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年河北保定高二下册期末语文试卷带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文学常识的搭配,错误的一项是(  

    A.《陈情表》-李密-晋朝

    B.《张衡传》-范晔-南朝

    C.《窦娥冤》-关汉卿-明朝

    D.《包身工》-夏衍-现代

  •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木欣欣向荣   连词,并且

    农人告余春及   介词,把

    六月息者也   介词,凭借

    御六气之辩,游无穷者   连词,来

    B.

    吾尝终日思矣 连词,表修饰

    则知明行无过矣 连词,表递进

    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连词,表转折

    蟹六跪二螯 连词,表并列

    C.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物也 介词,表被动

    贫者语富者曰 介词,对,向

    冰,水为之,而寒水 介词,比

    是鸟也,海云则将徙南冥 介词,在

    D.

    二虫又何知 代词,此

    奚以九万里而南为 代词,它

    悦亲戚情话 助词,的

    感吾生行休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 3、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金圣叹,中国颇负 的文学批评家,才气纵横,性情狂傲。他选录初唐到五代的七言律诗近六百首进行细致点评,揣摩唐人七言律诗的谋篇布局、起承转合的模式,或 ,或借题发挥。《清代七百名人传:金人瑞传》说他:“纵横批评,明快如火, ,一时见者叹为灵鬼转世。”

    A. 胜名   醍醐灌顶   笔走龙蛇

    B. 胜名   鞭辟入里   笔走龙蛇

    C. 盛名   鞭辟入里   妙笔生花

    D. 盛名   醍醐灌顶   妙笔生花

  • 4、下列选项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距关,毋内诸侯   皆为龙虎,成五采

    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张良出,要项伯

    C.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令将军与臣有郤

    D.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沛公奉卮酒为寿

  •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欲流之远   信效其忠

    B.斯亦伐根求木茂   欲出力助上抗之

    C.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度   则智者尽

    D.根不固求木之长   议法度修之于朝廷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

    帕男

    《菜根谭》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浅显地说敬就是敬重,畏就是恐惧和害怕。有谁敢说来井冈山是为了旅游的,至少我不敢。

    在我的意念里,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到井冈山一游。此次学习,可谓是“命”,我当然不信命,可冥冥之中却在暗示自己。

    但“井冈山”三个字一直萦绕在了我的心里,30年挥之不去。

    首先读的是袁鹰的《井冈山的翠竹》,开篇第一句至今仍记得:“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接着又有这样的一段描写:“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家乡云南楚雄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对竹子的交情可谓深远,甚至可以说惺惺相惜,和生活的旅伴一样。

    但井冈山的竹子不再是竹子,是铁骨铮铮的伟大战士,是屹立不倒的一种精神。

    亦如袁鹰所写:“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到井冈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竹子。

    漫山遍野且密密匝匝,一眼望不到尽头。

    其形高挺,接天摩日,叶叶交叠,尾尾相衔,连阳光都难泼进来一点,小涧清流,雾气氤氲,这气场,突然令我肃然起敬。在竹林中穿行,我居然未敢触碰一棵竹子,脑海里老装着袁鹰的那段文字:“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

    我不忍更不敢触碰他们,不忍的是怕这些竹子就是当年红军战士的化身,就该让他们静静地站在那里,不染尘埃;不敢是怕惊扰了他们早已安静的灵魂。

    竹子是“节”与“洁”的象征。

    谁不知道竹子亭亭玉立,婆娑有致,不畏霜雪,四季常绿,而且“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这种君子之风,不正是我们景仰的。故而郑板桥大为赞赏:“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此刻,我还想起了宋人苏轼的诗:“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可见竹子的高洁备受文人青睐。

    在参观完小井红军医院,我们来到了离医院不远的烈士墓凭吊。就在绕纪念碑行告别礼时,我看到路旁的树林里有一块伏卧在地的小石碑,上刻有“魂归井冈——老红军战士曾志”以及生卒年,不了解曾志的人定以为这与小井烈士墓相邻,和巍巍青山作伴的树葬墓是乡下过世的某位老人。

    实际上她也真的把自己当成井冈山普普通通的老战士,这与乡下普通的老人何异?可曾志毕竟是大名鼎鼎名副其实的中国革命老人。

    据说有“潇湘美女”之称的曾志,1911年4月4日生于湖南省宜章县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1923年考入衡阳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1926年8月考入湖南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4月上井冈山,任红四军后方总医院党总支书记,红四军组织科干事,红四军前委工农运动委员会民运股股长、妇女组组长。她参加过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建国后,任广州市委书记、中组部副部长等职。

    曾志是从枪林弹雨、炮火硝烟、敌特追捕、白色恐怖中走过来的人,不可不谓是九死一生,她的意志却坚如磐石。

    在培训班互动课时,我又听了曾志在井冈山的孙子石金龙讲他奶奶曾志和全家人的事情,更让我高山仰止。原来我所不知道的,在1928年年底,曾志产下了一名男婴,但迫于战争形势,她不得不将刚出生不久的孩子托给了当时留守井冈山王佐部队一个叫石礼保的副连长代为抚养,这名男婴也就是石金龙的父亲石来发。丢下孩子,曾志就随着部队,告别了井冈山。

    新中国成立后,曾志多次托人到井冈山寻找孩子。直到1952年,身居广州市委书记的曾志才终于得以母子相见。别以为儿子找到当市委书记的母亲,就再也不用当农民了。可是曾志把石来发留在身边住了一段时间后,就让他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

    我在房间里,面对毛主席“重上井冈山”的匾牌,尝试朗读袁鹰《井冈山的翠竹》中的一小段:“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还有深埋地下的竹根。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顿时,我的心里豁然明亮,此次来井冈山,不是宿命,而是必须。

    记得哲学家萨特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个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个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

    来井冈山,除了敬畏你还敢生什么奢想?

    【1】下列对作品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引述《菜根谭》中的句子,既引出“敬畏”一词,起到点题的作用,又明确了“敬畏”的含意,为下文做铺垫。

    B.文章写井冈山的竹子,既摹其形,又现其神,从两个方面表现井冈山的竹子带给作者的心灵震撼。

    C.“和巍巍青山作伴的树葬墓是乡下过世的某位老人”,此句用拟人的手法,写革命老人曾志魂归故里。

    D.文章以“我的行踪”为线索,具体叙述了“我”在井冈山学习的经历,抒写了“我”对井冈山独到的感受,形散而神不散。

    【2】文章由井冈山的竹子转向对“曾志”的描述,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述。

    【3】“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作者以此为题有何意蕴?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说明宋荣子能够看成淡世间荣辱,不受外界影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阿房宫依山势而设计、结构精巧的特点。

    (3)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述说自己长年谪居荒僻之地的经历。

  • 8、(1)李白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就人与宇宙的关系发出了“_____,为欢几何”的慨叹。

    (2)柳宗元写作《种树郭橐驼传》的出发点是“________。”

    (3)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

    (4)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得出“______,岂独伶人也哉?”的历史结论。

    (5)韩愈在《祭十二郎文》中说自己未老先衰 “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_____,而齿牙动摇。”

    (6)《子路、曾皙、冉由、公西华侍坐》中表现出孔子民主平等的句子是“______?亦各言其志也!”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姜夔《扬州慢》中用“红药”(芍药)来寄托“黍离之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表面上看是叙写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描写女子盛装观灯情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以比喻的方式描写自己身世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然而诗人对自己的生死并不顾惜,因为他的人生追求是“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先以“______________”来慨叹人生的短暂,接着又以“______________”对奔流不息的长江表达了羡慕之情。

    (3)庄子《逍遥游》中写去近郊的人,可以只带当天吃的三餐粮食,回来时“______________”;而到千里外的人,则需要“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一词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一风荷举”以极为细腻的笔触,形象地描绘出一幅清丽喜人的雨后荷花图。

    (2)杜牧《阿房宫赋》中,警示后人以史为鉴,不要重蹈秦国覆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建筑物上钉头密密闪耀的细节,揭示了秦人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

  •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虞美人》中,春花秋月之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是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而“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是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2)在《登高》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寓情于景,不仅描写了落叶飘落,长江汹涌之状,也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3)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自己因被贬而与琵琶女有着相同的命运。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

    苏轼

    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

    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

    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遭贬赴惠州途中路经惶恐滩时所作。据《万安县志》载“赣州二百里至岑县,又一百里至万安,其间有滩十八……滩水湍急,惟黄公为最甚。”南方人读“黄公”如“惶恐”,因被称作惶恐滩。②喜欢:地名,在大散关上。这里代指故乡山水。③石鳞:水在石上流,其波如鱼鳞。④典出《论语》,孔子曾问路于隐士长沮、桀溺,二人因不同意孔子的救世主张,故意不做正面回答,只说:“你是知道渡口的,何必问我们呢?”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七千里”极力渲染被贬之遥,“二毛”指头发黑白相杂的老人,说明诗人已至暮年。“一叶身”形象地表现诗人飘零的现状。

    B. 首联集工巧的对仗、生动的夸张、形象的双关、强烈的对比多种修辞于一体,并巧用数字,写出了诗人此时的处境。

    C. 把“黄公滩”叫做“惶恐滩”,虽是口音之误,却能涉及身世国事,颇有意趣,所以为后人认可并应用。如文天祥诗中就有“惶恐滩头说惶恐”。

    D. 尾联中“便合”意即“正应当”,“知津”反用孔子的典故,表现了诗人面对人生劫难时,顽强的意志和达观的态度。

    2诗人在这首诗中寄寓的情感复杂多变,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绍,字世庆,昌黎人。绍少好学,通涉经史,颇有文才,阴阳术数,多所贯涉。初为校书郎,稍迁给事中,自长兼羽林监,为门下录事。朝廷大事,好言得失,遂为世知。曾著《释典论》,虽不具美,时有可存。与常景等共修律令。绍兄世元早卒,世元善弹筝,绍后闻筝声便涕泗呜咽,舍之而去,世以此尚之。延昌中,绍表曰:“臣闻律令相须,不可偏用,今律班令止,于事甚滞。若令不班, 是无典法,臣下执事,何依而行?臣修律非无勤止置下之旦臣乃无名是谓农夫尽力他食其秋功名之 所实怀于悒”绍性抗直,每上封事,常至恳切,不惮犯忤。但天性疏脱,言乍高下,时人轻之,不见采纳。出除济阴太守。还,历司徒功曹参军,步兵、长水校尉。正光初,兼中书侍郎,使高丽。还为镇远将军、右军将军。久之,为徐兖和籴使。除骁骑将军,使吐谷浑。还为太府少卿。曾因朝见,灵太后谓曰:“卿年稍老矣。”绍曰:“臣年虽老,臣卿乃少。”太后笑之。绍曾与百僚赴朝,东掖未开,守门候旦。绍于众中引吏部郎中辛雄于众外,窃谓之曰:“此中诸人,寻当死尽,唯吾与卿犹享富贵。”雄甚骇愕,不测所以。未几,有河阴之难,绍善推禄命,事验甚多,知者异之。建义初,除卫尉少卿,将军如故。转金紫光禄大夫。永安中,拜太府卿。永熙二年卒,时年六十九。都督冀瀛沧三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尚书左仆射、冀州刺史,谥曰宣。

    (选自《魏书·列传六十六》)

    【1】下列对文章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修律/非无勤止署/下之日/臣乃无名/是谓农夫尽力/他食其秋/功名之所实/怀于悒

    B.臣修律/非无勤止/署下之日/臣乃无名/是谓农夫尽力/他食其秋/功名之所实/怀于悒

    C.臣修律/非无勤止/署下之日/臣乃无名/是谓农夫尽力/他食其秋/功名之所/实怀于悒

    D.臣修律/非无勤止署/下之日/臣乃无名/是谓农夫尽力/他食其秋/功名之所/实怀于悒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史,我国传统图书一般分为经史子集四部。经部指各种历史书,史部指儒家经典。

    B.羽林,汉代禁卫军,汉武帝时创设,为皇帝之护卫,主要负责护送保卫。

    C.高丽,朝鲜半岛历史上的王朝,即王氏高丽。我国习惯上多沿用来指称朝鲜。

    D.赠,是朝廷对功臣的先祖或功臣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对活着的官员则用“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绍博学多才,好议朝政。他年少好学,通读经史,广泛涉猎阴阳术数;成年后对朝廷大事,喜欢谈论得失,遂被世人所知。

    B.孙绍心系国家,主张修律。他指出律令必须相配套;如不配套,那么办起事来会十分不便;主管其事的大臣也将会缺少依据。

    C.孙绍刚强正直,屡次进谏。他不惮触犯忤逆皇帝,每次上书论事时常言辞恳切。当时的人都很轻视他,他的意见也不被采纳。

    D.孙绍善于推算,料事如神。在与百官赴朝时,他曾把辛雄排除在众人之外,对大家说出自己的预言,后果然应验了他的预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绍兄世元早卒,世元善弹筝,绍后闲筝声便涕泗鸣咽,舍之而去,世以此尚之。

    (2)“此中诸人,寻当死尽,唯吾与卿犹享富贵。”雄甚骇愕,不测所以。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信息化与智能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人们可以更方便地获取各种知识,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普及也带来了碎片化知识的泛滥,使人们沉溺于被动接受的思维惯性,而这似乎正在侵蚀着人们真正的精神家园。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