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世纪某思想家提出,“在经济活动中,自我利益乃个人活动的动机。……只要个人不违反正义法则,就可以自由地追求自身的利益。而君主的职责,就是监督人们的行为,将之引导到最适合社会利益的工作中去”。这表明该思想家( )
A.倡导海外殖民扩张
B.反思重商主义弊端
C.主张限制自由经营
D.强调政府监督至上
2、1971年,美国与英、法、苏在柏林签订了《西柏林协定》,保证今后不在西柏林地区使用武力威胁;1973年,美国与苏联讨论了包括欧洲安全、经济合作、人道主义合作等问题,推动了欧安会的顺利召开。这反映出20世纪70年代( )
A.西方阵营的逐渐分化
B.美国霸权主义的破产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美苏关系的有限缓和
3、联合国拉美经济委员会1950年发布一份报告指出,拉美乃至整个第三世界国家的不发达状态,源于国际经济秩序中的“中心外围”结构,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以及不平等的贸易关系,使得拉美国家无法进行资本积累,而资本积累恰恰是一个国家工业化的首要动力。该报告( )
A.指出冷战是影响拉美发展的重要因素
B.认为拉美无法完成工业化任务
C.从历史与现实角度分析拉美落后原因
D.强调西方国家应承担一定义务
4、负责建设巴西美丽山二期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项目的中国国家电网巴西控股公司,在推进项目时严格遵守当地法规,切实履行环保义务和社会责任,保护沿途环境、动植物和历史文化古迹等。该项目于2019年获得巴西最权威的可持续发展奖项———“社会环保管理最佳实践奖”。这一事件( )
A.有利于改善拉美地区的民生
B.提升了“一带一路”项目的国际形象
C.完善了中巴高质量合作机制
D.体现了中巴经贸合作互利互补性较强
5、1891年,在检阅北洋海军后,李鸿章在奏折中称:“综核海军战备,尚能日新月异,目前仅限于饷力(军费不足),未能扩充,但就渤海门户而论,已有深固不摇之势。”三年后,他再次校阅海军,上奏称西洋各国船式日新月异,中国自1888年北洋海军开办以来,迄今未添一船,恐后难为继。由此可知
A.落后海防观念导致战争失败
B.战争赔款导致了海军军费不足
C.军备落后是战败的重要原因
D.经济落后阻碍军事现代化进程
6、如表为英国撒切尔夫人和美国里根的施政措施,据此可知,这些措施都( )
英国 | 撒切尔夫人 | 严格控制政府财政支出:大规模推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社会福利制度,削减福利开支;紧缩银根,提高利率。 |
美国 | 里根 | 大规模减少个人和企业所得税:实行货币紧缩政策;削减社会福利规模,扩大私人和地方经营规模。 |
A.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B.中止了战后福利国家的建设
C.消除了国民经济“滞胀”现象
D.促进了“混合经济”的发展
7、1979 年和1987 年,我国分两轮对文化、传媒、教育、科学、卫生事业单位试行“预算包干”试点改革。即由中央财政拨付一定金额的包干经费,核定比例一般5年不变,超支不补,结余经费和上交税款后的收入全部留归单位使用。这一改革( )
A.增加了单位纳税负担
B.解决了地方政府财政困难
C.强化了国家统收统支
D.调动了单位经营的积极性
8、中世纪的欧洲存在“特恩权”的封赏方式:由国王颁布专门的敕令,禁止地方政府官员和行政人员进入领主领地内去执行司法、治安和行政事务,将这些职能全部赏给领主或其代理人。这从实质上说明( )
A.领主成为国王在地方统治的代表
B.民族国家发展推动王权强大
C.国王对领主自治权利的法律确认
D.工商业发展推动城市的自治
9、农耕生产的增长率,大于游牧生产的增长率。农耕之必然趋向于定居,又使它的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文化方面的发展,有较大的和较为稳定的连续承袭的可能出出在游牧世界和农耕世界的接壤地区,并不存在一个明确的、不可逾越的界线。这可用来说明( )
A.农耕文明的保守性和封闭性
B.游牧文明的扩张性与开放性
C.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交融性
D.世界文明发展呈现多元一体
10、19世纪30年代初,曼彻斯特一位制造业主提出:“五十年前,我们不需要议会代表,然而我们现在需要,因为我们那时几乎只是为国内消费而生产,制造地区同时也是消费地区。但是现在的情况已经有了很大改变——我们现在为整个世界生产,如果我们没有议员去推动和促进我们的贸易,我们伟大的贸易时代行将终止。”由此推知( )
A.工人斗争促进政策调整
B.产业变动促使消费升级
C.经济发展引发政治变革
D.制度变化影响思想革新
11、同治以后,湘淮系的将领中有13人做了总督,13人做了巡抚,李鸿章、左宗棠更是权倾朝野。正如范文澜所说:“曾国藩为首的湘军,挽救了满清,同时客观上也削弱了满清,满汉统治者之间,势力起着显著的变化,满清政权逐渐向汉族军阀转移。”这一现象( )
A.受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B.表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C.促使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D.推动了洋务运动目标发生转移
12、12世纪时,在意大利的部分地区,拥有城市土地的贵族由于“建筑房屋的地面价值已经大大地提高”,他们认为将这些土地“卖给市民是有利的”,于是越来越多地迁往乡间,以摆脱收入锐减、经济拮据的窘境。这一现象( )
A.源于当时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动
B.折射出社会转型的趋势
C.得益于市民政治地位快速提升
D.推动了西欧城市的产生
13、白居易的《赠友》中写到“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弹”;柳宗元的《答元饶州论政理书》指出,两税法导致“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横侈泰而无所忌”。两者都( )
A.主张恢复租庸调制
B.长远考虑税制弊端
C.认识到新税法加大贫富差距
D.从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思考
14、开元至天宝时期(713—756年)户口数表(部分)
州名 | 户数 | 增长率(%) | 口数 | 增长率(%) | 密度(人/平方公里) |
常州 | 102631 | 384.5 | 690673 | 518.8 | 81.5 |
苏州 | 76421 | 544.4 | 632655 | 1061.4 | 45.8 |
杭州 | 86258 | 182.2 | 585963 | 281.2 | 72.3 |
台州 | 83868 | 1174.0 | 489015 | 1282.0 | 40.2 |
湖州 | 73306 | 418.6 | 477698 | 525.0 | 74.1 |
据表可推知,这一时期( )
A.户籍管理的水平显著提高
B.政局动荡带来人口南迁
C.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
D.赋税制度实现根本变革
15、1494年,教皇主持签署了《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在世界的中间画了一条线,规定界线两边分别归葡萄牙和西班牙统治,包括尚未被发现的地区。16世纪初,法国国王高调宣称:“我很想看看《圣经》里哪一条规定了我不能分享这个世界。”法国国王的言论反映出当时欧洲( )
A.教皇权威的逐渐丧失
B.宗教地位的下降
C.多个中心的发展趋势
D.主权国家的形成
16、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美国联合西欧等一些国家建立的国际组织,中文简称为“北约”。表中的变化反映了( )
内容 | 时间 | 文件 |
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成员国在集体防务和维持和平与安全方面共同努力,促进北大西洋地区的稳定和繁荣。 | 1949 | 《北大西洋公约》 |
北约的主要任务是捍卫共同的价值观,不仅运用军事手段,还将运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方法来构筑欧洲安全大厦。北约继续东扩,北约将有权对防区外的危机和冲突采取干涉行动。 | 1999 | 《联盟战略概念》 |
A.区域性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B.北约战略目标发生变化
C.美国主导冷战结束后的世界秩序
D.美欧形成平等伙伴关系
17、汉代甘肃敦煌郡的悬泉置遗址,是古代邮驿接待机构。这里发掘出的有字简牍中,有大量中西使节及人员往来及接待的记录。还有简牍记载,乌孙、莎车王使者进贡橐佗(骆驼);安息王“以大鸟(鸵鸟)卵及黎轩善眩人(魔术师)献于汉”。这说明汉代甘肃( )
A.维护了国家的大一统
B.邮驿道路系统较完备
C.保证了丝绸之路畅通
D.推动了中西文化交流
18、1923年孙中山于《申报》上发表《中国革命史》一文,称:“从事革命者,于破坏敌人势力之外,不能不兼注意于国民建设能力之养成,此革命方略之所以必要也。余之革命方略,规定革命进行之时期为三:第一为军政时期,第二为训政时期,第三为宪政时期。”这反映出孙中山( )
A.致力于宣传民主思想
B.对国情有清醒的认识
C.努力推动国共之合作
D.维护国家主权之完整
19、1963年,赫鲁晓夫宜称:“如果我们没有了和平,核弹纷纷落下,那么、我们究竟是资本家,或是中国人,或是俄国人,或是美国人,又有什么差别?谁会幸存下来告诉我们这一点呢?”这一言论产生的背景是( )
A.多极化趋势冲击两极格局
B.美苏的紧张局势暂告缓和
C.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瓦解
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0、《资治通鉴》记载:“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材料中的赋税制度( )
A.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助推唐朝统一全国
C.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百姓负担
D.将人口税彻底废除
21、二里头出土粮食颗粒及折合重量,材料说明二里头遗址( )
| 稻米 | 粟米 | 黍米 | 合计 |
颗粒数 | 14768 | 13883 | 2248 | 30899 |
千粒重(克) | 16 | 2 | 7 |
|
折合克数 | 236.288 | 27.766 | 15.736 | 279.79 |
粒数占比 | 47.8% | 44.9% | 7.3% |
|
重量占比 | 84.5% | 9.9% | 5.6% |
|
A.原始农业水平领先其他文明
B.是中国水稻和粟米的发源地
C.气候条件比当代温暖湿润
D.原始农业以旱地作物为主
22、元代实现了台谏的完全合一,御史既领纠劾,又兼言谏。为保证御史言路畅通直至于君主,元朝还实行“实封之制”,“台臣言事,各许实封,须至御前拆”,“以防壅蔽之患”。这表明元代( )
A.监察机构的地位明显提升
B.君主专制有所加强
C.中枢制衡机制进一步完善
D.御史台监察权扩大
23、下表是1842—1894晚清财政收入结构比较表(岁入:两,比重:%)。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年代 | 田赋 | 盐课 | 厘金 | 关税 | ||||
岁入 | 比重 | 岁入 | 比重 | 岁入 | 比重 | 岁入 | 比重 | |
1842 | 19,575,722 | 76 | 4,981,845 | 13 |
|
| 4,130,455 | 11 |
1885 | 32,356,768 | 48 | 7,394,228 | 11 | 12,811,708 | 19 | 14,472,766 | 22 |
1888 | 33,243,347 | 42 | 7,507,128 | 10 | 13,600,733 | 18 | 23,167,892 | 30 |
1894 | 32,669,086 | 43 | 6,737,469. | 9 | 13,286,816 | 18 | 22,523,605 | 30 |
A.农业税收一直呈现下降趋势
B.对外贸易由出超转变为入超
C.财政收入结构日益走向近代
D.民族工业出现了较快的发展
24、1894 年7月 24 日,英国《泰晤士报》发表社论说:“日本取得最初胜利并非没有理由,但是如果中国动真的,日本最终会为其最初胜利付出高昂代价。”这可从侧面证明( )
A.英国舆论客观评价战争形势
B.中国能获得更多的国际援助
C.英国反对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D.中国综合国力具有相对优势
25、填空题
(1)四大农书分别有《汜胜之书》《_________》《农书》《_________》。《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后世_________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_________”。《_________》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2)1687年牛顿出版了《_________》一书,1900年普朗克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发表了《_________》一书,创立了生物进化论。
26、___________年4月,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条约规定:割___________、台湾全岛及其所有附属各岛屿、___________给日本。开放沙市、___________、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___________的途径,阻碍了中国___________的发展。
27、特点
(1)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___________政体,国王与议会并存,共同构成国家的政治体制。
(2)就国王而言,王权本身要受到___________和议会的限制。
(3)就议会而言,权力不仅得到了提升,而且占___________地位。
28、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回答问题:
(1)请将这三幅图按所反映之史实的时间先后排序(只写图的编号并用逗号隔开)
(2)以上三幅图各自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图1: 图2: 图3:
(3)任选一上述重大事件,概述其原因、经过、结果与影响
原因 经过
结果 影响
29、中国古代对外交往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不仅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且还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将下列“重要时期”与同时代的“重要史实”相对应(填写字母)。
30、意义
(1)对英国
①以法律条文的形式,限制了英王的实际统治权,保障了议会的立法权、___________、司法权和军事权,从而结束了英国长期以来形成的___________。
②议会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得到提高,___________的原则得以确立。
(2)对世界:英国的___________,成为以后很多国家资产阶级效法的样板。
31、中国古代文化在制度、精神、物质等方面对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按照这种分类,将下列重要史实填入相应的空格中(填写字母)。
(A)朝鲜开科取士选拔人才;(B)唐代丝绸、纸张、瓷器等运往西方;(C)日本修建尊奉孔子的文庙;(D)利玛窦将“四书”翻译后寄往西方;(E)13世纪火药传入阿拉伯地区;(F)鉴真和尚东渡后被尊为日本律宗始祖;(G)欧洲航海家借助指南针完成新航路开辟。
影响类别 | 重要史实 |
制度方面 |
|
精神方面 |
|
物质方面 |
|
32、时代、人物与儒学
时代、人物与时代与思想文化总是密切相连,中国古代历史中儒学的发展即受到重要人物的影响也受到时代的冲击,联系所学知识完成以下表格:
人物 | 儒学地位 | 时代背景 |
孔子 | 学说难行,有“如丧家之犬”之感慨 | 实力竞争与争霸战争 |
秦始皇 | 2 | 4 |
1 | 独尊儒术 | |
朱熹 | 3 | 儒学应对佛教、道教挑战与自生局限 |
33、原则
(1)限制王权:通过___________分权的办法来分割和架空君主的权力,使国王受到___________和议会的限制。
(2)议会至上:议会成为一个常设性___________机构,由它掌握立法、财政、司法、军事等最重要的国家权力。
34、完成下列提纲。(将字母填入相应空格中)
A.利玛窦B.民间社团的兴起C.西书的翻译与出版D.进化论E.民主与科学F.《坤舆万国全图》
(一)早期的西学东渐
(1)传教士来华:_________
(2)西学的传入:_________
(二)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
(1)思想潮流的演进:中体西用、_________、共和革命思潮
(2)新文化运动的勃兴:_________、中西文化论战、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新式教育的发端:洋务学堂的创设、留学大潮的涌动、新学制的确立
(4)科技与文化的发展:近代科技的引进、_________、报刊业的繁荣
(5)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的改进、_________、社会习俗的变化
3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1853年爆发的克里木战争中,俄军找不到一张克里木的军用地图,士兵素质极差。军队缺少军需,而奸商贪官却倒卖军用物资。结果伤亡30万人后战败,接受苛刻的《巴黎和约》。
“几只蒸汽船,惊破太平梦”,1853年美国以武力叩关,日本幕府被迫开国。日本的中下级武士中的有志之士萌生了强烈的民族意识,探寻救亡图存之路。
——岳麓版选修Ⅰ
材料二“皇太后不愿将法尽变……则朕之权力实有未足。果使如此,则朕位且不保,何况其他?”
——《光绪大事汇鉴》卷九
此次藩制改革,有如另纸布告。兹仅揭示其纲领,至于实施细节,诸藩当体察朕之旨意,斟酌其宜。务必铲除旧弊,不致有名无实,图示收效显著为要。
——明治天皇
(1)根据材料指出俄国与日本改革的原因有何不同?结果有何相同之处?
(2)结合材料和有关史实思考两国改革相比,日本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36、读图旨要隋结束了魏晋以来分裂割掘的局面。唐继往开来,开放进取,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同时,造就了博大恢弘的盛世王朝。
问题导引观察《唐前期疆域图(669年)》,说说唐朝在669年时的疆域与汉、隋两朝相比,有哪些拓展?
37、运用历史思维解决历史问题是高中生不可或缺的一种历史素养,将历史概念进行要素化分解是全面理解和掌握其内容的重要方法。
示例:西周分封制
(1)背景:(宏观)中国古代生产力的发展,维护统治的需要;(微观)商代的松散的方国联盟已不能适应西周建立后的形势发展。
(2)主要内容:同姓王族是受封主体;诸侯在封地权力很大,并可进一步分封;但必须服从天子命令,履行各种义务。
(3)影响或评价:(积极)适应了生产力发展,巩固了周的统治,开拓了疆域,促进了民族融合、文化的交流;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在秦汉之后作为维护皇权和国家统一的手段依然发挥了重大作用。(消极)到了后期随着诸侯权力膨胀造成了诸侯争霸局面;在秦汉之后的个别时期,分封诸侯也造成了威胁中央集权局面的出现。
(4)重要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井田制是其经济基础;与宗法制、礼乐制互为表里。请仿照示例,从下列历史概念中任选一个进行解释。
启蒙运动、美国1787年宪法、布雷顿森林体系
38、15世纪到17世纪被誉为欧洲大航海时代,哥伦布等航海家发现了许多当时在欧洲不为人知的地区。下图标出的四条航线中属于哥伦布的是
39、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因素。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