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你怎么能对老师苦口婆心的劝导充耳不闻呢?
B. 四面山的望乡台瀑布,飞珠溅玉,与周围的山峰互相映衬,真是别具匠心。
C. 治理雾霾,政府当务之急是迅速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引导公众养成低碳生活习惯。
D. 古埃及人用什么方法建筑起金字塔,至今仍让人不可思议。
2、(题文)中国是礼仪之邦,汉语中敬语谦辞很多。能够正确运用它们,也是文化修养的展现。下面各项中敬语谦辞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甲说:“我令尊是做买卖的,您父亲是做什么职业的?”
B. 乙说:“久仰阁下大名,今日得见,三生有幸啊。”
C. 丙说:“我贵姓李,敢问您尊姓大名?”
D. 丁说:“欢迎大家改日再到我府上来玩。”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做任何事情都要按一定的步骤循序渐进,否则会让自己陷入效率低下的忙碌。
B.我们读书切忌不求甚解,对于不懂的地方要多问老师多查资料。
C.由于审美水平的低下,经常出现一些美不胜收的奇装异服。
D.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4、结合语境,选择最恰当的一项( )
有人说,宽容是一种润滑剂, ;宽容是一种镇定剂, ;宽容是一米阳光, ; ④宽容是一座桥梁, 。
①可以消融彼此的猜疑积雪
②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摩擦
③可以将彼此间的心灵沟通
④可以使人在纷扰中恪守平静
A.②①④③
B.④①③②
C.④②①③
D.②④①③
5、将下面语句填入文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所以当我们说阅读的时候,心境是平静的、严肃的,也是美好的、向往的。 ②是有目的的、带着问题观看,是一个思维过程,边看边想。 ③而对不须太动脑子的,浅一点的东西,消遣、娱乐的,则常说看,不说阅。 ④阅者,看也。但是比看要深一些,它不是随意地、可有可无地观看。 ⑤什么是阅读?阅读就是思考。
A.⑤①③②④ B.⑤①②④③ C.⑤④②①③ D.⑤④②③①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革命烈士视死如归、气冲霄汉的大无畏气概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进。
B.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同。
C.小王说话十分有趣,经常逗得大家眉开眼笑。
D.这个电子温度计很灵敏,能随时显示出气温的变化。
7、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B.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C.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D.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8、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 通:饲)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马说》作者是唐代文学家__________(人名),本文运用了__________的写作手法,以千里马喻指人才,以食马者喻指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骈死于槽枥之间(_______) (2)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___)
(3)虽有千里之能(________) (4)执策而临之(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
【4】文中作者长叹一声“呜呼”,这个词蕴含着作者的哪些情感?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9、古诗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唐)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说说它好在哪里?
10、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战狼2》是吴京执导的爱国类动作电影,该片于2017年7月27日在中国内地上映。影片讲述了脱下军装的冷锋被卷入了一场非洲国家的叛乱,本来能够安全撤离的他无法忘记军人的职责,重回战场展开救援的故事。上映第一周以合计1.27亿美元的票房成为全球票房榜的冠军影片。仅7月30日一天,就拿下3.597亿,刷新了华语影史票房第一的纪录。
(1)请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材料的内容。
(2)为了宣传爱国主义精神,请你为《战狼2》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3)看完电影《战狼2》,大家都在微信朋友圈抒发自己的感想。请你也写下自己的感想。
11、按课文内容填空。
(1)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_______________,我言秋日胜春朝。(《秋词》)
(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____________,多不接世,___________,将复何及。(《诫子书》)
(4)_______________,定然有美丽的街市。(《天上的街市》)
(5)思乡是戍边战士,在外游子共有的情怀。“_______________,一夜征人尽望乡”,乡思,在征人的失眠时;“乡书何处达?_______________,”乡思,在游子的书信里。
(6)读诗歌,我们深深地感叹:有了第一等襟怀方才有第一等的诗歌。曹操在《观沧海》里引吭高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12、请完成《朝花夕拾》《湘行散记》相关题目。
【1】填空
(1)《朝花夕拾》是鲁迅1926年所作的回忆散文集,共10篇。最初在《莽原》杂志发表时总题目是“________”,1927年编集成集书。
(2)鲁迅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________的决定是他重要的人生转折,其直接原因有两件事:匿名信事件、_______。
(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所指代的人物。(3分)
①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她”是________
②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是________
③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象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他”是________
(4)《湘行散记》是______(作者)散文作品中的精品。有人说,作者“20岁以前生活在沅水边的土地上;20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土地的印象里”。自21岁走出故乡,远赴北京,家乡就成为他始终魂牵梦萦,并在自己的文字中反复叙说的对象。最终,通过《______》、《 长河》等一系列乡土小说和散文,他在文学中完成了对“________”的重构。
(5)《桃源与沅州》娓娓叙述了________(地点)里的风雅轶事,嫖客的风流和妓女的辛酸,烟草贸易和各地五花八门的特产,寂寞的船客和鄙野的船夫,沅水上的漂泊和屈原辞赋里的香花香草,沅州城门上的血迹和当年那场守城兵与请愿青年的冲突。
【2】下面两段文字均出自《朝花夕拾》,请你回答问题。
(甲)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乙)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
①写出(甲)(乙)两段文字中“书”的名字:《 》《 》
②分别说说这两件事对作者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
【3】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涂“A”,错的涂“B”)。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五猖会》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 ……都无从知道。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冬天,水缸里结了薄冰的时候,我们大清早起一看见,便吃冰。有一回给沈四太太看到了,大声说道:“莫吃呀,要肚子疼的呢!”这声音又给我母亲听到了,跑出来我们都挨了一顿骂,并且有大半天不准玩。
——《琐记》
(1)三段选文所记录的经历或感受都源于作者童年生活的印象。(____)
(2)三段选文都表现了长辈的良苦用心并批评孩子们的不懂事。(____)
(3)三段选文都表达了作者对成人束缚孩子天性的行为的批判。(____)
13、阅读《不求甚解》和《读书的习惯》选段,完成问题。
【甲】
不求甚解(选段)
①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②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③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乙】
读书的习惯(选段)
①我认为要读书决不可等待那种无尽悠闲的到来才开始,应该随时随地利用空余的时间来读,把那种读书的习惯,织入我们的生活中去,作为我们日常工作的调剂品。那么,事也做了,书也读了,一点光阴也没有虚掷。
②利用余暇去读书是轻而易举的,大家之所以不这样做,仅是因为没有这种习惯而已。英国人在电车上读书的风气很盛,每天都要出外工作,起码有一个钟头在电车上,预备一本书专门在车上读,不过几天也就读完了,日积月累,一年读四五十本书,也不算稀奇。我们对于这种余暇不去利用,实在可惜。
③英国人利用余暇读书,不仅在有规律的电车上,即使在饭馆菜馆中也是一样。至于在休假日,夫妇约好同出游玩,丈夫至多取一根手杖就可以出门,太太则不免要去戴顶帽子。可是每当那丈夫在楼下等着太太去戴帽子的时候,他照例翻开一本书来读,等他太太把帽子戴好姗姗地走下楼来,他手中的书,也就起码读完两章了。中国的丈夫却不晓得这样做,所以在楼下不仅独自等得心焦,而他太太一再地被他催促,也就老不耐烦,常常把一个快乐的计划,弄成不欢的结果。
(选自季羡林主编《百年美文》,有删改)
【1】联系上下文,理解【乙】文中加粗的“织入”一词,在文中的意思。
【2】请结合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两篇文章的异同,填写下面的表格。
相同点 | 都谈到了读书态度和读书方法 | ||
不同点 | 主要观点 | 论证方法 | 论证思路 |
【甲】文 | 读书要虚心,要会意,注意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 | (2)________ | 驳论:树靶子,引出处,释新义。 |
【乙】文 | (1)________ | 举例论证:通过英国人闲暇时间读书的事例,论证作者的观点。 | (3)________ |
【3】下面的句子,填入文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______,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充盈,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A.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读书使人充实。
B.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C.作文使人准确,讨论使人机智,读书使人充实。
D.讨论使人机智,读书使人充实,作文使人准确。
14、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歌声的力量
①好几天,都听大家不停地说起巴哈台唱歌的事,“他哪里是在唱歌?嘴一张,简直就是用刀子扎人的心嘛,弄得人的眼泪止不住往下掉……”巴哈台就唱那样一首歌,雨且整首歌只有一句歌词,大意为母亲站在蒙古包前呼唤着儿子归来。
⑨吃完饭,喝毕茶,没有任何开场白,巴哈台唱起了那首歌。听到第四句,我就坐不住了,巴哈台唱的歌和我听过的哈萨克斯坦的《一句歌》如出一辙——把一句歌词反复地唱,只是在音调上变化,但厉害的地方就在这里,正是音调的变化表达出了不同倾诉。歌词的意思是儿子出去好多天没有回来,母亲站在蒙古包前苦苦等待,唱歌呼唤着儿子:回来吧,儿子。这首歌只有一句歌词,但是经过歌唱者音调的变化,表现出了等、望、急等具体的场景,唱出了母亲等儿子不归的种种感情,表现出母亲不同的心理,具有不同的感情渲染。在座的每一位___________________
③巴哈台用歌声不停地变化着“母亲”的心思,随着他的歌声,我感觉自己似乎被牵引着走出了屋,像那位母亲一样在向远处眺望。被歌曲征服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在如此偏僻之地,歌声在耳际萦绕,便感觉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浓浓的味道。从巴哈台家出来后,大家又说起巴哈台唱歌的一件事。
④一次,巴哈台和村里人赶着马去沙漠中驮运东西,在中途遇到沙尘暴。巴哈台那次遇到的沙尘暴不大也不小,别人都躲进了树林或石头后面,实在没地方躲的人便双手抱头,挨着时间等沙尘暴过去,但巴哈台却并不躲避,而是牵着马径直向前走去,有人想拦住他,但那人阻拦的声音很快便被沙尘暴淹没。很快,呼啸的沙尘暴中传来了巴哈台的歌声,原来他边走边唱歌,似乎歌声可以抵御沙尘暴,亦可以让他走得更远。所有人都惊呆了,但沙尘暴刮得正紧,谁也无暇欣赏他的歌声。那场沙尘暴刮了一个多小时后才停,阳光重新普照,安静下来的沙漠像是什么也没有发生。人们赶紧寻找巴哈台,此时的他早已停止唱歌,一人一马已走出很远。
⑤后来,大家又说起巴哈台会唱歌的母亲,也是一位善于歌唱的妇人。曾经就用歌声吸引了河边的群鸟。但在巴哈台家没有看到他的母亲,一问之后才知道,她在前几天去世了。听到这个消息,猛然闾感到有一股郁闷的东西堵在了心头,直至晚上回到县城才好受了一些。我满心遗憾地打听她的事情,得到的确切消息是:前几天巴哈台生病,她又去放了一次羊。她把羊群赶到山坡上,坐在一块石头上眺望远方。刚刚风和日丽的天空突然刮起阵阵风,风拂动青草发出沙沙声响,仿佛有什么在悄悄靠近。突然,正在专心吃草的羊群发出惊恐的叫声,她扭头一看,有几只狼已经逼到了羊跟前,正与羊对峙着,随时准备进攻。羊群已经慌乱,东张西望惊恐地叫着。狼紧盯着羊,已做好进攻的姿势。她尽管已经双眼昏花,但还是看清了眼前的局势。怎么办?自己年老体衰,根本不是狠的对手。一着急,她突然开口唱了起来。她的歌声几乎是不假思索的,嘴一张就唱了出来。
⑥狠和羊都被她的歌声吸引,扭过头一起看着她。她不停地唱着,慢慢地,羊发出轻柔的咩咩声,狼眼里的凶光也悄悄退去。她继续唱着,她不知道歌声是否能改变今天的遭遇,但她就那样唱着歌,似乎已忘记周围的一切。过了一会儿,狼站起来,发出几声轻柔的叫声走了。羊群一起拥过来蹭她的腿,她停住歌声,这才意识到了什么。少顷,泪水止不住从她双眼中冲涌而出。几天后,她去世了。
⑦最后一次唱歌,成为她一生中的绝唱。
【1】文章围绕歌声的力量写了哪几件事?
【2】根捃上下文内容,请在第②段横线处补写出符合人物心理的神态描写,不少于20字。
【3】选文④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4】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选文⑤段画横线的句子。
【5】选出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
A.巴哈台的母亲是一位喜欢唱歌的女人,并且勤劳能干。
B.巴哈台在遭遇沙尘暴时勇于面对恶劣天气、敢于与自然斗争,他的母亲遭遇特殊情况时亦如此。
C.巴哈台深情吟唱一首只有一句歌词的歌曲,体现了母亲对儿子巴哈台深深的爱。
D.“歌声”是全文的线索,传情的歌声不仅可以感染人,神奇的歌声还能触动动物的情感。
【6】某文学刊物《大自然》设有“人与自然”“山水趣谈”“自然感悟”“物种演变”等栏目。你会向哪个栏目推荐本文?请从选材和主题的角度写一份60字左右的推荐语,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15、按要求写作文。
请以“这样做真值得”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④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等相关信息。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