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江南制造总局制炮厂轮船招商局
A.使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
B.是一次成功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C.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2、“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其导火线是哪个条约的签订(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火花是火些盒上的图案,不同时代的火花留下了不同的时代的痕迹。下图所示火花属于下列哪一时期的历史遗存
A、抗日战争时期 B、解放战争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4、下图是1950-1990年我国粮食产量变化折线图。引起B点到C点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文化大革命”的破坏
C.急于求成,缺乏建设经验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5、“他们是中国近代化的先驱。客观地看,他们能够从磐石般沉重、数千年积滞的传统营垒中突破而出,很不容易。”下列选项中,属于“他们”历史功绩的是( )
A.结束封建统治
B.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矢志为变法献身
D.建立新中国
6、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以下对条约的内容或影响分析正确的是
①《北京条约》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②《瑷珲条约》使英国从中国获得大片领土
③《马关条约》使列强的侵略深入到中国西部④《辛丑条约》使清政府完全变成了“洋人的朝廷”
A.③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7、文革时期的四五运动中广大人民群众悼念的人物是
A.周恩来
B.刘少奇
C.邓小平
D.毛泽东
8、战争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 前秦军心涣散——淝水之战后北方混战
B. 纣王昏庸无道——牧野之战后夏朝灭亡
C. 袁军不习水性——官渡之战中袁绍大败
D. 曹军士兵众多——赤壁之战中曹军大胜
9、以下不是《虎门条约》中英国获得的权利( )
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D.鸦片贸易合法化
10、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标志着
A.抗战的胜利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新中国成立
D.抗美援朝的胜利
11、在戊戌变法法令中,直接触犯顽固派利益的是( )
A.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D.使中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12、楹联可反映一定的历史史实。楹联“焚毒冲云霄正气壮山河之色;挥旗抗敌寇义勇夺魑魅之心”纪念的历史人物最有可能是( )
A.邓世昌
B.关天培
C.林则徐
D.谭嗣同
13、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人民带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转向研究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其中成为中国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先驱的是:
14、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顶峰,它号召工人“为自由而战,为人权而战”。“它”是( )
A.义和团运动
B.五四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15、邓小平说:“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呢?并不是我们参加谈判的人有特殊的本领,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材料中强调的是香港顺利回归祖国的( )
A.背景
B.经过
C.结果
D.影响
16、下表思想家与政治观点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 | 思想家 | 政治观点 |
A. | 老子 | 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
B. | 孔子 | 主张“以德治国” |
C. | 韩非 | “无为而治”、与世无争 |
D. | 墨子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A.A
B.B
C.C
D.D
17、观察下图,判断此地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北伐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18、对下表反映的内容认识正确的是( )
①农业生产增长相对缓慢 ②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③国民经济建设成就突出 ④重工业得到了优先发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9、曾获得奥斯卡奖的印度电影《阿育王》,是按古代印度最伟大的国王阿育王的传奇经历改编的。根据古代印度等级制度的划分,阿育王应该属于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
20、“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摸着石头过河”,到“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发展才是硬道理”等流行语的出现突出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
A. 社会生活的变化
B. 科学技术的进步
C. 生产方式的改革
D. 思想不断解放
21、请按要求写出相对应的中国近代史上的不平等条约。
(1)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
(2)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的条约: 。
(3)中国近代赔款最多的条约: 。
(4)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条约: 。
22、材料题。
近现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土地政策的变化,影响了中国农业经济及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进程。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并谈谈给你的启示。
时期 | 内容(经营管理模式) | 影响 |
(1) | 平均地权 | 关注民生,但未落实 |
建国初期 | (2) | 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 (3) 制度,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
(4) | 农业合作化 | ▲ (5) |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 | (6) | 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国家和人民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 |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 |
启示 | (7) |
23、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是______。解放战争时期,标志着人民解放军开始战略进攻的事件是______。
24、改革开放是在________会议上提出的,城市改革的重点是________。
25、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把南京改名为________,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同年,太平军进行了________和________。
26、1946年,____(人物)公然违背“双十协定”,撕毁政协决议,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发动全面内战;1948年,_________(战役)在林彪、罗荣桓的指挥下,成功解放东北全境。
27、“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与法制受到践踏,国家主席____被迫害致死,成为“文革”中最大的冤案。
28、中国同盟会创办的机关刊物是《_________》。
29、领导太平天国进行反封建反侵略斗争的人是_________。
30、__________________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成为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_______________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31、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侵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是哪个历史事件?举出中国人民在白山黑水之间抵抗日军侵略的抗日队伍一例?
(2)国共两党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御侮局面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3)举出国共两党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中取得胜利的战役各一例
(4)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是什么?
(5)从中你能感受到中国军民在抗战中的哪些精神?
32、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伟人。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孙中山创建的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什么?
(2)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旗帜是什么?它包括哪三项内容?
(3)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
33、抗日战争胜利后,人民渴望和平。但蒋介石的既定内战政策,使中国战火再燃。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1)( )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中国实现民族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
(2)1946年6月,蒋介石公然违背“( )”,撕毁政协决议,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
(3)面对国民党军队的疯狂进攻和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毛泽东提出了“( )”的著名论断。各解放区军队在广大人民的支持下,与国民党军队展开大规模运动战,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4)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了《 》,制定了土地改革总路线,各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5)1947年夏,( )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6)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共中央先后发起了( )、淮海、( )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7)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 )。
(8)你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4、经济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之间的半个世纪里,中国因条约而陆续开放的商埠积久渐多,其趋向由沿海入长江,由下游而上游,并逐步进入内陆腹地。这些埠口,在中国封闭的社会体系上戳开了大大小小的窟窿……通过这些窟窿,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城乡社会的演变由此缓缓发生。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部分)(单位:万两)
时间 | 农业税收入 | 工商杂税收入 | ||
| 数额 | 比重(%) | 数额 | 比重(%) |
1849年 | 3281 | 77 | 969 | 23 |
1885年 | 3071 | 40 | 3923 | 51 |
材料三 1895年7月,清政府发布上谕,确定了“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的基本经济政策。1896年2月,总理衙门奏请准各省设立商务局,以显示“恤商之诚”“行护商之政”。1898年,清政府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又设农工商总局。1899年,清政府令在沿海省份设立保商局,保护回国侨商。
——摘编自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举例说明中国因条约而陆续开放的商埠“趋向由沿海入长江,由下游而上游,并逐步进入内陆腹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财政收入结构发生的变化,并指出与这一变化有关的历史事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政府经济政策调整的历史背景。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