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年海南万宁高考二模试卷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请选出下列句中划线字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先是,庭中通南北一 (   )

    A.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B.愚人之所以为愚

    C.庭中始为篱 D.余既为此志

  • 2、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丑(kuǐ)     稽(kuài)     (xì)          日(sì)

    B.峻(lǐn)     (tuān)     (shānɡ)   怀(chěnɡ)

    C.乐(yú)       (wù)        (hái)        (shānɡ)

    D.虚(xián)   畅(hān)       理(xián)     (liè)

  • 3、下列各句中与“狼吞虎咽”中“狼”“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西当太白有鸟道   B. 避猛虎

    C. 侧身西望长咨嗟   D. 从绕林间

  •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闲鱼不是一个电商平台,而是一个基于新生活方式的社区。人们在这个社区里,不仅可以分享二手的物品、自己的私人时间,还可以分享空间,如房屋和场地的出租。

    B.教育培训机构往往以高强度培训、大量做题、提前教育、全民奥数等培训学生的应试能力和考试技巧,从而提高考试成绩,以此获得家长的认可。

    C.全球首例获得批准上市的北美转基因三文鱼体内植入的鲑鱼家族中体型最大的太平洋奇努克三文鱼的生长激素基因,这样能使其快速生长。

    D.慕课(M00C),是由美国的几所名校的大学教授创办的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用户参与在线学习,国内各类慕课平台也随之产生。

  •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西方有个荆棘鸟的传说,说有一种鸟,它毕生只歌唱一次,那歌声比世上任何生灵都悦耳动听。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地谛听着,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

    ①便在那荒蛮的枝条之上放开了歌喉

    ②然后,它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荆棘上

    ③它一旦离巢就会找一棵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才歇息下来

    ④这是一曲无比美好的歌,曲终而命竭

    ⑤在奄奄一息的时刻,它超脱了自身的痛苦

    ⑥而那歌声竟然使云崔和夜莺都黯然失色

    A.③②①⑤⑥④ B.⑥④③②①⑤

    C.③①②⑥⑤④ D.④⑥③②①⑤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道德是民族之根,文明之本。在历史发展的长河里,道德如同阳光、空气、水,滋养着中华民族,让炎黄子孙从漫漫长夜里走向黎明、走向辉煌,在生死存亡之际获得新生、永续发展。

    道德是国家之基。为政以德,以德治国,这是传统中国治理的根基。以德治国,强基固本,乃是国家、民族长盛不衰,长治久安的良方。章炳麟说:道德衰亡,诚亡国灭种之根基。稍稍浏览我国古代朝代更替史就可知道,封建王朝没落之际,莫不是礼崩乐坏,道德式微,统治者腐朽无德,官僚集团贪婪无度,人心涣散,民意背离。“重莫如国,栋莫如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道德的支撑,那就如房屋缺了栋梁,必定是墙倾垣颓,大厦将危。

    纵观历史,我们这个民族在每一个关键之处、每一个挫折时刻,都深深地刻着“道德”二字。近代以来,中国陷入到前所未有的危困之局,面临着亡国灭种的险境。尤其是抗日战争,这是民族历史上的大悲壮、大苦难,也更灵民族精神的大觉醒、大挣扎、大振作。从政要到平民,从军人到妇孺,无数仁人志士投入到救亡图存的历史洪流中,不屈不挠者大有之,以身殉国者大有之,埋头苦干实干者大有之……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撑起风雨飘摇的旧中国。新中国成立后,雷锋、焦裕禄等闪耀在新时代的道德星空图上,他们是德之楷模,国之栋梁。

    人是社会的基本元素,而道德是为人之本,处世之基。范晔在《后汉书·崔实列传》里说:刑罚者,治乱之药石也;德教者,兴平之粱肉也。西方哲语亦云:修养之于心地,其重要如同食物之于身体。两者都不约而同地把道德的教化与修养比作精神的食粮。法律、刑法、准则等都是药石,而人是不能靠吃药来维持生命的,因而它们必须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今日之中国,欲民族复兴,首在立人。立人之道,首在立德。这个“德”,不是假仁假义,不是作秀与点缀,不是“吃人”的虚伪的“道德”,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理想追求,是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信仰,是“为天下之忧而忧,为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境界,是舍我其谁,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担当,是“修齐治平”的道德实践和人生磨砺。道德没有大小高下之别,只要抱有善念,不舍善行,人人皆可圣贤,人人皆可舜尧。

    (摘编自管斌《道不孤单,德不孤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中,道德如同阳光、空气、水,滋养着中华民族,是民族之根。

    B. 道德是国家的基石,而以德治国则是治理国家的根基,也是一个国家实现长治久安的良方。

    C. 从我国古代朝代更替史中可以看出,一旦道德由盛转衰,统治者就会腐朽,王朝就会没落。

    D. “栋莫如德”意思是道德如同国家的栋梁,一个国家如果失去这个栋梁,那它必定亡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立足于巾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高度,开篇表明道德在民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B. 文章论证道德在国家、民族发展中的作用时,既摆事实讲道理,又注重正反对比。

    C. 文章在论述“人无德不立”时,先引用他人言论,后辅以形象的比喻,说服力强。

    D. 文章结尾强调个人立德重要性,并认为个人只要注重道德修养,就可以做个贤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也曾遭遇黑暗,但是道德让中华民族走向黎明、走向辉煌。

    B. 无论是抗日战争这样的苦难时刻,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新时代,我们不缺少道德的楷模。

    C. 因为人是社会的基本元素,所以人不能离开道德这个社会基础,更不能依靠“吃药’维持生命。

    D. 道德对于人和国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当然这个“道德”不是伪道德,而是崇高的道德。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项脊轩志》中“____________________”点出了项脊轩的狭小。

    (2)《项脊轩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项脊轩的年久陈旧。

    (3)《项脊轩志》结尾的妙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作者睹物思人,托物寓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描绘日、星、山的情状,侧面描写洞庭湖的恶劣天气,为下文写迁客骚人的悲伤埋下伏笔。

    (2)青泥岭,“悬崖万仞,山多云雨”(《元和郡县志》),为唐代入蜀要道。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夸张之笔写行路人到此的感受。

    (3)庄子在《逍遥游》中先描述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然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

  • 9、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前人写景诗文,往往寄予深情。如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枝可依”启发犹豫的士人归附自己。又如归有光《项脊轩志》文中“庭有枇杷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句,寄托着作者对亡妻的思念。

    (2)李白《把酒问月》诗中有四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这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江畔何人初见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月年年望相似”四句意同。

    (3)诗人陆游不止有“老学庵”的轩名,还有“昨非轩”的轩名,这一名字取意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指出宋荣子不受外界褒贬影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中写刘裕率军北伐气势威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衣着破旧,却不羡慕那些衣着华美的同学,表明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写诗人通过加高帽子、加长佩带来表现自身高洁情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郦道元的《三峡》中,渲染山间空旷、境界清幽寂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一文中提到“落木”这一意象体现了语言的精妙和诗人大胆的创造性。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自  咏

    白居易

    随宜饮食聊充腹,取次衣袭亦暖身。

    未必得年非瘦薄,无妨长福是单贫。

    老龟岂羡牺牲饱,蟠木宁争桃李春?

    随分自安心自断,是非何用问闲人。

    (注)蟠木:弯曲的树。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体瘦家贫不一定寿短福少,从颔联中的措辞可看出诗人的生活态度。

    B. 诗人饮食随便充腹就行,穿着简朴暖身就好,可看出他作此诗时生活困窘。

    C. “牺牲”过着饱足的生活,但改变不了被用作祭品的命运,不如“老龟”自在。

    D. 诗人借“老龟”“蟠木”寄托生活追求,运用反问的手法增强了抒情的效果。

    2本诗意在“自咏”,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表达了哪些人生态度。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市隐斋记

    元好问

    ①吾友李生为予言:“予游长安,舍于娄公所。娄,隐者也,居长安市三十余年矣。家有小斋,号曰‘市隐’,往来大夫多为之赋诗,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

    ②予曰:“若知隐乎?夫隐,自闭之义也。古之人隐于农、于工、于商、于医卜、于屠钓,至于博徒、卖浆、抱关吏、酒家保,无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谓初机之士,信道未笃,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故以山林为小隐;________故以朝市为大隐耳。以予观之,小隐于山林则容或有之,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自山人索高价之后①,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②,况朝市乎?今夫乾没氏③之属,胁肩以入市,叠足以登垅断,利嘴长距,争捷求售,以与佣儿贩夫血战于锥刀之下,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而伯夷语,曰:‘我隐者也’而可乎?敢问娄之所以隐,奈何?”

    ③曰:“鬻书以为食,取足而已,不害其为廉;以诗酒游诸公间,取和而已,不害其为高。夫廉与高,固古人之所以隐□,子何疑焉?”

    ④予曰:“予得之矣,予为子记之。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请以韩伯休之事终其说。伯休卖药都市,药不二价,一女子买药,伯休执价不移,女子怒曰:‘子韩伯休邪,何乃不二价?’乃叹曰:‘我本逃名,乃今为儿女子所知。’弃药径去,终身不返。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非公意也。君归,试以言问之。”

    贞佑丙子年十二月日,河东元某记。

    (注)①山人索高价:山人,指隐士。这里用唐李渤隐居少室山,两度不赴召,后韩愈召之而应召做官的故事,说明有的人隐居是为了博得名誉后再出仕为官。②“欺松桂”句:南齐人周顒隐居钟山(今江苏江宁北),后应诏为海盐令,时人孔稚圭作《北山移文》,借山灵之口,指斥他假充隐士,称他“诱我松桂,欺我云壑”。诱,引诱;欺,欺骗。③乾没氏:指与世沉浮,追逐私利的人。

    1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 B. C. D.

    2简析第②段画波浪线句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3对第④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用韩伯林类比娄公,说明他们是同类人。

    B.借用“卖药”之事,表明对真正隐士的看法。

    C.李生求记并非娄公本意。

    D.对娄公之流沽名钓誉行为进行讽刺批判。

    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②段画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①出处一致  ②能定能应  ③喧嚣两忘  ④不为物诱

    A.③,①;②,④, B.②,④;①,③,

    C.②,①;③,④, D.③,④;②,①,

    5联系全文,谈谈你对“隐士”的看法。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美国飞行员、著名作家莫顿·亨特小时候曾和伙伴们爬上悬崖,下来时却遇到困难和危险。他照着父亲的指点,踩着悬崖上的石头,坚持一小步一小步行动,终于安全脱险。他说:“此后,我生命中有很多时刻,面对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或者一个令人畏惧的情境,当我感到惊慌失措时,我都能够轻松应对——因为我回想起了很久以前悬崖上的那一课。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这个时候,再回头看,就会对自己走过的这段漫漫长路感到惊讶和骄傲。”

    上述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你结合材料,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