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文艺复兴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是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复兴
B.14世纪兴起于意大利
C.资产阶级新文化的兴起
D.其核心是人文主义
2、“在这种解放性的发明的刺激下,中国文学如洪流,滚滚而来….古代的经典有成百种版本,成千种的注释….从来没有学者能够像宋代这样支配着文化。”材料中“解放性发明”的发明者是
A.蔡伦 B.毕昇 C.李春 D.郦道元
3、从1985年起,我国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在下列举措中,不属于国有企业改革主要内容的是
A.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 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
C. 推行公司制、股份制
D. 发展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4、淮安市苏北灌溉总渠是历史上古淮水下游分支,在中国古代的一次盟约上提到以淮水为分界线。下列对此次盟约说法正确的是( )
A.双方多年友好和睦共处
B.发生在北宋和辽之间
C.发生在郾城大捷之后
D.指的是澶渊之盟
5、下图呈现了17~18世纪的若干重大事件。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
A.推翻本国封建统治
B.反抗外国殖民侵略
C.进行资产阶级革命
D.传播自由民主思想
6、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山口先生特别喜欢穿西装、吃西餐,并且改变了自己的传统日本发型,这是由于明治政府实行了( )
A. 废藩置县 B. 实行征兵制 C. 殖产兴业 D. 文明开化
7、 下列有关工业革命的成果,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
A.瓦特—改良蒸汽机
B.哈格里夫斯—珍妮纺纱机
C.富尔顿—汽船
D.史蒂芬孙—汽车
8、张艺谋的电影《活着》有一个场景:小孩找出父亲的铁皮包的箱子要交给街道干部用来炼钢。这个场景发生的时间应该是20世纪( )
A.20世纪末
B.三四十年代末
C.50年代末
D.70年代末
9、“在地狱里,他看到强盗、贪官污吏和高利贷者,还见到给当时在世的教皇预留的一个位置;在炼狱里,一些政治上失势而受排挤的人,日后将可能升入天堂;在天堂里,正人君子和贤明君主享受着无上的快乐。”这是但丁描述他漫游地狱、炼狱和天堂时的所见所闻。据此下列结论合理的是( )
A.但丁厌恶天主教会,率先对天主教会提出批评
B.但丁信奉佛教,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C.但丁是虔诚的天主教徒,歌颂教会
D.但丁反对天主教,颂扬人的价值
10、某人物传记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孙中山先生的一生。在该书中,描写1912年时中国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现象是
①女子缠足
②男子剪掉辫子
③穿翎顶补服
④跪拜礼
⑤鞠躬、握手礼
⑥“老爷”“大人”等称呼
⑦“先生”“君”等称呼
A.①②③④
B.②⑤⑦
C.③⑤⑥⑦
D.①③⑤
11、如图中两个组织分别是海峡两岸成立的民间团体。下列史实与它们直接相关的是( )
A.进行经济性商谈
B.“九二共识”达成
C.实施“一国两制”
D.停止炮击金门、马祖
12、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古代亚非文明
B.古代欧洲文明
C.封建时代的欧洲
D.封建时代的亚洲
13、大型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中写到:“当这些革命到来的时候,它推动着已领先的英国继续前行,让这个小小的岛屿在后来的几百年中超越其他各国”请问这些革命指的是( )
①光荣革命②第一次工业革命③第三次工业革命④庄园革命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4、印度中央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兼首席顾问,蜚声国际的纳林德·贾达夫博士曾开玩笑说:“我来自印度种姓制度中最低贱的等级,但我突破了种姓制度的所有藩篱。”如果根据种姓制度的划分,纳林德·贾达夫博士在古代印度应属于( )
A.婆罗门
B.刹帝利
C.首陀罗
D.吠舍
15、下图是某一理论发展的示意图,三个空白处对应的内容正确的是( )
①《共产党宣言》 ②十月革命 ③巴黎公社
A.②①③ B.②③① C.①③② D.①②③
16、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指出:“人类文明的交流可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年一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世界不同地区文明“遭遇”的标志性事件是
A. 文艺复兴 B. 新航路的开辟
C. 启蒙运动 D. 工业革命
17、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文明产生的相似之处是
A.都产生于大河流域,利于农耕 B.都产生于森林繁茂之地,利于建房
C.都产生于铁矿丰富地区,利于制作工具 D.都产生于海洋周边,利于渔业
18、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是庄园,下列属于庄园农民义务的有
①为领主耕种“直领地”
②有份地保有权
③向领主缴纳各种捐税
④出席庄园法庭
⑤向教会缴纳“什一税”
A. ①③⑤
B. ①②③④
C. ①③
D. ①③④⑤
19、报刊、图片、历史文献等都是历史的见证。如图所示图文资料共同见证的历史是
A.国共合作,打倒军阀
B.国共内战,星火燎原
C.推翻帝制,走向共和
D.国共合作,抗日烽火
20、庄园是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对其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庄园耕地的收入归佃户所有
B.庄园具有司法权,设有庄园法庭
C.为领主提供劳役是佃户的基本义务
D.林地和荒地全体佃户可以共同使用
21、庄园法庭的作用:庄园法庭也起着维护__________的作用。领主可以凭借法庭_________佃户,佃户也可以利用法庭______________,甚至有权参与案件的审理。庄园法庭既维护了________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_________。
22、发现美洲的航海家是________。
23、1522年,________(人名)的船队第一次完成了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学说正确;1871年3月28日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是________。
24、打破神创论,被称为“生物学领域的牛顿”的是_____。
25、1848年《___________》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864年,英国、法国、德国等国的工人代表联合起来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史称___________。
26、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______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______时代。
27、公元前27年,图A人物首创“_________________”,掌握了最高统治实权,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图B人物为了稳固帝国的统治秩序,组织人员编纂法典,其编纂的_________________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28、下图《古代印度》中①处城市是_____;在《阿拉伯帝国》图中②处地点是_____。
29、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不断加剧,由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________与英法俄组成的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军备竞赛,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________》,标志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各国为了一个共同目标,相互支持,协同作战,逐渐扭转战争局势。
30、_________是英国著名的科学家,万有引力定律和光学分析、微积分学是他的三大成就。
31、挽救民族危亡,独立自主创新,这是自近代以来的爱国者们为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不断奋斗的理想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爱国者的奋斗】
(1)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什么制度?
(2)李大钊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的先驱。他的哪篇文章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3)毛泽东是中国人民心中伟大的领袖。他开创的哪一革命道路为中国赢得了独立?
(4)周恩来的外交智慧令人感叹。请写出一例他在新中国外交史上的突出成就。
(5)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带领党和人民探索开创了一条怎样的道路?
(6)袁隆平的伟大成就为他赢得了怎样的称谓?
(7)杨利伟是中国乘坐飞船首飞太空之人,而首次完成出舱任务实行太空行走的又是哪位航天员?
【激励我们前行】
(8)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32、【历史启示】世界大国引领国际局势,谋求发展是各国的共同目标。
(1)一战后在西方大国的操纵下确立了怎样的世界格局?这个世界格局的实质是什么?
(2)中国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饱受凌辱的事实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3)纵观世界大国的发展历程,谈谈对当今的中国值得借鉴的方面有哪些?
33、法制文明的不断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图一是两河流域法律的代表,请写出它的名称及地位?
(2)罗马共和国成立之初,平民与贵族斗争激烈,哪一法律的制定成为平民取得胜利的标志之一?罗马帝国时代的法学系统包含哪些内容?
(3)《罗马民法大全》是拜占庭帝国时期编订的一部大型法典,这部法典有怎样的历史地位?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法制建设的认识
34、两次世界大战深刻的改变了国际格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0年,英国的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31.8%,德国仅占13.2%。但到1914年时,英国工业产量所占的比例却已下降到14%,而德国的产量则略微上升到14.3%,稍大于英国所占的比例。德国工业产量的这一短时激增意味着它同英国在海外市场上的竞争十分激烈。它还通过刺激海军军备竞赛而进一步促成了国际紧张局势。这两个国家都竭力叫嚣,必须建立起海军力量,以保护商船航线和商船运输。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英德矛盾是一战前的主要矛盾。据材料一,指出一战前英德竞争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材料二 一战后,苏俄自动退出了争霸的行列;德国和奥匈帝国战败,已没有资格参加角逐;所剩下的就是美、英、法、意、日五个主要战胜国,它们之间的经济、军事实力又相差甚远,这就要按战后的实力对比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建立战后世界新秩序。
——徐天新、许平主编《世界通史现代卷》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战后世界新秩序”的名称及实质。
材料三
A“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美国于1917年参战是历史的转折点,它标志了欧洲政治时代向全球政治时代转变中的决定性阶段。” | B“每天都有不满的呼声。人民需要和平。布尔什维主义正越来越为各地的人们所接受。” |
C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工业遭到严重破坏……到1929年美国的工业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2.2%这一产量是包括苏联在内的所有欧洲国家的总和。 | D“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治中的战争已经……唤醒了远高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过去几年里,一切都变了。不论是人还是思想就连亚洲本身都变了。” |
——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种宏观叙述》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化。
材料四 当一方的战争目的是正义的,另一方的战争目的就必然是不正义的。但这种原理是不可逆的,即战争的一方是不正义的并不能说明对方就是正义的,因为有可能战争的双方都是不正义的。
——阎学通《国际关系分析》(第二版)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材料五 在当前(冷战结束后)的两极化趋势下,许多人担心中美战略竞争将导致世界重回冷战,特别是如果中国放弃不结盟原则,像美国一样实行结盟政策,世界会变得和20世纪下半叶一样。这种理解是将“两极格局”与“冷战”混为一谈。
——阎学通/李佩芝《大国领导力》
(5)材料五中认为“许多人担心”的“两极”指的是以哪两个国家为首的两极?“20世纪下半叶”的世界政治格局又是什么状况?你认为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动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