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徐霞客的日记中,石门之奇,铁船峰之险,天池寺钟声之 ,全竹坪竹林之清幽……许多美景 ,太多天籁犹在耳畔。其实,放慢了脚步,我们也能领略天池的浓雾、香炉的飞瀑……这与当年只是捧着相机 地游览庐山有着天壤之别。
A.悠远 记忆犹新 浮光掠影
B.幽远 历历在目 浮光掠影
C.幽远 记忆犹新 走马观花
D.悠远 历历在目 走马观花
2、推论是一个从给定的事实材料中得出结论的过程。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得出的结论有可能是正确的,有可能是错误的。请根据给定的事实材料,选出下列结论中正确的一项
事实材料
10月24日,来自G省示范性高中的一百余名高中生代表,在G省团委会议室召开了模拟联合国讨论大会。该会议的主题是全面消除贫困和跨国医疗援助。这个主题是由与会高中生代表选出的本年度世界上最重要的两个问题。
结论
A. 与会的部分高中生认为全面消除贫困和跨国医疗援助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B. 这些代表中的绝大多数高中生,以前在自己的学校中从没有讨论过该次会议的主题。
C. 与会的高中生代表讨论的主要问题是国家安全问题。
D. 与会的高中生代表都来自省会城市。
3、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吾其还也
B.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斯人,吾谁与归
C. 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以其无礼于晋
D.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子亦有不利焉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从日本处理包括中国在内的周边邻国的领土主权争端中,我们看不出日本对过去的侵略战争和殖民统治有丝毫的悔意。
B. 这部小说中的“边缘人”是一个玩世不恭、富有破坏性却真实坦白的群体,人们面对这类形象时会引起深深的思索。
C. 这十名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职业、不同水平的参赛选手将在未来的一个月内完成苛刻的野外生存训练,只有坚持到最后的人才能获得奖励。
D. 北京大学未名湖畔,一位87岁的老人依旧笔耕不辍。作为首席《儒藏》项目的专家,他计划在2025年完成这项浩大的典籍编纂工作。
5、横线处填入一句话,最恰当的是( )
读书人的命运在外人看来是崇高的,在读书人自己看来是凄凉的,在某些有权位的人看来,读书是消谴,消谴就可有可无,有所谓也无所谓,所以, 。
A.只有读书人自己才能体会其中的甘苦。
B.读书于人于已都是一件艰苦的事。
C.读书人的自尊自爱全在于你自己。
D.读书需要一种清闲雅致的心情。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知道格律和模仿对于创造的关系,我们就可以知道天才和人力的关系了。
“天才”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它自然有一部分得诸遗传,也有一部分成于环境。文艺批评家常欢喜说,伟大的人物都是他们的时代的骄子,艺术是时代和环境的产品。这话也有不尽然。伟大的时代不一定能产生伟大的艺术。美国的独立,法国的大革命,在近代都是极重大的事件,而当时艺术却卑卑不足高论。我承认遗传和环境的影响非常重大,但是我相信它们都不能完全解释天才。在固定的遗传和环境之下,个人还有努力的余地。遗传和环境对于人只是一个机会,一种本钱,至于能否利用这个机会,能否拿这笔本钱去做出生意来,则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有些人天资颇高而成就则平凡;也有些人天资并不特异而成就则斐然可观。这中间的差别就在努力与不努力了。只有死功夫固然不尽能发明或创造,但是能发明创造者却大半是下过死功夫来的。
最容易显出天才的地方是灵感。我们只须就灵感研究一番,就可以见出天才的完成不可无人力了。杜甫常自道经验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谓“灵感”就是杜甫所说的“神”,“读书破万卷”是功夫,“下笔如有神”是灵感。据杜甫的经验看,灵感是从功夫出来的。如果我们借心理学的帮助来分析灵感,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结论。
灵感有三个特征:一、它是突如其来的,出于作者自己意料之外的。根据灵感的作品大半来得极快。从表面看,我们寻不出预备的痕迹。作者丝毫不费心血,意象涌上心头时,他只要信笔疾书。二、它是不由自主的。有时苦心搜索而不能得的偶然在无意之中涌上心头。希望它来时它偏不来,不希望它来时它却蓦然出现。三、它也是突如其去的,练习作诗文的人大半都知道“败兴”的味道。“兴”也就是灵感。诗文和一切艺术一样都宜于乘兴会来时下手。兴会一来,思致自然滔滔不绝。没有兴会时,写一句极平常的话倒比写什么还难。
灵感既然是突如其来,突然而去,不由自主,那不就无法可以用人力来解释吗?从前人大半以为灵感非人力,以为它是神灵的感动和启示。但是从近代心理学发现潜意识活动之后,这种神秘的解释就不能成立了。
什么叫做“潜意识”呢?我们的心理活动不尽是自己所能觉到的。自己的意识所不能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就属于潜意识。灵感就是在潜意识中酝酿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它虽是突如其来,却不是毫无准备。法国大数学家潘嘉贵,常说他的关于数学的发明,大半是在街头闲逛时无意中得来的。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听过有一个人向来没有在数学上用功夫,猛然在街头闲逛时发明数学上的重要原则。从此我们可以知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两句诗是至理名言了。
(节选自朱光潜《“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天才与灵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知道格律和模仿对于创造的关系,人们就可以知道天才和人力的关系了。创造不可无格律和模仿,天才的完成也不可无人力。
B. 天才有一部分得诸遗传,也有一部分成于环境,还有一部分源自个人努力。其中,遗传与环境的影响非常重大,足以解释天才的形成。
C. 有些人天资颇高而成就平凡,原因之一就是这些人努力不够。有些人天资并不特异而成就斐然,其中努力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D. 最易显示出天才的地方是灵感,灵感是在潜意识中酝酿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这种情思的涌现不是毫无准备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美国独立、法国大革命的时代都是伟大的时代,而当时的艺术却不足高论,说明伟大的时代不一定能产生伟大的艺术。
B. 杜甫常自道经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神”即灵感,“破万卷”即功夫,足见杜甫在诗词创作方面是下过死功夫的。
C. 根据灵感的作品大半来得极快,作者丝毫不费心血,意象涌上心头时,只要信笔疾书,人们寻不出作者预备的痕迹。
D. 近代心理学发现潜意识活动之后,破解了灵感是“神灵的感动和启示”的神秘解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根据杜甫的经验以及借助心理学的帮助来分析灵感,都可以得出“灵感是从功夫出来”的结论。
B. 灵感的三个特征分别是出于作者意料之外而突如其来、不由自主、突如其去。这三个特征使从前的人大半以为灵感非人力。
C. 练习做诗文的人大半都知道“败兴”的味道。“兴”就是灵感,“败兴”的味道之一就有灵感突如其去的味道。
D. 法国大数学家潘嘉贵关于数学的发明大半是在街头闲逛时无意中得来的,文中引用潘嘉贵的事例,意在说明灵感有“突如其来”的特点。
7、名篇名句默写。
(1)《赤壁赋》中,写箫声的作用和力量,蛟龙听了飞舞起来,寡妇独处孤舟中,听到箫声想到自己的身世凄凉,不禁泣下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师者,____________。
(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运用互文手法借助侧面描写来表现边塞天气的苦寒,环境的恶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按要求填空。
(1)屈平正道直行,__________,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__________,__________。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曹操《短歌行》)
(3)《老子·第十一章》中通过对车子、器皿、屋室的分析总结出“有”与“无”之间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他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哂笑子路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说》中,韩愈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实,并由此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这是“教学相长”思想的体现。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委婉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道出了郁积在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
(2)孟子认为并不仅仅只有贤能的人才有向善之心,“__________”,而贤人能做到坚持不懈是因为“__________”。(《孟子•告子章句上》)
(3)英雄情结,古已有之:词人苏轼遥想公瑾当年,雄姿英发,在赤壁之战中令曹军“__________”,而辛弃疾面对千里江山更是感叹“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靡有朝矣。(《诗经》)
(2)皇览揆余初度兮, 。(屈原《离骚》)
(3) ,而后乃今将图南。(庄子《逍遥游》)
(4)钉头磷磷, 。(杜牧《阿房宫赋》)
(5) ,攘除奸凶。(诸葛亮《出师表》)
(6)渔舟唱晚, 。(王勃《滕王阁序》)
(7) ,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8)书痴者文必工, 。(蒲松龄《聊斋志异》)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注]
赤壁矾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戴复古,出生于1167年,南宋著名的江湖派诗人,戴复古为人正直爱国,他生活的时代,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
【1】下列对本词及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开头三句,显得起势平淡,远不如苏词开头几句的气势雄伟;但戴词以朴素的叙事入题,倒也显得自然轻快。
B.苏词中的周瑜形象,着墨较多,形象较鲜明;戴词写周郎,仅写他气吞区宇、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别是一种写法。
C.结尾三句,词人问道旁杨柳在为谁生春为谁摇动金色的柳条,传递出因自己感时伤世,再也无心观赏眼前美景的情绪。
D.上阕尾句“今如许”三字语义转折,提出疑问,感慨苍茫,意味深厚。其中既有对三国往事的无尽感慨,也有怀才不遇的伤怀。
E.这首词,风格豪迈,苍劲有力,在自然朴素的描写中,不时有浓重之笔与用力之笔出现,平淡之中见奇伟。
【2】与苏词相比,本首词在描写战争场面方面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说明。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卫献公戒①孙林父、宁殖食。鸿集于囿,虞人②以告,公如囿射鸿。二子待君,日晏,公不来至。来,不释皮冠而见二子。二子不说,逐献公,立公子黚。卫庄公立,欲逐石囿。登台以望,见戎州,而问之曰:“是何为者也?”待者曰:“戎州也。”庄公曰:“我姬姓也,戎人安敢居国?”使夺之宅,残其州。晋人适攻卫,戎州人因与石囿杀庄公,立公子起。此小物不审也。人之情,不蹶于山,而蹶于垤③。
(《吕氏春秋·慎小》)
赵宣孟活饥人于委桑之下,而天下称仁焉。荆佽非犯河中之难,不失其守,而天下称勇焉。是故见小行则可以论大体矣。田子方见老马于道喟然有志焉以问其御曰此何马也其御曰此故公家畜也老疲而不为用出而鬻之田子方曰:“少而贪其力,老而弃其身,仁者弗为也。”束帛以赎之。疲武闻之,知所以归心矣。齐庄公出猎,有一虫举足将搏其轮,问其御曰:“此何虫也?”对曰:“此所谓螳螂者也。其为虫也,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庄公曰:“此为人而必为天下勇武矣。”回车而避之。勇武闻之,知所尽死矣。故田子方隐一老马而魏国载之,齐庄公避一螳螂而勇武归之。汤教祝网者④,而四十国朝;文王葬死人之骸,而九夷归之;武王荫暍人于樾下,左拥而右扇之,而天下怀其德;越王勾践一决狱不辜,援龙渊⑤而切其股,血流至足,以自罚也,而战武士必其死。故圣人行之于小,则可以覆大矣;审之于近,则可以怀远矣。
[注]①戒:约请。②虞人,古官名。③垤:蚁封。④汤教祝网者,商汤见祝网者置网四面,要祝网者收去三面。⑤龙渊,宝剑名,又名龙泉剑。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子方见老马于道/喟然有志焉/以问其御曰/此何马也/其御曰/此故公家畜也/老疲而不为用/出而鬻之/
B.田子方见老马/于道喟然有志焉/以问其御曰/此何马也/其御曰/此故公家畜也/老疲而不为用/出而鬻之/
C.田子方见老马于道/喟然有志焉/以问其御曰/此何马也/其御曰/此故公家畜也老/疲而不为用/出而鬻之/
D.田子方见老马/于道喟然有志焉/以问其御曰/此何马也/其御曰/此故公家畜也老/疲而不为用/出而鬻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句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与石圃”与“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两句中的“因”字含义相同。
B.“不蹶于山”与“为仲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两句的句式相同。
C.“是故见小行”与“是故圣益圣”(《师说》)两句中的“是故”含义相同。
D.“九夷归之”与“羝乳乃得归”(《苏武传》)两句中的“归”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卫献公约请孙林父、宁殖进餐,孙、宁两人不高兴,驱逐献公,是因为献公不释皮冠来见他们;后来,卫庄公因处事不当而被杀害。
B.田子方看到一匹老马,便询问这马的情况,得知情况后,他说了一番话,然后用帛赎买了这匹马,他的这些言行让老弱的武士归心。
C.齐庄公出猎时碰到一只螳螂,却不知何物,询问驾车人后,齐庄公觉得螳螂像勇士,便掉回车子避开它,这让天下的勇士们有了触动。
D.商汤叫祝网者网开三面,周文王礼葬死者,周武王置中暑者于树荫下为之扇凉,勾践决狱后的做法,都说明了圣人很重视身边小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鸿集于囿,虞人以告,公如囿射鸿。
(2)援龙渊而切其股,血流至足,以自罚也。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从首颗人造卫星到一箭三星,从无人试验飞船到航天员太空出舱,从探测器绕月飞行到月球背面软着陆……中国航天事业正大步迈向国际最前沿。2020年,北斗三号有望实现全球组网、火星探测提上日程,中国人认识和探索太空之旅正积蓄力量,向更高目标挺进。
材料二:
当年,你们发愤图强、埋头苦干,创造了令全国各族人民自豪的非凡成就,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老一代航天人的功勋已经牢牢铭刻在新中国史册上。不管条件如何变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志气不能丢。新时代的航天工作者要以老一代航天人为榜样,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早日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习近平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的回信》节选)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①一位准备报考航天院校的高中毕业生,写给参与“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的老科学家的信。
②为参加学校举办的“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做强国一代新青年”演讲比赛,写一篇演讲稿。
③为参加市科协主办的“纪念‘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50年”主题征文活动,写一篇时评。
④2020年4月24日“中国航天日”主题活动中观看《东方红一号》纪录片后的观后感。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