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有选举权的人都是年满18岁的人”作大前提构成三段论推理,若加上小前提( )
A.“审判员都是年满18岁的人”,可得出“审判员都是有选举权的人”
B.“少先队员不是有选举权的人”,可得出“少先队员不是年满18岁的人”
C.“人大代表都是有选举权的人”,可得出“人大代表都是年满18岁的人”
D.“有选举权的不都是公务员”,可得出“公务员不都是年满18岁的人”
2、“登第”指登进士第,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这种说法( )
A.正确 B.错误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日记、信札、家谱、账本、碑铭、地图、辞典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会不断地扩大。所以从“三言二拍”里头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先生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没有这么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一个例子就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缸,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黄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里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一类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山海经》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同马迁《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头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神话故事却显然有件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 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 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将其看成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份在,仍可以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先生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份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烃》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
上面是说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学作品,当然也能发掘史料,但变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文学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认为历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做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照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
(摘编自周振鹏《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研究历史的资料。
B.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并未广泛采用“以诗证史”或将小说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之类的方法。
C.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
D.历代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很多人认为《山海经》的记载荒唐夸张,与真实的历史差别较大,司马迁也持这种观点,因此《史记》并不采用《山海经》。
B.《四库全书》的编者认为,《山海经》所记的神话传说并无真实可言,不宜归入史部,而应列入子部小说家类。
C.谭其骧和王国维利用《山海经》研究历史的方法不同,前者是将神话和历史分而治之,后者则从神话中发掘史料。
D.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也会产生新的传说,这些传说将来会不会成为研究这个时代的史料也未可知。
B.很多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
C.在历史研究中,当代学者会把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看待,在他们看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艺术手法差异并不重要。
D.文学作品能否成为史料,取决于历史学家的眼光,而历史学家对文学与史学关系的认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当时的学术背景。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主客对话结束,二人再次畅饮,其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他们的率性洒脱之风。
(3)古代迁客骚人流连于山水之间,借以吟咏情性,舒展身心。这些借景抒情的诗篇常常借用“松”这个意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孔子认为文质兼备才有君子之风,如果两方面不匹配,就会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表现。
(2)在高适的《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塞外黄昏时的秋景,渲染了凄凉悲壮的氛围。
(3)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评价屈原的《离骚》含义极宏大,意义很深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青年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担当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勉。
(2)《老子》第三十三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人的肉体生命是短暂的,但是人的精神可以永垂千古,那才是真正的长寿。
(3)《将进酒》中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能的充分肯定和怀才不遇的郁愤,传达出舍我其谁的自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屈原列传》中的“_____,____”两句,对屈原文章文平意深、言近旨远的特点进行了评价。
(2)如果要告诫人们注重细节,防微杜渐,避免“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之患,可以借用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_____,____”两句。
(3)杜鹃,又名子规,相传是古蜀王杜宇之魂所化,其啼鸣声哀婉凄切。杜鹃、子规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如“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以叙述的表达方式表现秦人对从大国掠夺来的珍宝毫不珍惜的对偶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李煜的《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物是人非之感,抒发了诗人心中的无限幽怨。
(3)李白《将进酒》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运用夸张手法极写人生短暂,真是妙笔生花。
(4)《李凭箜篌引》中与白居易《琵琶行》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意境相似,都通过侧面描写表达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春天鸟儿们充满生机与情趣的活动。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动静结合,声色结合,描绘出晚霞之中一幅绝美的秋江暮色图,成为千古绝唱。
(2)《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陈情表》中表现李密内外无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1】对这首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字子敬,自号少陵野老,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
B.首联点明冬夜寒峭,“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月逼人。
C.颔联用“五更”“鼓角”“声悲壮”等词渲染了兵革未息、战争频仍的气氛。
D.颈联用“野哭”“夷歌”等词,写出了战争的凄惨景象。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
【2】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采用了正面烘托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B.颈联两句使用了对比手法,表达作者对时局的忧虑与欣赏美景的矛盾痛苦的心情。
C.尾联借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想要像诸葛亮、公孙述一样在乱世中建功立业的理想。
D.这首诗体现了杜甫现实主义的诗歌特点,表达了作者伤时感世的情怀。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彭时,字纯道,安福人。正统十三年进士第一,授修撰。明年,郕王监国,令同商辂入阁预机务。闻继母忧,力辞,不允,乃拜命。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天顺元年,徐有贞既得罪,岳正、许彬相继罢。帝坐文华殿召见时,曰:“汝非朕所擢状元乎?”时顿首。明日仍命入阁,兼翰林院学士。阁臣自三杨后,进退礼甚轻。为帝所亲擢者,唯时与正二人。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彭公真君子也慈寿皇太后上尊号,诏告天下。时欲推恩,贤谓一年不宜再赦。时曰:“非赦也,宜行优老典。朝臣父母七十与诰敕,百姓八十给冠带,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也。”贤称善,即奏行之。门达构贤,帝惑之,曰:“去贤,行专用时矣。”或传其语,时矍然曰:“李公有经济才,何可去?”因力直之。且曰:“贤去,时不得独留。”语闻,帝意乃解。五年得疾在告,逾三月,帝趣赴阁视事,免朝参。疏言:“光禄寺采办,各城门抽分,掊克不堪。而献珍珠宝石者,倍估增直,渔竭帑藏。乞革其弊,以惠小民。”帝优诏褒纳。畿辅、山东、河南旱,请免夏税盐钞,及太仆寺赔课马。京师米贵,请发仓储五十万石平粜。并从之。时以旧臣见倚重,遇事争执无所避。而是时帝怠于政,大臣希得见。万安同在阁,结中贵戚畹,上下壅隔,时颇怀忧。时立朝三十年,孜孜奉国,持正存大体,公退未尝以政语子弟。有所论荐,不使其人知。燕居无惰容,服御俭约,无声乐之奉,非其义不取,有古大臣风。
(节选自《明史·彭时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彭公/真君子也/
B. 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彭公/真君子也/
C. 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彭公/真君子也/
D. 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彭公/真君子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监国”是中国古代一种政治制度,多指皇帝外出时,由重要人物留守在宫廷处理国事。
B. 明清时期作为宰辅的官员,以大学士的身份进入内阁参与国家机要事务称为“入阁”。
C. “释褐”是指脱去丧服,换上官服,即做官的意思,新进士及第授官亦称为释褐。
D. “尊号”是指加给皇帝或者皇后的称号,意在歌功颂德,赞美他们的文治武功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彭时富有才华,深受重用。他先是考了进士第一名,后来被破例提拔,参与国家机要事务,深受皇帝倚重。
B. 彭时刚正耿直,力持正理。他时常引据大义,与李贤争论是非;当李贤被陷害时,他也能极力维护,打消了皇上罢免李贤的念头。
C. 彭时关心百姓,体恤民生。他向皇上建议实行优待老人制度,并提出了减免税收、革除弊端等一系列施惠百姓的措施。
D. 彭时心怀国政,奉公持正。他在朝三十年,精诚辅政,坚持原则,不向家人透露朝中政事;选拔推荐人才,不让当事人知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传其语,时矍然曰:“李公有经济才,何可去?”因力直之。
(2)燕居无惰容,服御俭约,无声乐之奉,非其义不取,有古大臣风。
(3)(武帝)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苏武传》)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从2022年9月起,孩子们可能要学习煮饭炖汤、修理家电、种菜养禽了。这引发师生家长的高度关注。“教育部要求9月起中小学生要学煮饭”冲上热搜第一,引发网友热议。
劳动课程新方案得到了不少网友的支持:“这个要求很合理。五六年级的学生,有基本的照顾自己或家人的能力,能使用大多数家电、会洗衣拖地,简单做几道菜,懂得安全用电用水用火,具备生命安全观,太有必要了。”“好事,每周一节劳动课必须上,专家说孩子爱劳动不容易抑郁,爱劳动能促进孩子感恩,珍惜生活。”不会做饭的网友已经开始畅想未来有娃做饭的生活……
但也有网友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修理家电种菜养禽?这一般人还真不会,城市也没办法搞啊。”还有网友比较担忧中小学生煮饭做菜的安全问题。
关于中小学生要学煮饭、修家电等,你怎么看?请结合对自身成长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