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事实面前,那些针对新疆的谎言不能自圆其说。
B.作为诗人和学者的闻一多先生为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足不出户,潜心钻研
C.美国采用极限施压的方式打贸易战,对中国来说注定是徒劳的,我们坚决奉陪到底。
D.在老师走进教室的一瞬间,他的表演戛然而止。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国庆节,各大旅游景点,游人摩肩接踵,热闹非凡。
B.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C.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D.《昆虫记》虽然没有抑扬顿挫的情节,但其文学价值非常高。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8年广州国际灯光节开幕式上的精彩表演,使得现场观众爆发出如雷贯耳的呼声。
B.侦探抽丝剥茧,顺藤摸瓜,终于确定了犯罪团伙的头目。
C.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对社会的引导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D.正确的方法与刻苦用功的精神相结合是提高学习成绩的不二法门。
4、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鹜,便是敬。
B.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脏物有两个胜利者均分。
C.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D.有人说山穷水尽,走头无路,陷之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应和(hè) 淅沥(lì) 着落(zhuó) 混为一谈(hùn)
B.心绪(xù) 云宵(xiāo) 热忱(chéng) 见异思迁(yì)
C.憔悴(qiáo) 溜达(liú) 凌乱(líng) 怪诞不惊(jīng)
D.虐待(nuè) 掺和(chān) 较量(jiào) 不可救要(yào)
6、下列有关《红星照耀中国》和《西游记》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作者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
B.《红星照耀中国》中,先后就读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先后赴日本、欧洲学习;先后组织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八一南昌起义的党的领导人是周恩来。
C.花果山的石猴先后获得的名号依次为:美猴王、弼马温、孙悟空、齐天大圣、斗战胜佛。
D.《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勇敢中带着怯懦,憨厚中带着奸诈,体现了人普遍存在的欲望和弱点,更具真实性。
7、下列各项对文本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尊君”是尊称对方的父亲,“家君”是谦称自己的父亲。
B.《咏雪》一文中“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可以看出谢安家族其乐融融的情景,屋外冰寒雪骤,室内谈笑风生。
C.《论语》中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说的是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和缺点,学习他们的优点,扬长避短,总能从中得到提高。
D.《论语》中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可见把学过的知识死记硬背,牢牢记住,就能够当别人的老师了。
8、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节选自《亭林文集》)
【注】①孤陋:学问、见识浅薄。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稽:探究、考察。⑤庶几:差不多。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不日进则日退
(2)夫以孔子之圣
(3)若既不出户
(4)虽有子羔、原宪之贤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则习染而不自觉 学而时习之
B.十室之邑 左臂挂念珠倚之
C.则习染而不自觉 出淤泥而不染
D.斯是陋室 以求其是非之所在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2)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
【5】文章就“学习”的话题,阐述了哪些观点?对你今后的学习有什么启示?
9、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赏析颔联中"争"字的表达效果。
【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颈联所展现的画面。
10、请你参加以“地球一小时”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拟写标语)请你根据材料中倡议书的部分内容,为这次活动拟写一则在校园内悬挂的宣传标语。(不超过11个字,含标点)
(材料)
过量二氧化碳排放导致的气候变化目前已经极大地威胁到地球上人类的生存。遏制气候变暖,保护环境,保护地球,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为此,我们发出倡议:在2010年3月27日晚上(20:30~21:30)一起关闭电灯一小时!让我们和大雁塔广场、大唐芙蓉园、大明宫、钟鼓楼……一起熄灯一小时!关上灯,点亮希望!让我们同全球数十亿人一起用行动抵御气候变暖,为地球村充电!熄灯一小时,给地球放假60分钟!让我们一起积极行动起来!
(宣传介绍)作为“地球一小时”活动的宣传者,你要向大家介绍活动的有关情况,请根据下列材料概括出主要信息,作为你的发言内容。
(材料一)
“地球一小时”活动开展情况统计
时间 | 参加活动的国家或城市 | 参加活动的人数 |
2007年3月 | 悉尼 | 超过220万户的家庭 |
2008年3月 | 35个国家270座城市 | 多达5000万民众 |
2009年3月 | 80多个国家和地区,4000多个城市 | 10亿人口 |
(材料二)
2007年3月31日晚间8:30在澳大利亚悉尼市展开了“熄灯一小时”活动。事后统计,熄灯一小时节省下来的电足够20万台电视机用1小时,5万辆车跑1小时。
(妙笔成文)某班关于“地球一小时”的班会上,主持人的结束语有一处还需要补充,请根据要求完成。
①同学们!②就在明天晚上——3月27日晚8点30分,从欧洲、亚洲到美洲,人们将在黑暗中与世界一起挺身而出,参与行动。③一人一小步,可能会推进节能环保事业一大步。④世界联合,节约能源; , 。⑤让我们共同等待那一时刻的到来吧。⑥期待大家:在黑暗中感受责任,用黑暗来点亮光明!
要求:在第④句空白处补写一个句子,句式与后一分句大体一致。
(链接材料)
“地球一小时”是世界自然基金会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提出的一项倡议,希望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六20:30~21:30熄灯一小时,目的是让全球民众了解到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威胁,并让他们意识到个人及企业的一个小小动作将会给他们所居住的环境带来怎样的深刻影响。
11、句子积累一默写句子。
《北冥有鱼》(节选)
《谐》之言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12、名著阅读。
(1)鲁迅把《昆虫记》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你认为鲁迅给予该书这么高评价的原因是什么?
(2)请你写出《昆虫记》中描绘的两种昆虫并简要概括它们的特点。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信任
①冬日的寒风凛冽地刮着,街上的人们行色匆匆,我夹在人流里快步疾行。忽然,我的羽绒服被人拽住了,低头一看,一只粗糙而略显肮脏的手正紧紧抓住我的衣袖,顺着那只手,我看到了它的主人,一个满头银发的农村老年妇女。我心里一紧,知道遇到要饭的了。
②我们小区外面的这条路上,每到秋收过后,就会出现几个要饭的,他们不断地向路人诉说自己的不幸:出来探亲迷了路,孩子精神有病走失了……编造出种种理由,归根结底就是两个字:要钱。有好心人给了钱,他们还不走,乐此不疲地继续着这项创收的门道,直到来年春节前才不见踪影。我在心里思忖着如何来对付这个老人。
③那老妇人抬头看着我,“闺女呀,求你件事。”得,演出开始了,我心里暗笑。按照我的一贯方针,为了避免他们继续纠缠,此时我应该拂袖而去。但是那老人叫了我一声闺女,让我这位自己的闺女都已长成大姑娘的半老徐娘不免有些得意,决定耐下心来听她说几句。
④“你有什么事?”我冷淡地对那老人说,无意中一抬头,看见老人身后几步之外,一个中年妇女正探头探脑地向这边张望,我心中不禁冷笑:还有个幕后操纵者!
⑤我看着老妇人的手伸进她的衣兜,慢慢地拿出一张纸片。这把戏我见过可不止一次了,不用看我就知道:那上面一定歪歪扭扭地写着无法寻找的地址姓名,然后她就会开始向我述说,她按照地址去寻找某个人,找了好几天没找到,钱也花光了……我做好了准备,只要她一开始述说,我就给她指往派出所的方向。
⑥“闺女呀,你看看这是啥?”老人把那张纸片送到我眼前。“这是……是火车票啊。”我有些吃惊地回答,心中暗想:要饭的玩出新花样来了?“真的是火车票?!”老妇人惊喜地大声问。“真的是火车票。这是×日从北京开往××的火车票。”“哎呀,这太好了!”听到我肯定的回答,老妇人高兴地咧开嘴笑着,露出嘴里几颗残留的牙。
⑦几步之外那中年妇女听到我的回答也笑了,快步走到我们旁边,解释说:“这是俺娘,过年想回老家去。我给她买的火车票,她不相信,说我骗她,拿一张纸片糊弄她。俺娘不识字,非要自己到街上找个看上去诚实可靠的人,亲自问问。”
⑧听到这里,我的心一下激动起来,原来我之前的猜测全是错误的,这位不识字的老妇人,把我当作比她的家人还诚实可靠的人,而我却差一点辜负了老人家对我的信任。我为自己的小人之心感到羞愧。
⑨中年妇女笑着问老妇人,“这下你相信了吧?”“相信了!相信了!”老人不好意思地笑了。“天挺冷的,咱回家吧。”中年妇女搀扶着老人向前走去。“闺女呀,谢谢你!谢谢你!”老人边走边向我道谢,我微笑地说:“您别客气。您慢走。”
⑩冬日的寒风仍在刮着,我望着老妇人蹒跚而去的背影,心中充满了温暖。老人家,感谢您在茫茫人海中选择了我,感谢您教会了我:无论时代怎样变迁,这世界上仍然有一个词叫做——信任。
【1】老妇人与我接触的过程中,我对她产生过哪些错误的猜测?梳理文章,填写表格。
老妇人与我的接触过程 | 我的猜测 |
① | 我以为遇到要饭的 |
老妇人开口求我件事 | ② |
老妇人拿出一张纸片 | 我认为是老把戏,准备给她指向派出所的方向 |
老妇人把纸片递到我眼前 | ③ |
【2】赏析下面句子加横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你有什么事?”我冷淡地对那老人说,无意中一抬头,看见老人身后几步之外,一个中年妇女正探头探脑地向这边张望,我心中不禁冷笑:还有个幕后操纵者!
【3】文章开头、结尾的环境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4】第⑩段的两个加下划线词“感谢”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5】结合全文,标题“信任”的含义及作用有哪些?
1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时间都去哪儿了
金建云
⑴“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这首歌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是啊,时间到底去哪儿了?
⑵幼年的时光去哪儿了?我们为何很难记起3岁以前的事情?研究表明,时间的感知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的完全形成,这需要大脑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后才能具备。这两个区域的成熟速度较慢,往往到了童年后期才能渐渐完善。孩子们的遗忘速度远比成年人要快,所以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这意味着留下幼时记忆的可能性并不大。
⑶幼时记忆究竟从何时开始模糊,直到被永久遗忘?研究发现,早期记忆往往7岁开始丢失。虽然不少3岁孩子能够记得前一年发生的事,但这些记忆也只能持续到五六岁。在7岁这一年中,童年记忆迅速衰退,到了八九岁,大部分孩子只能回想起幼年生活35%的内容,这是因为在7岁时,人们形成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在那之前,儿童缺少时间和地点的观念,而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趋向于成年人。
⑷如果你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有这样的感觉:小时候总希望快快长大,但似乎过了很久才长了一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感觉时间过得越来越快,这是为什幺呢?
⑸首先,人体内的生物钟在逐渐变慢,实验表明,让年轻人和老年人估测1分钟有多长,结果年轻人通常还没到1分钟就认为已经到1分钟的时间了;而老年人则往往过了1分钟才觉得这才是1分钟的时长。在生命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老年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
⑹其次,与新鲜感能刺激大脑记忆有关。比如我们新去一个地方,去时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却似乎要短得多。因为去时的路上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很长,而回来时,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就少了,感觉时间过得就快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人生也是一样,小时候看世界却是新鲜的,外界充满了各种新刺激,这样就觉得时间很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外界的事物已经失去了新鲜感,更多的是单调的重复刺激。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对生活中的信息处理得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的状态,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这样,一天在不经意间就过去了。
⑺再次,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一个5岁的儿童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20%;一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是他生命总过程的5%;而对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总过程的2%。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明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很快。
【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人体内的生物钟随着人年龄的增长在逐渐变慢,而客观的时间却没有变慢,所以年龄越大的人就觉得时间过得越快。
B. 新鲜感可以刺激大脑的记忆,人无论是走一段新路还是接触生活中的新事物,都会对新的景象和新的事物进行处理和记忆。
C. 因为丰富的经验使人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状态,对时间流逝的感觉减弱,记忆的信息也不全,所以时间不经意就过去了。
D. 人的年龄与过去的时间在其整个人生中所占的比重成反比:年龄越大,过去的时间在人生中所占的比重越小;反之,所占比重越大。
【2】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篇说明有关“时间去哪儿了”的事理说明文,从生理学的角度科学地解答了为什么人们会感觉光阴似箭的问题。
B. 本文采用时间顺序,依次说明了幼年时光去哪儿了和年龄的越大感觉时间过得越快的原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C. 文章最后一段主要采用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准确说明了在年龄大小与时间流逝感的关系中是如何体现“相对论”的。
D. 本文的语言平实严谨,融科学术语于通俗的表述中,再加上标题和开头都与流行歌曲有关,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3】文中所介绍的幼时记忆容易遗忘的原因有哪些?
1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水滴石穿,是坚持的力量;化蛹为蝶,是梦想的力量。冰释前嫌,是真诚的力量。正义伸张,是勇气的力量。有的人锋芒毕露,不过是虚张声势;有的人温文尔雅,却尽显生命的张力。真正的力量不是来自外在,而是来自内心——来自一颗真诚善良的心,来自一颗丰富深刻的心,来自一颗远离浮躁、独享宁静的心。
请从上面一段文字中选取一个短语作为文章的标题,如“梦想的力量”“生命的张力”“远离浮躁”“宁静的心”等,写一篇文章。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