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巴望着那清凉的雨露”中“巴望”是动词,“清凉”是形容词,“雨露”是名词。
B. 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如“尊君”与“家君”,前者尊称对方的父亲,后者谦称自己的父亲。
C. “高尚”“附和”是褒义词,“渊博”“卖弄”是贬义词。
D. “虚心”与“骄傲”是一对反义词,“疲倦不堪”与“疲惫不堪”是同义词。
2、美国作家斯诺是第一个在陕甘宁边区进行采访的西方记者,在他笔下,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伟人有理想、有情怀、有非凡的魅力,下列表述与彭德怀无关的一项是( )
A.彭德怀在1928年年初同哥老会的兄弟们密谋起事,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苏区。
B.彭德怀18岁时当了排长,参与密谋,担负着刺杀傅督军的使命,但炸弹没爆炸。
C.彭德怀率部发动了平江起义,与起义的农民联合,在湖南建立了第一个苏维埃政府。
D.彭德怀性格爽朗,喜欢说笑,且身手矫健,他南征北战多年,仅受过一次皮外伤。
3、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消息一般有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组成,它的写作要求真实、及时、简明。
B.古人经常用“阴阳”表示方位,如:河阳之北,就是表示在黄河北岸的北边。
C.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作品有《昌黎先生集》。
D.“尺素”“鸿雁”“桑梓”都是对古人书信的称谓;“状元”“鳌头”“桂冠”是对第一的称谓;“垂髫”“耳顺”“耄耋”是对年龄的称谓。
4、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忧戚(qì) 汤匙(chí) 自吹自擂(léi)
B.珐琅(fà) 鲜妍(yán) 岸芷汀兰(tīng)
C.泉香酒洌(liè) 伛偻提携(lǚ) 觥筹交错(gōng)
D.旷野(kuàng) 游弋(yì) 浩浩汤汤(shāng)
5、请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该讨论要抓紧讨论,不要言不及义、推托扯皮。
B. 深圳人才公园美不胜收,市民置身其中仿佛找到了诗和远方。
C. 从小性格孤僻的她,自从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以后,渐渐变得豁然开朗了。
D. 墙上挂满了名人字画,其实他什么也不懂,不过是附庸风雅罢了。
6、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友情是人生一笔受益匪浅的储蓄。②这储蓄,是患难中的倾囊相助,是迷途上的逆耳忠言,是跌倒时真诚的搀扶,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③真正的友情不是单向支取的,而是要通过彼此的积累加重其分量。④一个人,是否会有真正的友情,关键在于有没有真心起决定性作用。⑤带功利性的、虚假的友情储蓄,不仅得不到丝毫利息,最终连本钱都会丧失殆尽。
A.“这”是代词,“迷途”是名词,“一缕春风”是主谓短语。
B.“友情是人生一笔受益匪浅的储蓄。”这个句子中,“一笔”做状语。
C.“真正的友情不是单向支取的,而是要通过彼此的积累加重其分量。”一句是转折关系的复句。
D.第④句有语病,修改方法是:去掉“关键在于”。
7、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或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 颀长 (shuò) 锲而不舍(qiè) 呵责 炯乎不同
B. 呜咽 (yè) 悄然兴起(qiǎo) 吆喝 川流不息
C. 妖娆(ráo) 慷慨淋漓(kǎi) 停滞 张皇失措
D. 崎岖(qū) 诚言不谬(miù) 思辨 梦寐以求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其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魏学洢《核舟记》)
(乙)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林嗣环《口技》)
【1】填空。
甲文段围绕“__________”一词,表现了王叔远微雕技艺的精湛。乙文段以“_________”字为核心,突出了民间艺人口技表演的高超。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会宾客大宴 会:
各具情态 具:
罔不因势象形 罔:
京中有善口技者 善: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②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4】乙文段除对民间艺人进行直接描写外,还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请找出文段中侧面描写的句子。
9、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闲敲棋子落灯花”中“敲”字用得好,请简述理由。
10、语文实践活动
学校拟举行以“勤思乐学”为主题的升旗仪式,你将作为本次活动的学生代表,进行国旗下演讲。请完成下面任务。
【任务】拟写题目撰写讲稿
(1)根据“勤思乐学”主题,拟写一个演讲题目。
题目:《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拟定的演讲题目,写一段亲身经历作为演讲稿的材料,使内容具体丰富,更具说服力。(字数60字左右)
11、根据课文用正楷字默写。
(1)挑兮达兮,在城阙兮。_______________,如三月兮。(《子衿》)
(2)__________________,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梅花南北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乡如此归!(《南安军》)
(4)韩愈在《马说》一文中描写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5)把张养浩的《山坡羊•骊山怀古》一曲默写完整。
骊山四顾,___________,_________?只见草萧疏,水萦纡。____________。__________。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12、名著阅读。
(1)在《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中,《 》一文从儿童读物谈起,表现了作者对白话文坚决捍卫和对封建孝道的抨击。文中列举了 、 、 等孝道故事。
(2)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她便说到:“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还不就是你的么?”我说母亲没有钱,她就说可以拿首饰去卖;我说没有首饰,她却道:“也许你没有留心。到大厨的抽屉里,角角落落里去寻,总可以寻出一点珠子这类东西……”
①上面这段文字选自《朝花夕拾》中的《 》。
②文中的“她”是谁?她还做过什么事,让作者以为她是个好人?
1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向麦子学习
安黎
①五月,是麦子生长的旺季。无涯的麦苗以其蓬勃的姿态,将北国大地铺染得一派葱绿。
②麦子是植物之一种,但又有别于一般化的植物。世间的植物各有各的用途,没有一样是多余的,哪怕它微若草芥、轻若飞絮、空若芦苇。有的植物可以入药,疗救人的生命;有的植物可以作为木料,被打造成人们日常生活的农具或家具;有的植物看似无用,却也能化为干柴,用以取暖或煮饭;有的植物貌似闲置,但能以自身的碧翠,绿化荒土,释放氧气……在万千的植物中,论起与人的亲近度来,麦子无疑排名第一。麦子以被人咀嚼和吞咽的方式,满足着人的食欲、滋养着人的生命、延续着人的繁衍、维系着人的生活品质。从这个角度看,麦子对人可谓功德无量、恩重如山。
③麦子磨出的面粉,可以擀成面、可以蒸成馍、可以包成包子、可以烙成烙饼,被人称之为细粮。与细粮相对应的,则是玉米、高粱、大豆和谷子之类的粗粮。细粮与粗粮,是人给粮食贴出的标签,似乎含有主次贵贱的歧视于其中,却也不乏道出了饮食领域的某种实情。也就是说,至少在北半球食品的江湖上,麦子是领头的大哥。尽管粗粮对人也不无裨益,但它们即使再重要、再强势,都无法撼动麦子的地位。一年四季,人仅吃麦面尚且受得住,但若仅吃玉米面或高粱面而无涉麦面,那是绝然不堪忍受的。
④人在吃饱喝足之后,很容易忽略麦子的存在、忘却粮食的恩典。然而,在饥馑年月,人们用粗粮、野菜裹腹,对麦面,几近于望眼欲穿,能吃到一个白面馒头,或吃到一碗白面面条,都堪称奢侈,并能从中咂摸出过年般的幸福滋味。那么,麦面与粗粮面,吃起来究竟有何不同?我们村一个脑子缺斤短两的愣头男人,曾当众给出了这样的答案:白面馍吃起来很乖,杂面馍吃起来不乖。乖,意味着性情柔和,百依百顺;不乖,则意味着桀骜不驯,难以下咽。
⑤麦子分为冬小麦和春小麦。冬小麦与春小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播种季节殊异——冬小麦为秋末播种,而春小麦则为初春播种。华夏大地无比广袤辽阔,地理与气候的丰富性不言而喻,于是,无论冬小麦,还是春小麦,皆能找到适宜于自己生根发芽的土壤。冬小麦生长于气候相对温和的区域,而春小麦则在高寒地带生息。
⑥一颗微小的麦粒,一旦作为种子被播进土中,寥寥数日后,便会以麦苗的姿态从土中悄然冒出。麦苗是娇嫩的,却也是顽强的。蛮横的秋风可以将一树树的浮叶悉数荡尽,却无法将一株株嫩嫩的麦苗撼动、移位。麦苗貌似很卑微,它不顶天,但立地,坚信只要把自己的根须深扎于泥土,与泥土不弃不离,就能得以存活和成长。当麦苗的身高才一寸有余时,寒流便不请自来。滚滚的寒流一遍遍地肆虐掠过,将原本葱绿的山川,吹刮得皮粗肉糙、秃头秃脑。冷霜落在了麦苗上,麦苗或许会萎靡不振、奄奄一息,然而,请别担心,麦苗即使泛黄,它的根须也不会死亡。寒流有能力封住麦苗向上的空间,却扼杀不了它向下延伸的努力。荒芜沉闷的时节,麦苗不等不靠,也不怨天尤人,而是趁此夯实自己的内力、扎牢自己的根基,以此来迎候春暖花开季节的华美映现。
⑦当第一缕春风撩拨草尖,麦苗开始泛绿。睡意朦胧的迎春花尚且半遮半掩地微睁朦胧的睡眼,一畦畦的田畴,早已碧绿青翠。春暖时节的麦苗,以迅猛的超速度伸展腰肢,并节节拔高,很快就孕育出了麦穗、结出了麦粒。麦粒小小的,渐渐由绿变黄、由软变硬——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麦粒,最终磨成了面粉,给人以生命的喂养。
⑧麦苗以壮烈牺牲的方式,在被割头和被碾打中,结束了一场热烈奔放的生命绽放。但它并不悲观,原因在于并非所有的麦粒都化作了人的口腹之食,而是还有一部分麦粒被当作种子留存。只要种子犹在,来年的春天,必然又是绿翠铺满天下、绿焰腾跃大地。
(选自《美文》2018年第10期,有删改。)
【1】阅读文章,填写出麦苗生命绽放的过程。
麦粒播进土中→麦苗_______→麦苗_______→麦苗开始泛绿→麦苗________→麦粒磨成面粉
【2】文中写玉米、高粱、大豆等粗粮,有什么用意?
【3】第⑥段“麦苗是娇嫩的,却也是顽强的”一句中“娇嫩”和“顽强”表达上是否矛盾?
【4】赏析句子。
春暖时节的麦苗,以迅猛的超速度伸展腰肢,并节节拔高,很快就孕育出了麦穗、结出了麦粒。(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5】本文题为“向麦子学习”,请根据文意说说“学习”的内容有哪些。
14、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小题
黄河一掬
余光中
临别济南的前一天上午,我们来看黄河。厢型车终于在大坝上停定,大家陆续跳下车来。还未及看清河水的流势,脸上忽感微微刺麻,风沙早已刷过来了。没遮没拦的长风挟着细沙,像一阵小规模的沙尘暴,在华北大平原上卷地刮来,不冷,但是挺欺负人,使胸臆发紧。女儿把自己裹得密密实实,火红的风衣牵动了荒旷的河景。我也戴着扁呢帽,把绒袄的拉链直拉到喉核。一行八九个人,向大坝下面的河岸走去。
天高地迥,河景完全敞开,触目空廓而寂寥,几乎什么也没有。河面不算很阔,最多五百米吧,可是两岸的沙地都很宽坦,平面就延伸得倍加旷远,漠漠的天穹,下面是无边无际无可奈何的低调土黄,河水是土黄里带一点赭,调得不很匀称。沙地是稻草黄带一点灰,泥多则暗,沙多则浅,上面是浅黄或发白的枯草。我对友人说:“这里离河水还是太远,再走近些好吗?我想摸一下河水。”
于是我们沿着一大片麦苗田,在泥泞的窄埂上,一脚高一脚低,向最低的近水处走去。终于够低了,也够近了。但沙泥也更湿软,我虚踩在浮土和枯草上,就探身要去摸水,大家在背后叫小心。岌岌加上翼翼,我的手终于半伸进黄河。
一刹那,我的热血触到了黄河的体温,凉凉的,令人兴奋。古老的黄河,从史前的洪荒里已经失踪的星宿海里四千六百里,绕河套、撞龙门、过英雄进进出出的潼关一路朝山东奔来,从斛律金的牧歌李白的乐府里日夜流来,你饮过多少英雄的血,难民的泪,改过多少次道啊发过多少次泛涝,二十四史,哪一页没有你浊浪的回声?流到我手边你已经奔波了几亿年了,那么长的生命我不过触到你一息的脉搏。无论我握得有多紧你都会从我的拳里挣脱。就算如此吧,这一瞬我已经等了七十几年了,绝对值得。不到黄河心不死,到了黄河又如何?又如何呢,至少我指隙曾流过黄河。
至少我已经拜过了黄河,黄河也终于亲认过我。在诗里文里我高呼低唤他不知多少遍:
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
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
从青海到黄海
风,也听见
沙,也听见
华夏子孙对黄河的感情,正如胎记一般地不可磨灭。诗人流沙河写信告诉我,他坐火车过黄河读我的《黄河》一诗,十分感动,奇怪我没见过黄河怎么写得出来。其实这是胎里带来的,从《诗经》到龚自珍,哪一句不是黄河奶出来的?
……
想到这里,我从衣袋里掏出一张自己的名片,对着滚滚东去的黄河低头默祷了一阵,右手一扬,雪白的名片一番飘舞,就被起伏的浪头接去了。大家齐望着我,似乎不觉得这僭妄的一投有何不妥,反而纵容地赞呼。女儿也相继来水边探求黄河的浸礼。看到女儿认真地伸手入河,想起她那么大了做爸爸的才有机会带她来认河,想当年做爸爸的告别这一片厚土只有她今日一半的年纪,我的眼睛就湿了。
回到车上,大家忙着拭去鞋底的湿泥。我默默,只觉得不忍。翌晨,友人去机场送别,我就穿着泥鞋登机。回到高雄,我才把干土刮尽,珍藏在一只名片盒里。从此每到深夜,书房里就传出隐隐的水声。
(选自《余光中散文选》,有删改)
【1】作者走向河岸时,看到的“河景”有怎样的特点?
【2】请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语句。
从《诗经》到龚自珍,哪一句不是黄河奶出来的?
【3】作者说,这一瞬自己的“黄河一掬”“绝对值得”,为什么?
【4】文章开篇写黄河的风沙,有什么作用?
【5】文末“隐隐的水声”指什么?请概述并说明理由。
15、题目:站在十字路口
要求:(1)文体不限;(2)字数在600字以上;(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个人信息。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