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来自同学们的投稿,其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据统计,地球上每天大约有2000万公顷左右的森林被砍伐或毁坏。
B.三月歌会落幕后,初一同学那动听的歌声还回响在我们耳边。
C.是否努力学习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
D.通过这次特级教师的讲课,使大家有很大的启发。
2、下列词语中全部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缅怀 烦燥 屏息凝神 华众取宠
B.告罄 狂斓 迫不及待 摄手摄脚
C.贮立 筵席 分崩离西 强聒不舍
D.狡黠 遗憾 殚精竭虑 相得益彰
3、下列关于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从晚上七点开始起更,每一更约两小时。“是日更定”的“更定”即晚上八点左右;“渔唱起三更”的“三更”则为子时,即半夜。
B.诸葛亮写的《出师表》,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文章恳切劝勉刘禅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
C.“谥号”是帝王或官员死后,后人依其生平事迹及品德所给予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文正”是对大臣的最高谥号,“文忠”则仅次于“文正”,历史上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皆谥号“文忠”。
D.《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屈原》的作者分别是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中国的郭沫若。
4、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突然,一个影子如白驹过隙般的一闪而过,快捷如飞。
B.不少学者认为《读点经典》丛书对中学生的影响将是潜移默化的。
C.政府在吃紧的财政面前更加“锱铢必较”,对于任何“花不到刀刃”上的钱都感到恼火。
D.这些小报唯恐天下不乱,老是危言耸听地报导一些不实的消息。
5、1.唐代书法家柳公权吸取各家之长,汇聚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他的书法以楷书著称,其楷书笔画匀衡瘦硬,棱角外露,富于变化,他与唐代著名的书法家颜真卿齐名。下面属于柳公权代表作《玄秘塔碑》的是________图。
A.甲
B.乙
C.丙
6、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嘶哑 朗润 言不由中 抖擞
B.摇篮 花枝招展 淅淅沥沥 造访
C.灰烬 掩饰 从心所欲 不妄初心
D.飘逸 理想 断章取义 温顾之新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回忆鲁迅先生》选自《萧红全集》,萧红,原名张迺莹,黑龙江呼兰人,作家,代表作有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B.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木兰诗》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C. 《资治通鉴》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迁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D. 《黄河颂》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它是由光未然创作,经冼星海谱曲后,这部音乐作品响彻中华大地。
8、文言文阅读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上①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②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③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出自《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释】①上:唐太宗。②致治:治理国家到达大治。③正:只。
【1】解释加点的词。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
(2)上诘之_____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_____
(4)安可诬一世之人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3】两文反映的都是统治者对人才的态度,甲文采用了___________的写法,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揭露了统治者____________。而乙文中,唐太宗对人才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
【4】针对乙文中唐太宗“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9、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辛弃疾用夸张的笔墨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英姿,有什么用意?
【2】“不尽长江滚滚流”一句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10、综合运用题。
(1)我市“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工作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某校少部分同学却对“创文”工作意识淡薄,请你拟一副对联作为宣传标语进行“创文”宣传。
(2)走在上学路上,你突然发现前面的同学把口香糖吐在地上,请你用文明、得体的用语来劝阻他。
11、古诗文名句默写。
①树树皆秋色,________。(王绩《野望》)
②黄梅时节家家雨,________。(赵师秀《约客》)
③________,________;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④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景物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的优美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老想到五三年正月的事,我的良心上的责备简直消释不了。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这些念头整整一天没离开过我的头脑,只是不敢向妈妈说。人生做错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宁!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你们寄的西班牙字典及文法书,他收到了,万分高兴,对他大有帮助。他因为营养不足,身体也不好。最近来信也问起你。他还想请你代买一本英文小说,名叫《穿破裤子的慈善家》(罗伯特·特莱赛尔著,劳伦斯和威沙特出版社,伦敦),这本书是英国一个工人出身的作家写的,若能买到,又得麻烦弥拉了。
(1)文中“我”是翻译家、作家、美术评论家 ,他是指 。
(2)“我的良心上的责备简直消释不了”具体指什么事情?从而可以看出“我”是个怎样的人?
(3)读过本书,请简要概括最令你感动的一个事件,并简单说明原因。
13、阅读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母 爱 的 重 量
凸凹
周末早起,总有愁绪萦怀,隐约感到应该干点什么才是。对,去看望母亲。
母亲患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又有腿疾,却一直坚强地独立而居。几种药物都是我买的,而社保卡有限制,“贪”一下也没几粒药丸,就索性自费。其实是我舍不得时间,索性一次备下一两个月的用量,我便可以安心于创作。如果像那些无所用心者,每周都出现在办理社保的窗口,也自然可以省去过多的花费。但钱与时间相比,我自然选择后者。
到了母亲的住处,居室的门竟锁着。想到母亲灶间的煤气可能快用完了,就径直到了配房里的灶间。虽然从入冬到现在已过数月,但煤气罐的重量还是很沉,母亲真是用得节俭。我所居的小区通了天然气之后,我就把煤气本给了母亲。指标内的煤气一罐才43元,她居然也这么节省,让我心酸。
不久母亲回来了。我大叫一声“妈”,她答应得脆亮,同时亮的还有她的目光。50岁的儿子还像小时候那样叫她,她心中受用。她说,我去村西头的小店,吃了两根油条、一碗老豆腐。我说,您血脂高,少吃油腻的为好。她说,你妈就好这口,谁管它好不好。
她突然想起了什么,戳着手中的木杖,急迫地朝灶间拽去。她的腿疾在膝盖,关节劳损,不能直行,“拽”是快速的动作。她掀开锅盖,说了一声“完了”,就朝我傻笑。
母亲每当做错了什么事情,就是这个表情。原来,她知道我爱吃田间的苦苣,就拖着病腿剜了一些回来。她也推断我今天会来,就上火焯它一下,好让我省去此环节,带回去直接凉拌。但她忘了马上捞出来,菜就一直浸在热水里,软了。我打趣道,软就软了,省得费牙。她说,吃野菜就得用牙,有咬劲才有味道,看来,你妈真是老得没用了。
我说,没用也是妈,您站在那儿就有用,让我感到,自己虽然足够老,但依旧年少,因为父母是儿女的尺子。她说,我儿子就是会说话,总是哄妈高兴。我一直以为,孝顺的前提是“顺”,不仅要供奉钱物,更要供奉好心情。进了她的房间,我扶她坐下,问她腿上的浮肿消了没有。她毫不犹豫地回答,消了。
她长期服用降压药,有药物反应,中医叮嘱,要时常服一点五苓胶囊,祛湿化瘀。服用之后,果然见效,浮肿渐渐地消了。她回答得果断,我便心中生疑,蹲下身去,挽起她的裤腿——脚腕亮而腴,一摁一陷,实实在在地肿着。我说,您是不是停药了?
她答非所问,说,只是腿肿,既不碍吃喝,又死不了人。我说,您老真不听话,几粒药也花不了几个钱。她马上接上话茬儿说,还没几个钱呢,小小的一盒药就好几十块,腿不肿,我心肿。我说,怎么就心肿?你儿子堂堂的一个处级干部,国家公务员,每月工资好几千块,能把药店里的药柜子整个给您搬过来。
你就吹吧,她说,人就怕算细账——我孙子到了娶媳妇的年纪,你要给他买房子、车子,还不都得要票子?你是属兔的,即便是肥兔子,也拔不下几把毛来,除非你去吃夜草、取身外之财。这种事你甭说是去干,就是想一想,我也都整宿整宿地睡不着觉。
我说,您老放心,我是个文化人,明白事理,不会发生您所担心的事。这可不见得,她说,有的时候,越是明白人,越会做糊涂事,比如你二舅。他那时当着村里的支书,一直大公无私,但那年水灾之后,上边送来成车成车的救济物资,堆在场院,像座小山。以为毛多不显秃、不易被察觉,你舅顺手就往家里多拿了几捆布匹——他家里孩子多,都露着腚呢。不期就被人发现了,举报到上边,被铐走了。大家都知道他不是贪心的人,是一时糊涂,就为他求情——批评教育一下就成了,切莫铐人。上边说,盗窃救济物资不同平常,要严办。你看,“好处”这种东西身上就有“邪劲儿”,会让人身不由己。我说,虽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可我呆的单位,是清水衙门,没多少油水,即便是想“湿”,也湿不了。
她说,你这又错了,为什么?你看,咱们村前这条马路,常有拉煤的车经过。车稍一咯噔,就会掉下来一些煤渣,虽然不起眼儿,但只要你长年地捡,也能捡出成吨的煤。你再看,东头占地拆迁,拆剩下一些碎砖烂瓦,大家都以为是弃物,可我一点一点地捡回来,也堆成了一大垛,也盖起了一间厨房,这你是知道的。我的意思是说,再零碎的东西,也怕捡,捡多了也成气候;再寡淡的油水,也怕刮,刮多了,也肥。妈知道你是个本性清正的人,但就怕你身后有用度,一有用度,本钱不够,就会自生邪心,所以,咱们必须算计着花钱。
母亲的一番话,让我看到了母爱的模样——母爱,总是垂下身来的姿态,是忘我的呵护。那么儿女呢?要想无愧地承受这大爱,就要站稳脚跟、挺直腰杆——因为爱是有重量的!
看一眼母亲,由于齿稀而唇瘪,由于衰老而发白,让人感到岁月的无情。我情不自禁地把她抱进怀里,眼泪也止不住地滚落下来。母亲眼里也有了泪光。她毕竟多病,无奈于生活,承受不起这过于温柔的情感了。面对这样的母亲,我暗暗对自己说:对她最大的孝顺,便是更加清正地做人。
【1】文中作者对“孝”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2】文章在刻画人物时主要运用了_______的方法,刻画了一位_______的母亲形象和一个_______的儿子形象。
【3】通读全文,请分析横线处“腿不肿,我心肿”的含义。
【4】通过阅读文章,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以“母爱的重量”为文章的题目?
【5】下面对文章内容与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划线句子中的两个“亮”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母亲对“我”的到来的惊喜,表现了母亲深深的爱子之情。
B.“便情不自禁地把她抱进怀里”一句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我”看到母亲苍老的外貌而触发的伤感及对母亲爱子之情的理解,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爱.
C.文章主要写了母亲的三件事,即母亲勤俭持家不舍得用煤气;母亲为“我”焯苦苣菜;母亲不舍得吃药。
D.文章插叙了“二舅被铐走”和“村民捡煤渣和废物,捡多了也成气候”的事,教育“我”要磊落做人、清白做事。
【6】《时间都去哪儿了》以真挚而平实的情感,唱出母爱(父爱)的伟大,引爆观众的共鸣与泪点。请你根据节选歌词形式和风格,仿写一节描述文中母亲的经历。
时间都去哪儿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
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 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
生儿养女一辈子 柴米油盐半辈子
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 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
14、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光
周伟
①早晨,吱呀一声,推开厚重的木门,乡村的第一缕光亮照进我们的生活。奶奶摸着我的小脑袋,对着这满是光的世界说,生活一天天开始,人一寸寸长高,事理一点点明了。
②奶奶告诉我,有光,心里头每个角落就亮堂了。
③奶奶总是早早地起了床,一脸的笑,端坐在荷塘边的木椅上,看清晨之光渐渐明亮,黑暗渐渐消退。她乐呵呵的,和身边经过的男女老少一个个打着招呼:“起得早啊,捡块宝哩!”大伙就笑:“承奶奶贵言。”
④在每个桃花夭夭的春天,奶奶总要久久地摸我的头,自言自语:“嗯,壮了。嗯,高了。”然后,牵我到门前的桃树下比画着。要我站直了,拿把柴刀在树身上划一横。她一脸春光,呵呵笑着:“过了年,奶奶瘦一圈,树高一轮,伟宝又长一寸了。”
⑤我长大了,奶奶催促爹娘把我送去学堂,好早早地飞上枝头。大队没有像样的教室,于是把一个好好的榨油坊改装了。那些油光发亮厚厚的木榨和宽宽的木门,他们毫不心痛,拆下来做了我们上课用的黑板和课桌椅。课堂上,那一个个白色的方块粉笔字,是我们眼前的一片光。我们如饥似渴,上一堂课远远胜过吃一顿美味佳肴。老师在讲台上讲,有了知识的光,孩子们的心灵就不会暗,乡村就不会孤独。
⑥夜晚走山路,举一个火把,心里就会亮堂堂的。奶奶常站在进山的路口,把火把递给一个个或熟悉或陌生的过路人,并长长地喊一声,给人壮胆,给人力量。奶奶总是说,心里亮堂堂的,你的夜就不会黑。乡里乡外的人,走我们那儿的山路,都不怕,就算见不到人也不会慌,进山路口的老树上总是预备有火把和柴火。冻了,先烧点柴火暖暖身,再“哟嗬哟嗬”大喊一声,胸有成竹地进山,黑暗中准会有人长长地答应一声。
⑦乡村的阳光下,总是笼罩着一团和气。人们与动物相处,和善良的鸡鸭说着话,跟勤劳的老牛交换着眼神,把贪吃贪睡的猪养得白白胖胖,和山上的飞禽走兽也和睦相处。那些年,山上的野兔满地跑,鸟雀常常飞落在我们的肩上。
⑧下雪了,纷纷扬扬,天地一片光亮,地上仿佛铺了一床厚厚的棉絮,无边无际。转眼,看不见阡陌田野,看不见山川河流,看不见草垛房屋,也看不见进山的路。然而,路是人走出来的,再大的雪也封不住村人的脚,再冷的天也冻不住火热的心。不知是谁先迈开脚去闯世界的,雪白的大地上留下了两行脚印。不久,又多了两行。渐渐地,一串串脚印,深深浅浅,弯弯曲曲,长长地通向远方。跟着那些脚印,走在乡村的大地上,不会跌倒,不会迷路,不会掉进陷阱。
⑨生命如树,我大了,桃树高了,奶奶老了。奶奶立在我的面前,犹如一棵干枯的桃树。但我知道,那干枯的枝干里蕴藏着无穷的力量。
⑩多年以后,站在老家门前的那棵桃树下,我仿佛看见桃树幻化成了奶奶。它笔直地立在我面前,静静地伸展枝条,摇曳着一树灼灼的光。
(选自《光明日报》2020年10月09日15版)
(1)本文标题为“光”,文中都写了哪些光?请简要概括。
(2)请简要概括奶奶的特点。
(3)请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
在每个桃花天夭的春天。妈奶总要久久地摸我的头,自言自语,“嗯,壮了。嗯,高了。”
(4)请对选文第⑨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奶奶立在我的面前,犹如一棵干枯的桃树,但我知道,那干枯的枝干里蕴藏着无穷的力量。
(5)文章第⑧段似乎与“光”无关,却不可以删去,为什么?
15、校刊编辑部准备办一期“我与金华”专刊,请你选择一个栏目投稿。
“我与金华”征稿进行中 |
栏目: ●街头广角(捕捉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多彩画面,描绘金华城乡风貌) ●八婺剧变(观察金华日新月异的变化,写下你的发现与思考) ●人物画卷(选择一位金华名人,给他(她)写一封信,明确写信的目的) ●凡人善举(发掘你身边普通人的闪光点,叙写他(她)的事迹和你的感悟) 稿件要求:(1)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字数不少于700字;(3)不得泄露考生个人信息。 |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