    匠人头领说:“薄师傅死了有两个月了,罗师傅走了也有一个月了。薄师傅是病死的,一个劲地瘦,瘦得像掉在地上一个冬天没烂的树叶子。罗师傅到孤郎岛上的香花寺正式出家了,法名慧尘。”

    往事里的往事,我已无可猜测。他们到底是谁?有着什么样的秘密?没人知道。

    明月寺不会说话。

    (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第一段借他人的一番话,交代了两位主人公的离奇身世、故事发生的缘起及时代;开篇设置悬念,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 罗师傅和薄师傅的爱情是一种逃遁在外的爱情,看似世外桃源,其实却仍然承受着俗世的痛苦,而对他们痛苦的谜底,“我”也无法揭破。

    C. 小说以“我”的所见所感为线索,描写明月寺中罗师傅和薄师傅的俗家生活,观察细致,语言平淡舒缓而又生机充盈,不动声色却又自然真实。

    D. 下山时,薄师傅和罗师傅盼望“我”再来的情节,暗示二人其实并不想隐遁在明月寺,渴望有人来发现他们,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

    2小说中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道难》一诗中用夸张的手法写蜀道高与天齐,险似绝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名篇名句默写。

    (1)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认为,一个国家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不可避免走向灭亡。

    (2)《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学习与省察自己的必要性。

    (3)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勉励人们要坚持操守,不取身外之物。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中写出诗人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情无法排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仙人盛会异彩纷呈场面的句子是“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歌行》中用比喻的手法,以明月的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点明忧愁不断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

    (3)韩愈的《师说》中“____________”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杜甫《登高》中,抒发了备尝艰难之苦,国难家愁难以排解,所以头发变白,因病也不再喝酒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问志,曾皙用“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暮春时节人们在沂水边快乐游玩的情景,表达了对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

    (3)《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子路表示,对于一个夹在大国之间又“___________________”的“千乘之国”,自己只要三年就可以使百姓变勇敢并懂规矩。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和君贶题潞公东庄

    司马光

    嵩峰远叠千重雪,伊浦低临一片天。

    百顷平皋连别馆,两行疏柳拂清泉。

    国须柱石扶丕构,人待楼航济巨川。

    萧相方如左右手,且于穷僻置闲田。

    (注)①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作者退居洛阳。君贶。司马光的朋友。潞公,曾任率相的文彦博。②丕构:大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大处着笔。将潞公的居第置于嵩山、伊浦的背景下,意境高远阔大。

    B.第三四句写近景,以动衬静,描绘出一幅恬静、淡雅的庄园山水图画。

    C.以渡河为喻,说明辅弼大臣须仰仗皇帝的赏识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D.全诗感情抑扬有致,起初平和舒缓,然后气势轩昂,最终变为消极无奈。

    【2】尾联运用萧何的典故,有何用意?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也。二十二年,献公使宦者履鞮趣杀重耳。重耳逾垣,宦者逐斩其衣袪。重耳遂奔狄。重耳居狄凡十二年而去。

    至齐,齐桓公厚礼,而以宗女妻之,重耳爱齐女,毋去心。赵衰、咎犯乃於桑下谋行。齐女侍者在桑上闻之以告其主其主乃杀侍者劝重耳趣行重耳曰人生安乐孰知其他必死于此不能去齐女曰:“子一国公子,而来此,数士者以子为命。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且不求,何时得功?”乃与赵衰等谋,醉重耳,载以行。行远而觉,重耳大怒,戈欲杀咎犯。咎犯曰:“杀臣成子,偃之愿也。”乃止,遂行。

    重耳至秦,缪公以宗女五人妻重耳,故子圉妻与往。重耳不欲受,司空季子曰:“其国且,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遂受。缪公大欢,与重耳饮。赵衰歌黍苗诗。缪公曰:“知子欲急反国矣。”赵衰与重耳下,再拜曰:“孤臣之仰君,如百穀之望时雨。”

    晋国大夫栾、郤等闻重耳在秦,皆阴.来劝重耳、赵衰等反国,为内应甚众。于是秦缪公乃发兵与重耳归晋。晋闻秦兵来,亦发兵拒.之。然皆阴知公子重耳入也。重耳出亡凡十九岁而得入,时年六十二矣,晋人多附焉。

    文公元年春,秦送重耳至河。丁未,朝于武宫,即位为晋君,是为晋文公。文公修政,施惠百姓。赏从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

    七年,晋文公、秦缪公共围郑,以其无礼于文公亡过时,及城濮时郑助楚也。围郑,欲得叔瞻。叔瞻闻之,自杀。郑持叔瞻告晋。晋曰:“必得郑君而甘心焉。”郑恐,乃令使谓秦缪公曰:“亡郑厚晋,於晋得矣,而秦未为利。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交?”秦伯说,罢兵。晋亦罢兵。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

    [注]①衣袪:袖口。②咎犯:重耳之舅狐偃,亦称子犯、舅犯等。③子圉:重耳之侄,晋惠公太子,即位为晋怀公。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子一国公子,而来此   穷:贫困。

    B. 重耳大怒,戈欲杀咎犯   引:拿起。

    C. 其国且,况其故妻乎   伐:攻打。

    D. 郑恐,乃令使谓秦缪公曰   间:暗中。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齐女侍者在桑上闻之/以告其主/其主乃杀/侍者劝重耳趣行/重耳曰/人生安乐/孰知其他/必死于此/不能去/

    B. 齐女侍者在桑上闻之/以告其主/其主乃杀侍者/劝重耳趣行/重耳曰/人生安乐孰知/其他/必死于此/不能去/

    C. 齐女侍者在桑上闻之/以告其主/其主乃杀/侍者劝重耳趣行/重耳曰/人生安乐孰知/其他/必死于此/不能去/

    D. 齐女侍者在桑上闻之/以告其主/其主乃杀侍者/劝重耳趣行/重耳曰/人生安乐/孰知其他/必死于此/不能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重耳贵为晋国公子,但是险遭杀身之祸。重耳的父亲晋献公派人尽快除掉他,他爬墙逃跑,就追杀他的人砍掉衣袖之后才得以脱身。

    B. 重耳常年流亡国外,各国对他礼遇有加。齐桓公用厚礼招待他,还把同家族的女子嫁给他,秦缪公更是把同宗的五个女子嫁给他。

    C. 重耳也曾贪恋逸乐,不思谋取国君之位。他爱恋在齐国的妻子,不愿离开。妻子和赵衰等人想方设法、苦苦相劝才使他离开齐国。

    D. 重耳很得臣民拥护,即位不忘修政回报。大夫栾、郤等人来秦国劝重耳回晋国,很多人都愿作内应。他即位后普施恩惠,大赏功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亡郑厚晋,於晋得矣,而秦未为利。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交?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教科书,又称教材、课本,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求学生涯中,谁也离不开教科书。我们热爱教科书、敬畏教科书,有时候可能也会怀疑教科书、探究教科书……不仅如此,教科书的意义,也辐射到生活中。于是,我们看到了教科书式的人物、教科书式的操作,也认识了生活中某些反面教科书……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怎样的联想或思考?请任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内容积极健康、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