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内心里拥有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积淀在我们血液里的和融化在我们脚步中的,都是这样一点一滴播撒和积累下的善。________________,从而形成一泓循环的水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看见贫穷而情不自禁地产生同情
②看见寒冷而愿意去雪中送炭
③才会看见弱小而自觉前去扶助
④我们在感动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感动着
⑤滋润着我们哪怕苦涩而艰难的日子
⑥帮助我们度过相濡以沫的人生
A. ④①③②⑥⑤
B. ③②①⑥⑤④
C. ③①②④⑤⑥
D. ④③②①⑤⑥
2、依次填在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再全面的维生素补充剂对健康的弥补作用也不能____________膳食结构不合理带来的损害。要保持健康,更重要的是维持饮食的平衡以及适度运动。
(2)网络反腐并非单纯以反腐平台或者反腐工具的形式存在,而是为社会公众参与反腐,____________参与政治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
(3)李三的父母是本分人,但是,他们____________李三不务正业,这也是李三走到今天这一步的原因之一。
A.抵消 既而 怂恿 B.抵消 继而 纵容
C.抵制 既而 怂恿 D.抵制 继而 纵容
3、学校举行足球赛,小明作为年级足球队的守门员在出征前宣誓,他用诗句来表达自己做守门员的信心,你认为下列合适的一联是( )。
A.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B.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D.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4、“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下列诗句中没有表达这种情感的一项是( )
A.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
B.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渭城曲》)
C.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D.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5、下列短语搭配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迅速填满 热烈欢呼 深情诉说
B.改造自然 坚定立场 夜色深沉
C.纪律严明 布置任务 掌握方法
D.剧烈战斗 精密计算 湖水清澈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最近,中华有声历史资料数字化工程惹上了官司。有人批评其质量堪忧,有人质疑其在数字化过程中,将一些珍贵的原声母带交给日本公司,使这些母版文物有可能被盗录和损毁。谁是谁非,当事人各执一词。然而此次事件,使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工程得以进入公众视野。
保护音像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集体记忆,通过数字化方式保存我国珍贵的音像档案意义重大,但关键在于其获得永久性保存后,如何才能变成活的文化?在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传统文化资源面临着双重悖论。
第一重悖论,在全球化时代,大众流行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掘墓人。同时,全球化时代又呼唤传统文化的复兴。以电影、电视、流行音乐为代表的大众流行文化,用“全球通用”的审美标准席卷全球,鲸吞蚕食各国各地区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迅速消弭多样性、异质化的地方性文化。这种全球趋同化的大众流行文化浪潮,使得很多非西方社会的民族和人群,愈益面临失去独特文化身份的危险。只有接续传统文化的根脉,复兴传统文化资源,我们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站稳脚根,获得文化身份和价值情感认同。
第二重悖论,信息化、数字化既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威胁,也为其重焕生机提供契机。为什么从前人们喜欢看戏,现在不喜欢呢?这变化的背后就是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在信息、交通都不发达,文化娱乐活动匮乏时,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得以较好地传承发展。随着信息和交通的便捷,尤其是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后,地域色彩浓厚的传统文化面临巨大冲击。当人们打开智能手机,就可以观看电影、电视、视频时,很多人就不愿意走进剧院看那些古老的地方剧种了。传统戏剧如此,其他领域和门类的传统文化亦然。但是,信息化、数字化是一种技术力量,它们打破了传统文化的传播限制,使其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获取知音。如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从2014年登陆好莱坞杜比剧院后热度一直不减。这种蕴藏着强烈独特的民族文化基因密码、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文化语境里被认同、被赞叹,真正走向了世界。
对于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和传承,一定要跳出“死文化”的陈旧观念,不能把传统文化变成活标本、木乃伊。要充分借助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借助大众流行文化巨大的承载力和传播力,使传统文化以鲜活的形态,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大众文化趣味、艺术审美的一部分。唯有如此,传统文化才能再度获得复兴和繁荣。
(摘编自封寿炎《数字时代,传统文化如何保护传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有声历史资料数字化工程因质量堪忧且存在盗录和损毁母版文物的可能而惹上官司。
B. 不只是传统戏剧,其他领域门类的传统文化也面临着信息化、数字化所带来的严重威胁。
C. 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改变了人们的文化娱乐方式,很多人不愿走进剧院观赏戏剧。
D. 文中用“木乃伊”形容通过数字化方式获得永存后却因脱离大众而失去生命力的传统文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由中华有声历史资料数字化工程惹上官司引出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工程这个话题。
B. 文章主要论述了传统文化资源在当下所面临的双重悖论,挑战大于机遇,富有辩证性。
C. 文章以3D全景声京剧电影在好莱坞热映为例,论证了全球化时代呼吁传统文化的复兴。
D. 文章在提出问题后,又用大量篇幅分析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具体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它让我们在全球化时代扎根并获得文化身份和价值情感认同。
B. 将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保存意义重大,而如何将传统文化资源转为活的文化也是关键问题。
C. 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在信息和交通愈发便捷的全球化时代,必将遭遇淘汰。
D. 只要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态呈现传统文化,并借助技术的力量,就能让传统文化重焕生机。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诗人用沉舟,病树自比,表达诗人对世事变迁和仕宦沉浮的豁达胸怀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认为: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____________”,而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____________”。
(3)“浮云”意象意蕴丰富,比如隐喻鄙视功名利禄的精神气度,比喻奸邪小人,比喻人的漂泊迁徙等。该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刿论战》中,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以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表达出自己身世的飘零坎坷。
(3)《永遇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之雄心 ,也只怕会是“___________ ”的结局。
9、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越中览古》中,写打胜仗之后将士荣归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越王极度享乐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今日的凄凉,寄予作者深沉忧思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___________________,并力西向,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如此之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趋于亡。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又在六国下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4)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
(5)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______;自其不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______,而又何羡乎!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了学习与自省在人生成长中的重要性。
(2)陶潜的《桃花源记》中“____________”-句,写出散落在地上花瓣的杂乱繁多,而“____________”一句,则点出桃花源人的平静快乐之态。
(3)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一句,从高处着笔写夔州的特定环境,“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飘泊无定的悲苦生涯。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
[北宋]潘大临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
最羡鱼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潘大临,黄州人,家贫未仕。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1】从这首诗的体裁上看,属于近体诗中的□□□□。
【2】对这首诗内容和主旨的理解,下面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描写的是西山赤壁地势险要,地处战略要冲,是一道天然屏障。
B.“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表现出诗人对于建立丰功伟绩的历史人物的景仰之情。
C.尾联中的“鱼竿客”是隐者的形象,隐含着身在官场的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D.整首诗诗意境阔大,笔力雄健,结构严谨,对仗精工,诗句凝炼。
【3】第三联中的“拳”、“退”二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析其表达效果。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梁曾,字贡父,燕人。至元十年,用累考及格,授云南诸路行省都事。十五年,转同知广南西道左右两江宣抚司事。明年,除知南阳府。南阳在宋末为边鄙,桑柘未成,而岁赋丝,民甚苦之。曾请折输布,民便之。
三十年正月,至安南。其国有三门:中曰阳明,左曰日新,右曰云会。陪臣郊迎,将由日新门入。曾大怒曰:“奉诏不由中门,是我辱君命也。”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新朝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 世子陈日燇大感服,三月,令其国相陶子奇等从曾诣阙请罪,并上万寿颂、金册表章、方物,而以黄金器币奇物遗曾为赆,曾不受,以还诸陶子奇。八月,还京师,入见,进所与陈日燇往复议事书。帝大悦,解衣赐之,右丞阿里意不然,帝怒曰:"梁曾两使外国,以口舌息兵戈,尔何敢尔!"或谗曾受安南赂者,帝以问曾,曾对曰:"安南以黄金器币奇物遗臣,臣不受,以属陶子奇矣。"仍乘传之任淮安。到官,兴学校,厉风俗,河南行省事有疑者,皆委曾议之。
大德元年,除杭州路总管。请禁莫夜鞫囚、游街、酷刑,朝廷是之,著为令。四年,丁内艰。先是,丁忧之制未行,曾上言请如礼。七年,除潭州路总管,以未终制,不赴。寻召还京,辞以母丧未葬,扶柩北归。四年,以疾辞归,敕赐药物,存问备至。延佑元年,还至汴梁,以病不复职,寓居淮南,杜门不通宾客,惟日以书史自娱。至治二年卒,年八十一。 (节选自《元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新朝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
B. 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新朝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
C. 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新朝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
D. 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新朝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路”,宋金元时代行政区划名,是仿唐代的“道”制而设置,“道”和“路”,最初都是监察区,后转化为行政区。
B. “世子”,在先秦时代是君位继承人的封号,汉朝以后用以称郡王的继承人,以区别皇位的继承人太子,还指藩属国的王位继承人。
C. “阙”,本意是皇宫前面的望楼,“城阙辅三秦”中的“城阙”即指帝都长安,“诣阙”,指奔赴朝廷、皇宫、或都城。
D. “丁内艰”,意为遭逢父母丧事。古代封建社会官员父母去世,官员必须停职,回家守制,又称“丁忧”,是传统的道德礼制。
【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梁曾擅长外交,成绩卓著。他两次出使安南,以言辞平息战事,成功说服安南国的世子陈日燇入朝请罪,从而取得了外交的胜利。
B. 梁曾事君忠勤,深得信任。皇帝为表彰其出使安南之功,解衣赐之,这引发了阿里的不满,但皇帝怒斥了阿里,肯定了梁曾的功劳。
C. 梁曾为官清廉,不贪钱财。安南送给梁曾许多贵重礼物,梁曾拒不接受,这让他后来得以在皇帝面前坦然应对说他接受安南财物的谗言。
D. 梁曾恪守礼制,不肯苟且。梁曾出使安南,坚持要从中门入城;他还建议按照礼制施行居丧制度,他自己因服丧未满,拒绝到潭州赴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南阳在宋末为边鄙,桑柘未成,而岁赋丝,民甚苦之。
(2)请禁莫夜鞫囚、游街、酷刑,朝廷是之,著为令。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木棉树是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生长的落叶大乔木。它伟岸挺拔,高度可达25米。每年春季,木棉树便开满鲜红硕大的花朵,就像熊熊燃烧的火焰,又似满腔热血,因此木棉花被誉为“英雄花”。躯干的挺拔和花朵的鲜艳,离不开它那发达的根系,木棉的根密如蛛网,能广泛吸取地下水分;为在严酷干旱中得以生存,它的根扎进地层深处,可谓“根深叶茂,本固枝荣”。木棉树的生长还有一个特征,即哪里有木棉树,它一定要长得高过其他树木,以吸收最好的阳光,所以有“森林中的露头树”之称。
上面材料给了你怎样的联想和启发?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