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年重庆高二上册期末语文试卷带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灿鸿过后,杭州西湖迎来纯净的落日和透明的夜晚,苏堤、白堤,保俶塔、雷峰塔,沐浴在瑰丽的黄昏和迷离的夜色中。人间天堂果然  

    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买、做人要实,才能成为   的人民公仆。

    安徽宁国籍小伙官东此次当选中国好人 。在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救援中,海军工程大学潜水员官东无私无畏让出自己的装备,把生还的机会给予遇难者。

    A.名副其实 实至名归 名不虚传   B.名不虚传 名副其实 实至名归

    C.名不虚传 实至名归 名副其实   D.实至名归 名副其实 名不虚传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厂长动情地说:“为了扭转目前的不利局面,我们将采用一种新的对策,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功败垂成,在此一举!”

    B. 这两位进城打工的农民遭到保安人员的非法拘押和刑讯逼供,他们在被毒打后忍无可忍,不得不承认偷了商场的物品。

    C. 本来还不错的一篇文章,让你们这样改来改去,反而改得不三不四了。

    D. 虽然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已经每况愈下,但我们仍不能有丝毫大意。

  • 3、(典例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如此宏走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

    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水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在新的时条件下,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我们就生活在那些为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中间,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是与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的同频共振。作家和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才有能力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艺,照亮和雕剥一个民族的灵魂。

    (摘编自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那些认为现实走在小说家想象力前面的作家而言,困难在于如何把握生活的复杂结构和本质内容。

    B.对艺术家而言,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既意味着巨大挑战,也能激发创作热情,促使他们投身沸腾的生活。

    C.老舍曾说:“不去与劳动人民结为莫逆的好友,是写不出结结实实的作品的。”这与文中情感共同体的理念是相通的。

    D.我国当下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量的问题转向质的问题,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凝聚共识。

  • 4、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对观众来说,看综艺、追偶像的目的除了放松、娱乐之外,汲取正能量也是一大需求。从《国家宝藏》等文化类综艺屡受热捧,到《最强大脑》等节目选手被视为榜样,都证明了这一点。不仅上述棚内综艺,       。在新一季的许多档真人秀中,我们都可以欣喜地看到明星地位正在弱化,文化与正能量输出的意识逐渐增强。

    ①在这个过程中正能量的传递变得更加重要

    ②户外真人秀在这方面也应大有作为

    ③与观众获得共鸣

    ④户外节目能够突破舞台和场景录制的限制

    ⑤利用生活中无穷无尽的时代素材

    ⑥让观众在欢笑之余进行更多的自我观照

    A. ⑤①②⑥③④

    B. ②④⑤③⑥①

    C. ③②④①⑥⑤

    D. ④②①⑥⑤③

  •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恰当的一项是(   )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是中国考古学蓬勃发展的70年。70年中国考古学的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对增强文化自信和中华文化凝聚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①积累了丰富的学科建设经验

    ②为建立中国考古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奠定了重要基础

    ③取得了众多令世人注目的辉煌成就

    A.③①② B.②①③ C.①③② D.③②①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内涵

    理论是时代的心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中国领导人基于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入思考给出的中国答案,是对人类文明未来走向的中国判断。那么,这一关乎人类未来发展的中国表达具有怎样的时代内涵呢?

    第一,树立极限意识,致力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全球共建。20世纪70年代初,由英国经济学家B·沃德和美国微生物学家R·杜博斯主编的著作《只有一个地球》问世,书名如警世之钟,在旁征博引、丝丝入扣的论证中表达着强烈的忧患意识:生活在世界不同角落的不同人群,共同拥有唯一的地球,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极限意识”。的确,不同的人群可以生活在不同的地区和国家,可以有贫富之别,可以占有不同份额的资源,但作为命运共同体,今天的人类有一点是平等的,即我们只有同一个地球。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发展,就必须拥有一个能与人类长期和谐共处的自然环境。告别盲目的发展状态,共同建立起一种全球性的生态文明,这是保证人类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未来人类的实践行为必须自觉关注现代生态文明的重建,展示人类文明发展的真正意蕴。

    第二,注意守护文化多样性,在文化的一元与多元之间找到平衡和张力。文化多样性问题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现代性的历史节奏凸显于我们的时代生活的。文化多样性本是世界的“原生态”,但经济全球化却加剧了不同文化系统之间的紧张,使得人类文化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现代性的一元逻辑日益成为改变人们日常生活的发展要素,高效率、标准化、整齐划一取代了文化的个性化追求,人类文化发展的多样性被消弭。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形常常是处于强势文化一方对弱势文化采取了“文化霸权”或“文化殖民”,并将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强加于对方。今天,人类作为命运共同体,必须倡导文化多样性,尊重文明的多样性。这种文化多样性既是对文化个性与特殊性的表达,也是人类共同文化品质的展示,正所谓“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只有尊重文化多样性,尊重文化的独立性、异质性和完整性,我们才能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的多姿多彩。

    第三,坚持合作共贏原则,合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文明。不可否认,当今世界仍然存在着不同的国家利益、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意识形态以及不同的社会制度的分歧和对立,冷战思维还不时充斥于国际关系之中。但只有超越冷战思维、零和博弈和各种偏见的藩篱,超越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的界限,让共同利益压倒分歧对立,做出和平共处、有序竞争以及合作共贏的明智选择,世界才可能有光明的未来。从这一价值诉求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不啻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了一个理智可行的行动方案。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过程,也是人类新文明和世界新秩序的生成过程。要实现这一历史使命,绝非一日之功,更难凭一国之力,需要各国持续不断的共同努力。正像习近平主席所强调的:“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要始终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合作不要对抗,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別国合理关切。”所以,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只有始终如一地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这面旗帜,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局面才可能真正形成。

    (摘编自邹广文《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关切》)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极限意识指的是人类共同拥有唯一的地球,人类和自然应建立和谐共处关系。

    B.生活在不同的地区和国家的不同人群是命运共同体,所以在地位上是平等的。

    C.受经济全球化等因素的影响,原本多样性发展的人类文化正受到一元化的冲击。

    D.“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说明越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越是多姿多彩的。

    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B.文章从三个层面逐层深入地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内涵。

    C.文章多处引用了中外名人名言作为论据,极大地增强了权威性和说服力。

    D.文章紧扣当今国际发展的形势分析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强烈的针对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人类只有同一个地球,所以人类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科学发展,共同建立起一种全球性的生态文明。

    B.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第三世界国家与地区发动“颜色革命”,推行它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这是“文化霸权”行径

    C.20世纪70年代初,英国经济学家和美国微生物学家就提出了人类共同拥有唯一的地球的观点,可见他们的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比我们要早。

    D.当今世界存在各种分歧和对立,充斥着冷战思维,合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文明,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乃大势所趋。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他为了追求心中美好的事物,即使一次次牺牲生命也不足惜的心志。

    (2)李煜的《虞美人》中,除春花秋月之外,“___________”也是勾起词人故国之思的景象;而“____________”则是对词人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3)王维《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暗写诗人出塞时惆怅、 抑郁的心情。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苏洵《六国论》中,说明燕国灭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

    (2)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 __________。”

    (3)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两句,以感叹的方式收束对蜀道凶险的描写,转入后文对人事的关注

  •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子曰:志士仁人,______________。(《论语》)

    (2)元嘉草草,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三岁为妇,______________,靡有朝矣。(《诗经·氓》)

    (4)_______,气息奄奄,人命危浅,_______。(李密《陈情表》)

    (5)人生得意须尽欢,______________,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虽体解吾犹未变兮,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作者即使遭受分解肢体的酷刑也不改心志。

    (2)白居易《琵琶行》中用器物的破裂与兵器的撞击声来表现音乐高昂激越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范仲淹《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高度称赞滕子京的政绩。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告诫我们要广博地学习并且加强自我反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述而》中的“我欲仁,斯仁至矣”,与《论语·颜渊》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强调了提高自我修养依靠自觉的儒家思想。

    (2)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批评当时存在的不正“士风”。

    (3)炮哥在整理高考诗词笔记时,想给“对写”这一手法找几个具体的例子,但苦思冥想,还是想不出来,作为他的好朋友,你推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廿四气诗·寒露九月节

    元稹

    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

    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

    化蛤悲群鸟,收田畏早霜。

    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苍苍。

    [注]①化蛤,即雀化蛤。由于蛤蜊壳的颜色、纹路与雀鸟类似,古人便以为蛤蜊是雀鸟变的,故称“雀入大水为蛤”。②收田,指收割农田的作物。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了写作时间,描写诗人贪赏次第变黄的秋菊,从早晨看到傍晚,惊觉寒露时节已至。

    B.颔联对仗工稳,“叶”和“雁”呼应诗题,“千家”和“万里”给寒露时节的秋色提供了恢宏阔大的背景。

    C.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人们常用松柏象征坚忍不拔的品格,本诗尾联也表达了这层含义。

    D.这首咏寒露的诗,内容质朴,语言平实,写出了寒露时节景物的独特之美,是一首端然大气的节气诗。

    【2】有人评论此诗,虽“寒露惊秋”,却无伤秋之意,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遗,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甚奇之,与交结。军揖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

    元鼎中,博士徐偃使行风俗。偃矫制①,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汤以致其法,不能诎其义。有诏下军问状,军诘偃日:“古者诸侯国异俗分,百里不通,时有聘会之事,安危之势,呼吸成变,故有不受造命专己之宜;今天下为一,万里同风。偃巡封域之中,称以出疆,何也?且盐铁,郡有余藏,国家不足以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何也?”又诘偃:“胶东南近琅邪,北接北海,鲁国西枕泰山,东有东海,受其铁盐。偃度四郡口数田地,率其用器食盐,不足以并给二郡也?而直矫作威福,以从民望,干名采誉,此明圣所必加诛也。”偃穷诎,服罪当死。上善其诘。

    初,军从济南步入关,关吏予军繻②。军问:“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③,还当以合符。”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军行郡国,所见便宜④以闻,还奏事。上甚悦。

    当发使匈奴,军自请曰:“军无横草⑤之功,得列宿卫,食禄五年。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驽下不习金革之事,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臣年少材下,孤于外官⑥,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上奇军对,为谏大夫。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越相吕嘉不欲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

    (选自《汉书》)

    注:①制,帝王的命令。②繻,用作通行证的帛。③传,凭证。④便宜,利益、好处。⑤横草,使草倒下。⑥孤于外官。孤,远;外官,指使者之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

    B.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

    C.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

    D.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徙,表示一般的调动官职,在此处表示提拔之意,与“迁”相似。

    B.辞,此处表示托辞。在“言词”这个意义上,“辞”和“词”是同义词。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后逐渐以“词”代“辞”。

    C.擢,提拔、选拔之意,现常用于表达人才出众。用“擢第”以作科举考试得中。

    D.属,此处表示写作。通“嘱”时,可表示托付、看。现多用于生辰属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终军十八岁就被选为博士弟子,他去长安上书过关时,拒绝接受通行证,认为自己此去一定能够得到皇帝的重用,不会再返回。

    B.徐偃受命在国内巡视风俗民情,他独断专行,事后还巧言狡辩,终军受命审理此案,办案过程中,徐偃理屈词穷,故被百姓唾弃。

    C.皇上要派使者出使匈奴,终军阐述了自己的情况,表达了出使匈奴的愿望。皇上觉得他的话很不一般,就提拔他为谏大夫。

    D.南越和汉朝和亲,终军请缨前往,由于越相吕嘉不欲内属,越王以及汉朝使者,均被杀害,年仅二十多岁的终军也未能幸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

    (2)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作文。

    现代社会,各种信息太多了,什么网络小报广播电视杂志书籍——连风里都是各种各样的声音。我们的视听已经被严重堵塞,五官负担大大超载。这一切已经影响到我们的思考和判断,因为既没有时间也反应不及,各种参照实在太多。

    因此,现在我们需要忧虑的不是知道得太少,而是知道得太多。

    请根据上述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