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语句中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姐姐边叫我的小名儿边说:“先给你!”
B.“怕什么,海的美就在这里!”我说。
C.“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满意!”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五一期间,福州三坊七巷到处是游玩的人,直到天黑还不绝如缕,热闹非凡。
B. 李老师不仅精通数学,还是个计算机专家,我们这些初学计算机的学生要虚心向他求教,不耻下问。
C. 传统节日是一种重大而特殊的民族文化遗产,其文化内涵和相关习俗不应该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
D. 虽然计算机运用的范围越来越广,但拥有了它并不意味着一切工作都会那么轻而易举,一挥而就。
3、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遂通五经,贯六艺”中“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和《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一个意思。
B. “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C. “太学”指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
D. 《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被称为“四史”或“前四史”。
4、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乘之国”中的“乘”指兵车,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
B.古代军队的编制有师有旅,五百人为一旅,五旅为一师,因以“师旅”为军队的通称。
C.庠序,中国古代的地方学校,商代叫庠,周代叫序。国家设立的学校叫国学,私人设立的学校叫私塾。
D.“冠者五六人”中的“冠者”指的是成年男子。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汉刘向编定的《战国策》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历史,着重记录了谋臣策士的策略和言论。
B.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
C.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完美地演绎了“三美”理论。
D.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以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乐府”等。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即是意象中那个意的内容。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例如,“梅”这个词表示一种客观的事物,它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象。当诗人将它写入作品之中,并融入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时,它就成为诗歌的意象。由于古代诗人反复地运用,“梅”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了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其中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由“云”所构成的意象,例如“孤云”,带着贫士幽人的孤高,陶渊明《咏贫士》:“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杜甫《幽人》:“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归。”“暖云”则带着春天的感受,罗隐《寄渭北徐从事》:“暖云慵堕柳垂条,骢马徐郎过渭桥。”“停云”却带着对亲友的思念,陶渊明《停云》:“霭霭停云,蒙蒙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辛弃疾《贺新郎》:文“一樽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由“柳”构成的意象,如“杨柳依依”,这意象带着离愁别绪。“柳丝无力袅烟空”,这意象带着慵倦的意味。“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绕建章”,这意象带着诗人早朝时的肃穆感。同一个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就大异其趣。
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如“白发三千丈”“黄河之水天上来”。也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长有归心悬马首,可堪无寐枕蛩声。”这些诗都写到“心”,心本来不能离开身体,但李白的“愁心”却托给了明月,杜甫的“故园心”却系在了孤舟上,秦韬玉的归心则悬在了马首上。这些意象都具有了“心”原来并不具备的性质。
诗人在构成意象时,还可以用某一物象为联想的起点,创造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李贺诗中的牛鬼蛇神大多属于这一类。火炬都是明亮的,李贺却说“漆炬迎新人”,阴间的一切都和人间颠倒着。“忆君清泪如铅水”,铅泪,世间也不存在。但既然是金铜仙人流的泪,那么当然可以是铅泪了。
总之,物象是意象的基础,而意象却不是物象的客观的机械的模仿。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节选)》)
材料二;
在朱光潜的美学体系中,“意象”是核心概念之一,几乎与其他重要概念都有不同程度的关联。不过在朱光潜美学著述中,“意象”的涵义并不十分确切,它的能指常常处在小幅变动之中:尽管如此,其“意象”概念仍旧具有相对稳定的基本内涵指向。
《文艺心理学》是朱光潜早年构建其“美感心理生成”论美学体系的代表作。他在其中援引克罗齐的“直觉说”这样阐发道:“美感经验”是“形象的直觉”,正如玫瑰花在我们“心中”形成的是“一个无沾无碍的独立自足的意象”,而“这种独立自足的意象或图形就是我们所说的‘形象’”。从朱光潜对克罗齐“直觉说”的理解中,我们可以确认,朱光潜正是将审美意象视为艺术形象的,也就是说在朱光潜眼中,形象性是审美意象的基本涵义,这也是他对艺术最单纯明了、最基本的理解。朱光潜借用王国维关于“隔”与“不隔”的概念分析,如“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的诗向,“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反之,有的诗恰似“雾里看花”,“意象模糊零乱成空洞”,如“谢家池上,江淹浦畔”这类诗句,就是“隔”。理想的诗都要“画出一个如在目前的具体的情境”,因为“艺术不同于哲学,它最忌讳抽象”,由此可见,主体直觉所得的审美意象应当是一个“明晰”而且“具体”的形象。笔者以为,“意象”之“象”或“形象”是朱光潜美学中意象概念的第一要素。
早期朱光潜美学将美感的生成归结为审美“意象”的生成。这其中经历一系列心理过程,大体可以用一个美感心理生成的公式来概括,即心理距离——移情作用(包括内模仿)→直觉→审美意象→艺术传达,这里,“审美意象”是美感心理生成的结果,心理距离是美感心理生成的条件,而直觉和移情作用则是美感心理生成的两个关键环节,也构成了“情感”,从中也可以看出,“情感”在美感心理生成过程中的作用非同一般,它是美感心理生成的基本动力。
朱光潜的确十分重视情感的作用,他在《诗论》中明确写道;“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情趣’简称‘情’,‘意象’即是‘景’。”他引用克罗齐的话进一步阐释道:“艺术把一种情趣寄托在一个意象里,情趣离意象,或是意象离情趣,都不能独立。”这就是说,诗是“意象与情趣的契合”,“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这便是诗的境界”。朱光潜还进一步明确了情趣与意象的相依、互生的关系,“诗的境界”从美学角度看其实可以扩展到一切艺术或审美领域。在朱光潜看来,情感与意象融为一体才是真正的艺术境界。
(摘编自曹谦《论朱光潜世界美学视野下的“意象”翻译》)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物象进入诗人的构思,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感情的化合与点染,就形成了意象。
B.同样的物象,之所以可以构成意趣不同的很多意象,是因为作者融入的情感不同。
C.朱光潜将审美意象视为艺术形象,这种认识借鉴了克罗齐的“直觉说”。
D.朱光潜认为形象性是审美意象的基本涵义,同时“象”也是意象概念的第一要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某个意象可以因为古代诗人的反复运用呈现固定的意趣,同时也可以形成各不相同的意趣。
B.意象并不一定真实存在,而物象一般是真实存在的,物象是意象的基础,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
C.“情感”是美感心理生成的基本动力,影响着美感心理生成的条件,同样制约着审美“意象”的生成。
D.两则材料分析问题时都引经据典,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使文章内容更加完整,吸引读者关注。
【3】根据材料二,下列各项中符合“隔”的概念的一项是( )
A.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B.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C.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D.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4】对于“意象”这一概念,袁行霈和朱光潜有哪些相同的观点?
【5】结合材料二的观点,以李清照的《声声慢》为例,谈谈如何从“意象”的角度来鉴赏这首词。
7、补写出下面句子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有静有动、表现湘江生气勃勃的场面描写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面对大千世界,毛泽东发出慨叹,表现诗人的雄心壮志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
(3)《再别康桥》运用拟人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油油的青草,多情可爱。
(4)《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过渡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反面分析国家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烛之武退秦师》中交代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8)《荆轲刺秦王》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悲壮的氛围、表现为国捐躯的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荆轲刺秦王》“易水送别”表现众人同仇敌忾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席慕容在《一朵开花的树》中写道:“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关雎》中表达君子想要追求女子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名句默写。(20分)
1.忍把浮名, ① !
2.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他的词既描摹出少年“爱上 层楼,爱上层楼, ② ”的细腻情
怀,又书写出“众里寻他千百度, ③ , ④ ”的隽永哲思。
3.用典是诗词创作的手法之一,宋代词人姜夔在《扬州慢》中,多处化用杜牧的诗句,以昔日扬州城的
繁荣兴盛景象对比现时扬州城的凋残破败惨状,写出了战争带给了扬州城万劫不复的灾难。“ ⑤ ,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 ⑥ 。”辛弃疾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了刘义隆“元嘉草草, ⑦ , ⑧ ”的典故,援用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醒南宋统治者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
4.《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以诗来审视诗
人的情致,既可以是《春夜喜雨》中的济世意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还可以是《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的不懈追求与旷达超脱:“ ⑨ ,谁怕? ⑩ 。”历史上许多贤人志士的情操与怀抱,就在代代相传的文字吟咏之中,不断影响着每一位阅读者的内心世界。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守望江月,抒写旷达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感叹英雄经历了无数风雨一去不返,只留下京口古迹供后人凭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语句,在《蜀道难》一诗中写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流露了他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10、填空
(1)采采芣莒,薄言掇之。采采芣莒,_____________。(《周南·芣莒》)
(2)_____________,而无车马喧。(陶渊明《饮酒》)
(3)_____________,俟我于城隅。(《邶风·静女》)
(4)小楼昨夜又东风,_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
(5)纤云弄巧,飞星传恨,_____________。(秦观《鹊桥仙》)
(6)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周南·关雎》)
(7)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_____________,使我不能餐兮。(《郑风·狡童》)
(8)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_____________。(《豳风·东山》)
(9)载玄载黄,我朱孔阳,_____________。(《豳风·七月》)
(10)桃之夭夭,_____________,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周南·桃夭》)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通过后天不断广泛学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______________”的君子,就要“______________”,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用《劝学》中的句子作答)
(2)《赤壁赋》中,写箫声的作用和力量,蛟龙听了飞舞起来,寡妇独处孤舟中,听到箫声想到自己身世凄凉,不禁泣下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4)《琵琶行》中名句颇多,至今仍有较高的“出镜率”。如我们常用“____________”来比喻一个人忸怩作态;亦常用“_____________ ”来赞美高潮前后的静寂;还常用“同是天涯沦落人”来表示同命相怜的感慨。
(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封狼居胥之雄心,也只怕会是“________________”的结局。
12、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赠李白①
杜甫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②愧葛洪③。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注】①天宝四年,李白被唐玄宗逐出宫廷后的第二年,与杜甫同游齐赵。这年秋天,杜甫与李白在鲁郡相别,杜甫写了这首赠诗。②丹砂:即朱砂。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李白好神仙之学,曾入道炼丹。③葛洪:东晋著名道士,自号抱朴子,入罗浮山炼丹。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诗中诗人完全挣脱了诗律的束缚,随着梦境的变化、情感的运行而遣词造句。这种句法、韵法适应了李白狂放的性格、奇绝的想像、忽高忽低的情感流程,达到了内容和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B.李诗中特意提到南朝诗人谢灵运,是因为谢灵运在政治失意后游山玩水,他游天姥山时,曾在剡溪住宿,李白有意仿效之。
C.杜诗首句用借代手法,以随风飘荡的蓬草,来表现李杜二人相偕漫游、无所归宿的处境。
D.杜诗沉郁有致,抑扬顿挫,跌宕起伏,末句用反诘口吻,侧面颂扬了李白,饱含了诗人对李白的欣赏赞叹之情。
【2】《杜诗镜铨》引蒋弱六语:“是白一生小像。公赠白诗最多,此诗最简,而足以尽之。” 请根据诗的内容,并结合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塑造的自我形象分点概括李白“一生小像”且作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巳。”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阏秦,将焉取之?阙泰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围晋阳,决晋水而灌之。城下缘木而处,县釜而炊。襄子谓张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大夫病,为之奈何?”张孟谈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臣闻之,唇亡而齿寒。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赵亡,则君为之次矣。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二君曰:“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张孟谈乃报襄子。至其日之夜,赵氏杀其守堤之吏,决水灌智伯。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杀其身而三分其国。襄子乃赏有功者,而高赫为赏首。群臣请曰:“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而高赫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也,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礼,吾是以先之。”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故君子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面约之
B.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C.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D.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战国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著,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B.《淮南子》是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收集史料集体编写而成的一部哲学著作,属于杂家作品。
C.侯,西周春秋时期爵位名称,当时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D.执事,办事官员。此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对对方尊敬的称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段一烛之武说秦伯而退晋师,可谓一箭双雕,文章最后一段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机智与出色的辞令。
B.文段二趁着智伯军队混乱之机,韩军和魏军从两翼攻打过来,赵襄子又率领军队从正面出击,杀死智伯,又将晋国分成了韩、魏、赵三国。
C.两文中主要人物烛之武、张孟谈都是在国家危难之际,主动请缨,挺身而出,一个夜缒而出,一个涉水出城,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D.烛之武、张孟谈两人都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有胆识,有智慧,为了国家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令人尊敬。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2)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5】赵襄子赏有功之臣,众大臣认为首要的功劳是谁的?为什么赵襄子却首先奖赏是高赫?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有自然美、人格美、缺憾美……而我们感受美的过程和启示,各有不同。对此,或许你有难忘的经历,或许你有真切的感受,或许你有独特的认识。
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美的体验”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⑤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