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年云南红河州高三上册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今天我们学习千古美文《滕王阁序》,你们要洗耳恭听,不能开小差,否则太愧对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了。

    B. 张长善天资聪颖,在绘画方面很有天赋,可惜师出无名,如果有名师指点引导,将来很可能有所成就。

    C. 依法治乱、激浊扬清。只有这样,影视行业才能健康发展,这是范冰冰偷税逃税案给人们的一条重要警示。

    D. 今年国庆旅游黄金周,安徽省著名的黄山风景区秋高气爽,晴空湛蓝如洗,畅游其间,让人顿感高山仰止

  • 2、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研究先秦诸子著作文本,(  ① )研究先秦诸子著作目录版本,(  ②  )要探讨先秦诸子著作文本和先秦诸子思想之间的复杂关系。先秦诸子著作文本在文体形式上,(  ③  )有“语录体”和“对话体”,(  ④  )有“论文体”和“春秋体”。同时,先秦诸子著作文本还有“经”“说”“解”的差异,这就(  ⑤  )是文体形式的问题了,(  ⑥  )涉及文本作者、写作年代、写作地点及其各自表达的不同思想内容。

    A. 虽然  但 不仅  而且   /   也   B. 不是 而是  既   也   不仅 还

    C. 既   也 不只  并且  一定 /   D. 不但 而且  如果  就   当然 且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诗的境界产生的第一个条件是直觉所“见”的意象,第二个条件则是所“见”意象必须恰当地表现出情趣。在美感经验中,由于“我”的直觉,“物”才具有了它的特殊形象。比如注视一座高山,我们仿佛觉得它从平地耸立起,挺着一个雄伟峭拔的身躯,在那里很镇静地庄严地俯视一切。美学家称这种现象为“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是否发生以及发生时的深浅程度都随人随时随境而异。大地山河、风云星斗原来都是死板的东西,我们往往觉得它们有情感,有生命,有动作,这就是移情作用的结果。从移情作用我们可以看出内在的情趣常和外来的意象相互融合和影响,即“即景生情,因情生景”。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情、景相契无间,这才是诗的理想境界。每个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即“情”与“景”。我们时时生活在情趣里,却很少能将情趣化为诗。我们抬头一看,或是闭目一想,无数的意象纷至沓来,但是只有极少数才能成为诗的意象。因为意象必须有情趣来融化它们,贯注它们,才有圆满浑整的境界。所以说,诗的境界是情趣和意象的契合。

    情趣和意象的契合才能产生诗的理想境界,但宇宙中万事万物却常在变化发展中,没有绝对相同的情趣,自然也就没有绝对相同的景象。情趣不同,那么景象虽似同而实不同。比如陶潜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时,杜甫在见到“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望岳》)时,李白在觉得“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时,都见到了山的美。在表面上景象都是山,在实际上却因对山贯注的情趣不同,各有不同的境界。因此,我们可以说,每首诗的境界都是作者自己的创造。

    这个道理也同样适用于诗的欣赏。无论是欣赏还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就情景契合的境界来说,欣赏与创造并无分别。比如姜夔的词句“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就含有情景契合的境界。他在创作这句词时,须先从自然中见到这种意境,感到这种情趣,然后拿这九个字把它传达出来。在见到那种境界时,他必觉得它有趣,于是创造也就在欣赏中完成了。当然,读者在读他的这句词而见到他所见到的境界时,也是在欣赏中进行创造。读者所见到的意象和所感到的情趣,相比姜夔和其他读者所见到和感到的便不能绝对相同。

    其实,每个人领略到的境界都是性格、情趣和经验的返照,而性格、情趣和经验是彼此不同的,所以无论是欣赏自然风景或是读诗,各人对境界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不但如此,同是一首诗,你今天读所得到的和明天读所得到的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因为性格、情趣和经验是生生不息的。欣赏一首诗就是再造一首诗。每次再造时,都要凭当时当境的整个的情趣和经验做基础,所以每时每境所再造的都必定是一首新鲜的诗。所以,无论是创造还是欣赏,真正的诗的境界是无限的、永远新鲜的。

    (摘编自朱光潜《诗论》)

    材料二:

    主观情趣与客观物态两相交流达成了人情与物象的互相融合,“物我由两忘而统一”。情与景在某一个时刻互为因果,景能表情,情能应景,两者契合无间,变成了诗的境界。这和王夫之的《姜斋诗话》中所提出的“情景说”即“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诗的境界是情与景的融合,是情趣与意象的契合。意象与情趣两个要素也就是“见”的两个条件的衍生。情感是时时存在而不可用言语表达的心理感受,意象是处处存在而又凌乱无序的现实物象,只有情趣的灌输,审美客体才能成为一个一个独立完整的意象,从而具有了内在生命感。正如克罗齐所说的,艺术是主体能动地把情趣寄托在客观意象里,情趣和意象两者不能独立。朱光潜说:“把依稀隐隐约约的景和情的配合加以意匠经营,使它具体化、明朗化,并且凝定于语言,那就成为诗了。”诗的意境是根据自然建立的另外的意象世界,每个人所处的诗境都是自己创造的,诗人之所以见到与常人不同的境界,就是因为诗人的情趣使他所“见”景象的意蕴往往比常人深刻许多。

    朱光潜的诗境中所指的境界或者意境,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境界或意境的含义,它属于审美范畴,在很多时候是指审美意象。朱光潜的诗境说以情趣为核心,诗的境界是主体的情和客体的景在审美感兴中产生、存在于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审美意象。从意境的形成来界定基本范畴,并不是所有的意象都是意境。完整意义上的意境不仅包括意象,也包括了对有限的意象之外的无限时空的延伸。意象只是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对象化,只能显现自然和人生的形形色色;而意境还蕴含着人生观、历史观、宇宙观,可以正确地看待世界和诗意存在,从而获得生命的慰藉和灵魂的安顿。

    (摘编自刘晓宁《论朱光潜的诗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朱光潜从“我”与“物”两方面关注诗的境界,在美感经验中,表现为“直觉”与“形象”,在诗的境界中,表现为“情趣”与“意象”。

    B.陶潜所“见”的“南山”、杜甫笔下的泰山、李白诗中的敬亭山,虽然都是山,但是各人的风格不同,其“山”的境界各有不同。

    C.诗的境界是意象与情趣的契合,而无论欣赏还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因此诗人的创造和读者的欣赏没有本质区别。

    D.每个人的诗境不同,对于同一个世界,诗人常呈现意蕴深刻的世界,常人呈现的则完全是一个平凡乏味、凌乱无序的世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贺新郎》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自有一种境界,这就是“移情”的作用。

    B.“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恰能”是情景相契合的最理想程度,情景相契无间,天衣无缝,才能见出圆满浑整的境界。

    C.王夫之、克罗齐、朱光潜都认为情趣和意象两者不能独立,只有互相融合、契合无间才形成艺术的境界,并且他们的理论都以情趣为核心。

    D.完整意义上的意境,突破了时空限制,不仅包含着存在于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审美意象,还蕴含着人生观、历史观和宇宙观。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充分体现“诗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契合”观点的一项是(     

    A.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B.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C.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D.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朱光潜说:“诗的境界是人从时间与空间中执着于一意象而产生的,它可以在无数心灵中继续复现,虽复现却不落于陈腐。”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表明自己壮志犹存,希望为国立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客人吹洞箫的惊人魅力,想象奇特。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的《饮酒》中,体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意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密《陈情表》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写出母孙二人命运一体,相依为命,实难相离的请辞原因。

  • 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六国论》中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把下面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1) 子曰:“岁寒,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子罕》)

    (2) 《论语》中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的读书学习方法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庄子在《逍遥游》中谈及“小年不及大年”时,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说明“此小年也”。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揭示出学习与自省对于君子成长的重要意义。

    (2)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结尾,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心志,掷地有声。

    (3)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告诫唐朝统治者要借鉴历史教训、以免重蹈覆辙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下面的空缺处。

    (1)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

    (2)《陈情表》一文中,李密向皇上陈述自己孤单无依的生活,只有自己的身子和影子互相安慰的句子是:______,形影相吊。

    (3)《归去来兮辞》中,“悟以往之不谏”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过去不可挽回的醒悟,而“______”一句,则表达出诗人对未来还可以把握的信心。

    (4)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描写水天相接,浑然天成的秋天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从军行七首(其一)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1下列对诗人及以上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闺怨》前两句的“闺中少妇”的心理是“不知愁”,并用“凝妆上翠楼”这件事来表现此时她欢乐自娱的心态。

    B.《闺怨》中“闺中少妇”的夫婿去“觅封侯”,与盛唐国力强盛,不少人对立功边塞“觅封侯”有浪漫主义的幻想有关。

    C.《从军行》首句点明了地点一荒寂的原野,第二句点明了时间——秋天,这种时间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

    D.《从军行》三、四句点明了征人正在关山上望月吹羌笛,希望将自己的“万里愁”融入笛声之中,并由“海风”吹走。

    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别赏析这两首诗的三、四句。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有神护者。

    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人。九岁能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师事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举乡试,八上春官不第。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常数百人,称为震川先生。

    四十四年始成进士,授长兴知县。用古教化为治。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刺刺作吴语,断讫遣去,不具狱。大吏令不便,辄寝阁不行。有所击断,直行己意。大吏多恶之。调顺德通判,专辖马政。隆庆四年,大学士高拱、赵贞吉雅知有光,为南京大仆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卒官。

    有光为古文,原本经术,好《太史公书》,得其神理。时王世贞主盟文坛,有光力相抵排,目为妄庸巨子。世贞大憾,其后亦心折有光,为之赞曰:“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自伤。”其推重如此。

    有光制举义,湛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

    (节选自《明史》)

    【注】①春官:指六部的礼部。②刺刺:多言的样子。③击断,争执。④制举义,特指经学研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去,以手阖门   比:等到

    B. 有神护者   殆:大概

    C. 九岁能   属:撰写

    D. 为南京太仆丞   引:提拔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可以在上面记事以备忘。

    B. 弱冠,指古代男子18岁举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故称“弱”。

    C. 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中通过殿试及第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D. 内阁,明朝时设立的类似于皇帝秘书的机构。内阁首席大学士被称为首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归有光家道中落,但发奋苦读。尽管“诸父异囊”庭院一再变迁,家境日趋没落,但归有光仍然谨记亲人的爱抚和期望,闭门苦读。

    B. 归有光少年早慧,但科场不顺。他九岁能写文章,弱冠时就通晓了《五经》《三史》等书,但考取举人后,春官八次都没有中第。

    C. 归有光刚愎自用,独断专行。他任长兴知县时,上级的命令不执行,一意按自己的见解处事,后来被调作顺德通判,专管马政。

    D. 归有光深通经术,成为大家。他爱好古文,得太史公神理,成就斐然,文坛盟主王世贞推崇他,称赞他:“千载有公,继韩、欧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2)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刺刺②作吴语,断讫遣去,不具狱。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有人说,《阿Q正传》所写的主人公的“精神胜利法”时至今日依然存在。请结合原著及现实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与认识。要求:符合原著,有理有据。150字左右。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