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的字形和画线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黄晕(yùn) 分歧(qǐ) 着落(zhuó) 混为一谈
B.看护(kān) 水藻(zǎo) 澄清(chén) 人声鼎沸
C.唱和(hè) 搓捻(cuō) 庇护(bì) 惊慌失措
D.踉跄(liàng) 憔悴(cùi) 收敛(liǎn) 人迹罕至
2、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B. 蜜蜂在花丛中翩翩起舞,饱览春天的美丽。
C. 看他的样子,好像有什么喜事似的。
D.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3、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音、形全都正确的一项( )
A.谷穗suì 脊梁jǐ 脂粉zhī 前扑后继pū
B.冠冕guān 摇曳yè 邮票yōu 孜孜不倦zī
C.旁骛wù 赞誉yù 谥号shì 附庸风雅fù
D.箴言zhēn 宽宥yóu 搽粉cá 形销骨立xiāo
4、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A.诗的前四句写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作者那种归隐田园,热爱自然,悠然自得的心境。
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傍晚时分山间的云气缭绕景色甚佳,飞鸟结伴而还,寄托了作者与山林为伍的情意。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说感受到了人生的真义,想要表达出来,却忘了怎样说话。
5、下列句子译文有误的一项是( )
A.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译文:(这时迁客骚人们)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被说坏话、惧怕被批评指责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悲伤到了极点。
B.子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译文:依我看来,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文:不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高兴,不因自己处境的变化而悲伤。
D.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译文:(这时人们)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悦,荣耀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迎着风,喜气洋洋。
6、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瞥见(piē) 枉然(wǎng) 矗立(chù) 冠冕堂皇(guān)
B.汲取(jí) 游弋(gē) 窗棂(líng) 间不容发(jiàn)
C.广袤(mào) 坍塌(dān) 解剖(pō) 一哄而散(hōng)
D.停滞(zhì) 困厄(è) 几案(jǐ) 抽丝剥茧(bāo)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秋天到了,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烟消云散了。
B.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弱肉强食处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私语。
C.不管是那只家养的白鸭还是麝香鸭,都和真正的水鸭长得大相径庭。
D.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
8、阅读下面三篇文言短文,完成问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拜访,问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安抚)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yè,古县名)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指思想和行动),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世说新语•政事》)
【丙】
陈元方遭父丧,哭泣哀恸,躯体骨立。其母愍(音mǐn,怜悯的意思)之,窃以锦被蒙上。
(《世说新语•规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文言词语。
①元方入门不顾
②相委而去
③周公不师孔子
④窃以锦被蒙上
(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期日中 不期而至
B.窃以锦被蒙上 弱者抚之以仁
C.相委而去 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二章》)
D.元方入门不顾 不亦说乎(《论语》十二章)
(3)翻译句子。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4)从三则小故事中可看出元方是怎样的人?
(5)家风,指的是一个家族世代相传是风尚、生活作风,是给世代家族成员树立的价值准则。结合故事相关内容你能概括出东汉陈家的家风内涵吗?
9、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古人很喜欢写咏物诗,据统计,仅《全唐诗》已存咏物诗6261首,其中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
(摘自百度)
白梅
(元)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菊花
(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结合上面两首诗和百度对咏物诗解释,说说你对咏物诗理解。
【2】如果把上面的两首咏物诗推荐给你的同学,其推荐理由不成立的一项是( )
A. 两首诗都抓住了写作对象的特征,表达对写作对象的喜爱之情。
B. 王冕的《白梅》借梅自喻,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C. 元稹爱菊除了菊花是在四季中最后一个开放的花,也暗含着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D. 元稹的《菊花》中用了陶渊明爱菊的典故,说明元稹也是田园诗人。
【3】仿照下面的咏物诗,请为其中的一物再写一句符合这个物的特征的句子,来表达思想感情或道理。
(1)鹦鹉
①虽然巧舌如簧,却不能表达自己的思想。
②凭借勤学苦练,才有自己的绝门独活。
(2)藤
①爬得再高,还是大树的附庸。
②懂得与大树真诚合作,向阳枝头才有它一席之地。
10、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关于风筝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比如斗笠、树叶说,认为风筝的出现受到被风吹起的斗笠、树叶的启发;还有帆船、帐篷说,飞鸟说等。观点虽不统一,但人们对风筝很早就出现在中国这一说法并无异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飞)一日而败。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鸢飞。’”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已有风筝,不过为木质。
随着造纸术的发展,从唐朝开始,纸糊的风筝逐渐兴起。到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明清时期,风筝的制作技艺、装饰技艺得到空前发展,至清朝道光年间达到鼎盛。
(摘编自《早春的风筝》)
(材料二)风筝上绘制的图案十分丰富,它们往往寄寓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蝙蝠并不美丽,但因与“遍福”“遍富”谐音,中国人就常把它作为象征“福”的吉祥图案绘制在风筝上。以“福燕”为代表的传统北京沙燕风筝,整个翅膀上都画满经过美化的蝙蝠。除此以外,我们熟悉的传统吉祥图案也不少,如“龙凤呈祥”“鲤鱼跃龙门”“百鸟朝凤”等,这些风筝图案无不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各国的风筝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日本风筝是由中国传入的,学界一般认为传入时间是中国唐代,图形多为长方形和半圆形,上面没有任何装饰。到了明治时代,浮世绘的画风成为日本风筝的独特风格。在泰国,风筝则有男女之别,男筝称为鸟筝,女筝称为鱼筝。鸟筝一般有2米高,又叫“猜朗康”;鱼筝形如钻石,也称“白宝”,放飞时要由七个女子操控。
(摘编自网络)
(材料三)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当时放风筝的情景。河边,有六个身着不同色彩衣服的人。其中,两个成年男子在放风筝,风筝高飞在空;一小童立在旁边抬头凝望,身后一人着深色衣服,怀抱衣着鲜艳的孩子,亦是盯着高空中的风筝;稍远处的树下,站着两个男子,同样注视着高飞在空中的风筝。
(摘编自《<清明上河图>中看清明民俗》)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主要介绍了关于风筝的哪几方面内容?
【2】请简析材料二中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以“福燕”为代表的传统北京沙燕风筝,整个翅膀上都画满经过美化的蝙蝠。
【3】材料二中加点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
鸟筝一般有2米高,又叫“猜朗康”。
【4】材料三的内容印证了材料一中的哪句话?
11、请将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默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制作人物卡片时,小语对《水浒传》《三国演义》的理解产生了新的困惑。请你结合名著内容,任选一个困惑,帮他解答。
困惑一:杨志和林冲出身都不错,但最终都落草。作者这样设定人物,有何用意?
困惑二:有人说,林冲相貌如张飞,性格像刘备。真的是这样吗?
1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灯
文珍
①年十二月,在上海看了动画片《寻梦环游记》。背景是墨西哥,里面亡灵世界都由灯光统治。原本古今中外所有的鬼都只怕阳光,不怕灯,因为灯没什么攻击性,只是静静地照亮不大扰人,又如同人的灵魂有生有灭,但那电影最重要的意思是说在墨西哥人眼中,死亡才是生命最高意义,生与死互为补充才组成完整生命。因此,每年亡灵节,墨西哥人会祭奠亡灵,却绝无悲哀,甚至载歌载舞,通宵达旦,与逝去亲人共同欢度这一年一度的团聚时刻。
②也就是说,人死了没什么可怕,只要还有活着亲人记得自己,便长久在另一个世界活着。而每年亡灵节,只要有亲人记得为自己点一盏灯,便可渡过生死桥与家人团聚。
③看完第二天早上,在酒店接到家人的电话,告知我当天凌晨四点,外婆去世了。外婆是在老家县城去世的。她和我们在深圳住了整整二十年,后来不幸得了老年痴呆,最末六七年,正是一个明白渐渐趋于糊涂的完整演变过程,乃至于渐渐不认识儿女,去年春天,神智突然短暂清明,就一直闹着要回老家,叶落归根。半夜起来上厕所,却找不到路回房间,跑到客厅里大放悲声:我是毛海娥,我要回家。有时又对妈妈说:怎么一屋子人在喊我回老家?其实客厅除她两人外空空荡荡。闻者无不毛骨悚然。如此大闹数日,妈妈终于只能含泪让照顾她的四姨奶奶陪她回去,自己也一路护送到县城,又给老房添置了无数家当。而外婆几年前,就早早为自己在乡下准备好了寿材。只有在老家才能土葬,原来也是早有预感。
④我八月时候还和妈妈回去看过地一次,那时她已不认识任何人了,身边亲友问她,我们是谁。外婆闻言非常紧张,又十分羞涩(她本来脾气不好,得病后却常有少女的娇羞),想了很久以后老实说:不知道。随即又补充:但肯定是我心上的人.
⑤连夜赶回奔丧,一路忍不住对着飞机舷窗外的黑暗流泪,二十年朝夕相处的往事纷至沓来。泪眼中看见自己模糊变形的倒影,一直觉得手上擎着一盏灯光微弱的灯。在心底说,外婆,我会一直记得你。我是你心上的人呀。
⑥今年春节,因是新葬,必须回去扫墓。依照本地风俗,需在坟头烧半人高的纸马十数架。还是十二月送葬的同一队孝子孝孙带着纸马上山。我因为在葬礼上已痛哭过多次,这时也没有眼泪,只是一心一意擎着纸马,如同擎着一盏灯般认真走那隆冬阴天泥泞的山路。等到了坟头,众人祭拜如仪,待纸马腾起半天烟火,遂又沉默地鱼贯下山。我故意拖在最后,想等表弟踏灭坟头余烬再一起下山。这个表弟,就是那个小时候常犯百日咳,害外婆不断下床给他拿止咳糖浆的表弟。外婆是他的亲年年(我们本地上话把奶奶唤作年年),等她到了深圳,才一直和我家一起住。按理说后来和我们在一起时间更久,但似乎还是对从小带大的孙子更亲,虽然后来统统都不认得了。
⑦坟头黄土里到处都掺杂着鞭炮碎屑、彩色纸马、自色经幡未烧尽的笑脸、惨淡加任何乡下扫墓的尾声。怕引发山火,表弟一边在坟头专心找那些尚有火星的纸马踩踏,一边低声说:年年,你一个人在山上冷清,给你烧点纸,过年也热乎热乎。他并不知道我在等他。更不知道我听见他的话,当即转过身去泪如雨下。他也记得她。给外婆点灯的人又多了一个。
⑧外婆一定可以回家。
(选自《三四越界》,有改动。)
【1】作者围绕“灯”一共写了那几件事情,请简要概括。
【2】文章以《寻梦环游记》开篇有什么作用?
【3】赏析第⑦段画线句子。
【4】根据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内涵。
随即又补充:但肯定是我心上的人。
【5】结合全文,请分析“灯”的内涵。
14、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致孩子
夏风
一
亲爱的孩子,今天你所见到的,是你出生以来,从未见过的场景。
城市实行管控,学校推迟开学,街道空无一人,社区闭门禁行。这是你正在面对的世界,你从未想到,也不曾预见。 这个世界永远充满不确定性。
你不知道你未来是什么样子,我们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但今天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努力在不确定中找到一种确定。
瘟疫无情,你看见科学家废寝忘食地研究病理,他们在寻求规律;人生无常,你看见医疗队争分夺秒地抢教病人,他们在捍卫生命。能够在不确定中确定的,应该是每一个人在当下所付出的行动,以及对未来所持有的信任。
人类世界进程中,无论是面对饥荒、瘟疫、灾害,还是历经坎坷、跌宕、艰险,我们始终在不确定中确信—一光明能驱逐黑暗,知识能消褪愚昧,温暖能融化寒冰。
二
成长的过程,是认识未知世界的过程;学习的过程,是掌握世界规律的过程。
人类一直在与自己的无知做斗争,与影响生存的不确定性做斗争。正如对疫情的防控,我们在奋力拓展知识的边界,探索科学的路径。这个过程充满艰辛,乃至需要付出生命。
这些获取的知识、积累的经验、汲取的教训将代代相传,让人类得以应对未来世界的挑战。亲爱的孩子,你今天所学习的内容,都是人类群体智慧的结晶。
世界在加速发展,气候变化、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等问题纷至沓来,我们会面临很多突如其来的风险和困境。无论今后你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现在所需要确定的是——好好学习,为不确定的未来增加确定性。
愿你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应对世界的挑战时,不至于惊慌失措;愿你有果敢的行动措施,面对人生的风暴时,不至于举棋不定。愿你也能像今天为我们而战的人们一样,胸怀责任,肩负使命。亲爱的孩子,请为自己的未来写一份预案,用行动去响应。
三
女孩怎么也没想到,见妈妈最后一面,是在妈妈被送到医院隔离前。可当妈妈去世时,她只能追着开往殡仪馆的车,一个劲地哭喊着“妈妈”。空旷的路,寒冷的风,再也没有妈妈的回应。这是一个家庭最大的不幸。
亲爱的孩子,有些人逝去,你会看到相关的报道;有些人逝去,可能只是第二天报纸上的一个统计数字。可是,希望你多年以后回首今天所发生的一切,眼前不仅仅是一个个数字。因为,即使是个数字,也代表着一个生命。你要透过这些冰凉的数字,看到那一个个突然破碎的家庭,看到那一双双满含泪水的眼睛。悲悯是世界上伟大的情怀。只有当你的眼里有了一个个人,你的内心才有真正的悲悯。
四
请相信,我们对这个世界所做的一切,最后可能会落到每一个人的身上。
很多年后,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请从人的角度去换位思考,去用心感悟,去身体力行。在考虑后果时,在做出选择时,在付诸行动时,希望你永远心存敬畏,永远满怀深情,真正去体察每一个人的处境,关心每一个人的冷暖,共情每一个人的命运。
每一个人,背后都有一个家庭;每一个人,是父母的孩子,是孩子的父母。他伤心,一家人伤心;他快乐,一家人快乐;他的幸福,是一家人的幸福;他的不幸,是一家人的不幸。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每一个生命都渴望点滴温情。请用你的温度给他以温暖、用你的爱心给他以信心。纵然生活充满艰辛,让心灵不要麻木。人性的光辉,会化作深夜最闪亮的星。
五
今天的瘟疫里,有未来的疫苗。
从出生至今,你打过百白破疫苗,你接种过麻疹疫苗、水痘疫苗。这些疫苗,都在为你的身体抗御病毒和病菌。
亲爱的孩子,愿今天所发生的一切能够成为你人生的疫苗——在你一生当中,为你应答良知,祛除烦乱,净化心灵。
愿你的人生能美好,有正直的品格,有睿智的才识,有健康的身心。
每一个孩子都好,未来就好。 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景。
选自《中国教师报》,有删改)
【1】文章以“孩子”为言说对象,其写作目的是( )
A.说明疫情为什么来临
B.解释疫情为什么可怕
C.强调疫情需要孩子们参与
D.阐述疫情给孩子们的启示
【2】请在下面空白处填入恰当的内容,理清前四部分的行文思路。
这个世界永远充满不确定性,所以应该(1)_____;努力在“不确定”中找到一种“确定”,找到了“确定”还不够,还要(2)____,为不确定的未来增加确定性。生活中总有苦难和艰辛。看到别人的苦难和艰辛,内心要有真正的悲悯。怎么才能让内心有真正的悲悯?(3)___。具体而言,就是换位思考,用心感悟,身体力行。
【3】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写出画线句中“疫苗”一词的本义和比喻义。
【4】这篇文章曾在家长朋友圈传播很广,点赞很多,请你探究其中的原因。
【5】深秋寒潮,疫情突袭陇原大地,每一个陇原儿女都在全力以赴抗击疫情,请你为家乡防疫尽一点绵薄之力,写一则宣传标语。
15、作文。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有意思”有这样一种解释:有意义,耐人寻味。生活中的人、事、物,大多如此。
请以“比看上去更有意思”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1)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2)不得抄袭。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