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郭沫若在《雷电颂》中,高尔基在散文诗《海燕》中.都写了风雷电,但两者的象征意义不同。以下说法最恰切的一项是 ( )
A. 民族心理不同。俄国与中国的国情不同,高尔基用雷电象征正义的力量,郭沫若则用它象征黑暗势力。
B. 象征体与本体之间的联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象征体的特征也不是单一的。作品的题材、主题、作家的写作角度不同,象征体的象征意义便可以随之不同。
C. 标题不同,主题也不同。高尔基歌颂的是海燕,对立面自然是雷由郭沫若则是直接歌颂雷电。
D. 时代不同。高尔基写《海燕》是在1901年,而郭沫若写《雷电颂》则是在1942年。
2、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 )
A.晚上,我悠闲地在花园里散步,明亮的路灯戛然而止,四周一片漆黑,原来是停电了。
B.一场春雨之后,那雪白的梨花漫山遍野,绽放出五彩斑斓的美丽。
C.那些书皮五光十色的侠怪小说,渐渐变得无人问津。
D.昨天下午的活动中,来自各班的同学推波助澜,使毕业联欢的气氛达到高潮。
3、下列关于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时间的脚印》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陶世龙用生动的文笔深入浅出地解析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B. 古人常用特殊称谓指代年龄。如“黄发”指代老人,“垂髫”指代小孩。
C. 《马说》的作者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D. 《虽有佳肴》和《大道之行也》都出自《礼记》。《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达,错误的一项是( )
A.柳宗元号称“五柳先生”的原因是家门前有五棵柳树。
B.《傅雷家书》中傅雷认为中国有史以来最好的文学批评是《人间词话》
C.《社戏》一课记叙了鲁迅和小伙伴们去赵庄看戏的全过程,表现了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和留恋之情。
D.《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它开创了我国诗歌创作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
5、阅读现代诗,回答问题。
红帆船①
北岛
到处都是残垣断壁。
路,怎么从脚下延伸?
滑进瞳孔的一盏盏路灯,
滚出来,并不是星星。
我不想安慰你,
来自热带的太阳鸟,
并没有落在我们的树上。
而背后的森林之火,
不过是尘土飞扬的黄昏。
如果大地早已冰封,
就让我们面对着暖流,
走向海。
我们只求静静地航行。
你有飘散的长发,
我有手臂,笔直地举起。
(选自《北岛诗歌选集》,有删节)
注:本诗写于二十世纪80年代。中国经历文革后,拨乱反正、百废待兴。
本诗选取了“路灯”和“星星”,“森林之火”和“ ”,“冰封”的大地和“ ”等几组对比鲜明的事物,书写了特殊年代里青年的独特感受,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的否定以及 。
6、古诗文默写。请默写《关雎》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______)。
(______),(_______)。参差荇菜,(______)。窈窕淑女,(_______)。
7、《傅雷家书》中,傅雷告诉儿子什么才是最大的成功、才是到了艺术与人生的最高境界?
8、阅读《大自然的语言》,完成下列小题。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1】第①段中“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的“是”指代的一项是( )
A.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B.北雁南飞,昆虫销声匿迹。
C.风雪载途,衰草连天。
D.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
【2】第②段中“大自然的语言”指代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劳动人民心中理解的话。
B.布谷鸟唱歌。
C.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
D.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3】从前两段看,对选文说明对象的判断准确的一项是( )
A.物候现象 B.四季的变化 C.物候规律 D.气候变化
【4】对第③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下定义,列数字 B.作诠释,举例子
C.作比较,举例子 D.列数字,作比较
【5】对选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自然现象称为物候。
B.物候学就是一门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
C.第一段的说明顺序采用了时间顺序。
D.选段采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举例子、作诠释。
【6】对选文中的语言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第①②段的语言特点是生动形象,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B.“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一词,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谨。
C.“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一句中的“簌簌”一词,将树叶飘落写得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D.“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一句,运用比喻,把大自然中的物候为农民操心的心情写得生动形象。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①段运用许多优美词语,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这种抒情的写法,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四季风景画。
B.第②段中“传语”“暗示”“唱歌”,都是拟人修辞手法的使用。
C.选文前两段和第③段的关系是从现象到本质,最后第③段归结什么是物候学。
D.以上选文是课文的第一部分。从这一部分可以看出,本文语言具有典雅、简练、生动,并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8】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第①段生动地勾画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形象地说明了花草鸟虫的变化和气候的关系。
B.“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用具体的物候变化表现了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
C.“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既点明了四季变化的自然现象是有规律的,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D.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布谷鸟“唱歌”,运用拟人手法具体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
9、题目: (宽容,理解,自信,团结,诚实,有爱……)值万金
要求:(1)选取括号中的一个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2)选取熟悉的生活场景,抒发真挚的情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不少于 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