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脱洛 摄氏 随风飘动
B.煤碳 追逐 连蹦带跑
C.警觉 狭窄 端端正正
D.疏理 触动 光光溜溜
2、下面这段话的括号中填入哪一组关联词最恰当?( )
不必担心,目前国际上普遍严格禁止克隆人细胞,( )我们在技术上还远没达到这样的程度。( ),人的克隆将在某个时候成为可能,克隆人无法被永远禁止下去。
A. 因为 然而 B. 因为 所以 C. 而且 只要 D. 而且 所以
3、《枫桥夜泊》这首诗在写法上运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
A.借物喻人
B.托物言志
C.托物说理
D.寓情于景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或按要求答题。
(1)“死去元知万事空,______________。王师北定中原日,______________。
这首诗是______代诗人______的绝笔,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
(2)圆明园是由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的,所以叫圆明三园。
(3)“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_________________!”句中“少年中国”指______________;“中国少年”指______________。
(4)在强国梦想的激励下,无数杰出人物为国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如核物理学家________、核潜艇专家_________、数学家_________、杂交水稻育种专家__________。
5、按课文内容填空。
(1)死去元知万事空,________________。
(2)山一程,水一程,________________,夜深千帐灯。
(3)岳飞的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诫我们要从小珍惜时间,发愤努力,不要等到老了才醒悟。
(4)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______、______、______。
(5)书,是人类文明的“长生果”。本学期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中国民间故事中的很多故事,除了语文书上的故事,你还读过民间故事,如:__________,当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具有怎样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词语克隆。照样子写词语。
(1)爬进爬出
(2)沉甸甸
(3)金黄色的马蜂
7、看拼音,写词语。
bǔ lāo yú ěr jiàn qǐ
( ) ( ) ( )
yú sāi jiǎojié zuǐ chún
( ) ( ) ( )
jǔ sàng yòu huò gào jiè
( ) ( ) ( )
8、填空。
(1)晋朝的大诗人陶渊明曾写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慨时光的短暂,激励后人珍惜时间。
(2)____________朝爱国将领____________,写道:莫等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多少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万年太久,____________ 。这是伟大领袖____________写的。
(4)我妈妈经常用“不饱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教育我要珍惜时间。
9、梅 花 魂(节选)(6分)
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 偶然)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 在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 副)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教训 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
(1)用“__ __”画出括号里恰当的词语。(2分)
(2)这段话抓住了外祖父的语言、__ _ _ ____和___ _____,表达了外祖父分外爱惜墨梅图的感情。(2分)
(3)给文中画“__ __”的句子换一种说法,意思不变。(2分)
10、 铅笔小史
①铅笔问世不到两百年。在这以前,中国人长期使用毛笔,而欧洲则自公元六世纪以来直把鹅毛管削尖了当笔使。
②1564年,一场暴风雨把英国坎伯兰郡博罗戴尔附近一棵大树吹倒了,在树根下露出了一种黑矿石,当地的牧羊人把这种矿石叫黑铅(纯石墨),用它在羊群身上打记号,不久精明的城里人把矿石切割成一条一条,在伦敦街头兜售.商人们用这种黑铅条在货物的包装上打记号,他们把黑铅条叫做“打印石”
③当时的石墨条有两大缺点一是易断
二是污染使用者的手
于是有人在石墨条外面捆上绳索
用完一段解开一段。
④1761年,巴伐利亚工匠、业余化学家卡斯帕尔法比尔把石墨粉硫锑和树脂搅拌在一起,压成条形晒干后使用,效果比纯石墨好得多。
⑤1790年,在拿破仑发动侵欧战争期间,英国停止向法国供应石墨笔,拿破公命令法国化学家雅克·贡戴制造石墨笔。但是法国的石墨矿蕴藏量小,质量又差,贡戴只能在石墨里掺上泥放在窑里烧,结果却意想不到的好。黑铅的硬度和深浅可以随掺的泥的多少而变化。
⑥1812年,由于战争,美国无法从英国得到石墨,而美国的石墨质量极为低劣,不管掺做出来的“黑墨”都是一碰就断,细木工威廉·门罗制作了七英寸长厚薄一样的小木条,木条中间刻上一道同石墨一样粗细的槽,把石墨条放在槽里,把两根木条粘合在一起第一支真正的铅笔就这样诞生了,它一问世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西方用了一千多年的鹅毛笔从此进入了博物馆,
⑦目前全世界生产三百多种具有各种性能的铅笔。
【1】给文中的方框内加上合适的标点。
【2】本文说明的对象是________;说明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
【3】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①1564年,人们使用___________:②1761年,斯帕尔法比尔把石墨粉、硫、锑和树脂_____________在一起,压成条形___________后使用:③1790年,贡戴在石墨里___________放在窑里___________④1812年,威廉·门罗把石墨条放在刻有一道同石墨条同样粗细的______里,制作了第一支真正的铅笔。
【4】威廉·门罗为什么会想到改进工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的结构是( )。
A. 总—分 B. 分一总 C. 并列 D. 总—分—总
11、阅读。
泥活
①冯兰瑞老头,坐在厚重的桑木案前,腰板挺直,脖筋绷紧,眼神像锥子似的注视着案子上新捏好的泥活。他手持竹刀,这里抹一抹,那里旋(xuàn)一旋。对这么精巧生动的“武松打虎”,你还有什么可以挑剔的?武松左膝镇住大虫的花背,倾全身之力向大虫身上压去,右手揪住大虫的耳朵,反手抡拳,那大虫拱起半条身子,悬口吊牙,眼眶眦裂。这会儿冯兰瑞双眉挤在一起,只见他那窄细的瞳仁中有两个香火头般的亮点闪动着,直视自己的这件创作,摇了摇头。片刻之后,他似有所悟,重新拿起案上的竹刀,挑起一丁点儿紫泥,朝着武松的拳背上三剔两刮,顿时,那拳背上便鼓起几条弯曲的虬筋。至此,冯兰瑞的花白胡子里才露出一丝儿不易觉察到的笑容,放下竹刀,搓着两手,轻轻地从案边站起。
②孙子冯大刚好赶集回来。这个矮墩墩的小伙子进了屋,便从大竹篮里提出一瓶通州大曲,一包用荷叶托着的熟驴肉。他用手甩了一把流到下颏(kē)上的汗,说:“爷爷,这酒这肉您就敞开吃!今儿头一天到集上去开张,你猜怎么着?这宗买卖别提多快!”
③“怎么个快法呢?”冯兰瑞问。
④“我刚把‘芮庄泥人冯’的布幌子打出来,篮子里的各色泥人才摆到地摊上,眨眼之间,赶集的人就围了个里外不透风,嗬,五十件泥人一下子就卖个精光。好些人都说,泥人冯的手艺二十多年没见了!”
⑤“哈哈哈哈!”冯兰瑞老头开怀地笑起来。
⑥冯大一眼瞄见桑木案上的武松,忙奔过去,一会儿蹲下,一会儿直起来,反反复复看了又看,乐得眼泪都流出来:“爷爷!爷爷!这是怎么捏出来的!我压根儿没见过这么好的泥活!”他拉着爷爷两只粗糙的大手,说:“爷爷,下回赶大集,我得把这个也带去”。
⑦“带去呗!”冯兰瑞答应了,“摆到地摊上,先让大伙看个够,收摊时随便卖掉就成。”
⑧“爷爷!武松难道不肯帮咱一个忙?”冯大神秘地靠近爷爷的耳朵说:“今儿个,管理市场的胖老刘蹲到地摊旁,捧起这个瞧瞧,抓起那个看看,爱得简直没治!我把‘武松打虎’带到集上送给他,说不定他能让咱把泥活的价往高里提!”
⑨冯兰瑞眼里一闪一闪的亮光熄灭了。他走到桑木案前,用呆滞的眼睛盯着孙子冯大,张开粗糙的巴掌,放到“武松打虎”上面,狠狠地向下压去。
【1】第①段中,用了两个比喻句写冯兰瑞老人的眼睛,请用“ ”画出来。 第一个比喻句写出了冯兰瑞老人的( ),第二个比喻句写出了冯兰瑞老人的( )
A.一本正经 B.全神贯注 C.粗中有细 D.精益求精
【2】第①段中说到“对这么精巧生动的‘武松打虎’,你还有什么可以挑剔的?”这里的“精巧生动”具体指什么?在原文中找一找并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下面的句子,体会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的,并填空。
片刻之后,他似有所悟,重新拿起案上的竹刀,挑起一丁点儿紫泥,朝着武松的拳背上三剔两刮,顿时,那拳背上便鼓起几条弯曲的虬筋。
这句话是对冯兰瑞的_______描写,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文章的最后冯兰瑞老人为什么要毁掉这么精巧的作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冯兰瑞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理解。
手指(节选)
五指中地位最优、相貌最堂皇的,无如中指。他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他个子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左膀右臂,片刻不离。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的幸福。每逢做事,名义上他是参加的,实际并不出力。他因为身体最长,取物时,往往最先碰到物,好像取得这物是他一人的功劳。其实,他碰到之后就退在一旁,让大拇指和食指去出力,他只是在旁略为扶衬而已。
无名指和小指,体态秀丽,样子可爱。然而,能力薄弱也无过于他们了。无名指多用于研脂粉、蘸药末、戴戒指。小指的用处则更渺小,只是掏掏耳朵抹抹鼻涕而已。他们也有被重用的时候。在丝竹管弦上,他们的能力不让于别人。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除了这等享乐的风光事以外,遇到工作,他们只是其他手指的附庸。
手上的五指,我只觉得姿态与性格,有如上的差异,却无爱憎在其中。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1】请从选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美妙——( ) 扶持——( ) 附属——( )
【2】仔细阅读选文,说说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外貌各有什么特点_____。
【3】“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阐明了________的道理,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4】在五根手指中,你最喜欢哪一根手指,为什么?______
13、阅读理解
追赶风筝的孩子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只见两个孩子猛追着在晴空中越飞越远的一只断线风筝。
“你俩要是带翅膀的小天使就好了! 快变成一只能远走高飞的老鹰吧!你们就准能把风筝逮住!”几个过路人,见到这番情景,竟哈哈大笑地挖苦这两个气喘吁吁的孩子。“对,人们为什么不能像鸟儿似的长出一双翅膀在空中飞翔?”一个“飞”向天空的幻想在这两个幼小的心灵里萌发了。从此,他们开始留心观察鸟类高飞和滑翔时双翅的变化,并精心制作各种会“飞”的玩具。他俩长大后,仍然继续研究飞翔的原理。
科学的幻想经过人们的勤奋努力,终于变成了现实。1903年,世界上第一架飞机诞生了。这架螺旋桨飞机的发明家,正是二十年前,奋力追捉飘荡在空中断线风筝的两个美国孩子——莱特兄弟。
【1】填空。
(1)“追赶风筝的孩子”是指__________________。
(2)“几个人过路人见到这番情景”这句话中“这番情景”是指__________
【2】短文说“科学的幻想经过人们的勤奋努力,终于变成了现实”,莱特兄弟俩的科学幻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科学幻想变成现实的过程中,莱特兄弟是如何努力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想法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练习。
好读书
①因为你心灵饥渴,所以要读书。
②读书是为了获取知识,这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前辈们用智慧探寻大自然的奥秘,以文字作下了永久的记录,便有了( );他们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探求规律,便有了( );他们思考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便有了( );他们用生动的形象,表达人类的故事,便有了( )。
③读书,自然不能只局限于课本,走出课本读书,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那才是真正惬意的事情。读书要有选择,只要有阅读兴趣,适合自己的年龄层次和品味的书,我们都可以找出来读。但读书并非一味看热闹,也不能因贪多而囫囵吞枣。( )看了,( )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一旦真正读懂了一本或几本书,你就能真正体味到读书的欢愉并乐此不疲,你的修养、素质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④试想,在暖春的艳阳下,鸟儿鸣叫,百花飘香,你领略着自然的神奇,体味着人生的哲理,聆听着一位智慧老人的谆谆教导;在凉秋的灯下,万籁俱寂,你坐在桌前读书,无数鲜活的形象走到你面前,与你交谈……这是多么惬意的事情。
⑤读书诱发了人的思绪,使想象超越时空;读书丰富了人的思想,如接触大智慧的老人;读书开拓了人的精神世界,使人生更加美丽。
⑥书给予人们的实在太多,谁可不读书?
【1】将下列词语填人第②自然段中。
文学书 科学书 哲学书 历史书
【2】在文中第③自然段的括号里填写合适的关联词。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乐此不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潜移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这样一句话∶"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读了短文后,再想想这句话中的三个分句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1)“读书好”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好读书”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好书”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仔细阅读第⑤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仿照这样的写法,接下去再写一句。
读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特殊的墙
暑假里有一天,我做完作业,无意间打开电视机。这时,电视里正在播抗洪抢险的紧张场面。只见滔滔的洪水奔腾而下,抢险大军背着一包又一包沙袋,快速冲上堤坝。谁知水流湍急,沙袋刚扔下去,就被洪水冲走了,把一辆卡车推下去堵决口,谁知又被洪水冲走了。怎么办?怎么办?在这紧急关头,只见抗洪战士手挽着手,纵身跳入洪流中,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
墙——不是该用砖和水泥砌成的建筑吗?
面对这堵“墙”,我愕然了。这是一堵不平凡的“墙”,它是由堂堂七尺男儿之躯,是一颗颗燃烧着的爱国有民的赤诚的心垒成的。它完全可以与我国的世界之最的万里长城一样震惊中外,甚至比万里长城更伟大。
今天的社会上,不是还有一些人也在筑“墙”吗?他们是贪国家之财,用来堆砌个人的安乐窝。这种人,也许能在这堵“墙”里取得暂时的欢乐,但这堵“墙”迟早是要倒塌的。
面对此情此景,我再也坐不住了。我拿起自己心爱的储钱罐,跑出家门……
【1】用课文中加点的词语造句。(他在紧急关头总是沉着机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讲的三种“墙”,分别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其中的两种墙要加上双引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作者跑出家门干什么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课内阅读。
军神(节选)
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最后他忍不住开口对病人说:“你挺不住可以哼叫。”
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脱去手术服的沃克医生擦着汗走过来,由衷地说:“年轻人,我真担心你会晕过去。”
病人脸色苍白。他勉强一笑,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
沃克医生吓了一跳,不相信地问:“我割了多少刀?”
“七十二刀。”
沃克医生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你过奖了。”
沃克医生的脸上浮现出慈祥的神情。他想说什么又忍住了,挥手让护士出去,然后关上手术室的门,注视着病人,说:“告诉我,你的真名叫什么?”
“刘伯承。”
沃克医生肃然起敬:“啊,川中名将,久仰久仰,认识你很荣幸。”刘伯承友好地把手伸了过去。
【1】根据解释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四字词语。
(1)表示面对任何事情能够做到淡定自若。( )
(2)指一直沉默不语,一句话也没有说过。( )
【2】第一自然段中加点的“颤抖”“汗珠滚滚”写出了沃克医生在手术中反常的表现,从侧面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分别是对沃克医生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七十二”这个数字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中哪些语句最能突出刘伯承将军的“军神”形象?请抄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理解
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当时有很多同志感动得流下眼泪。在您的帮助下,我们打胜了那次阻击战。您在回去的途中,累得昏倒在路旁了。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再见了,亲人》)
【1】这段话用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两件事,表现了朝鲜亲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课内阅读
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
小时候,我无论对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父亲总是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梅花,那是木兰花……但我除了记些名字外,并不喜欢。我喜欢的是桂花。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故乡靠海,八月是台风季节。桂花一开,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来台风啊!”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果让它开过了,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1】这几段话选自课文_______________,它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
【2】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盛开 chéng( ) shèng( ) 新鲜xiān( )xiǎn( )
【3】用“ ”画出选段中的一个双重否定句,并把它改为肯定句。
【4】用选段中字体加粗的词造句。
无论……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课内阅读。
①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读是一个大人了。
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那天,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你这孩子,谁叫你给我买水果罐头的?不是你说买书,妈才舍不得给你这么多钱呢!”
②那一天母亲数落了我一顿。数落完,又给我凑足了买《青年近卫军》的钱。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
【1】文段节选自《______》。作者是_______。
【2】读文段中画横线的句于,回答问题。
(1)从句①中的两个”第一次”可以体会到“我”懂得了( )
(2)句②中“数落”的意思是_______,从母亲的数落中我们能够感受到______。“凑”字说明了_______但母亲还是给“我”凑足了钱、足见慈母情深。
【3】为什么“我”觉得自己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
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1)每一个中华儿女怎么会不盼望祖国的统一?(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改成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根据要求用“踏实”写句子。
(心里感到实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态度切实,不浮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我会缩写句子
①毛主席夜以继日地为了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
②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
③警卫员端端正正地向毛主席敬礼。
23、作文。
从古至今,故乡永远是文人墨客歌咏的主题,因此也有了千千万万思念故乡的名篇佳作。想不想让你的家乡也永载史册为后人瞻仰?那就把你的家乡写入你的佳作里面吧!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