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爱情三部曲》(《家》《春》《秋》)和《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的作者是同一个人。
B.插叙是暂时中断原叙述线索而插入相关的另一人或事的叙述,其作用是为了渲染气氛,并把事情交代的更清楚。
C.《我的早年生活》《我的“长生果”》以作者学习和读书的经历表现成长中的体验。
D.“英国戏剧之父”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是《哈姆雷特》、《奥赛罗》、《威尼斯商人》和《麦克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谨(认真从事)庠序之教 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考察) ③金(黄金)就砺则利 ④声非加疾(声音宏大)也 ⑤于其身(自己)也,则耻师焉 ⑥皆通(通晓)习之 ⑦蒙(继承)故业,因遗策 ⑧追亡逐北(向北)
A.②③⑥⑧ B.②③⑤⑦ C.①④⑥⑧ D.①④⑤⑦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居山东时” “山东”是指太行山以东。
B.“亚父南向坐” 在古代宴席的四个座位中,以南向为最尊。
C.“丙寅三月之望”中,“望”指农历每月的十五日,跟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的“既望”语义相同。
D.“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 中,“谥”指谥号,褒贬死去的帝王或高官等的称号。
4、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类型相同的是( )
A.如会同,端章甫 足之所履
B.风乎舞雩 善刀而藏之
C.越国以鄙远 项伯杀人,臣活之
D.吾得兄事之 曾皙后
5、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良庖岁更刀,割也
A.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C.足之所履 D.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永恒的文赤壁
曹矞
熟悉文史的人皆知,赤壁有文赤壁、武赤壁之别。武赤壁,自然指的是史上曾发生赤壁之战的武昌赤壁;文赤壁,指的是北宋大文豪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误把黄州赤壁当作赤壁之战古战场,曾于1082年秋冬先后两次游览,写下不朽的诗赋名篇“一词二赋”的地方。
文赤壁自古素有“风景如画”之美誉。至于为何称之为赤壁,说法不一。或许因其山崖陡峭,壁如刀削,犹如城壁一般,且呈赭红色,故称之。或许当年苏轼见当地人把黄州的赤鼻矶叫作“赤鼻”,误把“赤鼻”当“赤壁”,再观其地形酷似,就不曾深究,误认为它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于是,他排遣愁绪,赤壁怀古,寄情于山水之间,撰妙文于笔端,方有了后人击节赞叹不已的千古绝唱。这真是黄州百姓之荣光,实在是个美丽的错误!
如今,慕名而来游览文赤壁的观光客,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驱车到武汉,向东走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就到了湖北黄州的文赤壁。一下车,就可远远望见儒雅文豪苏东坡,那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为他铸造这么一尊高大石雕,是应该的,苏东坡理所应当是这里的主角。大家纷纷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彪炳千古的大文豪,高兴地和苏东坡合影存照。
我凝视苏东坡良久,他英俊洒脱,气宇轩昂,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无不溢出文人雅士的睿智和大度,仿佛他正在拂袖挪步,缓缓走来。正欲上前与之搭讪时,不禁一愣,哑然失笑。迎面一座山,不高,随同众游人拾级而上。居高临下,山壁下面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在宋代,长江就在这座山脚下拍壁奔流的啊,几百年后已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已盖满了密密麻麻的房子。遥想当年,苏轼就在此地与友人一起两度泛舟游玩,怡情山水,饮酒作乐,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试想,他第一次秋游之后,写下《赤壁赋》;仅仅三个月后的冬天,重游赤壁再写《赤壁赋》时,就曾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何况他去世九百多年后的今天呢?早已星转斗移,时过境迁,江山易改矣。而今虽依然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去,古时东坡赤壁以及泛舟游览情景,唯有梦里再现了。黄州之于苏轼,简直太重要了。黄州是苏轼做官时间最长的地方,有四年零两个月之久。他大体上做了四件事:躬耕东坡、放浪山水、修身养性、激情创作。黄州优美的山水风景,他自身特殊的人生经历和境遇,给了他无穷的创作源泉。谪居黄州期间,苏轼以挥洒自如的笔力,创造了具有开拓意义的新的生活和新的艺术形象,冲破了艺术樊篱,开拓了诗词歌赋反映现实生活的新路子。他一生中最有影响的作品多出自黄州,他艺术上的顶峰是在黄州。据悉,在数量上,在黄州写了753篇作品,其中诗歌214首,词79首,散文457篇,赋3篇。在质量上,文学上的代表作有“一词二赋”,书法上的代表作是《寒食帖》。平均每两天一篇,每周3.3篇。乃至饮食上的东坡肉、东坡饼、东坡羹等名菜也都是他在黄州时发明的。这些都是黄州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啊。
哦,对了,包括苏轼的号“东坡居士”,也是他躬耕于黄州东坡之时取的。东坡是营地,长期无人耕种,是瓦砾之场,不适合耕种。又因当年大旱,从未躬耕的苏轼饱尝了开荒种地的艰辛,但是他仍然很乐观,很豁达。一个月夜,苏轼拄着拐杖,走在东坡的田间小路上,诗兴大发,写下著名的小诗《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写道:“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反而为他营造了创作名篇佳作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这真是逆境出成果,逆境造就人才的典范。苏轼个人之不幸,命运的阴差阳错,反而成就了黄州赤壁之大幸,更是中国文学之大幸!苏轼遭遇贬谪,遇厄运而不悲观消沉,失意而不失志,胸襟开阔大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怎不让人敬佩万分?他文如其人,直抒心灵,率直本真,赤壁怀古之赋、之词,皆于悲愤之中更见其旷达情怀。
永远的苏东坡,永恒的文赤壁。《苏东坡传》的作者林语堂曾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作为后人的我们,崇敬仰慕苏东坡如此。我们这些后人的后人,自然还会如我们一般敬仰于他,甚或有过之而无不及。苏东坡千古流芳,文赤壁亦随之而名垂千古。
(摘自《中国散文家》,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苏轼把黄州的赤鼻矶称作赤壁,是因为苏轼见当地人把赤鼻矶叫作赤鼻,再看它的地形酷似城壁,于是将错就错,把赤鼻矶当成赤壁之战的古战场。
B.文章叙议结合,先叙后议,既叙述了作者游览文赤壁的经过,叙写了苏轼被贬黄州的生活场景,时空转换自然,使得文章事,理,情融为一体。
C.作者说苏轼误把黄州赤壁当武昌赤壁是个美丽的错误,是因为苏轼为此写下不朽的诗赋,并使本来默默无闻的黄州赤壁成了游览胜地。
D.余秋雨认为苏轼个人之不幸成就了黄州赤壁和中国文学之大幸,使黄州名扬天下,并写下了许多在苏轼一生中最有影响且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极重的作品。
【2】文章用了不少笔墨写苏轼的雕像,有什么作用?
【3】余秋雨说:“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结合文本,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贺《雁门太守行》中以“_______,______”两句,引用典故,来写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2)在《赤壁赋》苏轼饮酒甚酣,借用“美人”抒发自己对朝廷政事依然关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离骚》中表明即使没有人了解自己也无所谓,只要自己内心高洁就可以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
(4)《兰亭集序》中能让作者纵展眼力,开畅胸怀,极尽视听之乐趣,获得无穷快乐的先决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歌行》中,曹操引用《诗经》中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子,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
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捣练子令
李煜
云鬓乱,晚妆残,带恨眉儿远岫攒。斜托香腮春笋嫩,为谁和泪倚阑干?
【1】词中前三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2】请赏析这首词结句的表达效果。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①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②,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注:①檥(yǐ倚):整船靠岸。②面之:跟项王面对面。吕马童原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回过头来看见他,二人才正面相对。
【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项王军壁垓下 壁:壁垒
B. 田父绐曰:“左。” 绐:欺骗
C.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遭受
D.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购:悬赏
【2】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古时座次尊卑有别,《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B. 古代地名有很多习惯称呼或叫法,比如李清照诗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中的“江东”指长江以东地区;而《赤壁之战》:“江表英雄,咸归附之。”中的“江表”指长江以南地区。
C. 《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作者为司马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分为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10篇,50余万字,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 “名字”古今的理解不同。古代,名是婴儿出生几个月后一般由父亲命名;而字,则是成年后举行冠礼时取的。名和字是有关联的:如诸葛亮字孔明,杜甫字子美,名与字为同义词,互作解释;司马迁字子长,韩愈字退之,名与字则为反义词,从反面作解。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四面唱起楚歌,同时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的悲剧。
B. 项羽之所以乌江拒渡,是因为觉得没有脸面见江东父老。
C. 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垓下之围和乌江拒渡,都表现了项羽在末路中的英雄本色。
D. 垓下之围渲染悲剧气氛,乌江自刎精雕细刻神态,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2)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10、材料:
对于英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史铁生认为:“我们都在时光的罅隙里苟延残喘,可是我们都还有一个平凡生活中的英雄梦想。”芥川龙之介认为:“英雄之器窃以为,知天命,英雄者,乃敢与天斗之人也;犹与天斗,方为英雄。”北岛认为:“我并不是英雄,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郁达夫认为:“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无可救药的。”郭台铭认为:“真正的英雄,早就战死在沙场上,而不是跑回来拿奖牌的人。”
当今时代呼唤英雄,需要英雄,依然存在英雄。结合你对英雄的理解,以“英雄”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②文中不得出现考生、同学、教师等的真实姓名和班级名称等信息;③不得少于6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