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年新疆新星中考三模试卷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7题,共 35分)
  • 1、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面孔识别达人的大脑究竟在哪些方面异于普通人呢?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面孔识别达人对于面孔不同组成部分有着更为突出的整合能力。

    ①一旦一张面孔的图像以倒着的形式出现,其正常摆放时所具有的信息完整性就不复存在。

    ②行为研究表明,多数人更容易正着识别一张面孔,而非倒着。

    ③但是在这种情况下,面孔识别达人仍然能在其中获取比正常人更多的面部信息。

    ④但是,脸盲症患者却不受正着或倒着的影响,因为不管是正着还是倒着,他们都同样无法辨认面孔。

    ⑤对于大多数人,一张完整的面部图像所包含的信息大于各个组成部分的信息之和。

    ⑥而面孔识别达人对正着和倒着更为敏感。

    A.⑤③④⑥①②

    B.⑤①③②④⑥

    C.②④①③⑥⑤

    D.②④⑥⑤①③

  •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水是大自然的精灵,瞬息万变中向我们展示了它神秘的特性。

    B.对于学校的规定,他一向阳奉阴违,也难怪会被记过。

    C.潭水映照雪山,真让人目眩神迷啊。

    D.秋天到了,行将就木的落叶任秋风卷起,到处飘零。

  • 3、【病句诊所】下面四个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近日,湖南省纪委就媒体对民警擅驾警车游玩现象的报道做出了积极回应,表示要进一步严明纪律,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

    B.我校一年一度的学生社团招新活动日前再次盛大起航,在众多的社团中,同学们尤其更喜欢“军事社”“机器人社”等体验性强、趣味性浓的社团。

    C.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致使很多人提笔忘字,长此以往,将影响汉字文化能否很好的传承。

    D.吃粽子、赛龙舟等传统活动,可以使屈原的“忠心爱国,坚韧不懈”的精神传承下去。

  • 4、下列文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是(     

    近年来,广安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政府因地制宜,打造了许多农家生态文化旅游景点。景区里的游客络绎不绝,场面十分热闹。景区里还安排了文艺汇演:舞台上轻歌曼舞,意境唯美;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品表演,常常令游客们忍俊不禁地笑起来。

    A.因地制宜

    B.络绎不绝

    C.轻歌曼舞

    D.忍俊不禁

  •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桥(jiàn)          (nǎn)            (zǐ)                  孜不倦(zī)

    B.阔(chuò)          宿(xiù)            骗(kuāng)             后继(pū)

    C.养(huàn)          笑(chī)            取(xī)                  食壶浆(dān)

    D.阴(huì)            (miè)            睢(zì)                  人事(shěng)

  • 6、下列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行路难·(其一)

    李白[唐]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拟行路难

    鲍照[南北朝]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A.鲍照的诗歌,有对命运的抗争,但也是无力的表达,最后仍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和痛苦。而李诗虽有表达壮志难酬的苦闷,最后展现的是一种豁达和乐观。

    B.两首诗都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把水的流向的不同比作人生的贵贱穷达的不同。“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则是把宦途比作行路的艰难。

    C.鲍照的这首《拟行路难》语言很质朴。全诗用近乎口语的文字写成,明白晓畅。李白《行路难》语言高华,自然流畅,悲歌慷慨,于抑郁中冲出了奔放不羁的豪情。

    D.两首诗在体裁上都是古体杂言诗。在诗中诗人壮志难酬,抑郁不得志之时,都是通过游览山水来排遣和发泄内心苦闷的。

  • 7、阅读下面的文字,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我脱了上衣、皮鞋和袜子,穿着牛皮背心走下海去。这时离满满大约还有半个钟头,我赶紧涉水而过。不到半个钟头,我就到了舰队停泊的地方,敌人见了我都吓坏了,就从舰上跳到海里去,向岸边泅水逃命,一时跳下水的不下三万人。我赶快拿出绳索、钩子,把钩子缚在每只船船头的一只孔里,接着又把所有绳子的另一头聚拢起来,扎在一起……把眼镜拿出来牢牢地戴在鼻子上。因为我有了这种防御,所以就继续大胆地工作起来。

    A. “半个钟头”是偏正短语。

    B. “因为我有了这种防御,所以就继续大胆地工作起来。”是递进关系复句。

    C. “我把眼镜拿出来牢牢地戴在鼻子上”一句中的“我”是代词。

    D. “我赶紧涉水而过”一句中的“赶紧”是状语。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乙]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他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持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此欧阳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

    (节选自苏轼《东坡志林》)

    [注]①顷岁:近年。②孙莘老:即孙觉,字蒂老。③欧阳文忠公:即欧阳修,死后谥号文忠。④乘间:乘机。⑥工:精,妙。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当涉猎

    往事耳

    尤有味

    ④即求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无他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

    B.无他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

    C.无他/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

    D.无他/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疵病不必持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

    (4)从甲乙两则选文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分别概括。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9、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赏析《春夜洛城闻笛》,诗中关于“笛”一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诗人的故乡是洛阳,“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B.诗歌起句即从笛声落笔。诗人深夜难于成寐,忽而传来的几缕断续的笛声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C.诗中,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主体为客体。“暗”字为一句关键。

    D.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可能是真实存在的笛声,可能是诗人睡梦中的情景。

    【2】诗中的“折柳”是什么意思?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10、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字,上为老,下为子,是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九(1)班开展“孝心伴我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邀请你参加。

    (补写对联)请你根据下面的内容将对联补充完整

    九岁的黄香在冬天为了让父亲少挨冷受冻,给父亲铺好被子,然后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暖好被窝后,才招呼父亲来睡觉。

    上联:王祥为母卧冰求鲤流芳百世

    下联:____________

    (活动策划)请你为九(1)设计宣传海报,更好地宣传此次活动。

    第一步:上网搜集有关海报设计的知识;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步:具体制作海报。

    (材料探究)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不仅是你赡养着父母,你们家的马和狗你都养着它们,能说“孝”吗?若不尊敬父母那和养牲口有什么区别?

    材料二:《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做人子女,要行孝,应先从爱护自己开始,不要让父母为我们身体的伤患而担忧;更要记得“德有伤,贻亲羞”的警言,严于律己,不做不仁、不义、无信、无礼的事让父母蒙受羞辱,这是孝的第一步。

    材料三:10岁的赵泽华就读于高陵区杨官寨小学三年级。小小年纪的他不仅品学兼优,而且非常能干,是自家包子铺的小帮手。据了解,赵泽华的父母在高陵区杨官寨市场经营一家包子店。多年来,赵泽华坚持每天6点半起床,帮父母擀包子皮1小时,擀600多个包子皮,然后去上学。放假期间,他也坚持给父母帮忙,主动帮父母分担其他家务。

    请写出你的探究结果:___________

    (口语交际)小明的父亲为爷爷九十大寿准备了很多烟花爆竹。小明劝阻父亲不要放烟花,以免造成环境污染。可父亲说:“爷爷九十岁生日值得庆贺,为此设宴请客,多放烟花表示孝道。”小明和父亲意见不一致。九(1)班同学对他们的做法展开讨论,邀请你参加。

    小刚说:“小明的父亲放烟花为了烘托气氛,表达对爷爷生日祝福,挺好的!”

    你说:____________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11、古诗文积累。

    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

    1会当凌绝顶,

    2 ,恨别鸟惊心。

    3阳春布德泽,

    4气蒸云梦泽,_________________

    5 ,草色入帘青。

    6 ,濯清涟而不妖

    7土地平旷,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__。

    8晴川历历汉阳树,  

     

六、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2、请根据《西游记》中悟空和唐僧之间关系变化过程填空。

    五行山获救,师徒结缘——①___________,师徒心生嫌隙——中计戴上紧箍咒,师徒关系始稳定——②___________,师徒关系“破裂”——战黄袍怪救回师父,师徒彼此慢慢信任——③___________,师徒关系再次“破裂”——观音指出假悟空,④___________

七、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 10分)
  • 13、父母也会撒娇

    乔凯凯

    ①给母亲打电话,似乎感觉母亲的嗓音有些异样,一问才知道母亲感冒了,而且有一段时间了。提早下班回去看母亲,母亲半躺在沙发上看电视。“走,我陪你去医院开点儿药。”我伸手去拉母亲。母亲摇摇头说:“我不想吃药,你爸给我买了药,太苦了。”“良药苦口嘛!不苦怎么能有效?”我拿起一包药递给母亲。本来好好的母示却似乎一下子眼泪汪汪了:“这药真的很苦,我不想吃。”

    ②吃个药怎么这么麻烦?有病不吃药能好吗?我有点急了,年纪大了还不重视身体,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怎么办?怎么越老越像孩子了呢!想到“孩子”这两个字,正欲发火的我突然愣住了,也在瞬间释然母亲现在的表现可不就是我小时候的样子吗? 她是在对我撒娇呀!

    ③想到此,我在母亲身边坐下,笑着说:“吃了药不能好呀,这样就有力气跳广场舞了,咱加把劲儿,争取夺得广场舞皇后的称号,让我爸有点见机心。”看到母亲忍不住笑了起来,我继续说:“来,我帮你倒杯水,赶快好起来给我做好吃的,我最喜欢你做的饭菜了。”母亲点点头,接过药吃了下去。我不知道那药是不是真的很苦,我只看到母亲脸上露出了满足幸福的笑容。

    ④有一次父亲做了一个小手术,出院后生家休养。心着父亲已经痊愈,再加上我工作忙,直到半个多月后才来到父母家。一见面,父亲就跟我说,“我的伤口还是疼。”我顿时紧张起来,难道伤口发炎了?没愈合好?父亲掀起衣服给我看他的伤口,伤口愈合得很好,连针眼都快看不见了。“恢复得很好,没事。” 放下心的我松了口气说。

    ⑤过了一段时间,父亲又跟我说:“伤口有时还是会疼,不会有什么事情吧?”父亲的话让我有点哭笑不得,伤口缝合处只剩下一条浅浅的印痕了,能有什么事情呀。“我爸这是怎么回事,没事老盼着自己有问题干吗!”一转身,我悄悄对着母亲抱怨。“越老越矫情,别理他。”母亲笑了笑说,“不过,你爸说他很享受你紧张地帮他查看伤口时的样子。”

    ⑥母亲的话一下子提醒了我。父亲是多么坚强的一个人,长这么大,我从来没见父亲喊过一次痛。记得有次父亲带我和哥哥上山玩,哥哥因为调皮,差点从山坡上滚下去,父亲及时拉住了哥哥,自己却扭伤了脚。等到家时,父亲的脚面已经肿得很高了。我和哥哥都很内疚,父亲却说一点都不疼,还笑着逗我们玩。而现在父亲却在我面前“示弱”,这不是另一种撒娇吗?他是想得到女儿的关心和照顾呀!

    ⑦其实,每个父母心里都住着一个会撒娇的孩子。当儿女一天天长大,臂膀变得坚强,能够为自己甚至为家人遮风挡雨时,父母心里潜藏的孩子似的天性就会激发出来,会把自己最柔软最脆弱的一面展现给你。因为在他们眼里,你已经成为他们最信赖的依靠,他们也深信,你会像他们爱你那样爱他们。他们愿意在你面前撒娇,是想得到你的体贴、关爱和安慰,正如你小时候赖在父母怀里撒娇,毫不设防地把自己的肚皮坦露出来,那是因为你知道,父母会给予你最周全的保护。

    ⑧现在,该我们给父母以保护了,你准备好了吗?

    (选自《辽沈晚报》2017.11.4)

    1结合语境,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本来好好的母亲却似乎一下子眼泪汪汪:“这药真的很苦,我不想吃。”

    (2)父亲的话让我有点哭笑不得,伤口缝合处只剩下一条浅浅的印痕了,能有什么事情呀。

    2结合文意,说说你对第⑦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3文章以“父母也会撒娇”为题可谓独具匠心,请简述这个标题的妙处。

    4请简析第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5文章结尾说:“现在,该我们给父母以保护了”,生活中,你准备如何保护你的父母?

  • 14、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包利民

    ①那是一个东风涌动的春日周末,我们去语文老师家玩儿、语文老师姓于,很热情,我们都喜欢她的课。休假时,她经常邀我们去她家里,或者聊天说笑,或者给我们讲讲名著和古诗词。

    ②那个院子里,洒落的阳光被风吹拂得四散飞扬,一棵很小的樱桃树正升花,十几个初中生,一个年轻的老师,低矮的院墙围不住满溢的欢声笑语,一阵长长的风从樱桃树梢上掠过,于老师忽然问我们:“你们知道风的美丽吗?”

    ③我们全都怔住,然后有反应快的同学看着满树的花朵说:“风吹升了花儿,所以美丽。”我们都受了启发,有个喜欢《红楼梦》的女生说:“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风能让柳絮漫天飞舞,所以是美丽的。”一时之间,大家思如泉涌,去想象那些风带来的美好,于是风花雪月不绝于耳。

    ④于老师微笑着倾听,待我们说得差不多时,她才说:“我们总说一阵风,可不可以换个量词?你们试一下。”

    ⑤这个更引起了我们的兴趣,便抢着说一场风,一缕风,一夜风,一片风,等等,把眼前能说的说得差不多了,那个喜欢《红楼梦》的女生说:“一剪风,王安石有句诗,剪剪轻风阵阵寒。”一个男生说:“一江风”于是便又七嘴八舌:一船风,一屋风,一帆风,一树风,等等。甚至有人说一朵风,初听不合情理,细品之下,却觉得诗意盎然。一个一直沉默的小女生法怯地说:“一滴风。”

    ⑥一朵风尚可理解,一滴风却是怎么回事?于老师也问“一滴风,很特别,你能说说吗?”小女生红着脸说:“有时候站在风中,就前得好像有一滴进到了眼睛里,就会淌眼泪。”我们想象了一下那个情景,觉得很贴切,也很传神。老师表扬她,她低着头浅浅地笑。

    ⑦于老师接着说:“风是无形无色的,可我们却都知道它的存在。那么,你们能不能用最美好的想象来说一下是怎么知道风的到来呢﹖比如说,看到满树的叶子在动,知道风来了!”

    ⑧这个似乎容易一些,可是要用美好的想象来说,就有些难了。满天的飞花飞絮,翻飞的裙裾,律动的旗帜,飘扬的长发,河面上漾起的波纹,白云下浮着的风筝……我们把那些在风中美好着的,都一一翻寻出来,然后就都陷入了沉默。喜欢《红楼梦》的女生忽然站起来,声情并茂,就像在朗诵:“寂静的夜里,我听见窗外的树林里响起沙沙的声音,就知道,风的脚步正在走过来!”

    ⑨她的描绘仿佛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便又都活跃起来。

    ⑩于老师满脸的笑意,看着和课堂上状态完全不一样的我们。听着大家的描述,我感觉自己的心里打开了一扇又一扇的门。于是我也举手站起来,说:“走出门,路边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我放开脚步向前奔跑,顿时感觉脸上一片凉爽,我知道,在我跑起来的时候,风也就迎面而来了!”

    ⑪我一说完,于老师就鼓掌,说:“这个好,这里蕴含了一个道理!”

    ⑫最后,那个沉默的小女生也站了起来,她说:“我站在高高的坡顶上,望着家乡的方向,忽然就流出眼泪来,我知道是风来了,它从故乡飞过来看我,落进了我的眼睛里……”这个女生是后转来我们班的,她家也是从遥远的地方搬来我们县城的。

    ⑬于老师没有鼓掌,而是深情地对我们说:“我觉得这才是最美丽的描述,为什么呢?因为这里面饱含着一种情感,就是思乡之情。把没有情感的风赋予了一种情感,这才是最美好的意象。如果这样写作文,就会是最优秀的作文。”

    ⑭说实话,当时我并没有觉得这句有多好,那个小女生说来说去,总是离不开最初说的一滴风。可是三十年后的一个春天,当我登上高高的山顶,看着故乡的方向,隔着那么多的山水,往事如潮翻涌。忽然淌下泪来,我知道风来了,也知道风中并没有沙。

    ⑮终于明白,在所有的风中,让我落泪的那一阵,那一缕,那一滴,才是最美丽的。

    (选自《包利民作品集》,有删改)

    1第⑫段画线句子属于哪一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2文中的于老师是个怎样的老师?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3“你知道风的美丽吗?”和“一滴风”哪一个做本文题目更好?请作简要分析。

八、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路由“足”与“各”组成,所以才“人各有路”;正因为“人各有路”,所以才人各有成。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②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中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名著阅读
七、现代文阅读
八、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