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辽代王爵受封者主要是契丹贵族,以皇室近亲、皇族疏室和后族成员为主,异族功臣受封者较少。而五等爵受封者则以各族功臣为主,契丹贵族成员较为少见。这( )
A.采取南北面官分管的结果
B.体现了群体分化的特征
C.实行了疆域版图的治理
D.加快了民族的分化过程
2、唐肃宗时期,鉴于玄宗朝李林甫、杨国忠以中书省长官身份长期操控朝政的情况,遂将其改为“宰相分直主政事笔,每一人知十日”。至唐德宗时又将该制度调整为每位宰相“每日一执笔”。据此可知( )
A.中书省的决策权被剥夺
B.中央权力进一步加强
C.权臣干政受到一定制约
D.朋党之争的局面终结
3、2005年3月第59届联合国大会上讨论了安理会扩大的改革提案,其中包括两个方案,方案A增加6个没有否决权的常任理事国及3个非常任理事国,其中亚洲和亚太地区各增加2个常任席位,欧洲和美洲各增加1个常任席位;方案B新增8个半常任理事国和1个非常任理事国席位,其中非洲、亚太、欧洲和美洲将分别获得2个常任席位。这项改革提案表明( )
A.霸权主义得到有效遏制
B.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C.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
D.国际关系实现民主化
4、马克思指出∶"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巴黎公社在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方面'过于老实'。"这说明巴黎公社( )
A.照搬十月革命道路
B.没有科学理论指导
C.缺乏阶级斗争经验
D.暴力夺权存在失误
5、1950年美国移民局因为爱因斯坦支持反战并同情社会主义者,一度想取消其美国公民的资格。当时甚至连3岁的“童模”也要签署一份“忠诚宣誓书”,保证自己坚决支持和拥护美国的制度,并经过政府审查后才能拿到拍广告的钱。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
A.经济危机影响了政府决策
B.冷战中心逐渐转移到国内
C.资产阶级代议制全面异化
D.国内政策受国际局势影响
6、有学者认为,与工业化一起到来的是人口的大量增长、大规模移民与迅速的城市化,“劳动力在地理上的重新分化,一些地区提供原材料,而另外一些加工或者消费这些原材料,从而增加了世界贸易的总量……大船、巨大的码头、深水运河加速了贸易和运输的发展。这一新体系所带来的利润主要流向欧洲、北美洲和日本。”由此说明
A.资本开始自由开放地流动
B.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得到确立
C.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人类朝着世界一体化进程迈出关键性一步
7、法国的旅游指南类书籍最早出版于19世纪初,到19世纪中期,形成出版风潮。这些书籍中,有的属于“饱学之士”和“文人”指南,具有教育意义,是旅途中的良师益友;有的扮演“管家”的角色,为旅行者打点衣食住行所有细节。这种“风潮”反映出当时法国( )
A.拥有广阔的殖民地
B.形成完善的交通体系
C.中间阶层逐渐壮大
D.实现了政治长期稳定
8、史家以“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称颂西汉初年的统治。这种局面的出现得益于下列哪些措施( )
①尊奉黄老无为思想 ②派张骞出使西域
③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④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A.④
B.①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中世纪的意大利米兰、威尼斯等城市的市民对城市行政机构有监督和控制权,对城市事务的管理和运营具有一定的参与权,市民可以参与城市规划和发展的决策过程,包括土地使用、建筑规范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这可以用来说明( )
A.意大利城市自治有着深厚的传统
B.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在不断强化
C.意大利地方开始出现分裂的苗头
D.封建领主成为新兴的资产阶级
10、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宽容法案》,在涉及私人财产、行政处罚等方面对于清教徒等采取了一系列较为宽容的规定,还为非国教信徒担任高级警官等国家官吏开放了一定的资格。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民主政治获得发展
B.各教派实现平等
C.文官制度初步建立
D.王权屈服于教权
11、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市政府打击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各种腐败现象,安排曾经的“青帮大亨”黄金荣打扫上海街头(如下图),为改善上海的环境卫生和市容市貌做贡献。此举旨在( )
A.为剿匪镇反塑造典型
B.展示形象树立威信
C.坚守不劳动者不得食
D.巩固新生人民政权
12、1896-1897年,梁启超主持《时务报》期间,撰写并刊发《变法通议《古议院考》《商战论》等文章,受此影响,谭嗣同等人陆续发表了《中国自强策》等百余篇政论文章。由此可知,当时维新派( )
A.受到知识分子的普遍支持
B.肩负起挽救民族危亡的使命
C.开启关注西方政治的先河
D.坚定了民主共和的理想信念
13、下表是不同历史时期外国人在中国的生活状况,这些史实能从侧面说明
时间 | 事件 | 文献 |
1759年 | 乾隆皇帝因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洪仁辉用中文向清政府申诉而被流放,其中文老师直接被处死。原因是外国人没有资格说中文,更没有权力向清政府申诉 | 《旧中国杂记》 |
1858年 | “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夷”字被判了死刑! | 《天津条约》第51条 |
A.中国国际地位的下降
B.西方国家实力不断增强
C.中国华夷观念的改变
D.开启了中国外交近代化
14、如图反映的是中国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城镇人口数的变化情况。其中,导致从A到B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B.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大胜利
15、19世纪60年代,在从镇压太平天国的湘军、淮军集团到洋务集团的权力演变过程中,以总理衙门成立为代表,清廷呈现出权力外移的趋势,最终形成了整合各种新势力和新制度的洋务体制,与王朝旧体制并存。这种二元化体制
A.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起步
B.造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C.抑制了半殖民地化的发展趋势
D.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16、下表为1885~1892年田赋、原金、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百分比
年份 | 总额 (千两) | 田赋(%) | 厘金(%) | 关税(%) |
1885 | 78276 | 38.6 | 17.9 | 18.8 |
1887 | 85787 | 36.4 | 19.6 | 24.3 |
1889 | 86187 | 35.5 | 17.4 | 25.7 |
1891 | 95394 | 33.4 | 17.1 | 25.1 |
1892 | 88816 | 35.2 | 17.2 | 26.0 |
该表反映了这一时期( )
A.清廷固守闭关锁国政策
B.小农经济的日益解体
C.经济结构发生质的变化
D.经济市场化逐渐提高
17、中华文化中“中”的观念由来已久。史学家唐兰认为“中”最初为氏族时代议事场所居中之徽帜,群众望之而趋附,其所立之地恒为中央,“因更引申为一切之中”。商周以降,“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立宫,择宫之中立庙”成为重要的政治思想。这反映出( )
A.早期政治的中央集权特点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C.古代建都以地理中心为主
D.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特征
18、我国古代游牧民族的政权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纯游牧民族,他们生存于汉地之外,与汉人定期贸易,经常进行劫掠;另一种具有双重性,把游牧军队和汉人的官僚机构结合起来,并向农民征税。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①两类政权可能分别为匈奴、拓跋鲜卑 ②南方的民族交融效果更显著
③人类社会发展呈现多样化 ④各民族之间是共生关系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9、1945年,美国国务院派驻仰光的总领事在发给美国国务院的报告中主张美国应抓住英缅斗争的时机,扩大在缅甸的经济利益;而在1951年,美国政府开始计划加大对缅甸的援助,这一转变反映( )
A.美国放弃在缅甸的殖民利益
B.国际局势影响美国对外政策
C.英缅斗争促美调整对缅政策
D.美国致力营造友好国际形象
20、20世纪50年代末,毛泽东说:“我国现在的情况是,已经把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变成了全民所有制,已经把资本家从商品生产和流通中排挤出去,现在在商品生产和流通领域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国家和人民公社,这同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和流通是有本质差别的”。这表明我国( )
A.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B.经济发展适应生产关系变革
C.已经确立了先进的社会制度
D.践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如表中内容是关于唐朝政府与回纥关系的信息(部分),据表中信息可判定的史实是( )
内容 | 出处 |
(唐高宗)永徽二年,贺鲁破北庭,诏将军梁建方、契苾何力领兵二万,取回纥五万骑,大破贺鲁,收复北庭。 | 《旧唐书》 |
宁国公主出嫁时,唐肃宗李亨特颁诏令日:顷自凶渠作乱,宗社阽危,回纥特表忠诚,载怀奉国。所以兵逾绝漠,力徇中原,亟除青犊之妖,实赖乌孙之助。而先有情款,固求姻好。今两京底定,百度惟贞,奉皇舆而载宁,缵鸿业而攸重。斯言可复,厥德难忘。 | 《唐大诏令集》 |
A.唐朝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有所缓和
B.唐朝面临着严重的边疆危机
C.回纥对唐朝统治稳固有突出贡献
D.陆上丝绸之路实现畅通无阻
22、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可尸,而抑非一姓之私也。”他还认为:“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由此可见,王夫之( )
A.已触及君主专制制度的要害
B.提出了民主政治的基本构想
C.首次详尽明确阐述公私关系
D.冲击并动摇了清朝统治基础
2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梁启超以及围绕在他周围的年轻一辈学人,强调以“思想解放”和“改造”为中心,主张在文化上重建一个新的中国。这些主张( )
A.为新文化运动奠定基础
B.全盘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
C.扩大了维新思想的影响
D.反映了对民族复兴的追求
24、直到12世纪前后,欧洲的艺术还未涉及儿童,也没有表现他们的意愿。15、16世纪,意大利出现了很多表现儿童天真、可爱的世俗画,儿童逐渐被发现。17世纪以后,孩子被看作是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关注子女教育成为当时英国的新风气。材料旨在说明( )
A.教育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B.经济发展促进思想解放
C.思想解放促进儿童地位提高
D.儿童权利日益得到重视
25、唐代文成公主远嫁他乡,留下了一段民族友谊的佳话。从下图选项中,我们可知文成公主远嫁之地是是
26、中国道路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100年,是山河巨变换了人间的100年。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请将下列邮票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填入时间轴中。(填写字母)
27、___________年4月,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条约规定:割___________、台湾全岛及其所有附属各岛屿、___________给日本。开放沙市、___________、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___________的途径,阻碍了中国___________的发展。
28、完成下列提纲。(将字母填入相应空格中)
A.利玛窦B.民间社团的兴起C.西书的翻译与出版D.进化论E.民主与科学F.《坤舆万国全图》
(一)早期的西学东渐
(1)传教士来华:_________
(2)西学的传入:_________
(二)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
(1)思想潮流的演进:中体西用、_________、共和革命思潮
(2)新文化运动的勃兴:_________、中西文化论战、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新式教育的发端:洋务学堂的创设、留学大潮的涌动、新学制的确立
(4)科技与文化的发展:近代科技的引进、_________、报刊业的繁荣
(5)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的改进、_________、社会习俗的变化
29、意义
(1)国内意义
①为资产阶级___________民主政治的确立开辟了道路。
②使资产阶级分享到了___________。
③是英国社会获得政治稳定与经济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
④英国逐渐实现了向___________国家的转变,是英国在政治体制上的创新。
(2)国际意义:对欧洲乃至世界作出了贡献。
30、用合适的制度创设内容填空
中央官制:秦( ),汉武帝( ),隋唐(三省六部制),明朝( ),清雍正( )
地方制度:秦(郡县制),汉初( )
选官制度:魏晋( ),隋至清(科举制度)
31、意义
(1)对英国
①以法律条文的形式,限制了英王的实际统治权,保障了议会的立法权、___________、司法权和军事权,从而结束了英国长期以来形成的___________。
②议会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得到提高,___________的原则得以确立。
(2)对世界:英国的___________,成为以后很多国家资产阶级效法的样板。
32、中国古代文化在制度、精神、物质等方面对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按照这种分类,将下列重要史实填入相应的空格中(填写字母)。
(A)朝鲜开科取士选拔人才;(B)唐代丝绸、纸张、瓷器等运往西方;(C)日本修建尊奉孔子的文庙;(D)利玛窦将“四书”翻译后寄往西方;(E)13世纪火药传入阿拉伯地区;(F)鉴真和尚东渡后被尊为日本律宗始祖;(G)欧洲航海家借助指南针完成新航路开辟。
影响类别 | 重要史实 |
制度方面 |
|
精神方面 |
|
物质方面 |
|
33、特点
(1)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___________政体,国王与议会并存,共同构成国家的政治体制。
(2)就国王而言,王权本身要受到___________和议会的限制。
(3)就议会而言,权力不仅得到了提升,而且占___________地位。
34、都城之味
两汉统一时期,代表中国政治中心而兼文化中心的有两个:一个是长安,一个是洛阳。长安代表的东西部之结合;首都居在最前列,领导着全国国力向外发展的一种斗争形势。洛阳代表的是中国稳定状态,南北的融合
——钱穆《国史大纲》
问题
钱穆先生的话道出了两汉时期都城所体现的对边疆控制作用与对经济文化资源整合作用,根据所学填写下表,回答在之后的历代都城的历史变化中其中所折射出的重要含义。(需要史实与分析相互结合)
史实 | 分析 |
例:西汉首都长安 | 代表东西部之结合;首都居在最前列,领导着全国国力向外发展的一种斗争形势。 |
|
|
|
|
|
|
|
|
35、阅读下述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毛泽东
材料二 :俄国“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炮轰临时政府;1928年井冈山会师。
(1)结合材料一、二,分析中俄两国革命的“路”有何相同?
(2)简要指出造成两国革命道路之“异”的不同国情。
36、从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角度,来分析郡县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意义。
37、中共八大召开的时间、内容和作用?
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l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商人发放原材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l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用了ll40名工人,其中近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地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l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棉纺织业作为新兴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摘编自[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l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及阶段性特征。
39、【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出身草根的詹姆斯·库克在1768年~1779年间三次奉命出海探索太平洋的经历中,在数千公里的航程途中深入不少地球上未为西方所知的地带,由他命名的地方更是遍布太平洋各地。透过运用测经仪,他为新西兰与夏威夷之间的太平洋岛屿绘制大量地图,地图的精确度和规模皆为前人所不能及的。大部分经他绘制的岛屿和海岸线地图,都是首次出现于西方的地图集和航海图集内的。在历次的航海旅程中,他展现出集合航海技术、测量和绘图技术、逆境自强能力和危机领导能力等各方面的才华,为当时航海史上的一大突破。在2002年由英国广播公司举办的“英国百大伟人”选举中詹姆斯·库克名列第12位。
——摘编自百度百科《詹姆斯·库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詹姆斯·库克实现航海史大突破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詹姆斯·库克在太平洋的航海探险活动。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