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年天津高三上册期末语文试卷带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对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请息交以绝。(游学) 晨光之熹微(怨恨)

    B. 且益坚(困厄,处境艰难)   云气,负青天(穿越)

    C. 等终军之弱冠(指二十岁,古代以二十岁为弱年。) 朝菌不知朔(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D. 寻蒙国恩,臣洗马。(授予官职)   臣不犬马怖惧之情。(承受)

     

  • 2、下列成语或俗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原来那里有一股反动兵团,经常下山来作恶,当地老百姓恨之入骨,这次把他们消灭后,附近各县的乡邻都弹冠相庆

    B.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坚如磐石的意志信念,一心为民的真挚情怀,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抗击疫情立起了主心骨。

    C.我回答说,让我们化干戈为玉帛吧,日本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愿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永不兵戎相见。

    D.根据一军团的统计,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这确实是一次远征,一次名副其实的、前所未有的长征。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不可忍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今天读它,我仍能清晰地听到易水边那萧萧的风声,和那个叫荆轲的侠士苍凉的歌声。

    他答应了燕太子去刺秦,但是并不等于他天生喜欢送死,他也本能地希望制定更周密的方案,使自己有哪怕微小的可能生还;重然诺爱名节,更使他希望增加刺秦成功的胜数。而这一切太费心思,所以他拖延了下来。但燕太子丹不理解,开始怀疑荆轲是不是因为对虎狼之秦的恐惧,而有意拖延时日。

    怀疑,是荆轲不能忍受的。于是直接奔赴死亡而去。死亡是可以忍受的,对人格的怀疑是不能忍受的。这就是荆轲用行动告诉我们的,一个简单的价值观。

    这么“傻”的还不止荆轲一个人。还有一个渔父。

    请听《渔父歌》:日月昭昭乎寝已驰,与子期乎芦之漪。日已夕兮,予心忧悲。月已驰兮,何不渡为?事寝急兮将奈何?芦中人,其非穷士乎?

    这首诗显得很急促——是一种催促,也是一种呼唤,呼唤迷失的人性。

    据《吴越春秋》记载,伍子胥逃往吴国,后有追兵。在江上遇到一个渔父,于是向他求救。渔父将他渡了过去,伍子胥藏身芦苇荡中。渔父看见他面有饥色,就说去给他拿点吃的来,伍子胥起了疑心。当渔父拿来饭菜,他却躲进了芦苇深处。渔父于是“歌而呼之”。

    “芦中人,其非穷士乎?”这个“穷”,应该是日暮途穷的“穷”,但我分明从伍子胥后来的行为中,看出了他内心更具深刻意味的“穷”。在渔父的一再呼唤下,在饥饿求生的本能催促下,伍子胥从芦苇丛中出来了。吃完渔父送来的饭,政客的本能又抬头了,先是“解百金之剑以赠”。渔父不受。他又自作聪明地问渔父的姓名——他认为对方不要谢礼,一定是希图钱财之外的好处,等他日伍某人得了天下,给你弄个官当当。“渔父不答”。伍子胥疑心更深,反复叮嘱对方要保密,不要泄露他的行踪。“渔父诺”。

    “诺”的意思很简单,就是“答应”,但是这个答应的代价却让人不寒而栗——伍子胥走了几步,渔父就自己把船弄翻,沉入了江中。

    曾经很不明白,即使救了伍子胥,看到竟是这样不知好歹的人,而且一再侮辱自己,渔父为什么要答应?为什么不怒斥,不径自离去?

    现在我开始明白了,或者说自以为明白了:那一刻,渔父是看到了人性本质中最丑陋的东西,在他毫不设防的情况下,尘世的肮脏劈头盖脑地掩杀而来。他的心,死了。

    这样的大义凛然,这样的不屑一顾,这样的深哀大痛。我相信那绝不是一个普通的渔父,而是一个隐士,他坚守着自己的清洁,也坚守着无边的寂寞。当他看到伍子胥,这个被追杀的人——那时伍子胥的神情一定很仓皇吧?他不禁动了恻隐之心,也许就是这恻隐使他的心打开了门,处于没有防备的境地。他还以为这是上天送来一个可以彼此明白的人,好给他寒冷的生涯带来一星温暖。但是他错了。

    对不同境界的人,任何解释都只能带来误解,而且需要这样的人来理解是何等无聊,所以他什么都不说了。只用最后的行动还击了对清洁精神的污蔑。

    江水滔滔,天地无言。

    失去性命是可以的,但是对人格的怀疑是不能忍受的。还是同一个简单的价值观。

    然而正是这个简单的价值观,让我在生死相隔、苍苍茫茫的两千余年之后,冰炭置肠,悲从中来。

    (选自潘向黎《看诗不分明》,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文章开篇写易水边的风声和侠士的歌声,营造出悲凉的气氛,是为下文写荆轲刺秦与渔父自沉的行为作铺垫。

    B. 伍子胥因疑心渔父会泄露自己的行踪而反复叮嘱其保密。“渔父诺”,是因为他能够理解伍子胥当时所处的困境。

    C. 作者认为渔父之所以没有怒斥侮辱自己的伍子胥,也没有径自离去,是因为他对神情仓皇的伍子胥动了恻隐之心。

    D. “江水滔滔,天地无言”,作者以独立成段的形式写江水的有声和天地的沉默,凸显了隐士自沉带给自己的情感激荡。

    E. 荆轲不能忍受怀疑而赴死,渔父看到了丑陋的人性而自沉,他们坚守了“简单的价值观”,还击了对清洁精神的污蔑。

    2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作者认为伍子胥的“穷”“更具深刻意味”,这“意味”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②有学者认为此篇散文在“寻找人间含金的细节”,请在文章中找出一处“含金的细节”并加以分析。

    3请结合全文,谈谈“冰炭置肠,悲从中来”的具体含义。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情景交融、意境旷达,用“_________________”一句极写自己的羁旅之愁;用“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孤独之感。

    (2)《师说》中,阐明老师职能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荡舟赤壁,如乘风飞行,逍遥自得。

    (4)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是一个人不坚持肯定是不会成功的。《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5)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自己面对大好河山,想起曾经叱咤风云的许多历史人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补写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阐述“高官厚禄如果不合礼义就不应该接受”这一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

    (3)《书愤》中最能体现陆游诗作“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个特点,且展现了两幅开阔、壮观的战场画面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论语>十二章》中阐明学习与思考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名篇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

    (2)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亭送别》)

    (3)人生得意须尽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

    (4)杜甫在《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体描写了秦人对珍宝的态度,反映了秦朝统治者奢侈无度的状况。

    (2)《离骚》中,写小人妒忌我的才华和品德,对“我”大加诽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了江山依旧而后继无人的感慨。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诗经《卫风·氓》中通过写桑叶凋落喻指女子年华逝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②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两句,借杜鹃啼月渲染了蜀道上空寂苍凉的气氛。

    ③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哀伤人生的艰难困苦,并因此流泪叹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斥鴳用自己的飞翔经历和境界去否定大鹏的一句是“_________”。

    (2)刘禹锡《陋室铭》中“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居室主人摆脱官场俗务后的轻松自在,两耳清静,又没有繁琐的政务劳累自己的身体。

    (3)崔护《题都城南庄》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句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人面不见,人去楼空的物是人非的情景。李煜的《虞美人》中,也有两句写出了这样的物是人非之感,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由此勾起作者无穷幽怨和仇恨之情。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下面的词句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驿外断桥边:驿,古代官办的交通站。这句是说,梅花开在驿站外面的断桥旁边。寂寞开无主:无主,没有主人,即无人过问。这句是说,冷冷清清,无人过问。

    B.无意苦争春:苦,竭力。无意,没有心思,不愿。这句是说,梅花不愿意竭力争夺春光。一任群芳妒:一任,完全听任。这句是说,百花要嫉妒,那就由它们去嫉妒吧。

    C.零落成泥碾作尘:零落,凋零落地。这句是说,梅花飘零凋落,被碾成泥尘。只有香如故:只有梅花的香气和故乡的梅花香气一样。

    D.犹有花枝俏:俏,秀丽、挺拔。这句是说,还有梅花在傲寒盛开,挺拔秀丽。待到山花烂漫时:烂漫,光彩夺目的样子。这句是说,等到春到人间,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时候。

    【2】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从内容上看,上阕和下阕分别写了什么?作者通过写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留侯张良  善:友善、交好

    B.距关,毋诸侯  内:接纳

    C.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造册

    D.不如因善    遇:相逢、会面

    【2】下列词句编成四组,全部表现项伯“重义气,少谋略”的一项是(  

    ①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②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③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⑤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⑥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A.②③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①⑤⑥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伯的本意是为自己的私情而欲救张良,但他智短虑浅,头脑简单,在“信义”面前,他不明是非,被张良蒙骗,被刘邦拉拢。

    B.刘邦与项王的为人处世相反,在这段文字中,刘邦的“四问”非常高明,清楚地表现了他处变不惊、善于用人的性格特点。

    C.从项伯夜驰至沛公军,张良引他与刘邦相见一事可看出,张良是这场宴会中刘邦阵营的总导演,是一个善于谋略的大智者。

    D.节选的这段文字,虽然没有对项王进行重点描写,但从“项王许诺”一句中可以看出,项王缺少思考,疏于分辨是非真假。

    【4】翻译。

    (1)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清人袁枚在他的《续诗品·尚识》中曾说:“学如弓弩,才如箭儀,识以领之,方能中鹄。”说的是学问的根基如弓,人的才能如箭,用见识来引导箭头,才能命中目标。其后章学诚也谈到“才而不学,是为小慧;小慧无识,是为不才。”意思是有了才能而不注意学习,那是小智慧;有了小智慧而没有见识,那也算是没有才能的人了。两位先贤在谈到识、才、学对人的发展意义时,都非常重视“识”的作用。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对“识”又有怎样的看法呢?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