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陈先生的四位朋友都家有喜事,他希望表达自己的诚挚祝愿,下列祝词中不得体的一句是
A. 一个朋友新婚,祝语曰“顷悉阁下合卺之喜,花烛筵开,谨祝幸福,白头偕老”。
B. 一个朋友的公司开业,陈先生贺曰“兹值宝肆宏开,望生意鼎盛,骏业日新”。
C. 一个朋友的女儿考上大学,祝语曰“欣闻令息雁塔题名,由衷快慰,遥祝前程似锦”。
D. 一个朋友刚新添了一个儿子,陈先生写信祝曰“闻育祥麟,可庆可贺,遥以致贺”。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碰触即付”式的智能手套,将省去消费者购物时繁琐的支付程序,用户只需“动动手腕”,就可便宜从事。
②从青蒿到青蒿素、双氢青蒿素,科学的进步让更多人获益,可对科学家来说,每前进一小步都步履维艰。
③“阿尔法围棋-零”具备了无师自通的能力,在没有人类围棋知识输入与对决训练的情况下,依旧战胜了“前辈”。
④近来,教育部联合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对鱼龙混杂的校外培训机构开展了专项治理行动。
⑤近来,一架运载药品的京东无人机,降落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悬崖村”,解决了村民们的燃眉之急。
⑥诸多历史学者为厘清敦煌学与丝绸之路的渊源,宵衣旰食,夙兴夜寐,往来于新疆、西安等地,收集资料。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④ D. ②⑤⑥
3、阅读下面一首诗歌,请根据你对诗句的理解,选择立意不恰当的一项( )
断句
邵燕祥
走在秋天的田野上
我问老托尔斯泰:
一切成熟了的
都必须低垂着头么?
A.成熟需低头处事,抬头做人 B.做一个成熟的人
C.成熟何须低头 D.低垂着头才是成熟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此次展览中,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精选了76件敝帚千金的珍贵文物参展,以汉唐文物为主,向参观者讲述扬州历史上的繁盛景象。
②恐怖分子在发起恐怖活动时毫无底线,甚至用军事武器公开屠杀大量的平民,但是,国际社会在打击恐怖分子时投鼠忌器,担心会伤及平民。
③甘肃庆阳一位马师傅在家中用切割机切铁桶时发生意外,一块切割片飞了出来插进了他的脸部,伤势严重,生命如履薄冰。
④秋实不夺春华之美,没有中华诗词学会惨淡经营30年,没有全国200多个诗社的披荆斩棘,央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是不可能成功的。
⑤对于重污染天气的成因,不同的专家机构经常会有不同的说法,有的甚至互相矛盾,闹得满城风雨,在全国人大记者会上,有关部门对此给予了回应。
⑥台湾《联合报》发表了一位专栏作家的一篇文章,他认为台湾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言语规则,客气、婉转、含蓄,若只听字面意思会感到很迷茫。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⑥ D. ②④⑤
5、依次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虢国夫人游春图》画面共九人,哪个是虢国夫人?目前流行的说法是:第四、第五两位女士 ① 梳着“堕马髻”。那可是当时上层社会妇女最流行的发型, ② 她们的服装也异常明艳。靠前的这位脚上还穿着精美的红色丝鞋。 ③ 可知这两位中 ④ 有一位是虢国夫人。那么在这两个人中,又如何分辨出哪个是虢国夫人呢?杨仁恺先生说, ⑤ 近距离观察,就会发现第四位贵妇人脸上未施脂粉, ⑥ 与常常素面朝天的虢国夫人的特点相吻合。原来, 她就是女主角。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A | / | 何况 | 大概 | 会 | 只要 | 这 |
B | 都 | 而且 | 由此 | 肯定 | 如果 | / |
C | 全 | 并且 | 因而 | 也许 | / | 那 |
D | 统统 | / | 所以 | 应该 | 但是 | 这 |
A. A B. B C. C D. D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木桩
苏亦薇
文庙街不认识刘老头,刘老头很熟悉文庙街。刘老头每年秋冬时节在文庙街卖烤红薯,一卖就是七八年.看着客人递钱时仍盯着手机的双眼和行色匆匆的背影,他明白就是再卖上七八年,他仍然是文庙街的陌生人。
这座城市的冬日漫长酷冷,但刘老头每天都会诚恳地缓缓推着他烤红薯的铁皮车子,出现在昏暗的晨光中,那时辰,路灯通常还没有熄灭,他坐在暖黄的灯光里,不吆喝,也不像其他商贩那样把钱盒放在趁手的位置,连人带车像一棵古老又踏实的木桩,不粗壮,但足够稳妥。
刘老头以前是个教师,每月有退休全;他儿子很出息,在一个大城市工作,每月汇来的钱足够让他活得更安逸。亲威朋友没人明白他干嘛非得寒冬腊月里跑到街边卖红薯,隔三岔五会有人苦口婆心地劝他回家享福。对此,刘老头只是报以微笑,就像他每卖一个红著也都会对每个顾客微笑。
绝大多数顾客无暇看他那一笑.偶尔会有人的眼神对上那笑容,他们会一愣,然后匆忙离开。
“这老头子就是犟噢!”亲友看到他这笑呀,便明白说再多也无济于事,于是刘老头就那么在文庙街日复一日地卖烤红薯。
偶尔走进街内的我,感觉刘老头摆弄那些烤红薯的样子,很有些“写意”——小铁皮车子擦得锃亮,车身被细心地分出了许多许多小抽屉,抽屉里躺着红薯,既不沾马路扬尘,又能借炉温加热。
刘老头侍弄烤红薯,像是在安抚自己的孩子。他顺着一种小曲儿似的奇妙韵律错落地打开那些抽屉翻动那些红著,时而捏一下;那烤炉是烧柴的,他细心地把木柴分成小把小把,隔三岔五放进炉膛,从来不一次扔一大把。
烤红薯摊边偶尔会跑来街口小超市店主的孙女,小姑娘约摸六七岁吧,长得不算漂亮,但那双大眼睛总泛着亮的水光。她是很少能对刘老头的微笑回报一个大大的笑容的人。刘老头慈爱地看着她,他总觉得这小姑娘专心啃红薯的样子,像一朵大晴天里的钤兰花。
“爷爷你为什么不把柴一次性都加进去,多省事啊?”小姑娘奶声奶气地问。
“小宝贝儿呀,一次性全加进去火太旺,烤煳了就不好吃喽!”
很多时候,刘老头叹息除了这个小姑娘,很多顾客好像并不在意口感。自己生意之所以还算过得去,是因为那七八年都没有涨过价的烤红薯用来充饥,又省钱又节约时间。
刘老头用心地这么做,他觉得自己像个老得一塌糊涂的木桩,已经没法再向上长了,但根部仍然紧紧抓着深深的土壤;他想为高楼鳞次栉比的城市和匆匆来往的人们,用最质朴最平凡的烟火味道,添个有温度的生活细节;他想用深埋炉膛里的火星,把时光里那点情感留得久一点,再久一点。
他觉得自己还是个老师,课堂是陋巷,教具是红薯,教学表达是微笑,如果能被感受到,就算功德圆满。只是,他的多数学生意识不到有人在教他们。
那些深冬的晨光里,刘老头总爱盯着炉膛里飞出的火星看,那么小小的、耀眼的、滚烫的一簇,飞出短短的一段距离后,泯灭在呼啸的北风里。
刘老头感觉到在自己心口也有这么一团炉火在燃烧,火苗来自遥远的过去,不断地有火星飞出来;他是馈赠世人火苗的木桩,扎根在温柔的土壤里,盼望着耀眼的、小小的、安和的、滚烫的火星,飞得远一点,再远一点。
(选自《芙蓉》)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开头入笔直接,一句“文庙街不认识刘老头,刘老头很熟悉文庙街”看似突兀,实则在对比反差中留下疑问,引起读者思考。
B. 小姑娘的微笑如冬日阳光温暖人心,作者写小姑娘的出现,既暗含对比,又通过对话引出下文,隐约交代刘老头执著坚持的原因。
C. “木桩”并非文中描写的实物,文章以“木桩”为喻,表现人物特点,形象贴切,内涵丰富,可谓形神兼备。
D. 刘老头本可在家安享退休生活,却选择寒冬腊月在街边卖烤红薯,对亲友的善意劝告也是置之不理,都缘于其固执的性格。
【2】作者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刻画刘老头的形象,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他觉得自己还是个老师”,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简述理由。
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背负背天,而其之天阙者,____________。(庄子(道遥游》
(2)____________,而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3)大弦嘈嘈如急雨,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4)____________,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
(5)____________,佳木秀而聚阴。(欧阳修《醉翁亭记》
(6)____________,而卒莫消长也。(苏轼《赤壁赋》)
(7)少则得,____________(《老子》)
(8)____________,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的句子来谈思与学的关系,《论语·为政》则用“_______,_______”的句子来谈这种关系。
(2)苏轼在《赤壁赋》中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过零丁洋》中的“_______,_______”两句体现了文天祥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精神。
9、补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实甫《长亭送别》)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琵琶行》)
(3)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4)子曰:“不愤不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不复也。”(《论语》)
(5)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经·氓》)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一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诗人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
(2)《琵琶行》中作者运用侧面描写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音乐让人回味无穷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3)《论语》阐述了思与学的辩证关系; 其中,强调思考的重要性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飞阁翔丹,下临无地。(《滕王阁序》)
(2)鼎铛玉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秦人视之,亦不甚惜。(《阿房宫赋》)
(3)不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
(4)西当太白有鸟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蜀道难》)
(5)子曰:“求也退,故进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以“_____,_____”两句,提醒当朝者要任用自己的亲信将领把守剑门关。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两句,对秦搜刮民脂又奢侈浪费的行径发出了愤激的质问。
(3)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描写了一场激战,战斗中只听得“_____”,收兵后,呈现在眼中的则是“_____”的悲壮场面。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寄刘校书①
郭震
俗吏三年何足论,每将荣辱在朝昏。
才微易向风尘老,身贱难酬知己恩。
御苑残莺啼落日,黄山细雨湿归轩。
回首汉家丞相府,昨来谁得扫重门。②
【注】①郭震,唐朝将领、诗人。这首诗是诗人去官后写的。②扫重门:指贤才贫贱,托身高官显贵以求发展。《史记·齐悼惠王世家》载:及魏勃少时,欲求见齐相曹参,家贫无以自通,乃常独早夜扫齐相舍人门外。相舍人怪之,以为物,而伺之,得勃。勃曰:“愿见相君,无因,故为子扫,欲以求见。”于是舍人见勃曹参,因以为舍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写作者遭受到的无情现实:辛苦多年无人赏识,祸福却在旦夕之间。
B. 第三句强调因为才疏学浅,以致自己在官场角逐中心力交瘁,年华老去。
C. 第四句语含讥讽,表面是说自己身份低微难酬圣意,实则暗讽圣意不聪。
D. “残莺”是作者自喻,“残”、“老”照应,“残莺啼”犹言身老心不老。
E. 颈联写朝野景致,明暗对比,视听结合;“归”字极言远离朝堂的轻松。
【2】尾联“回首汉家丞相府,昨来谁得扫重门”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筠州学记
(宋)曾巩
周衰,先王之迹熄。至汉,六艺出于秦火之余,士学于百家之后。言道德者,矜高远而遗世用;语政理者,务卑近而非师古。当是时,能明先王之道者,扬雄而已。而雄之书,世未知好也然士之出于其时者,皆勇于自立,无苟简之心,其取予进退去就,必度于礼义。
自此至于魏晋以来,其风俗之弊,人材之乏久矣。以迄于今,士乃特有起于千载之外,明先王之道,以寤后之学者。世虽不能皆知其意,而往往好之。故习其说者,论道德之旨,而知应务之非近;议从政之体,而知法古之非。不乱于百家不蔽于传疏。其所知者若此,此汉之士所不能及。然能尊而守之者,则未必众也故乐易敦朴之俗微,而诡欺薄恶之习胜。其于贫富贵贱之地,则养廉远耻之意少,而偷合苟得之行多。此俗化之美,所以未及于汉也。夫所闻或浅而其义甚高与所知有余而其守不足者其故何哉由汉之士察举于乡故不能不笃于自修。今之士选用于文章,故不得不笃于所学。至于循习之深,则得于心者亦不自知其至也。由是观之,则上所好,下必有甚者焉,岂非信欤!令汉与今有教化开导之方,有庠序养成之法,则士于学行,岂有彼此之偏,先后之过乎?夫《大学》之道,将欲诚意正心修身,以治其国家天下,而必本于先致其知。则知者固善之端,而人之所难至也。以今之士,于人所难至者既几矣,则上之施化,莫易于斯时,顾所以导之如何尔。筠为州,在大江之西,其地僻绝。当庆历之初,诏天下立学,而筠独不能应诏,州之士以为病。至治平三年,盖十有三年矣,始告于知州事、尚书都官郎中董君仪。董君乃与通判州事、国子博士郑君蒨,相州之东南,得亢爽之地,筑宫于其上。经始于其春,而落成于八月之望。既而来学者常数十百人,二君乃以书走京师,请记于予。
予谓二君之于政,可谓知所务矣。使筠之士相与升降乎其中,讲先王之遗文,以致其知。其贤者超然自信而独立,其中材勉焉,以待上之教化则是宫之作,非独使夫来者玩思于空言,以干世取禄而已。故为之著予之所闻者以为记,而使归刻焉。
(选自《唐宋文醇》,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矜高远而遗世用 矜:自夸
B.有庠序养成之法 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
C.州之士以为病 病:弊端
D.以干世取禄而已 干:干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寤后之学者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B.故不得不笃于所学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然士之出于其时者 师不必贤于弟子
D.讲先王之遗文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巩的文章,常以平凡之事示深远之理。本文标题为“筠州学记”,作者却并未拘泥于对筠州学舍建立的记叙,而论及历史上对先王之道的继承与学习、汉代人的教化风俗之美等。
B.对于当世的读书人,作者赞赏他们能够钻研典籍、效法古人的行为,同时也指出他们虽然明晓先王之道,但是能够尊重而奉行的,却未必有那么多人。
C.文章将汉代的读书人与当今的读书人相比较,指出由于推选人才的方式不同,他们所专注的方面不同,前者专注于自我修养,而后者更专注于学习
D.作者认为董君仪、郑君蒨二君对于筠州的政事,是有追求的。庆历初年,筠州地理偏僻,未能应召建校,而在二十三年后董郑二君选地建学舍,并亲自讲解先王遗文,使学子们学得知识。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夫所闻或浅而其义甚高与所知有余而其守不足者其故何哉由汉之士察举于乡闾故不能不笃于自修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乱于百家,不蔽于传疏。其所知者若此,此汉之士所不能及。
(2)则上之施化,莫易于斯时,顾所以导之如何尔。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夫童蒙①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②,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所当知。(朱熹)
(注释)①童蒙:幼稚而蒙昧;即启蒙。②涓洁:洁净,清洁。
读后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就上述材料进行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