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年河南鹤壁高二下册期末语文试卷含解析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子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A.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既自以心为形役 D.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

  •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园将芜不归  胡:何,为什么

    B.知来者之可追   追:追赶

    C.壶觞以自酌   引:举起

    D.万物之得时   善:羡慕

  • 3、下面有关宋词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填词”或“依声”。词又称曲子词、近体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等。

    B.词有词牌,即曲调。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两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

    C.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它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

    D.宋词词风基本分为婉约和豪放两大类:婉约词风的代表人物有李清照、秦观等;豪放词风的代表人物有辛弃疾、苏轼、柳永等。

  •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B.思厥先祖父

    C.既然已,勿动勿虑 D.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则刘病笃   内外多置小门墙

    B.臣具以表   德一君

    C.猥以微贱   余佩之陆离

    D.是以区区不能废   借书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直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时间上说,是在明朝之前的。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学,作为主流思想的补充,与儒学一起“相辅相成”“一阴一阳”,使得社会主流思想具有强大活力。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文化的源头,无论是周公、老子、孔子,还是后来的诸子百家,都对人生保持清醒、冷静的理性态度,保持着孔子学说理性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在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高蹈的士大夫精神。最显著的表现在于:人们崇尚天地人伦之间的道德,有高远的理想,讲究人格的修炼,反对人生世俗化,鄙视犬儒的人格特征。从春秋时代起,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使命,以追求道德、 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比如说孔子,从他的言语来看,更像是倡导一种人生价值观,追求人生的美学意义。又比如说庄子,他的学说,不像是哲学,更像是一种生活美学:道是无情却有情,看似说了很多超脱、冷酷的话,实际上透露出对于生命、本真的眷恋和爱护,要求对整体人生采取审美观照态度,不计功利是非,忘乎物我、主客、人己,以达到安详和宁静,让自我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这就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曾经说:“在艺术上,他们(中国人)追求精美,在生活上,他们追求情理。”这是说到关键了。

    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就是如此,一方面高旷而幽远,另一方面也连着“地气”,是自发的浪漫主义和自发的经典主义的结合。道家是中国人思想的浪漫派,儒家是思想的经典派。当东汉年间佛教传入之后,这种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宗教体系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从而消解了印度佛教中很多寡凉的成分。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其中极端的成分得到了淡化,避免了理论或实践上的过火行为。也因此,一种中国特色的佛教观产生了,佛教在中国更多变身为“生活禅”,变成一种热爱生活创造人生的方式。中国人一方面避免了极端的“出世”之路,另一方面,由于心灵的滋养、美智的开发,使得东汉魏晋,包括后来的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以及唐宋元产生了很多高妙的艺术,“艺术人生”的观念也随之如植物一样藏蕤生长,很多艺术种类都在这个阶段达到了高峰,比如说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等,它们洋溢着一种高蹈的精神追求,境界高远,洁净空旷,如清风明月,如古松苍翠。

    中国的艺术精神到了明清之后,有低矮化的倾向。明清以后,由于社会形态的变化,专制制度进一步严酷;加上统治者出身和教育的局限,以及愚民政策的目的,整体文化和审美呈低俗化的倾向。随着“程朱理学”和科举制度的推行,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被扼制,审美弱化,艺术更趋“侏儒化”“弱智化”。大众普罗的喜好抬头,刚正不阿的风骨软化,崇尚自由、自然、提升的审美精神也在丧失。不过尽管如此,在明清时代的中晚期,那种崇尚自然、物我两忘的高贵精神仍时有抬头,一批有着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艺术作品或有出现。尽管如此,士大夫精神已不是艺术美和生活美的主旋律,它只是一种空谷幽兰的生命绝响。

    (节选自赵焰《美的背后》,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在明朝之前一直占据着社会的主流,道学是这一主流思想的补充,他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B.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佛教传入时,曾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和淡化,更多成了中国特色的“生活禅”。

    C.无论是高蹈的士大夫,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知识分子,他们都有着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D.尽管明清之后的中国艺术精神倾向低矮化,但亲自然、空物我的高贵精神仍偶有抬头也偶尔出现一批拥有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作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对孔子与庄子的学说进行剖析,展现出艺术表现不同但旨归一致的中国士大夫精神。

    B.文章以明朝为时间的界点,分述了中国艺术精神的前后变化,呈现对照式结构,结构谨严。

    C.文章引用英国大哲学家罗素的话,目的是用来证明中国历代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具有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D.文章论证方法灵活多变,修辞效果突显,例证与引证并举,比喻共比拟齐飞,语言鲜活,感染力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艺术人生”观念影响下,许多艺术种类达到高峰,洋溢着高蹈的精神追求,比如诗歌中王维的《山居秋暝》。

    B.孔孟为代表的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文化一直保持着人生的理性态度和精神。

    C.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艺术上,孔子追求精美,庄子追求情理。

    D.清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呈现出艺术审美的低俗化倾向。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定乎内外之分,______。(庄子《逍遥游》)

    (2)驾一叶之扁舟,______。(苏轼《赤壁赋》)

    (3) ______,子无良媒。《诗经·氓》

    (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______,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离骚》)

    (6)大弦嘈嘈如急雨,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7)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8)______,但愿长醉不复醒。(李白《将进酒》)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描绘出秋江的爽朗和澄净,这也正是游人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内心写照。

    (2)《采薇》中对比主人公昔日离开家乡与如今战斗归来的场景,以表现其复杂心情的经典诗句是“昔我往矣,____________。今我来思,____________”。

    (3)《诗经·氓》中女主人公述说自己从早到晚从事家务劳作辛苦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为政》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学和思不可以偏废。

    (2)《论语·为政》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要以端正的态度求学,不可以不懂装懂。

    (3)《孟子·公孙丑》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在于人上下一心、精诚团结。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过秦论》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括了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这一事件。

    (2)马援在《诫兄子严敦书》劝说子侄要向龙伯高学习,因为如果学习龙伯高不成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借汉朝蒋诩的典故,描绘了自家庭院荒芜的景象,表达了作者的清高之意、悲愤之情。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用桑叶凋落比喻女子年华逝去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表现箫声作用和力量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离骚》中,用香草作比喻说明遭贬黜是因为德行高尚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词人把目光投射到江天一色的远景,描写景物动静结合,凸显“画图难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表明军民收复失地决心坚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江城子·记梦》 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青玉案·元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比喻的手法写出元宵之夜焰火乍放后缤纷如落雨的美丽景象。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

    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絡弟妹

    白居易

    时难年饥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1结合全诗,概括诗人面临的苦难。

    2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 综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四年知杭州。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其,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其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和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一项是( )

    A.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B.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C.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D.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又称“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等说法。

    B.台,也叫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是专门弹劾百官的中央机关。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

    C.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这里是说杭州百姓为苏轼立生祠,表达对苏轼的感激之情。

    D.建中靖国,宋徽宗的年号,用来纪年。《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中的“壬戌”用的则是干支纪年法,古代专用来纪年。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苏轼家教良好,学识广博。母亲程氏亲自把书上知识传授给他。等到弱冠,博通经史,喜欢贾谊、陆贽的书。

    B.苏轼一心为民,政绩卓著。数次在杭州任职,苏轼疏通茅山、盐桥二河来通漕运,建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专门积蓄湖水的枢纽。

    C.苏轼恪尽职守,不因循守旧。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时,百姓贫困,差役繁重,衙吏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其利弊所在,修订衙规,从此危害减少了一半。

    D.苏轼虽受小人陷害,却随缘自适。苏轼遭受陷害,被捕入狱,但出狱被贬黄州后,却能与农夫老翁融洽相处,并自号“东坡居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2)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5】苏轼在《赤壁赋》中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的描述,句中的“美人”象征圣主贤臣,美好理想。对苏轼来说,“美人”意味着“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本文有多处记述了苏轼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的实际做法,请简要概括。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新冠疫情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网络上出现了许多相关的谣言,比如“饮用高度酒能抵抗新型冠状病毒”“钟南山院士建议盐水漱口防病毒”“广东省中医院开具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药方”“中部战区空军今天会在武汉上空开始播撒消毒粉液”,不一而足。对于这些谣言,“语文匠”QQ总群内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贵州敏敏:我觉得,只要是谣言就一定要封杀,要追究发布者的责任!

    河北锋哥:但是,人家的初心还是好的呢,还不是为了生命健康……

    重庆明亮:辨别谣言需要专业知识,,不容易分辨呢。

    河南大姐:老人家最爱传播这些,我说了,他们都不听的。

    湖北宇文强:封杀谣言肯定是对的,坚守初心也需要正确的方式。

    对于疫情背景下的网络谣言,你的态度是什么?你的做法又是什么?请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