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关键词 穿流不息 暴殄(tiǎn)天物 蓦(mù)然回首
B. 口头禅 通货膨胀 不啻(chì) 弱不禁(jīn)风
C. 雷震雨 见风使舵 内讧(hònɡ) 不着(zháo)边际
D. 肇事者 相形见拙 栖(qī)息 否(pǐ)极泰来
2、下面语段横线处应填入的词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文人对审美具有 的感知力,他们可以在安然怡悦中 鸟翼几乎无声的扑动,还有花瓣簌簌飘落的声音,他们喜爱“ ”那种让静寂更显清幽的氛围。
A. 精细 用心倾听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B. 精细 凝神谛听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C. 精确 凝神谛听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D. 精确 用心倾听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谈到回国创业的原因,陈柏臻表示:“创业的初衷,并不是为个人博取财富,而是希望为民族复兴之大业略尽绵薄。”
B. 福建8岁男孩王小琥到北京千里寻亲,因地址不详流落街头,后来在民警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久违的家父王国祥。
C. 则新闻的面世,要经过记者实地采访、撰写稿子,编辑对稿件进行斧正,编辑主任最后进行审定等几个环节。
D. 得知德田兄将于明日在天泉酒店为乔迁新居宴请宾朋,本应亲往道贺,但因琐事缠身,届时恐难光临,深感抱歉。
4、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中华文化不像当初哄传的那样顽固和腐朽,她确实 _,却来自历史意志和文化伦理间的深刻 _。历史意志要求强蛮、突进、跨越,文化伦理要求端庄、秩序、和谐,两者都有充分理由却方向相反,互相 _,谁也无法实现自己,结果成了千年厮磨的生死冤家。
A.步履艰难 争执 羁绊 B.步履艰难 冲突 牵制
C.步履蹒跚 冲突 羁绊 D.步履蹒跚 争执 牵制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长江沿岸的某一中部城市,举办洞庭湖区域考古发现展览会,展出了几千年前刚出土的文物两百多件。
B. 正是某些消费者畸形的消费需求,刺激了非法经营者,在商业运作过程中,对于生态的严重污染与破坏。
C. 博鳌峰会上,习主席倡议构建开放包容、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清洁美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D. 进人旅游淡季,游客本已不旺,加之愈演愈烈的价格大战,某些出境游的项目费用,甚至下降了两三倍。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成人成己,成贤成圣,修养是基础,也是最终的目的。然而,过去的研究一般把修养看作专属于个人经验,属于道德培育范畴。但若作深入考察,会发现,修养是对生活方式的反思。它既包括道德内涵,也包括认识特征和价值判断;它既面对个体,也面向社会,面向人类问题的解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修养也是一种哲学样式。
②在中国,“修养”作为一个哲学术语,有一个不断整合和丰富的历程,表现出从个体内在到社会外延的扩展特征。
③起初是修与养分列。《论语》中9次讲到“修”。大多作“培养、研究”解,如“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养”,基本是养育、供养的意思,如“其养民也惠”。孟子提出了“修身”“养性”的概念。他说人性具有与生俱来的善,但这种善的体现和发挥还需要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如何修身养性,在他看来,要从内心的培养开始,即通过尽心、存心以知其性,知其性以知天。《墨子》《荀子》中都有“修身”篇,老子也谈“修之于身,其德乃真”。所以,当修身养性被提出后,其含义已延展为人类的文化活动。到《大学》,则进一步把修身与政治相联系,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把修身看作是实现政治抱负的基础。到了朱熹则说“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这就成了以得道为目的具有形而上意义的哲学。于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各家,以后成为主流的儒释道三家,都把“修养”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概念。
④修养哲学强调身心一体,性命双修。笛卡尔的一句“我思故我在”,把思考看作人的根本属性,却又把人的身心分离。这造成了西方哲学的困境,引起了许多哲人学士的批评。但在中国哲学中,不存在身心二元的问题。虽然也有关于身与魂魄的讨论,但主流观点认为,这两者是不可分离的。性指人性,包括人的心性、思想、秉性、性格、精神等。命指天命、生命,也指身体、能量等。性命双修也就是指心身兼修,神形皆备。所谓“神不离气,气不离神”“性不离命,命不离性”。
⑤就命为天命来说,天命是指天赋予人的某种使命或者权力,因此,天命与人性是相通的。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道运行的节律,代表了一种自然和谐的秩序,每一种事物都各有各的位置,承担着自己的使命。因此,天地是人存在的根据与意义的源泉,人与万物共在相通而生生不息。人的生长发育、壮老衰亡以及一切社会活动都是在天这个大生命网中进行。孔子还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怎么知命呢?孟子说,“尽心、知命、知天。”就是把修身与养性,把安身与立命与知天事天作为一个整体的修养活动来对待。修身与修心的本质,在于既不废形(身体、物质世界),也不废神(思维、主观世界)。因为在修养的动态过程中,身不能无心,心亦不能舍身;修身与修心,实为一体两面的关系。
⑥修养哲学要求体悟大道,知行合一。如何认识道或得道呢?西方哲学的知识论以主客对立为特征,以理论推导为中介。这种认识,运用人的理智分析能力及形式化思维,走的是理念论哲学的道路。而中国的修养哲学,因为其强调为圣与求知的统一,求知方法往往也是道德修养的方法,呈现出与西方主客相对不同的特征。
⑦中国人对道的认识,不是将其作为外在于人自身的对象去认识,而是作为有理性、有情感、有意志的生命主体去对待,是一种对存在的体验或体悟。汉语有许多关于思维和认知方式的身体特征,如体验、体察、体会、体贴、体知、体认等。从字面上讲,“体”有“亲身体验或设身处地”的意思,即“体之于身”。在体验活动中,主体与客体,道德与知识是和谐统一的。体,还表现在行,身体力行。体验一方面有赖于在静中知解和领悟,达到身心整体的切己体认与自觉修持。更重要的是,它将此知此悟化到形躯之身的活动中,化到实践生活的操作中,使之成为动中的体会、体会中的得道。孔子讲,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庄子讲,道,行之而成。佛教讲,担水劈柴无非妙道;行住坐卧,无非妙道;举手投足,皆在道场,等等,都是这个道理。
(节选自何锡蓉研究员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演讲《思想者:修养,在“安身立命”之外》,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哲学中,“修养”作为一个哲学术语,属于道德培育范畴,经历了一个不断整合和丰富的历程。
B.经过先秦到两宋的发展,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各家各派,都把“修养”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概念。
C.在早期儒家看来,天地万物自有节律,是人存在的根据与意义的源泉,人与万物共在相通而生生不息。
D.因强调为圣与求知的统一,求知方法往往也是道德修养的方法,所以中国的修养哲学与西方明显不同。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在指出前人对修养的狭隘理解的基础上,自然地引出了作者的观点,修养不仅属于道德培育范畴,更是一种哲学样式。在结构上领起了以下各段。
B.第③段承接第②段,是对第②段的具体解析,着重阐释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各家,以后成为主流的儒释道三家,都把“修养”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概念。
C.第④⑤两段分别从人性与天命的角度,论证了中国修养哲学强调身心一体,性命双修,反对身心分离,性命割裂。
D.第⑥⑦两段对中西方哲学的比较,指出中国修养哲学在认知方式上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即重视体悟和知行合一。其中第⑦段与第⑥段构成递进关系,⑥⑦段又与前两段构成并列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思考看作是人的本质属性,但又认为人的身心分离,这形成了西方哲学的困境。而在中国哲学中根本不存在身心分离的问题。
B.中国人对“道”的认识更强调亲身体验和身体力行,主客是和谐的;而西方却更注重运用人的理智分析能力及形式化思维,主客是对立的。
C.儒家认为天地之中的每一种事物都各有各的位置,承担着自己的使命,因此天地是人存在的根据与意义的源泉,人与万物共在相通而生生不息。
D.孟子说,“尽心、知命、知天。”即通过尽心、存心以知其性,知其性以知天。在他看来,如何修身养性要从内心的培养开始。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回顾汉代历史,认为亲近贤臣,疏远小人,“_________________”;而亲近小人,疏远贤臣,“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古代劳动人民付出生命代价才开辟了一条崎岖、险峻的山路。
(3)“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人们经常引用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不取不义之财的意思。
8、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两句,以感叹的方式收束对蜀道凶险的描写,转入后文对人事的关注。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两句,兼用夸张、比喻及对比的修辞手法,批判了秦朝统治者肆意搜刮、挥霍民财的行为。
(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两句,从视觉角度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同时通过夸张手法极为新颖传神地描摹出了塞外的严寒。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的《劝学》中表明君子可以不断提高、完善自己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
(2)杜甫在《登高》中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又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
(3)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春、夏之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2)《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成语“沧海一粟”由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演化而来。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承上结束了对琵琶曲的描写,启下转入琵琶女自述身世描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马说》中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以登高而招等为喻说明“_____________”,只是善于利用外物;而论述学习和自省能助人做到“_____________”。
(2)《师说》中,作者提出要打破斤斤计较于老师的贵贱长少的世俗偏见,接着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了从师学习的正确原则。
(3)《醉翁亭记》中描绘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的两首清词,完成各题。
陈维崧词二首
卜算子·阻风瓜步(甲)
风急楚天秋,日落吴山暮。乌臼红梨树树霜,船在霜中住。
极目落帆亭,侧听催船鼓。闻道长江日夜流,何不流侬去?
点绛唇·阻风江口(乙)
浊浪堆空,暨阳[注]城下风涛怒。冰车铁柱,隐隐轰吴楚。
独眺君山,且共春申语。愁如许,一杯酹汝,同看蛟龙舞。
【注】暨阳,今江苏江阴。君山在江阴北郊,因春申君葬此而得名。春申君即黄歇,战国四公子之一,博闻善辨,礼贤下士,曾任楚相二十多年。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
A.甲词上阕既用“风急”“船在”照应题目,又通过景物描写点明时令和环境,可谓言简而意丰。
B.甲词下阕前两句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着笔,写出了词人不畏风急霜重、从容欣赏江岸美景的情态。
C.乙词上阕刻画了江面风大浪高的景象,动词“堆”“怒”“轰”和比喻“冰车铁柱”的运用,生动传神。
D.乙词下阕借助春申君的典故含蓄地传达情怀,尾句用“蛟龙舞”再写江上风浪,与上阕内容相呼应。
【2】比较分析两首词所表达情感的异同。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窦建德,贝州漳南人也。尝有乡人丧亲,家贫无以葬,时建德耕于田中,闻而叹息,遽辍耕牛,往给丧事,由是大为乡党所称。大业七年,募人讨高丽,本郡选勇敢尤异者以充小帅,遂补建德为二百人长。时山东大水,人多流散,同县有孙安祖,家为水所漂,妻子馁死。县以安祖骁勇亦选在行中安祖辞贫白言漳南令令怒笞之安祖刺杀令亡投建德建德舍之是岁,山东大饥,建德谓安祖曰:“文皇帝时,天下殷盛,发百万之众以伐辽东,尚为高丽所败。今水潦为灾,黎庶穷困,而主上不恤,亲驾临辽,加以往岁西征,疮痍未复,百姓疲弊,累年之役,行者不归,今重发兵,易可摇动。丈夫不死,当立大功,岂可为逃亡之虏也?我知高鸡泊中广大数百里,莞蒲阻深,可以逃难,承间而出,虏掠足以自资。既得聚人,且观时变,必有大功于天下矣。”安祖然其计。蓚人高士达又起兵得千余人,在清河界中。士达自称东海公,以建德为司兵。十二年,涿郡通守郭绚率兵万余人来讨士达。士达自以智略不及建德,乃进为军司马,咸以兵授焉。建德既初董众,欲立奇功以威群贼,请士达守辎重,自简精兵七千人以拒绚,诈为与士达有隙而叛之。士达又宣言建德背亡,而取虏获妇人绐为建德妻子,于军中杀之。建德伪遣人遗绚书请降,愿为前驱,破士达以自效。约信之,即引兵从建德至长河界,期与为盟,共图士达。绚兵益懈而不备,建德袭之,大破绚军,杀略数千人,获马千余匹,绚以数十骑遁走,遣将追及于平原,斩其首以献士达。由是建德之势益振。建德每平城破阵,所得资财,并散赏诸将,一无所取。又不啖肉,常食唯有菜蔬、脱粟之饭。每倾身接物,与士卒均执勤苦,由是能致人之死力。
(节选自《旧唐书·窦建德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县以安祖骁勇/亦选在行中/安祖辞贫/白言漳南令/令怒笞之/安祖刺杀/令亡/投建德/建德舍之/
B.县以安祖骁勇亦选/在行中安祖辞贫/白言漳南令/令怒笞之/安祖刺杀令/亡投建德/建德舍之/
C.县以安祖骁勇/亦选在行中/安祖辞贫/白言漳南令/令怒笞之/安祖刺杀令/亡投建德/建德舍之/
D.县以安祖骁勇亦选/在行中安祖辞贫/白言漳南令/令怒笞之/安祖刺杀/令亡/投建德/建德舍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党:古代五百家为乡,一万二千五百家为党,二者和在一起称为乡党,泛指乡里、家乡、同乡、乡亲等。文中指乡亲们。
B.大业:古代早有干支纪年法,从汉武帝起有了年号,又有了帝王年号纪年法,而“大业”是隋炀帝杨广的年号,历时13年多。
C.黎庶:黎,起初是奴隶社会中的奴隶身份的劳动者;庶,起初是指奴隶社会中的自由人。黎庶后来地位平等,泛指平民大众。
D.辎重:古代军事中的用语,指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后扩用于社会方面,也指外出时携载的物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窦建德好扶危济困。他得知乡人无钱办丧事后,立即停下手中的农活送去财物;但同县孙安祖杀人后去投奔他,他没有收留。
B.窦建德有远见卓识。他认为文帝时天下富裕征讨辽东尚且失败,如今发生水灾,百姓贫苦,炀帝出征高丽必然会导致天下大乱。
C.窦建德智慧谋略过人。高士达虽是他的上级,却自认才智不如他;他和高士达合谋用苦肉计大败隋朝官兵,初次领兵便建奇功。
D.窦建德深得民心军心。他早在在家乡务农时就被乡亲们称赞;在军队中他廉洁自律,与下属同甘共苦,将士们都愿意为他效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达又宣言建德背亡,而取虏获妇人绐为建德妻子,于军中杀之。
(2)每倾身接物,与士卒均执勤苦,由是能致人之死力。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流行词反映了青年的生活世界,以下为社会关注的关于青年生活的流行词:网络原住民、燃文化、有温度、打call、无问西东。
媒体对这五个词的解释是:网络原住民,意为当代青年从小就面一临着一个无所不在的网络世界;燃 文化,是指青年呈现的一种充满阳光热血的生活文化状态;有温度,意为让人感受到热度、暖意;打call, 意为给某人点赞加油,活跃气氛;无问西东,源于清华大学校歌,指立德立言要超出传统的东学西学,取 得世界级的成果。
请以其中的两三句流行词为基础来谈谈你对当下青年生活的感触与思考。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 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