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是某校高三百日誓师大会校长发言稿片段,其中有四处修改,修改不正确的一项( )
此日我们举行百日誓师大会,目的是让大家增强紧迫感,提升信心,合理规划,再度冲刺。如何度过100天?鄙人给大家提几条建议……莘莘学子们都要正确处理好听讲、考试和做题之间的关系,通过听讲把知识串成体系,通过考试查找漏洞,通过练习弥补不足。万不可不听课乱做题,或光听课不做题……
A.“此日”改为“今天” B.“目的是”改为“旨在”
C.“鄙人”改为“我” D.“莘莘学子们”改为“每一个同学”
2、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唐代取士, ① 看考试成绩, ② 有达官显贵或文坛名人的推荐。 ③ ,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这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 ④ 能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 ⑤ 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 ⑥ 不乏其人。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A | 既 | 也 | 为此 | / | 然而 | 就 |
B | 一要 | 二要 | 于是 | 虽然 | 确实 | 也 |
C | / | 也 | 所以 | 虽 | 可是 | 并 |
D | 不仅 | 还要 | 因此 | 确实 | 但是 | 也 |
A. A B. B C. C D. D
3、下列各项对于文化常识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鸡鸣入机织、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中的“鸡鸣、黄昏、人定”分别指的凌晨 1 点到 3 点、19 点到 21 点和 21 点到 23 点。
B. 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 24 个特定节令,夏季的六个节气按顺序分 别是:立夏、芒种、小满、夏至、小暑、大暑。
C.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除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 节、腊八节等。其中中秋节是全年当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
D. 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迁常用以下词 语:(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2)除。拜官授职,提升官职,“左 除”也指升职。(3)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4)谪。降 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4、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A.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已实现供水区域全面覆盖,大大缓解了山东半岛和鲁北地区灌溉困难、城市缺水的问题。
B.斗拱的装饰性很早就被发现,不但在木结构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并且在砖石建筑上也充分应用,它成为中国建筑的特征之一。
C.我们对于“比较文学”是个陌生的概念,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或许能引我们走出陌生的境地。
D.《野鸭子》最打动人的是对真善美的热情讴歌,透过剧情的审美体验,让人们信服了一个事实、一条真理:世上还是好人多,人间自有真情在。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他悬腕挥毫,笔走龙蛇,时如惊雷滚滚,疾风阵阵;时如长云飘飘,大石盘盘;错落如群鸟呢喃,参差若杨柳扶风。
②攀到小山顶上,环视四周,山高水低,无限风光尽收眼底。我扶着栏杆,眯着眼睛,痛痛快快地享受那拂面的清风。
③各级党组织要帮助和督促党员在遵守清规戒律方面开好头、把持住、养成习惯,为建设良好的政务环境而不懈努力。
④天台山的红叶分布较广,主要集中在黄桨岩、银顶峰、花石海、十八里香草沟,而小九寨的红叶景观更是秀色可餐。
⑤客户端评论说,“让咱的大米走向世界”“大米,我们的骄傲”,支持之热情和由此燃起的骄傲之情可见一斑。
⑥他高度评价了志愿军的历史地位和丰功伟绩,深刻指明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内涵和深远意义,怎能不大快人心呢?
A. ①②④ B. ①④⑤ C. ②③⑥ D. ③⑤⑥
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老八杂
迟子建
丢丢的水果铺,是老八杂的一叶肺。而老八杂,却是哈尔滨的一截糜烂的盲肠,不切不行了。
老八杂不是街名,而是一处棚户区的名字。这是一带狭长的房屋,有三十多座,住着百余户人家。房子是青砖的平房和二层的木屋,有七八十年的历史。它们倚着南岗的马家沟河,错落着排布开来,远远一望,像是一缕飘拂在暮色中的炊烟。这儿原来叫四辅里,只因它芜杂而喧闹,住的又多是引车卖浆之流,有阅历的人说它像“八杂市”。因有过“八杂市”和“新八杂市”,人们就叫它“老八杂市”。不过缀在后面的“市”字有些拗口,时间久了,它就像蝉身上的壳一样无声无息地蜕去了,演变成为“老八杂”。别看老八杂是暗淡的,破败的,它的背后,却是近二十年城市建设中新起的幢幢高楼。楼体外墙有粉有黄,有红有蓝,好像老八杂背后插着的五彩的翎毛。
老八杂的清晨比别处的来得要早。无论冬夏,凌晨四五点钟,那些卖早点的、扫大街的、开公交车的、卖报的、拾废品的、开烟铺的、修鞋的、打零工的,纷纷从家里出来了。他们穿着粗布衣服,打着呵欠,开始了一天的劳作。到了夜晚,他们会带着一身的汗味,步态疲惫地回家。别看他们辛劳,他们却是快乐的,这从入夜飘荡在老八杂的歌声中可以深切地感悟得到。 老八杂的人清贫而知足地活着,它背后那些高档住宅小区却把它当成了眼皮底下的一个乞丐,怎么看都不顺眼。春天的哈尔滨风沙较大,大风往往把老八杂屋顶老化了的油毛毡和院落中的一些废品刮起,树静风止时,那些沿河而行的人,就会看见哈尔滨这条几近干涸的内河上,一带垃圾缓缓地穿城而过,确实大煞风景。
老八杂除了在风天会向城市飘散垃圾,它还会增加空气的污染度。由于这里没有采暖设施,到了冬天,家家户户都要烧煤取暖,烟囱里喷出一团团的煤烟,逢了气压低的日子,这些铅色的烟尘聚集在一起,呛得人直咳嗽,好像盘旋在空中的一群黑压压的乌鸦。还有,由于电线的老化,这里火灾频仍,而老八杂的街巷大都逼仄,消防车出入困难,一旦大火连成一片,后果不堪设想。
改造老八杂,势在必行了。
政府经过多次论证,下决心要治理这处城市的病灶了。工程立项后,实力雄厚的龙飘集团取得了对老八杂的开发权。丁香花开的时节,他们就派人来对现有住户的住房面积进行实地测量,并将动迁补贴的标准公示出来。如果不回迁,按照每平方米两千五百元的标准进行补偿;如果回迁,每平方米要交纳四百元的小区“增容费”。也就是说,将来你若想在老八杂生活,即便是住原有的房屋面积,每户至少也要交纳两到三万元,人们对此牢骚满腹。
卖烧饼的张老汉说:“我住旧房子住服帖了,不想挪窝啊!我进了鸟笼子,被他们给吊在半空了,还得倒贴钱给他们,我疯了?”
开发商设计的住房是沿马家沟河的四幢高楼,在高层住宅的下面,有三层的会所和两层的游泳馆。其余的地方种花种草,设置健身器材。
尚活泉说:“我天天在外出苦力,晚上回家时腿都软了,那些健身器材,谁他妈用啊!” 王来贵说:“这地段的房价如今涨到四千块一个平方了,他们才给我们两千五,这不是打发叫花子吗?
“我们这里一百多户连一栋楼都使不了,名义上是给我们改善条件,其实他们是靠我们的地皮发横财,咱们可不能上当啊。”
人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有人嫌住在高楼里不接地气,人会生病;有人嫌自家赖以为生的架子车没处搁,耽误生计;还有人嫌坐电梯头晕,等于天天踩在云彩上,不会再有好胃口了。 动迁通知在六月份就张贴出来了,限老八杂的人在七月底以前,必须迁出。但大家不为所动,一如既往地过着日子。
老八杂的人,但凡遇见难事,都爱凑到丢丢那儿请她拿个主意,虽说她是个女人,但却是老八杂人的主心骨。
丢丢四十出头,长脖子,瓜子脸,细眯的小眼睛,喜欢戴耳环和梳发髻。喝松花江水长大的女孩,大都有着高挑的身材,丢丢便是。她有一米七,双腿修长。她的小腿圆润,大腿结实却不乏柔美,似乎你摆到她面前一双舞鞋,她就能踮起脚尖,轻盈地起舞。丢丢有着男人一样的剑眉,可以看出她性格的凌厉和豪爽;她又有着敦厚的嘴唇,让人能感觉到她为人的厚道。 老八杂那些暗淡破旧的房子,据说是旧哈尔滨的“马市”。那时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马车,“马市”也就兴起了。“马市”在,就有养马人。有了养马人,就要有娱乐。老八杂现存的半座米黄色的小楼,过去就是舞场,是一个俄国商人开的。它位于老八杂的腹地,主人就是丢丢。
(节选自中篇小说《起舞》)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篇把老八杂比成一截糜烂的盲肠,既突出了它的重要性,又突出了它的问题。
B. 老八杂居民对开发商的意见很大,所以,虽然动迁通知早就张贴出来了,人们却不愿搬迁。
C. 小说详细描写了老八杂对城市风景和空气的污染情况,一方面突出了改造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其居民觉悟低下。
D. 小说语言质朴生动,富有生活气息,如文中的两处画线句,就比较典型地反映了作品语言方面的特点。
【2】请简要分析小说第二段在文中的作用。
【3】结合文本,请探究作品反映了哪些社会现实。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韩愈以反问的形式强调:无论对方年长年少,只要懂得道理,都值得向他学习。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少有往来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鱼我所欲也》中“__________,_________”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的人生追求一致。
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子曰:“______________,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喻于义,______________。”(《论语》)
(2)静言思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使我怨。(《诗经·氓》)
(3)___________,尘埃也,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4)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题西林壁》)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用“____,____”两句描写居室周围宁静、雅致的景色,令人赏心悦目,同时也隐寓了作者的恬淡自在、自守高洁的人生态度。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同亭怀古》引用南朝刘义隆急于建立“______”的功业,便轻率北伐,最终“______”的历史典故,告诫当政者吸取教训,不要鲁莽从事。
(3)在《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列子虽免于步行,但还没有达到逍遥游,因为他“______”;只有做到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______”,遨游于无穷的境域,才算逍遥游。
10、按序号在对应横线上补写空缺部分。
(1)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荀子《劝学》)
(2)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3)___________,枯松倒挂倚绝壁。(李白《蜀道难》)
(4)___________,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5)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一句,写了琵琶女半夜醒来满脸泪痕的凄苦。
(6)《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反映了人们用占卜的方式预测婚姻吉凶的婚俗。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列子·汤问》中的“匏巴鼓琴而鸟舞鱼跃”极写音乐之美妙。李贺《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和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两句都是化用此句,写音乐感物至深,异曲同工。
(2)姜夔《扬州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扬州城进行今昔对比,表达黍离之悲。
(3)“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古代诗人常用猿猴哀鸣来表达内心的哀怨愁苦之情,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表达“后人不吸取前人的教训,就会重蹈覆撤”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
(2)黄庭坚在《登快阁》中描绘自己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展现自己胸襟怀抱的两句是“_____,_____”。
(3)《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不愿跟从老师学习的理由是“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表海亭①
欧阳修②
望海亭亭古堞间,独凭危槛俯人寰。苦寒冰合分流水,欲雪云垂四面山。
髀肉已消嗟病骨,冻醪犹可慰愁颜。颍田二顷春芜没,安得柴车自驾还。
(注)①表海亭原址在山东省青州的南阳河河畔,传说当年姜太公分封至齐,属东夷之地。②1049年,欧阳修被请来做颍州太守,离开颍州后,他写下了一批思念颍州的作品,表达归颍的愿望。这就是其中的一首。
【1】下列关于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写望海亭非常高,从上面可以俯看人间,可惜年久失修,栏杆坏了很危险。
B.颈联写诗人因病瘦弱,形销骨立,万念俱灰,只能借酒消愁。由此可知他的老病无助。
C.尾联写家乡二顷田园是否荒芜,何时才能自驾柴车回到故里?可见诗人渴盼归隐,思家心切。
D.从诗歌的颔联和尾联来看,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渴盼归隐种田的情怀。
E.从诗歌的整体来看,观察的视角是由上而下;写作思路是由写景到抒情,抒发孤寂、愁苦之情。
【2】诗歌颔联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戚元鲁墓志铭
曾巩
戚氏宋人,为宋之世家。当五代之际,有抗志不仕、以德行化其乡里、远近学者皆归之者,曰同文,号正素先生,赠尚书兵部侍郎。有子当太宗、真宗时为名臣,以论事激切至今传之者,曰纶,为枢密直学士,赠太尉。有子恭谨恂恂、不妄言动、能守其家法、葬宋之北原、余为之志其墓者,曰舜臣,为尚书虞部郎中。元鲁其子也,名师道,字元鲁。为人孝友忠信,质厚而气和,好学不倦,能似其先人者也。盖自五代至今百有六十余年矣,戚氏传绪浸远,虽其位不大,而行应礼义,世世不绝如此,故余以谓宋之世家也。
元鲁自少有大志,聪明敏达,好论当世事,能通其得失。其好恶有异于流俗,故一时与之游者,多天下闻人。皆以谓元鲁之于学行,进而未止,意其且寿,必能成其材,不有见于当世,必有见于后。孰谓不幸而今死矣!故其死也,无远近亲疏,凡知其为人者,皆为之悲,而至今言者尚为之慨然也。
元鲁初以父任为建州崇安县尉,不至。以进士中其科,为亳州永城县主簿,又为楚州山阳县主簿。嘉佑六年三月二十九日,以疾卒于官,年三十有五。娶陈氏,内殿承制习之女;再娶王氏,参知政事文宪公尧臣之女;有子一人;皆先元鲁死,而元鲁盖无兄弟。呜呼!天之报施于斯人如此,何也?元鲁且死时,属其僚赵师陟乞铭于余,师陟以书来告。余悲元鲁不得就其志,而欲因余文以见于后,故不得辞也。以熙宁元年某月某甲子,葬元鲁于其父之墓侧,以其配陈氏、王氏。将葬,其从兄遵道以状来速铭,铭曰:
行足以象其先人材足以施于世用而于元鲁未见所止也生既不得就其志死又无以传其绪曷以告哀纳铭于墓。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抗志不仕 抗:崇高。
B.有子恭谨恂恂 恂恂:小心谨慎。
C.故一时与之游者 游:交往。
D.其从兄遵道以状来速铭 速:快递。
【2】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远近学者皆归之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以进士中其科 以事秦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C.皆以谓元鲁之于学行,进而未止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D.意其且寿,必能成其材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说戚家是宋之世家,是因为从曾祖戚同文至祖父戚纶至父亲戚舜臣直至戚元鲁,都世代为官,虽然官职不高,可是一直礼义传家。
B.作者笔下的戚元鲁孝友忠信,好学不倦,好恶与众不同。跟他交往的名人都认为他品学兼优,将来必成有用之材,只可惜他英年早逝,令人扼腕。
C.靠着父亲在朝为官,戚元鲁也进入了仕途,历任崇安县尉、永城主簿,最后死在山阳主簿任上,年仅35岁,而他的两任妻子和一个儿子都先于他去世。
D.受元鲁生前所托,其同僚赵师陟写信来求墓志铭,后来其堂兄戚遵道也有请,作者就写下了这篇叙议抒结合的墓志铭,文中赞美、同情、怀念、哀悼之情兼而有之。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行足以象其先人材足以施于世用而于元鲁未见所止也生既不得就其志死又无以传其绪曷以告哀纳铭于墓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为人孝友忠信,质厚而气和,好学不倦,能似其先人者也。
(2)余悲元鲁不得就其志,而欲因余文以见于后,故不得辞也。
1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身处互联网时代,qq、贴吧、微博、微信……太多的即时交流和获取资讯的技术扑面而来。有人赞美这个时代,认为互联网技术满足了我们获取信息的欲望,确保了我们的知情权;有人则认为,过度的信息是一种不必要的精神负担,我们的灵魂不应被废话和空谈充斥,除知情权外,我们更应该拥有不知情权。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论述类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标题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