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青,取之于蓝 水为之,而寒于水
B.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楔子(xiē) 盗跖(tuó) 鱼凫(fú) 钩连(ɡōu)
B.渚清(zhǔ) 谪居(zhé) 霜鬓(bìn) 马嵬(wéi)
C.商贾(ɡǔ) 六幺(yāo) 幽咽(yè) 宵柝(chè)
D.抚膺(yīnɡ) 锦瑟(sè) 霓裳(shānɡ) 栈道(zhàn)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某知名人士在送给朋友的新作上写道:“惠赠某某,敬请雅正。”
B.在访谈中,这位艺术大师提到了自己的母亲,他动情地说:“家慈经常告诫我和弟弟妹妹们,做人要清清白白。”
C.毕业座谈会上,学生对老师说:“我们都很赏识您的教学,一定会牢记您的教诲。”
D.小张刚到外地工作,有一天接到了父亲的电话,小张对同事说:“先父要我多向工作经验丰富的前辈请教,请多多指教。”
4、下列关于《红楼梦》中“探春”的解说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贾母因贾赦强娶鸳鸯的事当众责怪王夫人,薛姨妈、李纨、凤姐等人皆不作声,只有探春出头为王夫人申辩,让贾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可见探春为人圆滑,只要有机会就想着讨好王夫人。
B. 王熙凤身体亏虚,王夫人命探春和李纨、宝钗理事。适逢赵姨娘的兄弟去世,李纨想依袭人母亲之例给四十两,却被探春驳回,只给了二十两,可见探春不承认赵姨娘为生身之母,为人凉薄。
C. 探春理家之初就发现贾府账目中存在重复支取的现象,如贾环贾兰上家学的银子,姑娘们的脂粉银子等,她蠲免了这些银子,节省了贾府开支,却也得罪了一直理家的王熙凤。
D. 抄检秋爽斋时,邢夫人的心腹王善保家的以为探春恼凤姐,本想作势献好,拉起探春的衣襟,故意一掀。结果探春登时大怒,打了王善保家的一巴掌,却得了凤姐微妙的赞许。
5、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路率尔而对曰 率尔:急遽而不加考虑的样子 吾与点也 与:赞成
B.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撰写 戮力攻秦 戮力:杀戮
C.又欲肆其西封 封:封地 彼节者有间 间:空隙
D.天下之欲疾其君者 疾:使…生病 方千里者九 方:正当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多年以前,中国诗人艾青写过几句诗:蚕在吐丝的时候,没想到会吐出一条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出现,当然是因为有了蚕丝,有了丝绸,有了丝绸制作的华丽衣服,但更重要的是人的希望、人的追求、人的实践。所以丝绸之路是时间的产物,是人实践的产物,也是历史的产物。
1979年,改革开放之初,在北京的舞台上出现了一部影响巨大的舞剧——《丝路花雨》。最初这部舞剧在北京好评如潮,一票难求,后来这部舞剧在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累计演出了1800多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西方观众通过这部舞剧,了解丝绸之路,欣赏中国的艺术,加深对中国的理解。现在看来,这部舞剧所表现的历史故事,依然在当今社会发生着,所塑造的人物依然活在我们周围。如舞剧所塑造的美好艺术形象“反弹琵琶伎乐天”的造型,取自敦煌壁画,体现了当时的艺术创造者丰富的想象力和高妙飘逸的审美观。随着舞剧在国际舞台上不断演出,这个艺术形象也深入来自欧洲、美洲、非洲的很多国家的观众脑海里,成为关于中国、关于丝绸之路的一个标志性记忆。这部作品唤醒了大家对丝绸之路的历史记忆,激活了历史想象,再现了历史上的辉煌。好的艺术作品的力量很大,因为它深入人心,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给人以教育、给人以联想、给人以启迪,所以它产生的作用是超出文化、超出艺术的。
福建省歌舞剧院排演的大型舞剧《丝海梦寻》表现了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表现了当时的泉州这个中国海港城市繁荣、繁华的生活景象,表现了那个时代的航海者的英雄精神和对大海的敬畏与亲近。当参观泉州的历史建筑时,我们能感觉到这个地方确实是一个文化交融之地,而更重要的是,在这些建筑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多种文化的综合。在那个时代里,泉州出现了多种文化的共荣、共存,也出现了各国人民的交流、合作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文化创造。
由此可以说,凡是人类历史上所创造出来的东西,凡是在人类历史上曾经辉煌过、留下了痕迹的东西,文学和艺术都不会忘记,多年以后会重新用艺术的形式再现那段历史。凡是精心创作出来的优秀作品,必定给现代的人以很多的启迪,除了让我们通过这样一种艺术欣赏回顾历史之外,也会让我们借鉴历史经验,面对现实,创造新的更美好的生活。
我们的世界长期存在着各种矛盾,但是好的艺术作品向我们昭示,善的、真的、光明的会战胜恶的、假的、黑暗的。通过艺术的创造和艺术的欣赏,我们的思维不应再局限于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而应扩展到整个人类的历史和未来。
丝绸之路,是政治合作之路,也是经济贸易之路,更是文化交流、艺术融汇之路。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的文化,留下了诸如敦煌莫高窟这样伟大的文化遗产,也为我们的文艺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我们现在面对新的丝绸之路,在新的丝绸之路上已经发生了很多新的故事,作为一个艺术创作者不应该仅仅观照历史、回忆历史,更应该把眼光放到现在,甚至要放到未来。我们要了解新的丝绸之路上发生的新的故事,发现新的文化的雏形。
在以往的关于丝绸之路的艺术作品里,我们看到的是沙漠、骆驼、大帆船、滔天巨浪、敦煌壁画等,而在未来的关于“一带一路”的艺术创作当中出现的很可能是高铁、飞机、巨大的货轮,以及更加丰富多彩的现代化的生活。时代发展了,生活变化了,有关艺术表现的内容也必将随之发生变化。
丝绸之路不仅仅是政治之路,也不仅仅是贸易之路,而是人类的文化的共融之路,是人的情感的理解沟通之路,是人类新的文明的创造之路。所以,丝绸之路是人的道路!
(摘编自莫言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五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讨会”上的发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观众要了解丝绸之路,欣赏中国的艺术,就要观看舞剧《丝路花雨》。
B.《丝海梦寻》表现了泉州的繁华,让人感觉到泉州确实是一个文化交融之地。
C.既深入人心给人以美的感受,又给人以教育、启迪的艺术作品产生的作用是超出艺术的。
D.虽然世界存在着各种矛盾,但是善的、真的、光明的总会战胜恶的、假的、黑暗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对比物与人的活动,得出丝绸之路既是时间和实践的产物,也是历史的产物的结论。
B.文章以两部舞剧为例,论证了文学和艺术会再现曾经辉煌的历史,并给人以启迪。
C.文章以关于“一带一路”的艺术创作为例,论证了艺术表现的内容应随时代而变化
D.文章从历史谈到未来,将真实的丝绸之路与艺术的丝绸之路联系起来,逐层递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反弹琵琶伎乐天”的造型取自敦煌壁画,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B.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要求艺术表现的内容与时俱进,既要观照历史,又要放眼未来。
C.古、新丝绸之路都是文化交流、艺术融汇之路,可见中国人民的创造力是无穷的。
D.正如敦煌莫高窟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新丝绸之路势必也会带来新的创作素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强调,当政者要在百姓基本物质生活得到保障后,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式来教化百姓。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流逝掉,未曾给当朝的人留下什么教训和反思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阿房宫赋》中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注释)1、奇树:犹“嘉木”,美好的树木。2、发华滋:花开得正繁盛。滋,当“繁”解释。
【1】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两句写庭中奇树,叶绿花发,让人联想到时节的更替,别离的痛苦;同时奇树的欣欣向荣也与孤居无依的守望者的凄凉孤独形成对照。
B. 三、四句是说女主人公在不经意间受到了绿叶繁花的逗引,不禁吃惊日子过得飞快,于是想到折花送给远游的丈夫。
C. 五六句写“奇树”的花朵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芬芳,无奈“路远莫致之”,相隔的路途太遥远,根本不可能送到丈夫的手中。
D. 在五、六句的基础之上,七、八句转入了对失望心态的描写,“此物何足贵”一语中有对所思念的人离家太久的自我安慰。
【2】分析本诗写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孟子见梁惠王(节选)
材料一: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弟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日:‘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材料二: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问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B.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C.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D.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帝王对自己的谦称。
B.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始作俑者,指第一个用俑封杀活人的人,后泛指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C.地方,古代地理观念,谓地呈方形。这里是古今异义词,意思是土地方圆。
D.孝弟,孝,指还报父母的爱;弟,同“悌”,指敬爱兄长。谈孝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都是相对的,并不只是单方面的顺从、尊敬。
【3】下列对这两篇文章的分析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篇文章均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说理形象生动,说服力强,充分体现了孟子的论辩艺术和语言特色。
B.两篇文章均以谈话为主体,通过孟子与魏国两位国君的谈话,表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仁政爱民,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人民归顺,就能天下无敌。
C.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首先批评了梁惠王只图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不为战死者报仇雪恨,然后讲到行仁政能使国富民强、天下无敌。
D.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孟子一开始对梁襄王的印象并不好,说他没有国君的样子,但孟子仍耐着性子向他讲仁政爱民的思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2)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日前,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对全国31个省份273个村庄3829家农户家庭进行调查和研究发现,农村人情消费支出近年来剧增,多数农户的单次人情支出金额在300元以上,年平均人情支出为5297.47元。农村地区铺张浪费、炫耀攀比等人情消费现象屡见不鮮,农民仍面临着种类繁多的人情消费,陷入“人情怪圈”。一位片民感慨地说:“现在人情消费特别高,要是一年没挣到什么钱,都不敢回老家。”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春节是亲人团聚、共享天伦的日子。然而,不少人不敢回家过年,原因不全是没时间、购票难等等,而是农村名目繁多的人情消费让他们心里发怵。
你对此有怎样的认识和看法呢?要求:自拟题目,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并至少写出3条理由来论证你的论点,内容力求深刻,200字左右。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