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于是饮酒乐甚 B.望西都,意踟躇
C.凌万顷之茫然 D.见笑于大方之家
2、下列有关《三国演义》和《家》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街亭离阳平关不远,是汉中咽喉之地。如果街亭有失,诸葛亮只能退回汉中。马谡自告奋勇,前往防守,并立下军令状,率二万五千精兵去守街亭。诸葛亮深知街亭的重要,又派高翔领兵驻扎在离街亭不远的柳城。再派大将魏延屯兵于街亭之后。
B. 司马懿在上方谷受挫,逃回营寨,坚守不出。诸葛亮经过精思熟虑设下一计,让士兵佯作运粮,天天在上方谷往来,故意被司马懿抓去,魏军接连小胜。司马懿终于忍耐不住,大举进攻蜀军。诸葛亮将司马懿诱进上方谷,纵火焚烧。司马懿父子冒死冲出重围,从此坚守不出。
C. 钟会与姜维来到成都,派卫瓘出其不意地收捕了邓艾。邓艾的军马全部归钟会统领。钟会与姜维商议谋反大事,拟诈称魏太后有遗诏,令讨伐司马昭,诸将不服。钟会将诸将困在宫内,并准备将不顺从者全部杀掉。但走漏了消息,卫瓘带兵杀来。钟会被乱箭射死,姜维仰天长叹后,自刎身亡。
D. 在梅死后,琴从梅的死中看到了命运对自己的威胁,她决定无论如何决不做第二个梅。在梅死亡之前,琴的母亲虽然同情琴和觉民,但为了避嫌,她不打算给他们帮忙,甚至不让觉民来看琴;在看到梅身后的情形和钱太太的惨状后,她仍无动于衷,不愿给琴和觉民提供帮助。
E. 《家》的作者巴金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了两代人本质的不同。这种对比的手法是贯彻整部作品的。例如:作者在描写正月初八晚上放烟火和初九晚上看龙灯这两次游乐活动便是一次含意深刻的新老两代人的思想感情的对比和审美观的对比。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宫中尚促织之戏 尚:崇尚,喜好
B.因责常供 责:负责
C.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 爽:差失、不合
D.急逐趁之 趁:追逐
4、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可怜焦土 ②以地事秦 ③韩魏之经营
④日削月割 ⑤而后人哀之 ⑥骊山北构而西折
A.①②/③/④⑥/⑤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5、下列句子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B.以吾一日长乎尔 摄乎大国之间
C.咏而归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D.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四世同堂(节选)
老舍
北平陷落了,瑞宣像个热锅上的蚂蚁,出来进去,不知道要做什么好。他失去了平日的沉静,也不想去掩饰。出了屋门,他仰头看看天,天是那么晴朗美丽,他知道自己还是在北平的青天底下。一低头,仿佛是被强烈的阳光闪的,眼前黑了一小会儿——天还是那么晴蓝,而北平已不是中国人的了!他赶紧走回屋里去。到屋里,他从平日积蓄下来的知识中,去推断中日的战事与世界的关系。忽然听到太太或小顺儿的声音,他吓了一跳似的,从世界大势的阴云中跳回来:他知道中日的战争必定会使世界的地理与历史改观,可是摆在他面前的却是这一家老少的安全与吃穿。祖父已经七十多岁,不能再去出力挣钱。父亲挣钱有限,而且也是五十好几的人。母亲有病,禁不起惊慌。二爷的收入将将够他们夫妇俩花的,而老三还正在读书的时候。天下太平,他们都可以不愁吃穿,过一份无灾无难的日子。今天,北平亡了,该怎么办?平日,他已是当家的;今天,他的责任与困难更要增加许多倍!在一方面,他是个公民,而且是个有些知识与能力的公民,理当去给国家做点什么,在这国家有了极大危难的时候。在另一方面,一家老的老,小的小,平日就依仗着他,现在便更需要他。他能甩手一走吗?不能!不能!可是,不走便须在敌人脚底下作亡国奴,他不能受!不能受!
出来进去,出来进去,他想不出好主意。他的知识告诉他那最高的责任,他的体谅又逼着他去顾虑那最迫切的问题。他想起文天祥,史可法,和许多许多的民族英雄,同时也想起杜甫在流离中的诗歌。
老二还在屋中收听广播——日本人的广播。
老三在院中把脚跳起多高:“老二,你要不把它关上,我就用石头砸碎了它!”
小顺儿吓愣了,忙跑到祖母屋里去。祖母微弱的声音叫着:“老三!老三!”
瑞宣一声没出的把老三拉到自己的屋中来。
哥儿俩对愣了好大半天,都想说话,而不知从何处说起。老三先打破了沉寂,叫了声:“大哥!”瑞宣没有答应出来,好像有个枣核堵住了他的嗓子。老三把想起来的话又忘了。
屋里,院中,到处,都没有声响。天是那么晴,阳光是那么亮,可是整个的大城——九门紧闭——像晴光下的古墓!忽然的,远处有些声音,像从山上往下轱辘石头。
“老三,听!”瑞宣以为是重轰炸机的声音。
“敌人的坦克车,在街上示威!”老三的嘴角上有点为阻拦嘴唇颤动的惨笑。
老大又听了听。“对!坦克车!辆数很多!哼!”他咬住了嘴唇。
坦克车的声音更大了,空中与地上都在颤抖。
最爱和平的中国的最爱和平的北平,带着它的由历代的智慧与心血而建成的湖山,宫殿,坛社,寺宇,宅园,楼阁与九条彩龙的影壁,带着它的合抱的古柏,倒垂的翠柳,白玉石的桥梁,与四季的花草,带着它的最轻脆的语言,温美的礼貌,诚实的交易,徐缓的脚步,与唱给宫廷听的歌剧……突然的都让给了敌人!
“大哥!”老三叫了声。
街上的坦克,像几座铁矿崩炸了似的发狂的响着,瑞宣的耳与心仿佛全聋了。
“大哥!”
“啊?”瑞宣的头偏起一些,用耳朵来找老三的声音。“呕!说吧!”
“我得走!大哥!不能在这里作亡国奴!”
“啊?”瑞宣的心还跟着坦克的声音往前走。
“我得走!”瑞全重复了一句。
“走?上哪儿?”
坦克的声音稍微小了一点。
“上哪儿都好,就是不能在太阳旗下活着!”
“对!”瑞宣点了点头,胖脸上起了一层小白疙瘩。“不过,也别太忙吧?谁知道事情准变成什么样子呢。万一过几天‘和平’解决了,岂不是多此一举?你还差一年才能毕业!”
“你想,日本人能叼住北平,再撒了嘴?”
“除非把华北的利益全给了他!”
“没了华北,还有北平?”
瑞宣愣了一会儿,才说:“我是说,咱们允许他用经济侵略,他也许收兵。武力侵略没有经济侵略那么合算。”
坦克车的声音已变成像远处的轻雷。
瑞宣听了听,接着说:“我不拦你走,只是请你再稍等一等!”
“要等到走不了的时候,可怎么办?”
瑞宣叹了口气。“哼!你……我永远走不了!”
“大哥,咱们一同走!”
瑞宣的浅而惨的笑又显露在抑郁的脸上:“我怎么走?难道叫这一家老小都……”
“太可惜了!你看,大哥,数一数,咱们国内像你这样受过高等教育,又有些本事的人,可有多少?”
“我没办法!”老大又叹了口气,“只好你去尽忠,我来尽孝了!”
这时候,李四爷已立起来,轻轻的和白巡长谈话。白巡长已有四十多岁,脸上剃得光光的,看起来还很精神。他很会说话,遇到住户们打架拌嘴,他能一面挖苦,一面恫吓,而把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因此,小羊圈一带的人们都怕他的利口,而敬重他的好心。
今天,白巡长可不十分精神。他深知道自己的责任是怎样的重大——没有巡警就没有治安可言。虽然他只是小羊圈这一带的巡长,可是他总觉得整个的北平也多少是他的。他爱北平,更自傲能作北平城内的警官。可是,今天北平被日本人占据了;从此他就得给日本人维持治安了!论理说,北平既归了外国人,就根本没有什么治安可讲。但是,他还穿着那身制服,还是巡长!他不大明白自己是干什么的!
“你看怎样呀?巡长!”李四爷问,“他们能不能乱杀人呢?”
“我简直不敢说什么,四大爷!”白巡长的语声很低。“我仿佛是教人家给扣在大缸里啦,看不见天地!”
“咱们的那么多的兵呢?都哪儿去啦?”
“都打仗来着!打不过人家呀!这年月,打仗不能专凭胆子大,身子棒啦!人家的枪炮厉害,有飞机坦克!咱们……”
“那么,北平城是丢铁了?”
“大队坦克车刚过去,你难道没听见?”
“铁啦?”
“铁啦!”
“怎么办呢?”李四爷把声音放得极低,“告诉你,巡长,我恨日本鬼子!”
巡长向四外打了一眼:“谁不恨他们!得了,说点正经的:四大爷,你待会儿到祁家、钱家去告诉一声,教他们把书什么的烧一烧。日本人恨念书的人!家里要是存着三民主义或是洋文书,就更了不得!我想这条胡同里也就是他们两家有书,你去一趟吧!我不好去——”巡长看了看自己的制服。
李四爷点头答应。白巡长无精打采地向葫芦腰里走去。
(取材于老舍同名长篇小说第四章)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瑞宣得知北平陷落后,想起文天祥、史可法等民族英雄和杜甫在流离中的诗歌,这与他的身份和职业有着密切的关系。
B.老二在屋中收听日本人的广播,老三在院中扬言要“用石头砸碎了它”,可见二人虽是亲兄弟,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观念。
C.李四爷敢跟白巡长说“我恨日本鬼子”,白巡长不肯亲自去传烧书的命令,让李四爷去代为转达,可见他们之间相互信任。
D.“上哪儿都好,就是不能在太阳旗下活着!”老三这句话说出了自己和大哥瑞宣共同的心声,因而赢得了大哥的全力支持。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运用了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多种手法塑造瑞宣的形象,突出表现了他的矛盾和苦恼。
B.作者善于运用比喻修辞,效果非常显著,比如把九门紧闭的北平城比作古墓,令人深切地感受到北平陷落后的死寂。
C.文中多次提到天气晴朗,阳光明亮,突出强调了自然环境的美好,以此反衬日寇光天化日之下的侵略暴行令人发指。
D.小说的语言体现出典型的地方特色,比如文中加点的“将将”表示勉强达到某种程度,“铁”则是“确定”的意思。
【3】赏析文中画线语句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
【4】这段选文塑造了瑞宣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7、补写出下列《论语》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4小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我如浮云。
(3)道之以政,齐之以刑,___________________;道之以德,齐之以礼,_________________。
(4)颜渊喟然叹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5)吾恐季孙之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密在《陈情表》中用“_____,_____”来概括自己的坎坷命运,同时为全文奠定了悲凉的情感基调。
(2)李密在《陈情表》中形象地刻画自己幼年寂寞、孤独惨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
(3)《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说明在前朝任职的目的而打消晋武帝疑虑的两句是“______, _____”。
(4)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描写在明月之夜,项脊轩附近桂树的影子随着夜风的吹拂而不断移动的可爱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5)归有光《项脊轩志》结尾的妙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其中归有光睹物思人、托物寓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
9、(1)《阿房宫赋》用“________,________”两个对偶句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极度奢侈。
(2)《阿房宫赋》描述秦王疯狂搜刮人民,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3)《阿房宫赋》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予人以鲜明的画面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面句子的空白处。
(1)__________,非利足也,__________;__________,非能水也,而绝江河。__________,善假于物也。
(2)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__________,__________。”
(3) 元嘉草草,__________,__________。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4)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__________,山深闻鹧鸪。
(5)__________,江船火独明。
1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成了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鲜明的对比。
(2)孟子早就有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警示,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中与之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黄庭坚《登快阁》中表明作者想摆脱纷乱现实的束缚,追求酒脱自在、精神自由的人生境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中,描写女主人公精巧的女红却编织出寂寞和调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 《红楼梦》中,“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描写出了薛家的豪富奢侈之气。《阿房宫赋》中与之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补写出下面句子的空白处。
(1)《登泰山记》中描写太阳将出时的景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说,在天地相接的地方,有一线云层,显现出奇异的颜色,霎时间成为五彩缤纷。
(2)《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烛影摇红·上元有怀
(南宋)张抡①
双阙中天,凤楼十二春寒浅。去年元夜奉宸游,曾侍瑶池宴。玉殿珠帘尽卷。拥群仙、蓬壶阆苑。五云深处,万烛光中,揭天丝管。
驰隙流年,恍如一瞬星霜换。今宵谁念泣孤臣,回首长安远。可是尘缘未断。漫惆怅、华胥梦短。满怀幽恨,数点寒灯,几声归雁。
(注):①张抡:字材甫,自号莲社居士,河南省开封人,为南渡故老。
【1】就情感而言,这首词上阕写 ,下阕写 ,前后形成鲜明对比。(注意:空格处内容均限1个字)
【2】下阕表达的思想情感比较复杂,请结合词句内容作简要分析。
14、(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杨元琰,虢州阌乡人,隋礼部尚书希曾孙也。初生时,数岁不能言,相者曰:“语迟者神定,此必成大器也。”及长,伟姿仪,以器局见称。初为平棘令,号为善政。载初中,累迁安南副都护,又历蕲、蒲、晋、魏、宣、许六州刺史,凉、粱二都督,荆府长史。前后九度清白升进,累降玺书褒美。
长安中,张柬之代元琰为荆州长史,与元琰泛江中流,言及则天革命①,议诸武擅权之状,元琰发言慷慨:有匡复之意。及柬之知政事,奏引元琰为右羽林将军。至都,柬之谓曰:“记昔江中之言乎?今日之授,意不细也。”乃结元琰与李多祚等,定计诛张易之兄弟。及事成,加云麾将军,封弘农郡公,食实封五百户,仍赐铁券,恕十死。
俄而张柬之、敬晖等为武三思所构,元琰觉变,奏请削发出家,仍辞官爵实封。中宗不许。敬晖闻而笑曰:“向不知奏请出家,合赞成其事,剃却胡头,岂不妙也。”元琰多须类胡,晖以此言戏之。元琰曰:“功成名遂,不退将危。此由衷之请,不徒然也。”晖知其意,瞿然不悦。
及晖等得罪,元琰竞以先觉获全。寻加金紫光禄大夫,转卫尉卿。明年,李多祚等被诛,元琰以曾与多祚同立功,亦被系狱问状。赖中书侍郎萧至忠保明之,竞得免罪,又转光禄卿。景云中,抗疏请削在身官爵,回赠父官。中宗许之,乃追赠其父越州长史。睿宗即位,三迁刑部尚书,改封魏国公。开元初,拜太子宾客致仕。六年,卒于家,年七十九。子仲嗣,密州刺史;仲昌,吏部郎中。
(选自《旧唐书》)
注:①革命:古代以天子受天命称帝,故凡朝代更替,君主改年号,称为革命。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今日之授,意不细也 细:很小
B. 仍赐铁券,恕十死 恕:宽免
C. 张柬之、敬晖等为武三思所构 构:交结
D. 寻加金紫光禄大夫 寻:不久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杨元琰行事有成的一组是
①初为平棘令,号为善政 ②前后九度清白升进
③定计诛张易之兄弟 ④奏请削发出家
⑤元琰以曾与多祚同立功 ⑥抗疏请削在身官爵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①③⑤ D. 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杨元琰小时候说话迟,算命先生却预言他必成大器,果然等到他长大后,为官清白多次升迁,受到皇帝的嘉奖。
B. 杨元琰与张柬之在江中泛舟游玩时,谈论起武则天称帝的事,慷慨激昂,深得张柬之的赏识。后来,与张柬之、李多祚等合谋诛杀了张易之兄弟,受到加封。
C. 杨元琰为了避祸,主动要求辞去官爵削发出家,受到敬晖的嘲笑,中宗才没有同意,但却因为提前觉察武三思的计谋而获得保全。
D. 受李多祚案牵连,杨元琰也被系狱问状,幸亏中书侍郎萧至忠极力营救,才幸免于死,先后担任光禄卿、刑部尚书,拜为太子宾客后退休回家。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议诸武擅权之状,元琰发言慷慨,有匡复之意。
(2)功成名遂,不退将危。此由衷之请,不徒然也。
(3)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4)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5、雨果说:“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歌德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假如你是导游,请向游客介绍一下你最喜欢的某个建筑,要求抓住其特征,注意运用恰当的说明顺序,语言准确、简明、生动,180字左右。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