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强者必说于言 B.乐为之识其详
C.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D.登崇畯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B.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C.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 D.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3、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温故而知新 故:原来的
B.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旧交情
C.大人故嫌迟 故:仍旧
D.故遣将守关 故:因此
4、下列诗句中吟咏的季节与其他三句不一致的一项是( )
A.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B.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C.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D.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5、下列有关《红楼梦》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宝玉所佩戴的玉上写着“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湘云说这八字与宝钗的项圈上的八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正好配成一对。
B.贾母叫贾政、宝玉等人来猜灯谜,宝玉见贾政在此不敢长谈阔论,只唯唯而已。宝钗原不妄言轻动,便此时亦是泰然自若。黛玉本性娇懒,不肯多话。
C.中秋佳节,甄士隐闻贾雨村欲进京求取功名,但行囊路费一概无措,便封五十两白银,并两套冬衣。士隐本想写两封荐书并于黄道之期送他上京,但雨村当夜便上京了。
D.贾宝玉在沁芳闸边桃树下读《会真记》,见桃花落得满地,便将它们兜到了池边,抖在池内,正巧遇到黛玉。黛玉将宝玉带到花冢,这是本书第一次提及黛玉的花冢。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公众史学是着重探讨如何以公众为本位、以应用为前提来开展历史研究与传播的史学新分支。与传统史学相比,公众史学的最大特点就是与实践紧密结合,能够更好实现史学为公众服务的目的。
公众史学发展的动力日益强劲。与美国“公共史学”的初始发展动力来自高校及职业史学家不同的是,我国民间形式多样且愈发活跃的史学实践,催生了公众史学。具体而言,我国公众史学的兴起主要缘于三方面因素。一是公众对历史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人们对历史的关注度、探求欲、表达欲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同时,作为市场主体的各种历史文化媒介平台不断创新历史知识生产和传播,进一步激发了公众对历史的兴趣。这为公众史学兴起奠定了社会基础。二是历史知识生产和传播模式由于技术发展发生了深刻变革。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公众参与历史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技术条件。网络平台的无限扩张、信息对流互动等特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仅由史学界主导的历史知识生产和传播模式。这为公众史学的建立奠定了技术基础。三是传统史学适应社会转型自觉进行革新。一个时期以来,历史研究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较大距离,公众对于缺乏吸引力的史学成果的远离,导致史学的社会功能和学科价值受到质疑。面对这种状况,史学界一些学者开始了发挥史学社会功能的自觉革新,更加关注公众的需求,增强史学对现实的解释力、对公众的吸引力。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逐渐开拓出一条关注现实、走向公众、服务公众的史学发展之路。这为公众史学的发展奠定了学科基础。
公众史学发展还面临不少挑战。近年来,以公众作为参与主体的家族史、口述史学、影像史学等史学形态的繁荣大大促进了历史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大众化、历史文化产品的多样化、历史文本的通俗化,并在新媒体条件下形成了“人人都可写史”的态势。但“人人都可写史”并不等于“人人都能写史”。实践证明,一个人只有经过长期训练,才能对史料进行甄别、分析、比较和运用,以探求历史真相。当下,一些参与历史书写的人缺乏相应的能力,导致历史知识生产与传播的混乱与无序,这是公众史学发展面临的现实难题。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历史知识从来都与价值观念紧密相连。因此,书写历史要有正确的历史观。如何保证公众史学正确解释历史现象、客观评价历史人物、深入揭示历史本质,是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专业历史研究者参与到史学大众化中来,帮助公众提升历史理性和史学修养。但从实际情况看,大部分专业历史研究者将获得学术共同体的内部认同作为学术研究的核心追求,对于史学大众化缺乏热情。
(摘编自人民网《推动我国公众史学健康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公众史学重新建构了史学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增强了史学对公众的服务。
B. 美国公众史学原初发展动力来自专业人员,而我国公众史学发展动力缘于民间史学实践。
C. 史学的社会功能和学科价值遭到人们的怀疑,使得公众远离史学的研究成果。
D. “人人都可写史”,但又不是“人人都能写史”,是公众史学发展面临的现实难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依次介绍了公众史学的含义和特点、公众史学兴起的缘由以及所面临的挑战。
B. 第二段通过与美国公众史学的对比,介绍了我国公众史学的兴起原因,并从社会基础、技术基础、学科基础三个方面具体说明。
C. 作者认为民众为参与主体的史学形态的繁荣形成了史学新态势,这使公众史学面临新的挑战。
D. 第三段先介绍公众史学面临的挑战,再提出其面临的现实难题和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这三者是并列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网络平台的无限扩张、信息对流互动等特性,使得历史知识生产与传播模式被单一主体主导的状况发生了变化。
B. 随着社会转型,史学将更加关注现实,其社会功能将更加突出地发挥出来,公众史学必将替代传统史学。
C. 公众史学要更好地为公众服务,生产和传播历史知识则应具备正确的历史观,这是非常重要的。
D. 公众史学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少,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专业历史研究者改变认识,参与到史学大众化中来。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陶潜《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用一个反问句,写出了世人的一切与“我”都不相同,而“我”又为何要驾车出去的反思。
(2)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种树的经验时说,为了保持树木的天性,种树人要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比喻十分恰当,对育人也颇有启发意义。
(3)从苏轼的《石钟山记》中我们可以得到—个启示:治学做事要有严谨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荀子《劝学》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②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用夸张手法极言山峰之高,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而“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则写出了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的场景。
③苏轼的《赤壁赋》中写在皎洁的月光的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填写下列名句
(1)《阿房宫赋》杜牧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菩萨蛮》中成功运用反衬手法表现人物寂寞空虚和孤独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3)《李凭箜篌引》中描写音乐震撼力惊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桃花源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世外桃源中老人和孩童快乐自足的精神状态。
(2)杜甫在《登高》中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又暗含时光易逝之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的《赤壁赋》中,从侧面写出萧声的魅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用比喻的手法描写鲲鹏展翅奋飞时的情形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用廉颇的典故,表明自己显然年老却还是壮志犹存,希望能够为国立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在《蜀道难》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提醒统治者要任用自己的亲信将领来把守剑门关。
(4)在《阿房宫赋》中,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写了走廊像腰、屋檐像鸟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陋室铭》中,写居室环境清新幽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三峡》中,用比较的方法表现夏水迅疾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卫风·深》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醉翁亭记》中欧阳修“醉翁”之号的由来是因为自己“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来描写琵琶女当年在京城演奏后大家争相打赏的情景。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①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凤乱飐②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③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④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①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柳宗元初任柳州刺史时。柳宗元与漳州刺史韩泰、汀州刺史韩晔、封州剌史陈谏、连州剌史刘禹锡,因同属革新派而遭保守势力打击。②飐:吹动。③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蓬。屈原在《离骚》中以薜荔和芙蓉制衣,来表明自己人格品行的美好。④文身:身上刺花纹。古时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习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作者登楼眺远的所见所思,交代了高楼所处的位置及登楼后的心绪,“愁”字也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颈联以岭树重叠、江流曲折来说明远望之难,抒发忧愁之情;用曲折的江流比喻诗人百结的愁肠,自然贴切。
C.首联作者触景生情,生发愁思;中间两联写景角度上有近与远、动与静的不同,尾联进一步点明愁思的原因。
D.尾联作者直接表明与友人一起被贬边远之地的失意,以及感慨因滞留他乡、音讯不通而产生的思乡怀亲之情。
【2】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本诗的颔联“言在此而意不在此”,请据此简要赏析本联。
14、正字音
①踦(________) ②砉然(________) ③騞然(________) ④中音(________)
⑤大郤(________) ⑥大窾(________) ⑦肯綮(________) ⑧大軱(________)
⑨硎(________) ⑩怵然(________) ⑪謋然(________)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举国“战疫”期间,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人和事,鞠躬尽瘁的领导干部,殚精竭虑的医护人员,慷慨解囊的爱心人士,恪尽职守的防控员……中华民族众志成城、坚强不屈的精神再度照亮史册,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人和事:
有的药店、超市哄抬物价被处罚,有人出售假N95口罩被打击;
有人不听号令,甚至和防控疫情的工作人员发生冲突以致受到法律制载;
雷人宣传标语出现,如“西安没火神山,不听话胡乱跑,送你去凤栖山”;
学校延迟开学,从幼儿园到高校立马网上直播上课,教育厅只好叫停幼儿园,限制中小学直播课程时间。
有人感染后隐瞒实情,致使多人感染,更多人被隔离……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