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悄然(qiǎo) 挟持(xiá) 锐不可当(dāng) 笔耕不辍(chuò)
B.炽热(chì) 轻盈(yíng) 翘首以待(qiáo) 藏污纳垢(gòu)
C.吹嘘(xǖ) 粗糙(cāo) 惨绝人寰(huán) 猝然长逝(cù)
D.滞留(zhì) 禁锢(gù) 屏息敛声(niǎn) 殚精竭虑(dān)
2、“这场惊险好戏的动机或政治背景,我们怎么说都行,但是有一点必须承认,它所选择的时机和执行经过,可谓高明之极”,这里所说的“惊险好戏”指的是( )
A.八一三事变
B.西安事变
C.九一八事变
D.七七事变
3、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春天在哪里啊,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小伙伴的眼睛里……”欢快的歌声传到了每一个人的心坎里。
②此时,他们身体的每一个关节、每一个细胞都苏醒了。
③这是属于春天的歌,这是为春天而唱的赞歌!
④看,那边好热闹啊,有的在放风筝,欢快地跑啊跳啊;有的悠闲地在小径上散步,欣赏着鲜花绿草;还有的在草地上荡秋千。
⑤最高兴的,莫过于春天的人,盼望了一个漫长冬天的人们啊,千呼万唤迎来了温暖的春天。
A.⑤①②③④
B.①⑤②④③
C.⑤②④①③
D.①②④⑤③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匿(nì)名 禁锢(gù) 锐不可当(dǎng) 杳(yǎo)无音信
B.蛮横(hènɡ) 炽(zhì)热 颔(hàn)首低眉 殚(dān)精竭虑
C.悄(qiǎo)然 虚妄(wàng) 新冠(guān)病毒 因地制宜(yí)
D.翘(qiáo)首 纤(qiān)维 潜(qián)滋暗长 广袤(mào)无垠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问题。
汉江临眺
王维〔唐代〕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注】。
【注】山翁:一作“山公”,指山简,晋代竹林七贤之一山涛的幼子,西晋将领,镇守襄阳,有政绩,好酒,每饮必醉。这里借指襄阳地方官。
【1】请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将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补充完整。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_____,_____。_____,_____。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7、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小题
长征精神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从跟随红二方面军进行部分长征的法国传教士薄复礼到千里迢迢来陕北记录长征的美国记者斯诺,从80年代重走长征路的索尔兹伯里到今天仍在这条路上跋涉的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半个多世纪以来,因为各种初衷而开始关注长征的外国人在走近这段历史之后,都不约而同地把他们的焦点对准了红军的精神,那种英勇顽强、一往无前的精神。正如索尔兹伯里所说:“长征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1】本段选自美国记者 写的《 》。
【2】请列举出长征中四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3】为什么说红军的西北长征是撤退而不能说是溃退?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阅读的重量
①人们有时也会把欣赏一幅好画说成“读画”。用在这里的“读”,强调的是欣赏的深度了,就此也微妙地点出了看画与读画间的差异。但是,在网络时代,在网页挤占书页,读“屏”多于读书,纸和笔逊位于光和电,机器的规则代替着汉字的规范,数字的操作颠覆了铅字的权威,“输入”代替着书写的潮流中,在“拇指文化”无限深入人群的今天,在消费的欲望热烈拥抱大众的背景下,“读”和“看”的界限似乎日渐模糊起来。现在,看图被称为“读图”,而这里的“读”已不再意味着欣赏的深度。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替代着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
②在我纯属个人的体验中,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③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是我的少年时代,正值中国的“文化大革命”,那是一个限制阅读的文化贫瘠的时代。就是在这样的日子里,我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上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震撼了我,让我很想肯定自己,让我生出一种从不自知的既鬼祟又昂扬的豪情,一种冲动,想要去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所以我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在文学史上或许不是一流的经典,但在那个特殊年代,它对我的精神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这重量击碎了我精神上的某个死结,同时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另一本中国的书,我选了《聊斋志异》。在那个沉默、呆板和压抑的时代读《聊斋》,觉得书中的那些狐狸,她们那么活泼、聪慧、率真,勇敢而又娇憨,那么反常规,作者蒲松龄有那么神异、飞扬的想象力,为我当时有限的灰色生活开启了一个秘密的有趣味的空间。
④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从城市到乡村接受再教育的岁月里,劳动之余,倚靠着田野上的草垛通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那些大书陪伴他度过了沉闷的青春期。问他当时为什么读它们,他只说是因为喜欢。
⑤今天想来,类似上述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既甜蜜又酣畅。
⑥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末,随着改革和开放,曾经出现过千百万人奔走相告,争读一篇小说的时光。也曾经有人在图书馆把喜爱的、十分抢手的一部几万字的小说手抄下来,为的是可以反复阅读。那时你走在街上,看到排队的人最多的地方一定是新华书店。有学者曾经这样说:一个民族对文学的亲近程度,决定着这个民族整体素质的高低。这里我想说,一个民族对阅读的亲近程度,决定着这个民族整体素质的高低。
⑦阅读的无用之用如前所说,阅读是有重量的,这重量让我们对阅读的重要毫不怀疑。当我们凝神于阅读那“重”的一面时,其实也不该忽略阅读的“轻”。我所说的“轻”包含了阅读那“无用”的一面,也许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心境的解放。萨达姆在他最后的时刻,在他那个两平方米的小牢房里,他的枕边放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我想一个人在那样的时刻,当他想到自己灵魂的时候,恐怕不会放一个钱包在枕边,对着一个钱包来解决灵魂的问题,虽然阅读《罪与罚》也无助于对他生命的挽救。也还听说过这样的事:西班牙总统前不久发布了一道命令,政府免费赠送西班牙公民每人一本《堂吉诃德》。
⑧在今天,重要的已不是无书可读,而是选择什么样的书来读。但我始终相信,若说这样的阅读是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最大的效益就是对人心的滋养。如果经济是酒,那文化也许是茶,或者是水。文化给人的力量正像“无用”的阅读给人的力量那样,它不是打击型的嵌入,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我们沉重的肉身会因某时刻“无用”的阅读而获得心灵的轻盈和洁净。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的必须,但它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境界呢?
【1】第①段的“读画”“读图”中“读”的意义有何区别?
【2】谈到自己读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作者说它“对我的精神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影响的作用是什么?
【3】阅读⑤—⑦段,说说“阅读的无用之用”中“无用”和“用”各自的含义。
【4】第⑧段说“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从⑥—⑧看,说说阅读的“重”和“轻”内容分别是什么。
9、阅读下面材料,选择其中一个任务,完成作文。
灯如红豆
①有句诗说“灯如红豆最相思”。
②夏日炎炎的夜晚,我经常会在夜深人静后走向阳台,看城市迷人的夜光。那夜光是由无数盏灯组成的。望着望着,有时会掉下眼泪来。
③我总会想到童年、少年时陪伴我的那盏小煤油灯。
④那是一盏自制的、简单的煤油灯。一进腊月,母亲就要夜夜坐在小油灯前,赶做新衣或者浆洗旧衣。白天辛苦一天,晚上还要干活到下半夜。有一天,我睡醒一觉,发现母亲还在灯前纳鞋底做新鞋,腿上盖着被子,身上披着棉衣。一手拿着鞋底,一手交替拿锥子和针线。先用锥子扎,再用针穿线,再在膝盖上使劲地勒紧。我看着看着,忽然看见她浑身一抖,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斜倚在了窗台上。过了五六分钟吧,她又坐了起来,拿起没做完的活儿。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但我一张口,说出的却是“妈,我要尿尿”。妈没有抬头,只是说“灯亮着呢,去吧”。尿完尿,我回转身,站在那儿,盯着母亲,希望她看我一眼,等来的却是“冷,快去睡,感冒了过不好年”。她仍没有抬头。“那你怎么还不睡?”“快完了,一会儿睡。”在母亲的心里,赶制孩子过年的新衣新鞋,这些活儿不但是定了量的,而且也是限了时的。年年如此。
⑤直到今天,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灯从没有熄灭。它渺小像母亲,它柔弱像母亲,但它明亮也像母亲。母亲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照亮了我们艰难生活的一天。
⑥后来,我们家又有了另一盏油灯。那是一盏玻璃底座,玻璃肚子,带了玻璃灯罩的油灯。自从有了这盏灯,我们总希望父亲天天计工分,天天整理账,天天点亮这盏灯。那样不但整个家里会明亮很多,而且我们可以蹭亮光看书写作业。有一年的年底,父亲又点亮那盏灯,开始给人们算账,我又蹭光写起作业,写完我就去睡了。但我睡醒一觉,发现父亲仍然在翻本子打算盘。冬天天冷,他一会儿哈手,一会儿跺脚,眉头紧锁,仿佛遇到了什么大事,看着父亲着急不安的样子,我便从窝里伸出头问“爹,咋了?”“没咋。”他没有看我。“没咋,那咋不睡?”我又问。这时他转过脸,看着我说:“有两毛钱,对不上账。”“多了还是少了?”我接着问。“多了。”他说。“多了,那好呀!”我说。他又转过头并拧小灯火,走过来坐在炕沿边摸着我的脸:“不知道给谁少算了。两毛,一个壮劳力两天才能挣到。”
⑦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油灯也从来没有和父亲分开过。它教给我认真、公道,善良地面对人对事。遇到疑难,面对选择时推己及人。
⑧后来,我上了高中。为了在教室关灯后能多学习一会儿,很多同学都备了一盏小油灯。多少次,当冬天的寒冷冻得我手不能拿笔想放弃的时候,是这盏小小的灯给了我些许的温暖。尤其难忘的是,有一个冬天的早晨,我带了灯去教室背书,可是只过了一会儿就油尽灯灭,正在我不知如何是好时,一个与我坐得不远的女同学将她的灯推到了我的面前,自己站起来走出了教室。这一举动是我万万没想到的,因为在那个年代,男女同学是连话都不说的。何况这个女同学是我们男生认为最丑且经常被嘲讽的,而且她也应该是意识到了的。那一刻,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美。
⑨几十年来,陪伴我长大的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油灯,都已难得见到了。但它照耀我前行的路却是那样的明亮宽展,给我以启迪又是那样的深刻受用。
⑩“灯如红豆最相思”的前面还有一句,是“书似青山常乱叠”。把灯和相思联系起来的这位诗人,忽然升华了我对灯相思的境界和品位。
(1)读完《灯如红豆》这篇文章,你有怎样的感想?这些感想可以是对文章主题的,也可以是对文章内容的,也可以是文中的某个细节或者“我”的启迪……任选一点,结合你的感受与思考,写一篇读后感。
要求:题目自拟,适当引述,力求深入,不少于600字。
(2)《灯笼》一文,作者顺着自己的思绪,孩童心性,往昔经历,乡情民俗,自然流淌出来;《灯如红豆》一文,作者围绕着不同时期与灯发生的故事,娓娓道来,情真意切。在这里无论是灯笼还是灯,都成了作者行文的线索和感情抒发的载体。请你试着仿照这类文章的写法,选取生活中承载着某种意义的物品,作为线索,写一篇作文。
要求:题目自拟,有真情实感,不限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