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古已有之的偶像崇拜现象,自近些年引进了“fans”的英文趣译,并用“粉丝”代之之后,便成为一个愈演愈烈的社会性现象。 , 。 , , , ,都应有尽有。粉丝现象,已以其迅猛而强势的发展,成为当下文化领域里最引人注目的新动向。
①从影视界到娱乐界,从体育界到文化界,从时尚界到读书界
②一经正式应用,就遍地生根开花
③好像“粉丝”这个词本身具有一种超强的魔力一般
④从演艺明星到秀场新人,从著名作家到青春写手,从文化名嘴到网络红人。
⑤而粉丝们追捧的偶像,也是五花八门。
⑥几乎都有层出不穷的粉丝群体
A. ③⑥②④⑤① B. ③②①⑥⑤④ C. ⑤①④⑥②③ D. ⑤⑥②④③①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 阡 陌 铁 锨 纤 维 屡见不鲜
B. 塑 料 溯 源 情 愫 夙兴夜寐
C. 违 背 崔嵬 纬 度 为 虎作伥
D. 召 唤 着 数 昭 彰. 朝 夕相处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践阼,走上阼阶主位,常指即位。古代庙寝堂前东面的主阶称为“阼阶”。
B. 畿,古称王畿,指王都管辖的方千里地面,汉称京畿,指京城管辖的地区。
C. 祠,供奉皇家祖宗或有功德的人的房屋。而为活人建立祠的称为“生祠”。
D. 田秩,指田禄,泛指俸禄。先秦卿大夫的俸给来自采地或公田,故称田禄。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小凉山的孩子们真是很穷很苦,真可谓筚路蓝缕,孩子的教育是很大的问题,亟待相关部门给予关注解决。
②我们对外汇储备没有必要杯弓蛇影,外汇储备出现一些波动是正常的,有些因素是短期的。
③中东战火不断,美俄在叙利亚剑拔弩张,如履薄冰的政治形势让中国爱好和平的人心如刀绞。
④日本政府在“慰安妇”问题上的危言危行,枉顾亚洲受侵略国家人民的情感,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⑤文化经典就是要精读、细读,口诵心惟,反复咀嚼,以产生内心共鸣,收获更多的人生哲思。
⑥民族音乐长期以来主要以口耳之学的模式,在民间、宫廷和文人群体中传承。
A. ①③⑤
B. ②⑤⑥
C. ③④⑥
D. ①②⑥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藏独分子滥杀无辜,罪不容诛,热爱和平、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人士和一切正义的力量决不会向他们妥协。
②他在抗战开始后不久,就向日寇暗送秋波,后来干脆卖身投靠,公开作了日寇的走狗,真是辱没了他的祖先。
③她在填报高考志愿的第一批院校时,既想报清华大学,又想报北京大学,总是见异思迁,拿不定主意。
④在繁忙而紧张的高三学习中,父母见微知著的关怀,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使她备受感动和鼓舞。
⑤遗憾的是,因临时有事我未能去汉江码头送行,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惟一的一次对陶先生的失约,一直耿耿于怀。
⑥北大有一只猫经常蹲在教室的窗户上听课,师生发现后,便让它登堂入室,这只猫成为最特殊的学生。
A. ③④⑥ B. ①②⑤ C. ②③⑤ D. ①④⑥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代中国从天圆地方“天下”进入地球“天下”以来,传入了西方“人性恶”的人类哲学思想,以及与之相匹配的遏制“性恶”的国家行政观念:因为人性本源是恶的,因此必须配之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国家制度。
这种关于“人性恶”的人类哲学观点,中国其实在春秋战国时代早已有之,代表人物便是诸子百家之一的荀子。荀子持“人性恶”观点,而同时代的孟子则持“人性善”的观点。
中国古代历史的各种哲学流派,有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按故往历史中国十分惯常思维的“大是大非”原则来看,人性的善与恶,是两个绝然相反的人类社会哲学元素,荀子与孟子应被归为两个不同的学说流派。但中国流传至今的传统学术却把两位持泾渭分明哲学观点的人,同称为“儒家”。不知两位已作古二千多年的大学者会不会在黄土之下跃骨而起?
仔细想来,把不同哲学流派的学者们归于“一家”的文化现象,也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情理之中。中国数千年实行的是皇权行政一统论,而与行政一统论相匹配的学术一元论,也就不得不把为华夏人类思想作出过杰出贡献的各流派人物都归入相同的彀中。在归入“一家”之后,再予以分门别类,作内部清算,谓之“一家”之内的不同“路线斗争”,再或逐“师门”,斥之学术叛徙、学术内奸。那个时代的这种学术的历史发展逻辑,同样与封建社会一统皇权独裁之下的“羁縻”臣僚、清算各派臣僚的行政制度,完全匹配。但显然,两者本来就不在一个学术流派中,而这正是符合近代以来人们认同的人类历史“学术多元论”观点的。历史地看,皇朝社会恶劣的一元论阻碍了古代中国社会分科学说的产生,从而使古旧读书做官的儒学成为通向文化一元论的单行线和独木桥,但人类思想(包括经济形态)本质的多样性决定了学术的“多元”,何必纳入一家?它实质是泯灭了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哲学思想的丰富多彩性。
春秋末期,早于荀子孟子一百年的孔子仅谈到了人类哲学“仁”的思想,而荀孟则开始了人性恶和人性善的争论。众所周知,自后两千多年中国皇朝历史遵循了孔孟之道,而荀子的“性恶”人类哲学思想早已被皇朝历史自我消弭于无形之中。有当代考古学家指出,人类文明历史数千年以来,人们的物质与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人类的性情几无改变。笔者以为,人类历史一直存在着这么一个人性现象:越是缺什么,便越是提倡什么。
这就像表决心发誓要克服自我一样。著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在提到孔子“仁”思想时这么说:“按孔子的看法,一个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防范不仁的念头,可见性恶来自先天”(黄仁宇著《万历十五年》)。
说性恶可使但凡是人都受到“性恶”遏制,说“性善”则可以使一部分“圣人”免于遏制。这在今天的人看来,道理很简单。假如古人因受人类社会认识论的局限而偏入旁门(轻视实践的古人先给予认知上的定义,再寻找“理”;现代人在实践中寻找“理”),那么,今天的人如果再提“性善”论,则别有它图了——人类历史证明:提倡“善”的人就是“善人”,那是一种是人都不信的鬼话。正如明代哲学家李贽所揭示:孔孟“其流弊至于今日阳为道学,阴为富贵!”
(选自《关于人性的善与恶》,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西方人是持“人性恶”的哲学观点的,与之相匹配的是遏制“性恶”的国家行政观念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国家制度。
B. 作者认为,“人性恶”和“人性善”是两个绝然相反的哲学观念,不应该将分别持有这两种观念的代表人物荀子和孟子归属于同一个哲学流派——儒家。
C. 把分属不同哲学流派的学者归于“一家”是为了顺应中国古代的历史发展,因为中国数千年来实行的是皇权行政一统论,而学术一统论是与之相匹配的。
D. 作者认为,现代人再提“性善”论,就是另有所图,而古人提“性善”论只是因为认识论的局限,入了“先给予认识上的定义,而寻找‘理’的偏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以近代西方“性恶论”哲学思想流入中国为引子,探讨了“人性恶”的哲学思想在中国悠久的历史。
B. 作者在论证中国古代“人性恶”的哲学思想不应该被湮没时运用了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C. 作者引用著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的话是为了证明,儒家大师孔子从本质上讲也是持“人性恶”的观点的。
D. 作者指出中国古代历史哲学流派的“奇特现象”,是为了阐明“性恶论”在中国历史中湮没无闻的政治历史原因:皇权行政一统论形成了学术一统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中国古代皇朝社会恶劣的一元论阻碍了中国古代社会分科学说的产生;否则,中国古代的文化哲学思想一定会丰富多彩。
B. 人类历史从来一直存在着这么一个人性现象:越是缺什么,便越是提倡什么。作者认为儒家提倡的“性善”论正是如此:人类缺少“善”,所以提倡“性善”。
C. 中国关于“人性善”和“人性恶”的哲学思辨,历史悠久“性恶论”消弭于无形主要是“性恶”论的理论缺陷:说性恶可使但凡是人都要受到“性恶”的遏制。
D. 明代哲学家李贽认为,“孔孟‘其流弊至于今日阳为道学,阴为富贵’”,指出儒家成为某些人追求荣华富贵的工具,否定了儒家作为一个流派存在的必要性。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可与杜甫的“润物细无声”相媲美,又与王维的“山色有无中”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了周瑜当年赤壁破曹时的潇酒从容,接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转而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凤兮!凤兮!何德之衰!________,_________。(《论语》)
(2)万里悲秋常作客,_____。艰难苦恨繁霜鬓,________。(《登高》)
(3)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_____,_____。 (《念奴娇·赤壁怀古》)
(4)_______,______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5)五月渔郎相忆否?_______,_________。(《苏幕遮》)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出师表》中,诸葛亮出师前主动请缨并发出铮铮誓言“________,________”,以告慰先帝之灵,表达对陛下忠贞不贰的情感。
(2)在《琵琶行》中,“__________”一句,既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了铺垫,又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遥相呼应;在演奏时,琵琶女用“___________”的变换指法弹奏出美妙的乐音。
(3)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借与孙权有关的风流遗迹“___________”,表达江山寂寞、不胜今昔之感;又借百姓在“___________”祭祀的场景,体现词人对南宋统治者的正告。
10、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清楚地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能够辨明荣辱的界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当任命一个人来挽救局面,人们常引用《出师表》的两句名言“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总结出六国灭亡的原因,并以此警戒当朝的执政者。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同为赤壁怀古诗词,苏轼塑造了青年将领周瑜的英雄形象,而杜牧的《赤壁》中,却用“_________,__________”,讽刺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成功是因为侥幸。
(2)韩愈在《师说》中批评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态度,并且指出因此而产生的令人奇怪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石潭记》中,“_____,_____ ”两句写出了小石潭周围枝蔓互相缠绕连接、随风摆动的样子。
(2)《蜀道难》中,既写出了剑阁的险要地势又体现其易守难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
辉①,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鹓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鹓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 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 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近、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直接。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 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鹓。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E. “归去来”源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剑歌”化用冯谖因未被重用弹剑而歌意欲离去事。
【2】结合全诗,分析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文忠,字思本,盱胎人,太祖姊子也。年十二而母死,父贞携之转侧乱军中,濒死者数矣。逾二年乃谒太祖于滁阳。太祖见之喜甚,抚以为子,令从已姓。年十九,以舍人将亲军,从援池州,破天完军,骁勇冠诸将。张士诚寇严州,御之东门,使别将出小北门,间道袭其后,夹击大破之。逾月,复来攻,又破之大浪滩,乘胜克分水。士诚遣将据三溪,复击败之,斩陆元帅,焚其垒。士诚自是不敢窥严州。明年,诸全守将谢再兴叛降于吴,以吴军犯东阳。文忠与胡深迎战于义乌,将千骑横突其阵,大败之。士诚谴司徒李伯升以二十万众攻新城。文忠帅军驰救,去新城十里而军。诘朝会战,天大雾晦冥,文忠集诸将仰天誓曰:“国家之事在此一举,文忠不敢爱死以后三军!”乃使元帅徐大兴等将左军,严德等将右军,而自以中军当敌冲,奋前搏击。雾稍开文忠横槊引铁骑数十乘高驰下冲其中坚敌遂大溃捷闻太祖大喜明年秋,大军伐吴,令攻杭州以牵制之。守将谢五,再兴弟也,谕之降,许以不死。五与再兴子五人出降。诸将请缪之,文忠不可。营于丽谯,下令日:“擅入民居者死。”师还,命军中收养道.上弃儿,所全活无算。文忠器量沉宏,人莫测其际。临阵踔厉风发,遇大敌益壮。颇好学问,通晓经义,为诗歌雄骏可观。初,太祖定应天,以军兴不给,增民田租,文忠请之,得减额。其释兵家居,恂恂若儒者,帝雅爱重之。家故多客,尝以客言,劝帝少诛缪,又谏帝征日本,及言宦者过盛,以是积忤旨,不免谴责。十六年冬遂得疾。帝亲临视。明年三月卒,年四十六。
[注]①缪:通“戮’
(节选自《明史·李文忠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雾稍开/文忠横槊引铁骑/数十乘高驰下/冲其中坚/敌遂大溃捷/闻太祖大喜/
B.雾稍开/文忠横槊引铁骑数十/乘高驰下/冲其中坚/敌遂大溃/捷闻/太祖大喜/
C.雾稍开文忠/横槊引铁骑数十/乘高驰下/冲其中坚/敌遂大溃捷/闻太祖大喜/
D.雾稍开文忠/横槊引铁骑/数十乘高驰下/冲其中坚/敌遂大溃/捷闻/太祖大喜/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而取的与本名含义相关的别名。
B.应天,南京古称,指应天府。是南京在明朝时期的名称,是明朝前期首都,永乐时期迁都后为留都。
C.宦者,即宦官,是君主时代宫廷内侍奉帝王及其家属的人员,由阉割后的男子充任。也叫太监。
D.《明史》 和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二十四部史书,被统称为“二十四史”。
【3】下 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文忠自小颠沛,不忘刻苦读书。李文忠幼年丧母,跟着父亲在乱军中辗转不定,后来才投奔了朱元璋。他勤奋好学通晓经书,诗也写得很好。
B.李文忠英勇善战,一生功勋卓著。李文忠善于用兵,作战方法灵活,常常身先士卒。他率军大破天完军、屡胜张士诚、大败谢再兴,屡建奇功。
C.李文忠军纪严明,拥有恢弘气量。李文忠严禁军队擅入民居打扰百姓,他不杀投降官兵,还让人收养道上的弃儿,为民请求减少田租,爱护生命。
D.李文忠忠心耿耿,深受太祖器重。李文忠曾劝太祖少杀戮,并建议他东征日本,还批评宫中宦官太多。太祖虽然不高兴,却并没责备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御之东门,使别将出小北门,间道袭其后,夹击大破之。
(2)其释兵家居,恂恂若儒者,帝雅爱重之。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年丰廉让多,岁薄礼节少。(南朝梁·萧衍)
②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唐·孟浩然)
③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唐·杜甫)
④见礼而知俗,闻乐而知政。(宋·苏轼)
⑤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王安石)
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宋·陆游)
中华文化包容并蓄,历久弥新。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以其中的两三句为基础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来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